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
1
作者 黄强 王宇 +5 位作者 江渊 梁道斌 黄锐洁 秦小超 潘燕妮 和鹰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1-24,29,共5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在艾滋病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早期诊断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6月住院的120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实验室结果,将其分为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确诊组(血或组织液培育养出马尔尼菲篮状菌),简称A组(62例),及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临床诊断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及(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诊断],简称B组(58例)。检测患者(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对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诊断效能。结果A组的(1-3)-β-D葡聚糖和PCT水平均高于B组,CD4^(+)T淋巴细胞个数低于B组(P<0.05);(1-3)-β-D葡聚糖、PCT、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为0.933,(1-3)-β-D葡聚糖单独检测的AUC是0.812,PCT单独检测的AUC为0.883,CD4^(+)T淋巴细胞单独检测的AUC是0.810,(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AUC皆优于三项单独检测,表明(1-3)-β-D葡聚糖、PCT和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皆优于单一指标诊断,且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2.43%和0.580,均高于三项单独检测。结论(1-3)-β-D葡聚糖联合PCT和CD4^(+)T淋巴细胞多指标对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出高危风险患者,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也承担预后效果的判断依据,对治疗艾滋病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PCT CD4^(+)T淋巴细胞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
2
作者 张少锋 李丹青 +2 位作者 杜凡 魏志强 王海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14-1117,11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者分为SP组(124例)和对照组(133例)。比较两组血清SP-D、HMGB1和NLR水平。记录SP组患者28 d内预后情况,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将SP组患者分为生存组(104例)和病死组(2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术后S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SP-D及HMGB1对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SP组血清SP-D及HMGB1和NLR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死组NLR、SP-D及HMGB1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NLR、SP-D及HMGB1是食管癌术后SP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NLR、SP-D及HMGB1预测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744、0.763、0.71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AUC更高(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SP患者NLR、SP-D及HMGB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升对患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重症肺炎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预后
下载PDF
结合粒子群优化和最小二乘法的1-D正则化反演方法
3
作者 苏鹏 杨进 许留洋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77-87,131,132,共13页
对于地球物理反演问题来说,确定性反演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随机优化方法理论上能够收敛至全局最优解,因此一直备受关注。在众多随机优化方法中,粒子群优化(PSO)的原理简单且需要调整的参数少,已经应用于求解地球物理反演问题.为... 对于地球物理反演问题来说,确定性反演方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随机优化方法理论上能够收敛至全局最优解,因此一直备受关注。在众多随机优化方法中,粒子群优化(PSO)的原理简单且需要调整的参数少,已经应用于求解地球物理反演问题.为了克服反演的非唯一性问题,可以将模型约束加入PSO优化过程中.然而,在PSO迭代中采用固定的正则化参数,相当于默认模型约束保持在一定水平,从而导致反演结果极大的受到模型约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方法PSO-RLSM,它将正则化最小二乘法(RLSM)与PSO方法相结合。正则化最小二乘法用于改进全局最优粒子并加速收敛,自适应正则化策略用于更新正则化参数以避免模型约束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本文以音频大地电磁合成和大地电磁实测数据为例,对比分析了正则化最小二乘法和混合算法的反演结果。经测试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混合算法的反演结果要优于正则化最小二乘法。另外,与标准的PSO算法相比,混合算法仅需要一个较为宽泛的模型空间,更小的粒子群和迭代步数,减少了反演所用的先验条件和运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 最小二乘法 混合算法 自适应正则化 1-d反演
下载PDF
Toward high-efficiency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one-dimensional oriented nanostructured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s 被引量:1
4
作者 Yinhua Lv Bing Cai +3 位作者 Ruihan Yuan Yihui Wu Quinn Qiao Wen-Hua Zh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6-87,I0003,共23页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one-dimensional(1D)oriented nanostructures in light-trapping and chargetransport make them competitive candidates in photovoltaic(PV)devices.Since the emergence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one-dimensional(1D)oriented nanostructures in light-trapping and chargetransport make them competitive candidates in photovoltaic(PV)devices.Since the emergence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1D nanostructured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s(ETMs)have drawn tremendous