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9·11”小说述评
1
作者 王维倩 李顺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5-98,共4页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 当今众多小说家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形成21世纪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学群类,即后"9·11"小说。此类小说从书写"9·11"事件及其带给人类的集体或个体悲剧性体验、创伤后心理、精神危机等问题,刻画"9·11"事件之后蔓延整个西方世界的焦虑与恐惧,谱写21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生存危机之全景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事件 后“9·11小说 述评
下载PDF
后“9·11”小说《恐怖分子》的文学想象与伦理反思
2
作者 王翔敏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6-17,共2页
《恐怖分子》是约翰·厄普代克在创作生涯晚期的一部力作,是后"9·11"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借助曼妙的叙事策略与艺术手法,实现了对他者的文学想象,藉此犀利抨击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叩问了"9·11"事... 《恐怖分子》是约翰·厄普代克在创作生涯晚期的一部力作,是后"9·11"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借助曼妙的叙事策略与艺术手法,实现了对他者的文学想象,藉此犀利抨击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叩问了"9·11"事件的社会根源,反思了二元对立的伦理观,审视了他者伦理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学、社会与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分子》 约翰·厄普代克 后“9·11小说 反思
下载PDF
美国“9·11”小说人物形象的历史文化阐释
3
作者 王薇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9·11”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当代美国历史进程中“一种新的起源创伤”。作为书写历史的重要媒介,美国“9·11”小说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逐渐呈现重述历史、重构文化的新特征。从历史与文化双重互动的角度来看,美国“9... “9·11”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当代美国历史进程中“一种新的起源创伤”。作为书写历史的重要媒介,美国“9·11”小说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逐渐呈现重述历史、重构文化的新特征。从历史与文化双重互动的角度来看,美国“9·11”小说中“坠落的人”“走钢丝的人”“陌生人”三类人物形象展现了后“9·11”典型文化形象的不同生成过程和文化价值:“坠落的人”代表了后“9·11”文化“断裂”语境中相对稳定而凝固的历史感知者形象;“走钢丝的人”借由发生于1974年杂技艺人在世贸双塔间走钢丝的历史事件“预见”21世纪之初的“9·11”事件,从而成为隐喻历史进程中如何凭借对称性与规律性实现文化“修通”的历史预见者形象;而作为人际交往中集体意象的“陌生人”形象,凭借唤起“自我与他者具有差异性的共同卷入”的书写方式,成为弥合“断裂”、着眼未来的历史超越者形象。美国“9·11”小说三类人物形象在后“9·11”语境中通过展演、重塑历史意识,承载感知、预见、超越等文化使命,不断创造性地释放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9·11小说 人物形象 坠落的人 走钢丝的人 陌生人
原文传递
从创伤角度解读后9·11文学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4
作者 任冰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147-149,共3页
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拟从创伤角度分析后9·11文学作品中的多种创伤,并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探究作品所展现的人文主义关怀。
关键词 创伤 11小说 人文主义
下载PDF
后“9·11”时期的家国焦虑——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的恐惧景观
5
作者 何璐娇 刘明录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在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报纸上的谋杀案、老建筑倒塌、餐厅外的恐怖袭击、枪击血案以及家庭分裂形成恐惧景观,引发大众对秩序崩溃的隐形担忧,折射出“9·11”灾难带来的精神创伤... 在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小说《大地之貌》中,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如报纸上的谋杀案、老建筑倒塌、餐厅外的恐怖袭击、枪击血案以及家庭分裂形成恐惧景观,引发大众对秩序崩溃的隐形担忧,折射出“9·11”灾难带来的精神创伤。福特并非从对立的角度探察“9·11”事故产生的根源,指责他者对美国的威胁迫害,而是从内部角度审视难以察觉的政治制度痼疾,在回溯2000年的政治语境中深刻揭露种族歧视、阶级分化、枪支管控等社会沉疴,解构历史、战争和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这些反映出福特对后“9·11”时期内忧外患的国家安全形势和政治恐惧景观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福特 《大地之貌》 后“9·11小说 恐惧景观 情感共同体
原文传递
战争与动乱中的历史文学——以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创伤书写为例
6
