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hina-PAR评估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人群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1
作者 孙丽娜 顾静 田建广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S01期88-92,共5页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模型,探索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IFG)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ASC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随机选取100例IFG人群及...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模型,探索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IFG)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ASCV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随机选取100例IFG人群及100例空腹血糖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IFG根据美国ADA指南定义为(5.6 mmol/L≤FBG<7.0 mmol/L)。基于China-PAR进行ASCVD风险预测。结果与空腹血糖健康人群相比,IFG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等均升高(P<0.05)。基于China-par模型评估,IFG组的10年ASCVD风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且两组在低危及中高危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8,P=0.02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0年ASCVD风险与年龄、BMI、腰围、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FBG、HbA1C、TG、CRP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基于China-PAR评估模型,IFG与10年ASCVD风险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 胆固醇
下载PDF
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荣季冬 姜顺涛 任微微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基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风险评估模型,探究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 目的:基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风险评估模型,探究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病房就诊的患者及来院体检者中具有FBG测定结果的研究对象362名纳入本研究,其中87名处于IFG状态。IFG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发布的糖尿病诊疗指南中的定义进行界定(6.1 mmol/L≤FBG<7.0 mmol/L)。估计的10年ASCVD风险评分使用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实践指南工作组给出的计算方程进行统计。结果:与糖代谢正常的人群相比,IFG人群具有更高的体质指数、收缩压、FBG、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甘油三酯水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潜在相关的混杂因素后,与糖代谢正常组人群相比,IFG组与10年ASCVD风险升高(≥7.5%)明显相关[OR:95%CI=4.41(1.78~10.93),P=0.001]。限制性样条曲线表明,FBG与10年ASCVD风险评分密切相关。随着FBG水平的升高,10年ASCVD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空腹血糖大于5.7 mmol/L时,10年ASCVD风险明显升高(≥7.5%)。结论:基于最新发布的10年ASCVD风险评估方程,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葡萄糖调节受损 心血管疾病风险 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相关
下载PDF
肌少症不同分级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李超君 鲁翠红 +2 位作者 李莉 李燕芳 王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5-1281,共7页
目的:探究肌少症不同分级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肌少症不同时期干预降低ASCVD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取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 目的:探究肌少症不同分级与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为肌少症不同时期干预降低ASCVD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取自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完成“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的1072例老年人,其中男性408例,女性664人例。对受试者进行信息采集、体格检查、生化检测、身体成分测试和功能体适能测试。根据握力、5次起坐试验时间和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综合判定肌少症分级,将研究对象分为肌少症可能组、肌少症前期组、肌少症组和对照组。比较四组受试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肌少症不同分级与10年ASCVD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肌少症患病率为10.6%,肌少症可能和肌少症前期检出率分别为16.1%和15.1%。男性肌少症前期[OR:95%Cl=3.63(1.03—12.78),P=0.04]和肌少症组[OR:95%Cl=8.90(1.15—68.86),P=0.04]与ASCVD 10年发病高风险相关,女性肌少症组[OR:95%Cl=5.05(1.49—17.13),P=0.009]与ASCVD 10年发病高风险明显相关。结论:男、女肌少症患者和男性肌肉质量下降人群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较高,且肌少症严重程度和ASCVD发病风险正相关,这对于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发病风险 肌肉质量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多重用药管理规范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森祥 杨锐 +2 位作者 邓勋 杨睿涛 杨晓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 2型糖尿病(T2DM)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持续的高血糖易损伤全身血管,影响心、肾、眼和神经等器官组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类患者需要进行降糖、调脂、降压、抗血小板和降低尿蛋白等综合治疗。多重用药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老年人有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科学,也会带来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针对老年T2DM合并ASCVD患者多重用药管理进行分析,重点阐述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和抗血小板药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保证药物使用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规范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多重用药 合理用药 管理
下载PDF
血清血尿酸及甲状腺激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5
作者 叶斌 季晓珍 +1 位作者 朱向盈 季美霞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744-750,共7页
