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子表面活性剂12-4-12最佳合成条件的研究
1
作者 赵欢迎 杨小林 叶爱英 《广东化工》 CAS 2013年第10期52-53,共2页
以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与1,4-丁二醇为原料两步合成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12-4-12,通过单因素法确定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与1,4-二溴丁烷的最佳反应条件。双子表面活性剂12-4-12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物摩尔比为n(N,N-二甲基十二... 以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与1,4-丁二醇为原料两步合成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12-4-12,通过单因素法确定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与1,4-二溴丁烷的最佳反应条件。双子表面活性剂12-4-12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物摩尔比为n(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n(1,4-二溴丁烷)=2.2∶1,溶剂为异丙醇,反应温度82℃,反应时间12 h,产率为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子表面活性剂 12-4-12 单因素法
下载PDF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对儿童过敏性鼻炎血清VCAM-1、IL-4、IL-12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斌 王戬 +1 位作者 刘锋 周水淼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和作用,以及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和作用,以及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清VCAM-1、IL-4、IL-12水平。结果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前血清中sVCAM-1、IL-4、IL-12的含量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sVCAM-1、IL-4、IL-12的含量经使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sVCAM-1、IL-4、IL-12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CAM-1、IL-4、IL-12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鼻腔局部用药可以通过抑制VCAM-1和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来治疗过敏性鼻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鼻炎 丙酸氟替卡松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 TH 1 TH 2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2
下载PDF
“Met-Cars”外接氢化合物Ti_8C_(12)H_4和Ti_8C_(12)H_8的Ab Initio研究
3
作者 崔勐 封继康 +2 位作者 王素凡 葛茂发 孙家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08-911,共4页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 ,对 Ti8C1 2 ( Td)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 ,结果表明 ,Ti8C1 2 ( Td)的化学动力学性质不稳定 ,化学性质活泼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其外接氢化物的性质研究 ,从理论上预测了 Ti8C1 2 H4( Td)和Ti8C1 2 H8( Td)几何构型的...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 ,对 Ti8C1 2 ( Td)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 ,结果表明 ,Ti8C1 2 ( Td)的化学动力学性质不稳定 ,化学性质活泼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其外接氢化物的性质研究 ,从理论上预测了 Ti8C1 2 H4( Td)和Ti8C1 2 H8( Td)几何构型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活性 .由 Ti8C1 2 ( Td)和 Ti8C1 2 H4( Td)及 Ti8C1 2 H8( Td)稳定性分析得出 :Ti8C1 2 H4( Td)构型最稳定 ,而 Ti8C1 2 H8( Td)和 Ti8C1 2 ( Td)的稳定性相近 ,说明 Ti8C1 2 ( Td)的两种外接氢化物可以稳定存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8C12H8 T18C12H4 Met-Cars 几何构型 电子结构
下载PDF
支链12-冠-4衍生物的合成及对Li离子配合的研究
4
作者 陆建平 卢志勇 +3 位作者 唐琼 吕佳 耿国兴 唐艳葵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37-639,661,共4页
以羟甲基-12-冠-4和1,6-二溴己烷、1,10-二溴癸烷为原料,在KH催化下,分别合成一溴己氧基12-冠-4和一溴癸氧基12-冠-4;将一溴癸氧基12-冠-4与硫脲加到无水乙醇中,反应过夜合成至今还未见报道的巯基癸氧基12-冠-4,并对其进行表征确认。在... 以羟甲基-12-冠-4和1,6-二溴己烷、1,10-二溴癸烷为原料,在KH催化下,分别合成一溴己氧基12-冠-4和一溴癸氧基12-冠-4;将一溴癸氧基12-冠-4与硫脲加到无水乙醇中,反应过夜合成至今还未见报道的巯基癸氧基12-冠-4,并对其进行表征确认。在不同的pH条件下,分别比较了3种化合物对Li+和Na+的选择配合情况。结果表明,一溴己氧基12-冠-4和一溴癸氧基12-冠-4对Li的配合比都是1∶1,在氯仿中的萃取率不随冠醚环上支链的长短变化而变化,但随pH的增大而增大,达峰值97.69%后趋于稳定;巯基癸氧基12-冠-4由于巯基水解的效应对Li配合物的萃取能力稍差,且随pH的增大而减小,在75.76%后趋于稳定。同时它们对钠的萃取能力则较差。由此可见,12-冠-4对Li具有很好的选择配合能力,该研究为冠醚更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癸氧基12--4 一溴己氧基12--4 一溴癸氧基12--4 Li+ Na+
下载PDF
水合希土硝酸盐与本并及单环己基-12-冠-4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及晶体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瑞瑶 李振祥 +1 位作者 金钟声 倪嘉缵 《无机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72-177,共6页
