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催化1-O-甘氨酰-3-O-十四烷酰化甘油的合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可彬 杨璐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68-72,共5页
甘油酯型氨基酸是一类新型的酯化氨基酸表面活性剂。酶法在选择性酯化合成氨基酸各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方面被证实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介绍了以甘氨酸、甘油和十四烷酸为原料,对酶催化甘油单酯化合成1-O-甘氨酰-3-O-十四烷酰化甘油进... 甘油酯型氨基酸是一类新型的酯化氨基酸表面活性剂。酶法在选择性酯化合成氨基酸各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方面被证实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介绍了以甘氨酸、甘油和十四烷酸为原料,对酶催化甘油单酯化合成1-O-甘氨酰-3-O-十四烷酰化甘油进行了探索。重点考察了No-vozyme435和Lipozyme IM的催化效果及特点,对反应时间、底物配比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氨基酸甘油酯 1-o-甘氨酰-3-o-十四酰化甘油 化学-酶催化合成
下载PDF
小果菝葜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梦 刘星 +3 位作者 李琳玉 舒积成 梁永红 黄慧莲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5099-5104,共6页
目的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 目的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黄檀素(2)、3,5,7,4′-四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L-鼠李糖(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2,4,6-三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表儿茶素(11)、latifolin(12)、3′-O-(E-4-酰基)-奎尼酸(13)、5-O-咖啡酰奎宁酸丁酯(1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16)、cinchonain Ib(17)、腺嘌呤核苷(18)、白藜芦醇(19)和3,4,5-三甲氧苯基-1-β-D-吡喃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4~9、12~16均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3、17、18为首次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果菝葜 黄檀素 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 槲皮素-3-o-β-L-鼠李糖 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
原文传递
龙须菜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陆崇玉 邓赟 +1 位作者 梅玲 郭大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9-1071,共3页
目的: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棕榈酸(1)、1,3-双棕榈酸甘油酯(2... 目的:对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波谱分析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棕榈酸(1)、1,3-双棕榈酸甘油酯(2)、1-棕榈酸单甘油酯(3)、尿嘧啶(4)、腺嘌呤核苷(5)、2α-氧杂-2-氧-5α-羟基-3,4-二失碳胆甾烷(6)、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2,3-O-十六烷酸甘油二酯(7)、1-O-α-D-吡喃葡萄糖-2,3-O-十六烷酸甘油二酯(8)、β-谷甾醇(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菜 1 3-双棕榈酸甘油酯 1-o-β-D-半乳糖-(6→1)-α-D-半乳糖-2 3-o-十六甘油二酯 1-o-α-D-吡喃葡萄糖-2 3-o-十六甘油二酯 腺嘌呤核苷
原文传递
中华疣海星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彭燕 黄日明 +3 位作者 郑建仙 周雪峰 杨献文 刘永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13-1915,共3页
目的研究中华疣海星Pentaceaster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重结晶、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对中华疣海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纸片琼脂扩... 目的研究中华疣海星Pentaceaster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重结晶、薄层制备色谱等方法对中华疣海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纸片琼脂扩散法对结构确定的化合物进行抗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T/O)活性筛选。结果从中华疣海星体内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1-O-十六烷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丙三醇(1)、1-O-十八烷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丙三醇(2)、3β-羟基-(22E,24R)-麦角甾-7,9,22-三烯(3)、3-吲哚甲酸(4)、胆甾-5-烯-3β-硫酸钠(5)、胆甾-7-烯-3β-硫酸钠(6)、尿嘧啶(7)、胸腺嘧啶(8)。化合物1、3、4对大肠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5、1.0、0.5 mg/mL;化合物2、3、5、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0.5、1.0、1.0、1.0 mg/mL。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中华疣海星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疣海星 抗菌活性 1-o-十六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丙三醇 3-吲哚甲酸 胆甾-7-烯-3β-硫酸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