目的探究血清血尿酸(SUA)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系,并构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32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SC... 目的探究血清血尿酸(SUA)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系,并构建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丽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326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SCVD,将其分为发生组(n=152)与未发生组(n=174)。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血清SUA及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TSH)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ASCVD的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构建T2DM患者发生ASCVD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两组对象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病程、三酰甘油、SUA、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外,两组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三酰甘油高、SUA水平高、TSH水平高为T2DM患者发生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三酰甘油、SUA、TSH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702、0.668、0.755、0.965、0.987,可知,均对T2DM患者发生ASCVD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当取cut-off时,各自敏感度分别为0.638、0.539、0.638、0.730、0.941、0.960,特异度分别为0.690、0.799、0.644、0.661、0.943、0.954。Bootstrap法(B=1000)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显示,Bias-corrected预测曲线与Ideal线基本重合,C-index为0.975,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阈值概率范围为0.01~0.98,其净收益率>0。结论血清SUA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是预测T2DM患者发生ASCVD的重要指标,构建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尿酸 甲状腺激素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miR-103b检测的临床价值
6
作者 母迷迷 吴嘉 +5 位作者 王苏梦 张乐乐 张钰 薛丽君 丁小宇 汪俊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患者血清miR-103b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ASCVD患者以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sis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患者血清miR-103b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ASCVD患者以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对照血清标本各8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血清miR-103b的表达水平;运用ROC曲线、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miR-103b对ASCVD的预测及评估价值。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对照组[0.0002(0.00008,0.0004)]相比,ASCVD患者血清miR-103b的表达水平[0.0009(0.0005,0.0033)]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069,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iR-103b与心肌肌钙蛋白I(r=0.322,P<0.05)、心肌肌钙蛋白T(r=0.298,P<0.05)、肌酸激酶MB同工酶(r=0.393,P<0.05)、总胆固醇(r=0.290,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68,P<0.001)均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13,P<0.001)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03b水平区分ASCVD患者及健康人对照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ROC)为0.854(95%CI:0.791~0.917),敏感性为73.26%,特异性为83.92%。结论ASCVD患者血清miR-103b的表达水平上调,可作为ASCVD潜在的辅助诊断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微小核糖核酸 miR-103b 分子标志物
下载PDF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及残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芳 李兴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L、残粒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升高与ASCVD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以甘油三酯为标志物的新型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TRL及残粒水平,并且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脂蛋白残粒
下载PDF
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帅 马中锐 何毅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服用中西医联合降脂(联合组)和单用他汀降脂(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6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降脂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风险疾病控制、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对服用中西医联合降脂(联合组)和单用他汀降脂(对照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6个月随访,并观察其风险疾病控制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其精神状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估其生活质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控制的影响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AMOS 22.0软件进行中介或调节作用模型分析。结果:纳入168例病人,其中对照组85例、联合组83例,联合组肌痛发生率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和生命活力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获益史、西医不良史、血压控制现状和肌痛均为SAS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为躯体疼痛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和SAS评分为生命活力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肌痛部分介导了分组对SAS评分的影响(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降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肌痛发生率更低,病人有更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联合降脂 他汀 精神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9
作者 刘士贺 韩旭 +5 位作者 刘倩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从2006~2020年开滦研究队列中纳入3645例超高危ASCVD[采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的定义]患者,排除602例静息心率数据缺失者后,最终分析纳入3043例患者,根据确诊ASCVD后首次健康体检时的静息心率四分位水平,将其分为<68次/min组(n=744)、68~74次/min组(n=786)、75~80次/min组(n=760)、≥81次/min组(n=753)。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不同静息心率水平及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探讨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四组患者中的累积全因死亡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5.81(3.46,9.64)年期间,772例(25.37%)患者死亡。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8次/min组患者相比,75~80次/min组、≥81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1~1.52,P=0.047)和47%(HR=1.47,95%CI:1.20~1.81,P<0.001),而68~74次/min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6,95%CI:0.86~1.31,P=0.625)。此外,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HR=1.13,95%CI:1.07~1.19,P<0.001)。分层分析显示,静息心率每升高10次/min时,女性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男性患者,<65岁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高于≥65岁患者。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也显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线性关联(P _(overall)<0.001,P _(non-linear)=0.933),且静息心率>70次/min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结论:静息心率升高与超高危ASCV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且二者呈线性关联。超高危ASCVD患者静息心率的合适干预切点可能为>75次/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危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静息心率 全因死亡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10
