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T磁共振颞颌关节扫描技术的研究
1
作者 黄凯剑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7期1215-1217,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1.5T磁共振影像学技术对颞颌关节实施扫描所具有的价值。方法:选取疑似病发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患者共计80例,均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分别运用X线扫描技术和1.5TMRI扫描技术实施诊断,以手术或病检结果做... 目的:探讨运用1.5T磁共振影像学技术对颞颌关节实施扫描所具有的价值。方法:选取疑似病发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患者共计80例,均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治,分别运用X线扫描技术和1.5TMRI扫描技术实施诊断,以手术或病检结果做金标准,就两项技术诊断效能展开对比。结果:采用1.5T磁共振影像学技术对颞颌关节实施诊断,相较X线影像学技术,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居较高水平,其中,敏感度、准确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X线影像学技术对颞颌关节实施检查,可将关节间隙位置和骨质处存在的改变检出,但在对关节盘显像时,呈模糊状。采用1.5T磁共振影像学技术对颞颌关节实施检查,可对关节间隙位置、骨质发生的改变,及关节盘与相关组织的形态结构进行较为清晰显示。结论:针对疑似发生颞颌关节紊乱的综合征病例在展开诊断时,依托1.5T磁共振影像学技术,可使准确性水平和敏感性水平明显提升,可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精准参考依据,开展价值十分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影像学技术 颞颌关节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2
作者 林昱晨 陈琴 陈赞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8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接收时间段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所有患者均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核磁共振(MRI)技术检查,以金标准(关节...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应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80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接收时间段介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所有患者均接受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核磁共振(MRI)技术检查,以金标准(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参照,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CT检查、MRI检查的膝关节损伤检出率分别为83.75%、88.75%。CT检查的敏感度数值、特异度数值、准确性数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膝关节损伤类型总检出率均低于MRI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MRI检查的诊断效能高,且可对膝关节损伤类型进行准确鉴别区分,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 磁共振技术 影像
下载PDF
磁共振3.0T NODDI联合APT序列对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脑结构改变的影像学研究
3
作者 马景旭 马微微 辛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3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3.0T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联合酰胺质子转移(APT)序列对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的脑结构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7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 目的:探讨磁共振3.0T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ODDI)联合酰胺质子转移(APT)序列对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的脑结构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76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9例为对照组。两组纳入对象入院后均行磁共振3.0T检查,常规完成NODDI和APT序列扫描,分析不同序列下患者结构改变;绘制ROC曲线,分析磁共振3.0T NODDI和APT序列扫描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的效能。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同侧方向分散指数(ODI)、同侧各向同性体积分数(VISO)及对侧VIS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侧ODI、同侧细胞内体积分数(VIC)及对侧VI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黑质的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_(asy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壳核的MTR_(asym)、苍白球的MTR_(asym)、尾状核的MIR_(asy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ROC曲线结果表明:磁共振3.0T NODDI与APT序列联合用于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脑结构改变中,灵敏度与特异度高于单一序列扫描(P<0.05)。结论:磁共振3.0T NODDI与APT序列用于帕金森冻结步态患者中,能显示脑结构改变,且两个序列联合检查可获得较高的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3.0t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序列 帕金森冷冻步态 结构改变 影像
下载PDF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祝红线 冯瑞 +6 位作者 李相生 王萍 柴晓媛 樊红霞 张红超 李悦 江岳娈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6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患有胸腹部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CE-MRA检查,行平扫轴位常规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技术在胸腹部大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患有胸腹部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3DCE-MRA检查,行平扫轴位常规T_(1)加权成像(T_(1)WI)和T_(2)加权成像(T_(2)WI);再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行轴位单层动态扫描,获得扫描延迟时间,平扫后采集靶血管冠状位图像作为后期减影的蒙片。利用获得的延迟时间行3DCE-MRA血管造影技术。注射对比剂后采集2次靶血管冠状位图像与增强前蒙片减影,分别为动脉期和静脉期。采集增强后的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_(1)WI,观察胸腹部主动脉血管病变的信号表现。结果:28例患者中,大动脉炎5例(占17.9%),髂动脉瘤1例(占3.6%),动脉粥样硬化3例(占10.7%),肾动脉狭窄6例(占21.4%),主动脉瘤13例(占46.4%),3DCE-MRA血管造影技术对28例患者胸腹部主动脉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病变显示效果良好。结论:3DCE-MRA技术诊断明确,且具有准确、快速及无创伤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3DCE)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 胸腹部主动脉病变 轴位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加权成像(t_(1)WI) 影像特征
下载PDF
不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冯雯 刘欣然 +1 位作者 卢星如 雷军强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3,共7页
乳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充分了解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有利于推进乳腺癌诊疗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晚期预后评估中展现出的临床科研价值,说明基于灌注、代谢、扩散、合成相关MRI,使肿瘤... 乳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充分了解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有利于推进乳腺癌诊疗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不同功能MRI技术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晚期预后评估中展现出的临床科研价值,说明基于灌注、代谢、扩散、合成相关MRI,使肿瘤组织微血管渗透、分布、血流动力学状态,肿瘤代谢物含量、间质成分变化及组织固有属性等特征可视化,旨在总结各成像序列在乳腺癌应用中的优势和前景,以期为后续乳腺癌影像科学研究提供新方向,从而帮助影像医师更加全面地了解乳腺癌相关MRI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模态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合成磁共振成像 影像技术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以及影像学特点