interest.However,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PCEs)of these devices have always significantly lagged behind their mesoscopic and planar counterparts.High-efficiency PSCs with 1D ETMs showing efficiency over 22%were just realized in the most recent studies.It yet lack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ov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1D ET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SCs.We hence timely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1D ETMs-based solar cells,emphasizing on the fundamental and optimization issues of charge separation and collection ability,and their influence on PV performance.After sketch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quirements for high-efficiency 1D nanostructured solar cells,we highlight the applicability of 1D TiO_(2)nanostructures in PSCs,including nanotubes,nanorods,nanocones,and nanopyramids,and carefully analyze how the electrostatic field affects cell performance.Other kinds of oriented nanostructures,e.g.,ZnO and SnO_(2)ETMs,are also described.Finally,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and propose some potential strategies to further boost device performance.This review provides a broad range of valuable work in this fast-developing field,which we hope will stimulate research enthusiasm to push PSCs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D nanostructures Perovskite solar cells Electron transport materials Electrostatic field High-efficiency
下载PDF
含GATA锌指结构域1对结肠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5
作者 王婧媛 谢雨琪 +5 位作者 岳凤恺 阔艺 李卓越 关津京 杨子善 陈志国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09-315,共7页
目的探讨含GATA锌指结构域1(GATAD1)对结肠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连接法构建GATAD1干扰质粒SiRNA-GATAD1(Si-GATAD1)。取培养的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及结肠癌细胞Caco-2、HCT-116、HCT-8、HT-29、RKO,应用... 目的探讨含GATA锌指结构域1(GATAD1)对结肠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连接法构建GATAD1干扰质粒SiRNA-GATAD1(Si-GATAD1)。取培养的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及结肠癌细胞Caco-2、HCT-116、HCT-8、HT-29、RKO,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GATAD1蛋白相对表达量,选择其中GATAD1表达水平相对较高的结肠癌细胞HCT-116、RKO用于转染GATAD1干扰质粒Si-GATAD1,另选择其中GATAD1表达水平最低的结肠癌细胞Caco-2用于转染过表达pMZ-GATAD1质粒。取HCT-116、RKO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NC)组和转染Si-GATAD1质粒组(Si-GATAD1组),取Caco-2细胞随机分为NC组、转染过表达pMZ-GATAD1质粒组(pMZ-GATAD1组),Si-GATAD1组HCT-116和RKO细胞分别转染Si-GATAD1质粒,pMZ-GATAD1组Caco-2细转染过表达pMZ-GATAD1质粒,同时将空载体pMZ-MO3质粒转染至NC组HCT-116、RKO和Caco-2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3K、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结肠癌细胞HCT-8、HCT-116、RKO、HT-29、Caco-2中GATA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P<0.05);结肠癌HCT-116、RKO细胞中GATA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HCT-8、HCT-29和Caco-2细胞(P<0.05),结肠癌Caco-2细胞中GATA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结肠癌HCT-8、HCT-29细胞(P<0.05)。Si-GATAD1组HCT-116、RKO细胞中GATA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NC组(P<0.05),pMZ-GATAD1组Caco-2细胞中GATAD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NC组(P<0.05)。培养12、24 h,Si-GATAD1组HCT-116、RKO细胞的划痕愈合率均显著低于NC组(P<0.01);pMZ-GATAD1组Caco-2细胞的划痕愈合率均显著高于NC组(P<0.01)。Si-GATAD1组RKO、HCT-116细胞中PI3K、p-Akt、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其NC组(P<0.05);pMZ-GATAD1组Caco-2细胞中PI3K、p-Akt、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NC组(P<0.05);Si-GATAD1组RKO、HCT-116细胞及pMZ-GATAD1组Caco-2细胞中Akt蛋白相对表达量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TAD1高表达于结肠癌细胞中,且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含GATA锌指结构域1 磷脂酰肌醇3激酶 细胞周期蛋白-d1 蛋白激酶B
下载PDF
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cyclinD1、PCNA和MMP-9表达水平与病理特征的关系
6
作者 杨海东 陈亚楠 张庆 《中国性科学》 202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阜南县中医院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阜南县中医院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cyclinD1、PCNA和MMP-9表达水平;同时采用病理HE切片评估患者增生组织的病理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cyclinD1、PCNA和MMP-9水平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08例患者中,单纯性增生患者73例(67.59%),复杂性增生患者24例(22.22%),非典型增生患者11例(10.19%)。复杂性增生患者cyclinD1、PCNA和MMP-9阳性表达的病例数占比高于单纯性增生患者;非典型增生患者cyclinD1、PCNA和MMP-9阳性表达的病例数占比显著高于单纯性增生患者和复杂性增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yclinD1、PCNA及MMP-9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增生组织的病理特征存在关联性。结论子宫内膜增生组织的cyclinD1、PCNA及MMP-9水平与病理特征存在密切关联,上述指标的高水平表达提示患者存在较高的癌前病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增生 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 增殖细胞核抗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病理特征 关联性