作者 刘士贺 刘倩 +5 位作者 韩旭 刘红敏 赵海燕 陈朔华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6-6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2006~2010年期间连续3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51831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114)、低中稳定组(n=21647)、中高稳定组(n=13659)、高稳定组(n=5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142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013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_(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_(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陆睿 廖祎 +2 位作者 王敏 林心情 鲁明军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2期141-144,150,共5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但其常造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诸多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肌炎,而最近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动...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但其常造成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诸多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相关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肌炎,而最近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恶化可能相关。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可能的病理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意识并警惕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机制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2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抗炎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爽 崔淯夏 +1 位作者 陈红 宋俊贤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378,共4页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 抗炎治疗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策略。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通过增加调节性T细胞和Ⅱ型固有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随着更多研究证实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ASCVD抗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有望成为ASCVD抗炎治疗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白细胞介素2 调节T细胞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
下载PDF
《黄帝内经》“血脉”整体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理论发挥
13
作者 张铜五 陈向心 +8 位作者 陆毅 郝秀炜 王洋 关乐 刘悦 张哲 闵冬雨 杨关林 孔德昭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维系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脉”,则具有推动和约束血液在脉道运行的作用;“血”与“脉”相互作用,二者相合,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传承《黄帝内经》的... 《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维系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脉”,则具有推动和约束血液在脉道运行的作用;“血”与“脉”相互作用,二者相合,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传承《黄帝内经》的思想和理论,杨关林教授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结合前人“痰瘀”相关学说,整体审视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提纲挈领地提出“血脉病”这一概念。血脉病,指气血运行失常,导致血脉痹阻的一类疾病,包含心脉病、脑脉病和肢脉病等多系统疾病。血脉病的发生与脾虚受损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创新性的将血脉病分为“血浊脉滞”“血瘀脉壅”“血毒脉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和临床表现提出“健脾益气,化痰降浊”“健脾益气,化痰祛瘀”“化痰祛瘀,清热解毒”三种不同的治法并建立出相应中药组方,构建血脉病全程防治体系,提升中医药防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血脉病 中医药 脾虚受损 防治体系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
14
作者 王新鑫 董彬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3期36-39,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的患者也可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残余胆固醇可能是主要残余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残余胆固醇的定义、定量方法、代谢、致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的患者也可复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事件,残余胆固醇可能是主要残余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残余胆固醇的定义、定量方法、代谢、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机制、证据、治疗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分层管理下的血脂干预措施新进展
15
作者 张卓然 杨毅宁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2150-2156,共7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范围内危害最大,疾病负担最重的慢性病类型之一。为积极控制ASCVD疾病危害,2023年我国更新了血脂管理指南,其中详述了最新的ASCVD风险评估方案以及对于不同ASCVD风险分层人群的血脂管理靶标和干...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全球范围内危害最大,疾病负担最重的慢性病类型之一。为积极控制ASCVD疾病危害,2023年我国更新了血脂管理指南,其中详述了最新的ASCVD风险评估方案以及对于不同ASCVD风险分层人群的血脂管理靶标和干预措施建议。本文将结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的建议,浅析近年来各类血脂干预措施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血脂管理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下载PDF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16
作者 高子浚 王宇辰 杨文艺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脂蛋白(a)[Lp(a)]具有促炎、抗纤溶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特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低Lp(a)水平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部分新药,已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该文介绍Lp... 脂蛋白(a)[Lp(a)]具有促炎、抗纤溶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特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低Lp(a)水平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部分新药,已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该文介绍Lp(a)作为ASCVD独立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脂蛋白(a) 独立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与社区人群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关系的研究
