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方法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园 吴本俨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49-51,共3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eter Pyloyi,Hp)是活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的致病因子,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随着Hp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求准确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已成为目前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迫... 幽门螺杆菌(Helicobaeter Pyloyi,Hp)是活动性胃炎的重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的致病因子,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随着Hp研究的不断深入.寻求准确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已成为目前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迫切需要。”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JT)因其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及具有无创、无痛、无放射性等优势,已被广泛认为是判断Hp感染有无及抗Hp治疗后随访的一项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尿素呼气试验 检测方法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
下载PDF
贵州黑洞4750年以来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
2
作者 郜魁 何尧启 +3 位作者 邱万银 张鑫 冯唐慧 姜修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0-980,共11页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年的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结果与结论】发现在4 322~3 526 a B.P.以及803~82 a B.P.时段存在两个显著的δ^(13)C正偏移,说明这两个时段洞穴上方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HD12石笋δ^(13)C记录在约803 a B.P.的显著偏正持续了约290 a,其振幅达4.2‰,指示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过程。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多个洞穴石笋δ^(13)C值的一致偏正特征,可能指示了宋末靖康事件(823 a B.P.)后,人口的大量迁入和气候的干旱化导致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HD12石笋δ^(13)C值在4 322~3 526 a B.P.时期的偏正,振幅达4.9‰,其中4 322~3 977 a B.P.偏正过程对应于北半球4.2 ka事件,而3 777~3 526 a B.P.的偏正对应3.7 ka事件,两个时期的干旱事件在西南地区的多个石笋与湖泊记录中均有体现,说明在此期间,亚洲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可能引起了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大幅降低和土壤严重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3)C 晚全新世 喀斯特石漠化 中国西南地区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全球Meta分析
3
作者 张莉莉 叶志成 +3 位作者 廖凯华 朱青 赖晓明 郭长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12-5421,共10页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的关键,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对立地环境快速调整和资源变化的适应策略,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是反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但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该研究利用Meta分析整合全球范围内51份相关研究文献中的371组数据,较为系统地评估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及其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增温能够使叶片δ^(13)C值显著升高0.6%(P<0.001),同时对叶片呼吸速率R_(d)、气孔导度G_(s)、净光合作用速率P_(n)、碳C的效应值分别为0.237、0.062、-0.140、-0.019 (P<0.05)。模拟增温处理在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提高了叶片呼吸速率(R_(d)),导致光合产物不断被消耗、叶片碳(C)降低,最终使叶片P_(n)降低并且叶片δ^(13)C产生富集现象。通过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叶片δ^(13)C值对增温的响应主要受增温时间、高程和年均气温等控制(相对重要性指数分别为1.00、0.97和0.92)。另外,模拟增温时选用不同的增温模式对叶片δ^(13)C值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采用红外线加热、土柱置换和电缆增温等方法对叶片δ^(13)C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70、0.44和0.35),而采用遮阳屏与开顶箱增温等方法具有负向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7和-0.09)。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水分利用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植物生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叶片δ^(13)C META分析 气孔导度 呼吸速率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13)C-NMR偶极去相技术的有机肥料中有机组分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林洋 张育维 +3 位作者 李亚丽 唐杉 谢丽华 汪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30-1638,共9页
【目的】在固体13C-NMR的交叉极化魔角旋转全边带抑制(cross polarization/magic angle spinning/total suppression of sidebands,CP/MAS/TOSS)技术得到的谱图中,质子碳与非质子碳的信号重叠。偶极去相(dipolar dephasing,DD)技术利用1... 【目的】在固体13C-NMR的交叉极化魔角旋转全边带抑制(cross polarization/magic angle spinning/total suppression of sidebands,CP/MAS/TOSS)技术得到的谱图中,质子碳与非质子碳的信号重叠。偶极去相(dipolar dephasing,DD)技术利用13C-1H异核耦合作用大小的差异,区分与不同质子结合的13C核基团。本研究基于DD技术探讨有机肥料中碳结构特征。【方法】供试有机肥料样品包括3种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3种粪肥(鸡粪、牛粪、猪粪)和3种腐植酸肥(腐植酸铵、腐植酸钠、腐植酸钾)样品,利用13C-NMR谱的CP/MAS/TOSS结合DD技术,测定了不同来源的有机肥料样品图谱,比较其碳分布比例。【结果】秸秆和粪肥样品中烷氧碳组分较多,占鉴定出所有碳组分的比例分别为55%和31%~37%,非质子化的烷氧碳占比不到3%;秸秆、猪粪样品中非质子芳香碳占3%~4%,鸡粪和牛粪样品中非质子芳香碳分别占15%和11%,较秸秆和猪粪样品含有更多的非质子化芳香族化合物。粪肥和秸秆样品中甲氧基碳占比低于烷基氮。腐植酸样品以芳香碳、羧基碳和酰胺基碳为主,羧基碳和酰胺基碳占到12%~16%,总芳香族碳占48%~72%,非质子芳香碳占25%~37%,表明腐植酸芳香骨架上可能存在较多取代。【结论】基于CP/TOSS结合DD技术(偶极相移延时时间设置为40μs)分析结果发现,鸡粪和牛粪中非质子芳香碳占比高于猪粪和秸秆;腐植酸肥芳香族碳比例高于粪肥和秸秆,尤其是非质子芳香碳占比较高,表明腐植酸肥芳香化程度高于粪肥和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13)C-核磁共振 交叉极化 偶极去相
下载PDF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5