下载PDF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建芳 徐修礼 +1 位作者 樊新 孙怡群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E-80微生物动态快速 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 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3士2.57)μg/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54.06士36.13)μg/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 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非常显著(t=7.741,P<0.001)。结论 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 临床医生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葡聚糖 深部真菌 感染
下载PDF
4-(对取代苯基)-2-[2-(取代苯基)呋喃-4-甲酰胺]-1',3',4'-均三唑[1,2-d]-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思佳 柴安 +1 位作者 蔡志娟 卞王东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4-497,共4页
以1-氨基-5-巯基-2-(对取代苯基)-1,3,4-均三唑和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异硫氰酸酯为原料,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苯环连呋喃的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1HNMR,IR和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标题化合物... 以1-氨基-5-巯基-2-(对取代苯基)-1,3,4-均三唑和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异硫氰酸酯为原料,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苯环连呋喃的均三唑并噻二唑类衍生物,通过元素分析,1HNMR,IR和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标题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 1 3 4-均三唑并[1 2-d]-1 3 4-噻二唑 合成 除草活性
下载PDF
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峰 陶晓勤 +2 位作者 刁文晶 俞静 刘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7例确诊IFD和6例拟诊IFD的真阳性病例为IFD组,100例非IFD真阴性病例为对照组,应用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用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两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皆为非正态分布,峰度系数>0、偏度系数>0,呈正偏态分布。对照组和IFD组血浆(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3.62±5.0)pg/mL和(373.82±125.5)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为20.85,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P<0.05),95%CI 0.792~0.9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6.0%。结论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于IFD具有诊断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下载PDF
小麦生长素结合基因TaABP1-D的克隆、功能标记开发及其与株高的关联 被引量:6
10
作者 乔麟轶 张磊 +3 位作者 张文萍 赵光耀 王玺 贾继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34-2041,共8页
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建立浓度梯度来调控植物的株型。ABP1(auxin binding protein)作为生长素受体,在质膜上相关生长素响应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普通小麦中国春基因组数据库中分离了TaABP1基因的基因组序列,根据基因... 生长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建立浓度梯度来调控植物的株型。ABP1(auxin binding protein)作为生长素受体,在质膜上相关生长素响应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普通小麦中国春基因组数据库中分离了TaABP1基因的基因组序列,根据基因组间序列差异将TaABP1定位于小麦第5同源群。在中国春中克隆得到TaABP1-D基因的gDNA和cDNA序列。TaABP1-D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887bp,编码205个氨基酸,含有ABP1蛋白典型的内质网滞留信号KDEL及Box区域。表达分析表明,TaABP1-D在普通小麦中国春拔节期的根、茎基部、茎上部和叶尖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为叶尖>茎上部>根>茎基部,与小麦的株型发育关系密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BP1基因在植物中较为保守,TaABP1-D是水稻OsABP1的直向同源基因。针对TaABP1-D基因上游调控区重复序列差异(GT)6/5开发了一个SSR标记,该标记在W7984×Opata8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中对株高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为9.7%,是一个与株高极显著关联的功能标记;其中对应高秆类型的等位变异属野生种特有,在栽培种中被淘汰,推测TaABP1-D基因在小麦驯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ABP1-d基因 同源克隆 表达分析 功能标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莉莉 邓瑛 +3 位作者 刘敏 杨菊艳 张峻梅 冯小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0期1364-13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 133例疑似IFI住院患者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G试验检测;同时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及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以患者临床诊断、影像学表现、使用抗真菌药物及相应临床症状转归情况作为IFI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2 133例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为IFI 745例,非感染1 388例;G试验诊断IFI468例,非感染1 665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59.3%,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PPV)为94.4%和阴性预测值(NPV)为81.8%;真菌培养诊断IFI 440例,非感染1 693例,该方法的敏感度为45.9%,特异度为92.9%,PPV和NPV分别为77.3%和76.2%;G试验与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为64.0%,特异度提高为99.2%,PPV和NPV分别为90.3%和83.3%。