在乙腈介质中合成了苯并-12-冠-4(简称B-12-C-4)和单环己基-12-冠-4(简称Cy-12-C-4)的六种希土配合物:RE(NO3)3·B-12-C-4(RE=Pr,Gd,Yb,Lu),RE(NO3)3&... 在乙腈介质中合成了苯并-12-冠-4(简称B-12-C-4)和单环己基-12-冠-4(简称Cy-12-C-4)的六种希土配合物:RE(NO3)3·B-12-C-4(RE=Pr,Gd,Yb,Lu),RE(NO3)3·Cy-12-C-4(RE=La,Lu).研究了它们的IR及1HNMR性质,并测定了四种单晶的结构.用INDO法计算了Lu(NO3)3·B-12-C-4,Lu(NO3)3·Cy-12-C-4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B-12-C-4与希土的配合物稳定性按Pr,Gd,Yb,Lu顺序减弱,并且Cy-12-C-4与希土的配位能力大于B-12-C-4.发现冠醚分子通过自身不同程度的扭曲,改变冠醚环空穴的大小,实现与不同大小的希土离子的配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结构 冠醚配合物 稀土硝酸盐
下载PDF
母体血清CXCL12、CXCR4、VEGF及PLGF的水平与子痫前期及其合并FGR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意 蒋晓敏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孕产妇血清中CXC类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水平,探索CXCL12、CXCR4联合VEGF、PLGF在胎盘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与子痫前期(PE)及其... 目的通过检测孕产妇血清中CXC类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的水平,探索CXCL12、CXCR4联合VEGF、PLGF在胎盘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与子痫前期(PE)及其合并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诊断子痫前期患者103例为子痫前期组(PE组),其中子痫前期不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66例(PEFGR组),子病前期合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37例(PE+FGR组),选择同时期住院分娩的正常产妇51例为正常对照组(N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母体血清中CXCL12、CXCR4、VEGF及PLGF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E组母体血清中CXCL12、CXCR4、VEGF、PLGF的水平均较N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22.2、15.9、10.3,均P<0.05)。N组、PE-FGR组、PE+FGR组母体血清中CXCL12、CXCR4、VEGF、PLGF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13.0、339.9、149.5、64.1,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N组、PE-FGR组、PE+FGR组的四个血清指标均依次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XCL12、CXCR4联合VEGF、PLGF在胎盘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母体血清中CXCL12、CXCR4、VEGF、PLGF水平的降低可能与子痫前期及其合并FGR的发病有着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胎儿生长受限 CXC类趋化因子配体12 CXC类趋化因子受体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胎盘生长因子
下载PDF
硫酸酯盐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皮银银 张磊 +2 位作者 刘忠运 高大鹏 唐善法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38,10,共4页
用流变仪测定了不同烷基链碳原子数(m=6,8,10,12)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粘度,优选出GA12-4-12增粘效果较好,并系统研究了各种因素对GA12-4-12溶液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浓度升高,GA12-4-12溶液粘度上升。加入浓度超过0.03%的无机盐(NaC... 用流变仪测定了不同烷基链碳原子数(m=6,8,10,12)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粘度,优选出GA12-4-12增粘效果较好,并系统研究了各种因素对GA12-4-12溶液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浓度升高,GA12-4-12溶液粘度上升。加入浓度超过0.03%的无机盐(NaCl、AlCl3.6H2O)对GA12-4-12溶液有降粘作用,加入的AlCl3溶液浓度超过一定值时,GA12-4-12溶液的粘度最后趋于稳定,而较高浓度的CaCl2的加入对GA12-4-12溶液有增粘作用,不同价态的无机盐对GA12-4-12溶液粘度的影响原因有待研究。与有机酸盐(水杨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而成的GA12-4-12溶液体系具有较好增粘能力。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A12-4-12溶液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复合物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先升后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 GA12-4-12 粘度 流变性能 外加剂
下载PDF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抗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巍 杨义成 +7 位作者 黄长征 林能兴 陈宏翔 刘业强 雷水生 李延 樊超 涂亚庭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03-405,43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白念珠菌致敏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对免疫抑制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及所对应的细胞因子改变。方法孢子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在体外分别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BM-DC),测定混合培养上清IL-12水平;尾...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白念珠菌致敏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对免疫抑制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及所对应的细胞因子改变。方法孢子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在体外分别致敏小鼠骨髓来源的DC(BM-DC),测定混合培养上清IL-12水平;尾静脉回输免疫抑制小鼠体内后,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脾IFN-γ及IL-4水平,并检测肾携菌量。结果DC孢子致敏组上清IL-12水平(380.2±104.13)pg/mL明显高于DC菌丝致敏组和对照组(P<0.05);而DC菌丝致敏组(74.79±23.47)pg/mL与单纯DC培养组上清IL-12水平(19.71±9.21)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孢子致敏DC、菌丝致敏DC分别过继免疫小鼠后,前者脾脏IFN-γ水平(269.43±17.34)pg/g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IL-4水平(6.23±0.37)pg/g则明显低于其他对照组(P<0.05);荷菌一周后孢子致敏DC回输组小鼠肾携菌量(3.58±2.32)×102CFUs与健康小鼠荷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肾携菌量比较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尾静脉回输白念珠菌孢子体外致敏的小鼠骨髓来源DC可有效诱导免疫抑制小鼠抗白念珠菌保护性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系统性念珠菌病 白细胞介素12 白细胞介素4 Γ-干扰素