17
作者 王露 聂颖 +3 位作者 马丽华 薛丽佳 公维红 刘红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UA水平与社区人群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关系。方... 目的:基于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UA水平与社区人群心血管病10年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23年3月至5月,在我中心体检的1699例50~85岁参检者作为对象,收集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特征,检测HCY、UA等生化指标,采用China-PAR模型进行心血管10年风险评分。按照血HCY及UA是否升高,分为四组:HCY及UA正常组,单纯高HCY组,单纯高UA组,HCY及UA升高组,比较四组间China-PAR评分的差异。结果:HCY及UA正常组,单纯高HCY组,单纯高UA组,HCY及UA升高组的心血管10年风险值中位数分别为:7.6%,11.1%,9.5%,12.9%;各组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分布情况分别为:484例(37.8%),78例(54.9%),97例(45.8%),39例(60.0%)。HCY及UA升高组心血管10年风险值中位数、高危占比显著高于前三组(P<0.01)。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TG、肌酐、FBG、HbAlc、HCY、UA与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58、0.258、0.009、0.715、0.986、0.059、0.00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BMI,FBG、HbAlc、HCY对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108、0.468、0.433、0.044,UA对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无相关(P>0.05)。结论:血HCY及UA水平与社区人群China-PAR心血管10年风险高危正相关,且血HCY的相关性强于血U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 高同型半胱氨酸 高尿酸血症
下载PDF
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锋 杨红霞 +2 位作者 南楠 左惠娟 宋现涛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88-793,共6页
目的:评估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o infarction,AMI)的患者发病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分层,了解危险分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青年ASCV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 目的:评估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o infarction,AMI)的患者发病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分层,了解危险分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青年ASCVD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18~44岁首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吸烟、生化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应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进行ASCVD危险评估和分层。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2 781例,平均年龄(38.9±4.7)岁,男性2 657(95.5%)例。<40岁者LDL-C≥4.9mmol/L或TC≥7.2mmol/L、吸烟、肥胖非HDL-C≥5.2mmol/L的比例高于40~44岁的患者(P值均<0.05)。《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ASCVD危险分层方案判定高危1 301例(46.8%),中危84例(3.0%),低危1 148例(41.3%),248例(8.9%)未分层。未分层者依据《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管理实践指南2020》ASCVD危险分层方案,43例(17.3%)为判定为中危,205例为低危。ASCVD危险分层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多支病变患者高危的比例高于单支病变及冠状动脉正常或无明显狭窄的患者(55.8%vs.40.9%,χ^(2)=57.075,P<0.001;55.8%vs.29.2%,χ^(2)=66.299,P<0.001)。结论:青年初发AMI患者发病时ASCVD低危和高危构成比接近,接近50%;多支病变患者高危较普遍;青年冠心病一级预防除加强高危人群综合危险因素控制外,也应关注低危人群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及吸烟等较突出的危险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 危险分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残余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王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线治疗方法是使用降脂药物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然而在控制好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下,即使将LDL-C降低到达标水平,ASCVD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这说明患者... 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线治疗方法是使用降脂药物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然而在控制好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下,即使将LDL-C降低到达标水平,ASCVD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这说明患者存在“残余心血管风险”。以往认为该风险与低密度脂蛋白以外的脂质成分如甘油三酯有关,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残余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预测的新标志物,当LDL-C被控制在适当水平时,残余胆固醇被认为是ASCVD高危人群需优先关注及干预的焦点,因此使用各种降脂药物降低残余胆固醇水平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获益。但残余胆固醇在临床上的常规检测仍存在争议,同时也需要更多关于残余胆固醇升高治疗的研究,以评估残余胆固醇降低对ASCVD高危患者的获益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胆固醇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残余心血管风险
下载PDF
早期应用依洛尤单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20
作者 刘春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079-0083,共5页
探讨早期应用依洛尤单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研究将招募80名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CI手术后的超高危ASCVD患者,他们将被随机分配到... 探讨早期应用依洛尤单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研究将招募80名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CI手术后的超高危ASCVD患者,他们将被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观察组在接受PCI手术后的早期阶段,额外使用依洛尤单抗,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的二级预防治疗。两组患者都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观察组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被记录为7.5%(即3例发生在40例中的具体数据),这一数值显著地低于在对照组中所观察到的25.0%(即10例出现在同样是40例中的明确情况)。这种差异显示出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点(X2=4.344,P<0.05)。结论 PCI术后早期应用依洛尤单抗可降低超高危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洛尤单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