结论 G试验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在拟诊断早期为临床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较可靠信息,是一种快速、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度低,但特异度高,并可确定感染菌种类,提供用药指导,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进行G试验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IFI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云昆 史玉芹 +2 位作者 朱雯梅 王佳 姚瑶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3年第5期520-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住院患者病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昆明市延安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住院患者病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昆明市延安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20例怀疑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所做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结合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的阳性预测值时G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20例住院患者中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深部真菌感染37例,临床资料不明确的8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1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10、20、50pg/mL为临界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73.0%(27/37)、67.6%(25/37)、56.8%(21/37);特异度分别为66.7%(50/75)、76.0%(57/75)、86.7%(65/7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1.9%(27/52)、58.1%(25/43)、67.7%(21/3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50/60)、82.6%(57/69)、80.2%(65/8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简便、快速、阳性率高的优点,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但影响因素也较多,实际应用中需密切结合临床情况和动态监测以排除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 真菌感染 G试验
下载PDF
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3种体液标本(1,3)-β-D-葡聚糖检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祝贺 杨蓉娅 +3 位作者 王文岭 樊昕 赵逊 王聪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4-1216,1234,共4页
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检测,在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不同体液标本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收集不同时间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浆和尿液标本,采用G试验测定(1,3)-β-D-葡聚糖,同时进行巢式PCR(nPCR)检测和... 目的观察(1,3)-β-D-葡聚糖检测,在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不同体液标本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系统性毛孢子菌病模型,收集不同时间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浆和尿液标本,采用G试验测定(1,3)-β-D-葡聚糖,同时进行巢式PCR(nPCR)检测和真菌学培养。结果感染早期(10 d)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标本G试验敏感性分别为80.00%、86.67%、6.67%,前两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只实验大鼠血浆标本G试验平均敏感性为76.76%,nPCR法为68.85%、血真菌培养为3.33%,G试验结果与血真菌培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值(pg/ml)与感染的脏器数目呈正相关(┃r┃>0.7,P<0.05)。结论对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有助于系统性毛孢子菌病的临床早期诊断、判断感染范围和疾病转归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毛孢子菌病 (1 3)-β-d葡聚糖 大鼠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14
作者 邓林强 余理智 +2 位作者 熊章华 孙敬 陈会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08年第6期601-602,69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8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108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 目的探讨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8月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且有感染体征的108例患者,在其发热当天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同时留取血液、呼吸道、泌尿道和肠道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临床用药及患者是否症状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10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且症状缓解32例,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未缓解和未使用抗真菌药物并症状缓解76例。在108例患者中(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31例,阴性77例。108例真菌培养阳性59例,阴性49例。(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真菌培养结果对比差异显著(χ2=11.529,P<0.01);(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与临床诊断对比差异不明显(χ2=0.0105,P>0.05);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比较差异显著(χ2=11.215,P<0.01)。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方面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真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鹏 李小宁 欧成举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564-56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95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感染患者和100例临床及微生物学检查均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感染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95例真菌培养阳性的真菌感染患者和100例临床及微生物学检查均排除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及健康者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例真菌培养阳性且结合临床诊断确定为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90例阳性,阳性率为94.74%,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62.28±22.84)pg/mL,阴性对照组为(3.79±1.96)pg/mL。两组数据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为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真菌感染 诊断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6