作者 梁门秀子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1期22-23,共2页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以下简称《转》)作为200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可以视作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转》在其宏大的叙事背景中以暗线的形式书写美国20世纪以来参与的几场重要战争,并通...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以下简称《转》)作为200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可以视作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转》在其宏大的叙事背景中以暗线的形式书写美国20世纪以来参与的几场重要战争,并通过9·11事件的历史创伤影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人性,揭露美国普通民众内心的不安全感与信任危机,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交流实现灵魂救赎的可能性,反思本就飘摇的美国精神在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面前的苍白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11小说 战争创伤
下载PDF
后“9·11”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功能及政治指向 被引量:21
7
作者 曾艳钰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3,共9页
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 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的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的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原文传递
“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 被引量:56
8
作者 但汉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6-73,共8页
通过对德里罗《坠落的人》和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对比阅读,本文认为9·11小说的基本叙事场域在于"悼歌"和"批判"的两轴。正是由于结合了这两个叙事维度,当代美国小说不仅克服了保守主义9·11话... 通过对德里罗《坠落的人》和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对比阅读,本文认为9·11小说的基本叙事场域在于"悼歌"和"批判"的两轴。正是由于结合了这两个叙事维度,当代美国小说不仅克服了保守主义9·11话语的单义性和语境阙失,也纠正了左翼反美批评所未能实现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反叙事"力量。此外,9·11小说以内化的艺术审美视角,提出了对"恐怖主义vs.全球资本主义"的认知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小说 唐·德里罗 科伦·麦凯恩
原文传递
美国“9·11”小说中的女性气质与难忘叙事 被引量:7
9
作者 王薇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4,共10页
从记忆书写的角度审视美国"9·11"小说中的女性话语,可以细察出与媒体叙事中被遮蔽、被束缚的女性形象相异的文学表达。美国"9·11"小说中的女性话语,不仅以传统女性气质参与建构后"9·11"... 从记忆书写的角度审视美国"9·11"小说中的女性话语,可以细察出与媒体叙事中被遮蔽、被束缚的女性形象相异的文学表达。美国"9·11"小说中的女性话语,不仅以传统女性气质参与建构后"9·11"性别秩序,更以难忘叙事彰显后"9·11"时代女性气质的能动力量。结合后"9·11"时代伦理环境,本文聚焦于《坠落的人》《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屈服》等美国"9·11"小说中的女性记忆书写,分析女性难忘叙事与新时代女性意识和女性气质之间互为彰显的关系。在检视美国"9·11"小说如何对媒体叙事中的性别话语进行改写的同时,探讨美国"9·11"小说对新世纪失衡的性别秩序进行反思与建构的文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9·11小说 女性气质 难忘叙事
原文传递
同质见证与异质记忆:美国“9·11”小说的两次“言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7-165,共9页
2001年以降,以想象、再现“9·11”恐怖袭击事件为题材的美国“9·11”小说层出不穷。美国“9·11”小说以不断发展的虚构方式,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想象性“言说”:美国“9·11”小说的初次“言说”主要呈现出言说对象... 2001年以降,以想象、再现“9·11”恐怖袭击事件为题材的美国“9·11”小说层出不穷。美国“9·11”小说以不断发展的虚构方式,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想象性“言说”:美国“9·11”小说的初次“言说”主要呈现出言说对象、言说内容、言说模式相对单一的同质化特征,再次“言说”则选取异视角观察言说对象、呈现差异化言说内容、注重言说模式多样性等异质化特征。就两次“言说”嬗变的效用来看,以见证为主要功能的初次“言说”呼应了记录创伤危机、谴责恐怖主义的现实主义叙事诉求,而以记忆为书写框架的再次“言说”重在思索“求同存异”的后“9·11”时代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9·11小说 同质见证 异质记忆
原文传递
美国“9·11”小说中的男性气质与遗忘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薇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7,共8页
在后“9·11”时代语境中,与媒体报道和政治话语着力打造的男性狂欢叙事相反,小说中的男性话语以遗忘叙事的样态,凸显男性气质再生产过程中的焦虑与彷徨。.本文借鉴社会性别理论中权威型、共谋型和从属型三类男性气质,逐一分析《皇... 在后“9·11”时代语境中,与媒体报道和政治话语着力打造的男性狂欢叙事相反,小说中的男性话语以遗忘叙事的样态,凸显男性气质再生产过程中的焦虑与彷徨。.本文借鉴社会性别理论中权威型、共谋型和从属型三类男性气质,逐一分析《皇帝的孩子》《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和《零》等“9·11”小说中强势遗忘、无奈遗忘和天真遗忘三种男性遗忘叙事模式,进而揭示此类小说借助性别书写和记忆书写之间互动所彰显的叙事张力:透过男性遗忘叙事,美国“9·11”小说对主流媒体与政治叙事中的男性狂欢话语进行改写,是对新世纪失衡的性别秩序进行反思的文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9·11小说 男性气质 遗忘叙事
