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许峰峰 刘信龙 +7 位作者 徐正平 杨冰 李明 张建忠 肖丽鸿 廖环 丁强 李政卫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并用高、中、低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大鼠进行预处理,比较各...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并用高、中、低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大鼠进行预处理,比较各组氧化/抗氧化指标、微血管密度(MVD)和微血管面积密度(MV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结果。结果随着剂量增加,各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面积逐渐降低,高剂量组与中、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1,25二羟基维生素D3剂量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明显升高,脂质过氧化物(LPO)和晚期蛋白质氧化产物(AOPP)明显下降,LPO和CAT三个剂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SOD、AOPP与中、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低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MVA和VEGF均有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剂量增加,各组NF-κB均呈现下降趋势,且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高剂量组干预效果更为明显(P<0.05),中、低剂量组差异逐渐减少(P>0.05)。结论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炎性信号通路、减少氧自由基损伤和促进微血管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25二羟基维生素D3 NF-κB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诱导培养体系的改良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新 张舒岩 +5 位作者 杨立彬 李冉 蒋然然 陈治光 李树蕾 李树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4-1118,I0006,共6页
目的:通过改良细胞培养方案建立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形成成熟破骨细胞(OC)的高效培养体系。方法:向Raw264.7细胞培养液α-MEM中添加50μg·L-1 M-CSF、100μg·L-1 RANKL和1×10-8 mol·L-1 1α,25-(OH)2D3,于5%CO... 目的:通过改良细胞培养方案建立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形成成熟破骨细胞(OC)的高效培养体系。方法:向Raw264.7细胞培养液α-MEM中添加50μg·L-1 M-CSF、100μg·L-1 RANKL和1×10-8 mol·L-1 1α,25-(OH)2D3,于5%CO2、37℃孵箱中培养12d,每3d换液1次,每次换液前对细胞进行短暂消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利用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FITCphalloidin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OC是否成熟并具有吞噬功能。结果:通过改良培养方法,在诱导过程中培养孔内的大部分区域始终保持单层细胞的生长状态。镜下观察和HE染色,诱导第12天时OC胞体覆盖培养面积的70%;FITC-phalloidin染色,伴随着OC成熟,伪足内出现的束状伪足小体逐渐变为环形,最终融合带状肌动蛋白环环绕在胞质周围;免疫荧光染色,诱导12d后OC表达的降钙素受体(CTR)较前体细胞显著增加,TRAP染色显示OC胞浆内呈现大量红色颗粒。提示获得的OC成熟并具有吞噬功能。结论:本实验通过改良培养方法,联合应用细胞因子50μg·L-1 M-CSF、100μg·L-1 RANKL和1×10-8 mol·L-1 1α,25-(OH)2D3建立了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形成成熟OC的高效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w 264.7细胞 破骨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1.25二羟基 维生素D3
下载PDF
维生素D_3促进大鼠胃癌发生机制的研究
3
作者 杨原 高国林 +1 位作者 杨思凤 游丽荣 《沈阳部队医药》 1999年第6期502-504,共3页
为探讨维生素D_3促进大鼠胃癌的发生机制,经饮水摄入N—甲基—N^1—亚硝基—N—亚硝基胍(MNNG.150mg·L^(-1))诱发大鼠胃腺癌,饲以1.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添加饲料(2.5μg·kg^(-1)和5.0μg·kg^(-1))。于实... 为探讨维生素D_3促进大鼠胃癌的发生机制,经饮水摄入N—甲基—N^1—亚硝基—N—亚硝基胍(MNNG.150mg·L^(-1))诱发大鼠胃腺癌,饲以1.25—二羟基维生素D_3[1,25(OH)_2D_3]添加饲料(2.5μg·kg^(-1)和5.0μg·kg^(-1))。于实验16、32周处死动物,进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实验16周,1.25(OH)_2D_3(5.0μg·kg^(-1))组大鼠腺胃粘膜上皮细胞PCNA标记率(12.5±16.8%),明显高于MNNG组(23.8±10.2%),P<0.01:实验32周胃腺癌发生率、癌巢数和微血管密度显著增加。结论:一定剂量的1,25(OH)_2D_3通过刺激上皮细胞增生和血管新生促进大鼠胃腺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羟基维生素D3 亚硝基胺 胃腺癌 增生细胞核抗原 血管新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