6
作者 刘帆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5期91-94,共4页
探究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患者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其检测效果及表现出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本院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间进入本院诊疗的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94例患者均实施关节镜检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探究在诊断膝关节损伤患者时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其检测效果及表现出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本院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间进入本院诊疗的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94例患者均实施关节镜检测、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测、CT检测三项措施,以关节镜检测结果为对比标准,对比MRI与CT的检测效果,并对两者诊断出的疾病具体类型实施分析。结果 关节镜检测后诊断出来的结果为:产生膝关节损伤的人数为79例(84.04%)、产生韧带损伤的人数为27例、产生半月板损伤的人数为28例、产生骨质改变的人数为33例、产生关节腔积液的人数为26例。将统计出的MRI检测结果与CT检测结果同关节镜检测结果相对比,MRI检测结果所具有的敏感度与准确度要明显高于CT检测结果(P<0.05),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呈显著差异并拥有统计学意义;对比MRI与CT检测结果中的特异度,两组数据差异性较小且未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RI的诊断价值要明显优于CT诊断。结论 膝关节损伤疾病诊断中应用MRI检测手段,其检测准确度与敏感度较高并准确判断出损伤的具体类型,可实现患者及时确诊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信息,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化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 磁共振技术 诊断价值 影像特点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与新技术应用进展
7
作者 廖逸虹 刘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8期174-176,共3页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慢性疾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程一旦进展,难以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健康。CSVD诊断主要依赖于磁共振成像(MRI),近年来,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本病的影像学特征得到深入研究。进一步...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慢性疾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病程一旦进展,难以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健康。CSVD诊断主要依赖于磁共振成像(MRI),近年来,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本病的影像学特征得到深入研究。进一步认识CSVD的影像学特征,了解与领略其新兴诊断技术,有助于对本病的预测、及早诊断和临床干预。本文就CSVD主要影像学特征及其MRI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影像特征 磁共振成像 技术
下载PDF
3.0T磁共振功能成像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研究
8
作者 谭应训 黄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0期96-98,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采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以...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采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3.0T磁共振功能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检查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5.12%(78/82),特异度为96.43%(81/84),准确率为95.78%(159/166),Kappa值=0.916,与病理结果高度一致。两组在血管影异常增多、病灶内部信号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淋巴结肿大以及病灶边界清晰程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ADC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对乳腺癌患者采用3.0T磁共振功能成像进行疾病诊断,其准确率较高,尤其是在病灶状态和边界等数据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功能成像 乳腺癌 诊断价值 影像技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诊断女性妇科肿瘤的价值探究
9
作者 贺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165-0168,共4页
观察评价女性妇科肿瘤患者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检查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妇科肿瘤患者中抽选42例,对其施以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检查,分析其检出情况及图像表现。结果 经手术病理确诊,42... 观察评价女性妇科肿瘤患者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检查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妇科肿瘤患者中抽选42例,对其施以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检查,分析其检出情况及图像表现。结果 经手术病理确诊,42例妇科肿瘤患者中,宫颈癌、卵巢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数量分别为20例、12例、8例、2例。多层螺旋CT检查的检出率略低于磁共振检查(P>0.05);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多层螺旋CT检查(P<0.05)。多层螺旋CT联合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的磁共振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P<0.05)。结论 对女性妇科肿瘤患者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检查效果良好,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显示出患者的病灶形态、位置与大小,磁共振可清晰显示出病灶的组织结构及其和周边组织结构的关系,两种检查方式联用可对妇科肿瘤展开定性、定位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建议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 影像技术 诊断
下载PDF
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烟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技术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龙波 池琦 +1 位作者 张玲玲 王兆永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12期2091-2093,共3页
烟雾病典型特征是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同时颅内侧支血管广泛的代偿。临床上通常采用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1]。伴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扫描序列被逐渐应用,即3D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 烟雾病典型特征是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的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同时颅内侧支血管广泛的代偿。临床上通常采用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1]。伴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扫描序列被逐渐应用,即3D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ime Of Flight-MRA,3D TOF-MRA)。它具有无创性、无对比剂副作用、无辐射的特点,逐渐代替了DSA成为诊断烟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影像诊断 烟雾病 时间飞跃法 进行性狭窄 动脉起始段 MRI技术 颈内动脉