作者 冯潜 李颖 +1 位作者 顾兵 张颖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住院高危IFI患者126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计算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结果 G试验的敏感度(83.0%)高于GM试验(77.4%),而特异度(74.2%)低于GM试验(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92.5%、95.5%、92.1%、92.0%,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更有效地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老年病人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爽 姜友珍 +3 位作者 侯德风 邓辉 李莉红 邓承晓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研究1-3-β-D葡聚糖(BG)、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FI)老年病人的诊断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2013~2016年我院收治的IFI老年病人59例为试验组,同期我院非真菌肺炎老年病... 目的研究1-3-β-D葡聚糖(BG)、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检测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FI)老年病人的诊断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纳入2013~2016年我院收治的IFI老年病人59例为试验组,同期我院非真菌肺炎老年病人61例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血清G试验、血清CRP、WBC分类计数,进行痰涂片及病原学培养,绘制其BG受试者的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各检测指标的临床价值。结果试验组在入组时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RP、WBC计数水平在入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试验组CRP、WBC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时血清BG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P=0.001),灵敏度为87.7%,特异度为93.1%。结论 BG在早期鉴别诊断IFI老年病人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联合检测血清BG、CRP、WBC计数在鉴别诊治IFI老年病人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双双 刘志辉 +3 位作者 祝新莉 张培 王彬 李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脑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PNS组与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术前及术后干预亚组,每亚组大鼠雌雄各半。不同亚组大鼠分...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Wistar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脑梗死模型,并随机分为PNS组与对照组,每组再随机分术前及术后干预亚组,每亚组大鼠雌雄各半。不同亚组大鼠分别于术前或术后给予PNS 100 mg/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3 d;制模后第4 d观察各组缺血区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组织NMDAR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NS组缺血区脑组织病理改变程度明显减轻,脑组织NMDAR1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术后干预亚组较术前干预亚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PNS可明显降低脑组织NMDAR1的表达,减轻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程度,术后干预的神经保护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 三七总皂苷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尚元元 喻楠 +2 位作者 董灵娣 李莎莎 刘昱奚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剂进行检测,用ROC曲线比较G实验、真菌培养、G实验联合真菌培养的检测结果。结果 132例高危院内IFI感染的患者中,共有43例诊断为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培养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96%,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是0.72和0.80,G实验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8%,PPV和NPV分别是0.73和0.86;G实验真菌培养检测的敏感度提高为84%,特异度提高为92%,阳性预测值0.78,阴性预测值0.92;G实验Youden指数0.58,真菌培养Youden指数0.63,联合检测Youden指数提高到0.76;G实验结果、真菌培养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7及0.798。结论 G实验是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联合传统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葡聚糖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下载PDF
软件预测摩阻-随钻校正摩阻系数方法及其在BZ34-1-D6大位移井钻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晓坡 廖前华 李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0-322,348,共4页
BZ34-1地区明化镇组地层稳定性差,钻井易发生缩径、变形等复杂情况,在该地区钻大位移井作业难度大。在BZ34-1-D6井钻井作业中,利用软件钻前预测摩阻、钻进时跟踪校正摩阻系数,进而预测后续钻进摩阻和下套管悬重,并分析井眼摩阻状况及井... BZ34-1地区明化镇组地层稳定性差,钻井易发生缩径、变形等复杂情况,在该地区钻大位移井作业难度大。在BZ34-1-D6井钻井作业中,利用软件钻前预测摩阻、钻进时跟踪校正摩阻系数,进而预测后续钻进摩阻和下套管悬重,并分析井眼摩阻状况及井下情况,有效预防了该井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保证了井下作业安全。软件预测摩阻-随钻校正摩阻系数方法在BZ34-1-D6井的成功应用,为渤中地区后续同类钻井作业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预测 摩阻 随钻校正 摩阻系数 大位移井 BZ34-1-d6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