下载PDF
硫化烷基酚钙添加剂的组成分析及结构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占杰 孔素玲 +2 位作者 左伟 宋茂森 余晓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834-839,共6页
以IR和1H及13C-NMR为主要手段对市售硫化烷基酚钙添加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对十二烷基苯酚及其钙盐、2,6-二(β-羟基乙硫基)-4-十二烷基苯酚及其钙盐,以及基础油。其中的十二烷基以支链形... 以IR和1H及13C-NMR为主要手段对市售硫化烷基酚钙添加剂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对十二烷基苯酚及其钙盐、2,6-二(β-羟基乙硫基)-4-十二烷基苯酚及其钙盐,以及基础油。其中的十二烷基以支链形式存在,并且有多个异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烷基酚钙 添加剂 石油炼制 组成 结构
下载PDF
三个新甾体皂甙元的结构鉴定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金文 蒋山好 +1 位作者 谭昌恒 朱大元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17-921,共5页
从中药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 .(Zygophyllaceae)中分离纯化得到 5个甾体皂甙元 ,经IR ,2D NMR和MS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 :海可皂甙元 (1) ,2 5 (R) 螺甾烷 4 烯 3,12 酮 (2 ) ,2 5 (R) 螺甾烷 3,5 二烯 12 酮(3) ,2 5 (R) ... 从中药蒺藜TribulusterrestrisL .(Zygophyllaceae)中分离纯化得到 5个甾体皂甙元 ,经IR ,2D NMR和MS等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 :海可皂甙元 (1) ,2 5 (R) 螺甾烷 4 烯 3,12 酮 (2 ) ,2 5 (R) 螺甾烷 3,5 二烯 12 酮(3) ,2 5 (R) 螺甾烷 4 烯 2 β ,3α 二羟基 12 酮 (4)和 2 5 (R) 螺甾烷 2 4 β 羟基 4 烯 3,12 酮 (5 ) ,其中化合物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 甾体皂甙元 25(R)—螺甾烷—3 5—二烯—12—酮 25(R)—螺甾烷—2β 3α—二羟基-4-烯—12—酮 25(R)—螺甾烷—24β-羟基-4-烯—3 12—酮 结构鉴定 中药
下载PDF
骨碎补中的两个新酚酸类化合物
11
作者 梁永红 叶敏 +4 位作者 张灵芝 李卉芳 韩健 王宝荣 果德安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74-878,共5页
为了研究骨碎补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中药骨碎补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酚酸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2DNMR、HR-ESI-MS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4,4'-dihydrox... 为了研究骨碎补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中药骨碎补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酚酸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2DNMR、HR-ESI-MS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4,4'-dihydroxy-3,3'-imino-di-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4)、咖啡酸[(E)-caffeic acid,5]、ethyl trans-3,4-dihydroxycinnamate(6)、咖啡酸4-O-β-D-葡萄糖苷(caffe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7)、对-香豆酸4-O-β-D-葡萄糖苷(p-coumaric acid 4-O-β-D-glucopyranoside,8)和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9)。其中,化合物1和9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4、6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 槲蕨 酚酸 23(S)-12-O-caffeoyl-12-hydroxyllauric ACID glycerol ester 4 4'-dihydroxy-3 3'-imino-di-benzoic ACID
原文传递
藏木香根的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晓强 李智勤 +1 位作者 孟宪华 郝忠言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42-2345,共4页
目的对藏木香Inula racemosa根中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藏木香根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活... 目的对藏木香Inula racemosa根中的抗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藏木香根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活性测试。结果从藏木香根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氢木香内酯(1)、1α,5αH-13-羟基愈创木-4(15),10(14),7(11)-三烯-6α,12-内酯(2)、1α,5α,7α,11αH-愈创木-4(15),10(14)-二烯-6α,12-内酯(3)、1α,5α,7αH-3β-羟基愈创木-4(15),10(14),11(13)-三烯-6α,12-内酯(4)、1α,5α,7α,11βH-3β-羟基愈创木-4(15),10(14)-二烯-6α,12-内酯(5)、吉马烷-1(10),4(5),11(13)-三烯-6α,12-内酯(6)、(E)-3-(4-羟基苯基)丙烯酸(7)、7-羟基香豆素(8)、香草醛(9)、3β-羟基-5α,8α-二氧环麦角甾-6,22-二烯(10)、β-谷甾醇(11)、1α,5αH-2α,6α-二-(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7-二氧双环[3.3.0]-辛烷(12)。结论化合物2~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得的12个化合物进行抗菌实验,其中化合物1、4及6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木香 去氢木香内酯 5αH-13-羟基愈创木-4(15) 10(14) 7(11)-三烯- 12-内酯 吉马烷-1(10) 4(5) 11(13)-三烯- 12-内酯 7-羟基香豆素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