下载PDF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11
作者 林元锋 周宝玉 温满盈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5期912-915,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采取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接诊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抽样法进行分组,就对照组纳入的20例采取64排螺旋CT和观察组纳入的2... 目的:研究分析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采取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接诊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抽样法进行分组,就对照组纳入的20例采取64排螺旋CT和观察组纳入的20例采取1.5TMRI的诊断效果对比。结果:观察组在<24h、24~72h和>72h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95.0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发病检出时间、检查时间和病灶大小均低于对照组,而病灶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和基底节区检出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脑梗死患者中采取1.5TMRI诊断效果突出,有效提高诊断检出率,明确微小病灶,为临床后期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脑梗死 64排Ct 1.5t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下载PDF
我国引进的第一台1.5T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在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启用
12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2年第2期122-122,共1页
我国引进的第一台1.5T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在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安装调试完毕,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其中磁场均匀度为2.96ppm,是目前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 磁共振中最好的一台,经试运转后正式用于临床... 我国引进的第一台1.5T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在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安装调试完毕,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其中磁场均匀度为2.96ppm,是目前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 磁共振中最好的一台,经试运转后正式用于临床检查。我国目前运行的大都是中、低场(小于1.5T)磁共振成像仪,为填补我国无1.5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仪 低场 磁场均匀度 饱和技术 半月板病变 试运转 设计标准 技术指标 西门子公司 影像诊断
下载PDF
3.0T磁共振影像应用于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汤德 赵海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9期134-135,共2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影像应用于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6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3.0T磁共振影像检查,分析3.0T磁共振影像应用于子宫肌瘤...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影像应用于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进行诊治的6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3.0T磁共振影像检查,分析3.0T磁共振影像应用于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结果:影像学表现:①位置:9例黏膜下肌瘤,21例浆膜下肌瘤,38例肌壁间肌瘤;②形状:5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未发生形变,63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发生了形变,3例呈椭圆形,65例呈圆形;③边界:边界清晰;④信号:11例在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57例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信号不均,以低信号为主,含有高信号。3.0T磁共振影像共诊断出67例子宫肌瘤,其中1例浆膜下肌瘤被诊断为卵巢纤维瘤,诊断准确率为98.53%,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影像能够对子宫肌瘤的位置、形状、边界及信号进行准确显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诊断子宫肌瘤比较理想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影像 子宫肌瘤 影像表现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探讨应用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子宫肌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天凤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6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子宫肌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3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超声诊断以及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 目的:探讨应用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子宫肌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3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超声诊断以及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以及漏诊率。结果:实施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诊断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实施常规超声诊断的诊断率,实施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诊断的漏诊率低于超声技术诊断的漏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子宫肌瘤诊断中采用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以及降低漏诊率,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子宫肌瘤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3.0T磁共振分子影像学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5
作者 马景旭 王红 +1 位作者 陈欢 郝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5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分子影像学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86例作为对象,比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危险因素和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根据治疗的86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患...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分子影像学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8月治疗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86例作为对象,比较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危险因素和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根据治疗的86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患者的情况分析的危险因素有:固有因素和非固有因素两方面,其中固有因素中,年龄是引起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非固有因素中,吸烟、酗酒和运动以及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为常见因素;经3.0TMRI诊断显示椎体个数有80个,检查灵敏度有80/86(93.02%),特异性为6/86(6.97%)。