原文传递
美国“9· 11”小说中的时空记忆场
12
作者 王薇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59-67,共9页
2001年以降,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叙事要点的美国“9·11”小说,从多角度、多层次塑造时空记忆场的方式,唤醒、再生后“9·11”时代文化记忆。本文运用诺拉的“记忆场”概念,分别从时间记忆场和空间记忆场两方面入手,... 2001年以降,以“9·11”恐怖袭击事件为叙事要点的美国“9·11”小说,从多角度、多层次塑造时空记忆场的方式,唤醒、再生后“9·11”时代文化记忆。本文运用诺拉的“记忆场”概念,分别从时间记忆场和空间记忆场两方面入手,着重探讨美国“9·11”小说如何呈现“此刻”(2001年9月11日“那一天”)和“此地”(世贸双塔和“归零地”)等相对固定的时空记忆场,又是如何从“记忆场”渡进“纪念地”书写,进而揭示美国“9·11”小说时空记忆场的动态演变特征。本文认为,“记忆场”到“纪念地”的书写使美国“9·11”小说摆脱了常见的创伤书写带来的负面观感,产生了时间进程延续与空间秩序重建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9·11小说 记忆场 纪念地
原文传递
解读后“9·11”小说中的道德叙事——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 被引量:6
13
作者 曲涛 孟健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0-93,共4页
如何书写"9·11"语境下的道德叙事和重构新世纪的人文价值已然成为许多后"9·11"小说的作者们所着力挖掘的主题之一。本文以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 如何书写"9·11"语境下的道德叙事和重构新世纪的人文价值已然成为许多后"9·11"小说的作者们所着力挖掘的主题之一。本文以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等三个关系维度来解读作品中的道德叙事,深度剖析以主人公贝罗安为代表的生活在后"9·11"时代的人们对社会、对他人及对自我等层面的道德嬗变和人性反思,从而阐释后"9·11"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与人文价值重构这一共性主题,为后"9·11"小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小说 道德叙事 文学伦理学批评 伊恩·麦克尤恩
原文传递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多重文化困境解读
14
作者 张洁 段皎娇 《城市情报》 2022年第2期19-21,共3页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科伦·麦凯恩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后 9·11小说,小说通过不同叙述者视角的交织将故事碎片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如何走向和解与沟通,再现了 9·11 事件后人们的心...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科伦·麦凯恩的著作之一,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后 9·11小说,小说通过不同叙述者视角的交织将故事碎片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如何走向和解与沟通,再现了 9·11 事件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文化困境。本文主要解读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精神,伦理和身份认同困境,并探究多重文化困境的例外主义渊源和文化困境的后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9·11小说 文化困境 例外主义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下载PDF
《再现、批判、诗性:“后9·11”小说诗学伦理叙事研究》简介
15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27-127,共1页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吴荣兰讲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23.8万字。该著主要研究21世纪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后9·11"小说,以"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 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吴荣兰讲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23.8万字。该著主要研究21世纪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后9·11"小说,以"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影响为背景,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和以卡鲁斯、多米尼克·拉卡普拉为代表的创伤理论、以巴特勒为代表的非暴力伦理等理论为支撑与指导,采用文本细读与历史批评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后9.11"文学中的三个核心要索:创伤的再现、理性的批判和诗学伦理救赎,以此展现“后9+11"文学这一特殊文学门类将“悼歌”“批判”“救赎”合三为一的美学机制所特有的伦理价值与审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叙事 小说诗学 《再现、批判、诗性:“后9·11小说诗学伦理叙事研究》
原文传递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讽喻性的灾难叙事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爱华 《求索》 CSSCI 2013年第3期153-155,共3页
《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后启示录式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之后,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幼子克服重重苦难在文明的废墟间向着南方大海艰难前行的故事。本论文拟采用文本细读与后9·11美国社会语... 《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后启示录式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之后,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幼子克服重重苦难在文明的废墟间向着南方大海艰难前行的故事。本论文拟采用文本细读与后9·11美国社会语境相结合的方法,从后9·11启示录末日世界、霸权与暴力以及爱与善的救赎三个方面来论述《路》对美国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路》 后9·11小说
原文传递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被引量:35
17
作者 杨金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2,共7页
当代美国小说通过绘制、窥测和再现等方式与世界对话,切入人物内心世界,大都在后现代语境下表达各自反思人性,希望从失意中获救的愿望,其愿景正是小说家追寻的一种救赎叙事空间,其中蕴涵着现代人试图走出文明困境的"荒野意识"... 当代美国小说通过绘制、窥测和再现等方式与世界对话,切入人物内心世界,大都在后现代语境下表达各自反思人性,希望从失意中获救的愿望,其愿景正是小说家追寻的一种救赎叙事空间,其中蕴涵着现代人试图走出文明困境的"荒野意识"。这种荒野意识在21世纪美国小说创作中一直扮演了可能性的追寻者与预示者,也是小说家笔下人物寻找自由、努力摆脱消费文化和商业文明羁绊而获得拯救的新象征。新世纪美国小说家们致力于某种再想象,重新思考和建构时间、叙事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体现战争、灾难、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主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9·11 反思战争与恐怖 人伦道德
原文传递
批判反恐话语——《未知的恐怖分子》对“后9·11”时代媒体角色的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小进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90,共10页
澳大利亚影响较大的反恐题材小说多聚焦于反恐的另一面,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凸显了在反恐背景下个体、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与美国本土后"9·11"小说的创伤叙事颇为不同。其中理查德·弗拉纳根... 澳大利亚影响较大的反恐题材小说多聚焦于反恐的另一面,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凸显了在反恐背景下个体、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与美国本土后"9·11"小说的创伤叙事颇为不同。其中理查德·弗拉纳根的《未知的恐怖分子》尤其值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该小说中对"后9·11"时代媒体角色的反思与审视,联系澳洲当下语境分析小说中媒体与消费主义、媒体与国家层面反恐话语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作家本人的左翼立场,讨论小说中公权话语下个体生命存在的困惑与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弗拉纳根 《未知的恐怖分子》 “9·11小说 媒体 反恐话语
原文传递
看与被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历史景观书写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薇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54,共9页
后"9·11"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通过对2001年"9·11"事件和1974年走钢丝事件两场历史景观的互文书写,小说体现出与媒体叙事、官方叙事的显著差异。本文... 后"9·11"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通过对2001年"9·11"事件和1974年走钢丝事件两场历史景观的互文书写,小说体现出与媒体叙事、官方叙事的显著差异。本文以历史景观书写为切入点,着重从成为"被看"的历史景观、观看历史景观的主体阐释以及历史景观反思书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麦凯恩借助"看与被看"的多重互动,对后"9·11"历史景观进行想象性逆写,打破历史景观单一定型化的意义,实现了后"9·11"小说摆脱暴力与对抗、寻求平衡与救赎的反思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后“9·11小说 历史景观
原文传递
论麦克尤恩《星期六》的创伤叙事
20
作者 黄伟龙 《作家》 2015年第11X期145-146,共2页
《星期六》是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后9·11"小说。小说以"9·11"恐怖袭击与伊拉克战争等历史事件为隐性背景,勾勒出人物的创伤展演与创伤言说,以巴克斯特和贝罗安的人际冲突为显性线索,铺陈人物的主... 《星期六》是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后9·11"小说。小说以"9·11"恐怖袭击与伊拉克战争等历史事件为隐性背景,勾勒出人物的创伤展演与创伤言说,以巴克斯特和贝罗安的人际冲突为显性线索,铺陈人物的主体救赎之路。奥西的创伤应对能够对贝罗安的创伤愈合产生一定的建构与启示作用,小说中的人际关系得以修复并能抚慰心灵,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包容、交流与理解对抚平内心的伤痕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后9·11小说 创伤言说 创伤展演 创伤应对 主体救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