骨密度仪检查的灵敏度为77/86(89.53%),特异性为5/86(5.81%)。3.0TMRI诊断敏感度相比骨密度仪敏感度较高(P<0.05)。结论:将3.0T磁共振分子影像学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诊断效果显著,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方式被临床所运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磁共振 分子影像 原发性骨质疏松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的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云涛 黄小华 +1 位作者 刘念 唐玲玲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15,21,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在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147例,其中首发AP患者102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在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147例,其中首发AP患者102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RAP)患者45例,以7∶3比例随机地将其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102例(AP 70例,RAP 32例)和验证组45例(AP 32例,RAP 13例),同时收集两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结石、高脂血症、饮酒史、并发症、严重程度)。利用IBEX软件勾画三维的胰腺实质周围并提取纹理特征,包括灰度共生矩阵、灰度游程矩阵、直方图、形状。采用单因素分析、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建立预测AP复发的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基于8个纹理特征(信息测量校正、集群趋势、相关性、非相似性、熵、游程非均匀性、偏度、体积)的影像组学模型对预测AP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AP复发的AUC为0.870(95%CI:0.791~0.949),敏感度为0.903,特异度为0.831,在验证组中AUC为0.836(95%CI:0.718~0.954),敏感度为0.786,特异度为0.774,基于高脂血症的临床模型预测AP复发的AUC为0.634(95%CI:0.550~0.717),敏感度为0.689,特异度为0.578。结论基于磁共振T2WI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可预测AP复发。信息测量校正、集群趋势、相关性、非相似性、熵、游程非均匀性、偏度、体积是RAP的显著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磁共振成像 t2加权成像 急性胰腺炎 复发
下载PDF
术前T2磁共振影像组学在预测介入治疗大肝癌近期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跃军 白洪林 +8 位作者 王栋 冉昭 徐李刚 钱晟 杨国威 张巍 王建华 高欣 刘嵘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6-104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介入术前MR的影像组学对肝癌6个月内介入治疗局部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术后1~2个月、半年随访多功能MRI,按照mRECIST标准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 目的探讨基于介入术前MR的影像组学对肝癌6个月内介入治疗局部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术后1~2个月、半年随访多功能MRI,按照mRECIST标准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利用MITK软件在T2图像上进行勾画肿瘤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剔除冗余特征,利用mRMR特征排序方法筛选得到组学标签。采用留一法划分样本,与LASSO分类器共同构建大肝癌介入治疗后6个月进展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70例患者6个月后随访52例病灶未进展(N-PD),18例进展(PD),两组术前T2-MRI的Wavelet-HHH firstorder Mean等3个的影像组学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这些差异性影像组学特征所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AUC=0.657,ACC=0.714,SEN=0.588,SPE=0.755)。结论基于MRI组学特征能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进行近期进展风险预测,可在TACE术前筛选进展危险性高的患者,为其提早采取联合治疗提供个体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预测 t2磁共振影像
下载PDF
基于影像学的冠状动脉狭窄判读与识别的进展
18
作者 白宇 刘洋 +2 位作者 刘娇 凌浩 宋春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5期599-602,共4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目前仍然是全球死亡、残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这种情况还在继续^([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在狭窄早期就准确识别冠状动脉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各种诊断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目前仍然是全球死亡、残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这种情况还在继续^([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在狭窄早期就准确识别冠状动脉疾病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各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技术活跃在临床中,我们常见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以及核磁共振技术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磁共振技术 影像 残疾 城市化建设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的食管癌磁共振成像的T分期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绅 淡一波 +3 位作者 王昭琦 鲁亚南 曲金荣 杨光 《信息技术》 2022年第4期35-41,48,共8页
文中利用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在磁共振图像上进行食管癌T分期诊断。数据为244例食管癌患者r-VIBE序列磁共振图像。分别用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了食管癌T分期的建模,并进一步将两种方法结合建模。使用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OC)... 文中利用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在磁共振图像上进行食管癌T分期诊断。数据为244例食管癌患者r-VIBE序列磁共振图像。分别用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进行了食管癌T分期的建模,并进一步将两种方法结合建模。使用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测试集AUC=0.765,深度学习模型验证集AUC=0.777,测试集AUC=0.703,两种方法组合模型测试集AUC=0.783。结果表明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均能用于基于MRI图像的食管癌T分期,结合使用两种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 深度 食管癌 t分期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5T磁共振在卵巢囊腺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小勤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3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在卵巢囊腺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卵巢囊腺瘤患者60例,患者均进行两次检查,首先进行常规CT诊断,随后进行1.5T磁共振诊断,患者最终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在卵巢囊腺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疑似卵巢囊腺瘤患者60例,患者均进行两次检查,首先进行常规CT诊断,随后进行1.5T磁共振诊断,患者最终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卵巢囊腺瘤51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结果、敏感度、特异度及误诊率、漏诊率和正确率。结果:1.5T磁共振诊断阳性率高于常规CT检查(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常规CT检查(P<0.05),诊断正确率高于常规CT检查(P<0.05)。结论:在诊断卵巢囊腺瘤患者的过程中,选用1.5T磁共振进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 卵巢囊腺瘤 影像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