作者 孟缘 付心雨 +5 位作者 鞠吉东 周冰谦 卢恒 王晓 郭兰萍 刘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素比率、^(13)C原子百分比以及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以明确连作对丹参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丹参各部分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效成分中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二氢丹参酮Ⅰ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降低;连作显著影响^(13)C-光合碳分配比例,非连作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比率分别为27.14%、72.80%和0.06%,连作丹参为59.38%、40.59%和0.03%。综上,连作后,丹参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受到明显影响;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转移能力降低,导致连作丹参根部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法 光合碳 丹参 生长代谢 连作障碍
下载PDF
烟草果胶和纤维素含量^(13)C MultiCP/MAS NMR同时测量
6
作者 王鹏 唐杰 +5 位作者 杨明宇 朱立军 汪长国 陈昆燕 王鹏 杨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516-522,共7页
果胶和纤维素是烟草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对烟草品质与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实现果胶和纤维素的同时定量。本文在优化核磁共振波谱序列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固体^(13)C多重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 果胶和纤维素是烟草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对烟草品质与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实现果胶和纤维素的同时定量。本文在优化核磁共振波谱序列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固体^(13)C多重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13)C MultiCP/MAS NMR)建立了烟草果胶和纤维素含量的同时测量新方法。方法以聚半乳糖醛酸和微晶纤维素为标准物质,以3-(三甲基甲硅烷基)丙酸-d4钠盐(TMSP)做为内标物质,分别建立内标法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为0.999 0和0.998 2。果胶测量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8和1.28 mg·g^(–1),精密度(RSD,n=5)小于3.05%。纤维素测量的检出限和定量限为1.01和3.32 mg·g^(–1),精密度(RSD,n=5)小于2.74%。应用本方法测量烟梗、烟草薄片和烟叶等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含量,并对比烟草行业标准方法的测量结果,果胶含量的相对误差在-0.95%至4.51%之间,纤维素含量的相对误差在0.77%至2.46%之间。表明^(13)C MultiCP/MAS NMR方法快速,准确,适合批量样品的分析测量,为果胶和纤维素等细胞壁类大分子的同时定量分析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 纤维素 ^(13)C MultiCP/MAS NMR 烟草
下载PDF
^(13)C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微生物-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7
作者 白雪娟 翟国庆 刘敬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90,共16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循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利用效率和土壤C矿化为CO_(2)通量变化等特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介绍^(13)C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和标记方法,主要有^(13)C脉冲(单次与多次)标记、^(13)C连续标记、借助C_(4)土壤种植C_(3)植物确定^(13)C丰度以及不改变植被条件鉴定自然^(13)C丰度等。其次总结该技术在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C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3)C同位素标记在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13)C自然丰度技术在树木生长轮和植物群落水平C循环、土壤有机C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应用;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概述^(13)C稳定同位素在磷脂脂肪酸、氨基糖、芯片-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同位素成像、荧光原位杂交-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等微生物标志物上的应用。接着总结^(13)C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缺点,即^(13)C样品检测价格昂贵、由于^(13)C分馏作用影响^(13)C丰度检测不准确及^(13)C标记与微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对^(13)C标记丰度要求较高等。最后,对未来^(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提出展望:在理论上,需探究^(13)C标记底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分配、转化和固持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在应用上,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学技术与^(13)C稳定同位素相结合,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应用屏栅电离室测量^(16)O(n,α)^(13)C反应的模拟研究
8
作者 夏聪 胡益伟 +5 位作者 刘杰 邬泽鹏 白浩帆 任文凯 陈金象 张国辉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2期52-60,76,共10页
基于Geant4建立了一套利用屏栅电离室测量^(16)O(n,α)^(13)C反应的模拟方法,能预测不同入射中子能量、不同屏栅电离室结构、不同工作气体和样品参数等实验条件下屏栅电离室测量到的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为了验证该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在... 基于Geant4建立了一套利用屏栅电离室测量^(16)O(n,α)^(13)C反应的模拟方法,能预测不同入射中子能量、不同屏栅电离室结构、不同工作气体和样品参数等实验条件下屏栅电离室测量到的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为了验证该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在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上开展了实验,实验所用的中子能量为5.06 MeV,工作气体为0.3 MPa的Ar与体积分数为3.45%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的氧作为待测样品)。实验测得了屏栅电离室的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且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此模拟方法提出了一套实验条件的优化方案,可为下一步在宽能区精确测量^(16)O(n,α)^(13)C反应截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O(n α)^(13)C反应 GEANT4 屏栅电离室 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 截面测量
下载PDF
用于小口径5 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梯度线圈和^(1)H/^(13)C双共振射频线圈研制
9
作者 易鹏 曹丽 +7 位作者 黄臻 程鑫 王佳鑫 陈黎 陈方 鲍庆嘉 张志 刘朝阳 《波谱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基于自主研制的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和^(13)C代谢磁共振成像研究需求,设计了一种小口径磁共振成像梯度线圈和^(1)H/^(13)C双共振射频线圈系统.其中梯度线圈设计采用有限差分流函数方法,射频线圈设计为马鞍线圈结合表面线圈的双共振方案.... 基于自主研制的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和^(13)C代谢磁共振成像研究需求,设计了一种小口径磁共振成像梯度线圈和^(1)H/^(13)C双共振射频线圈系统.其中梯度线圈设计采用有限差分流函数方法,射频线圈设计为马鞍线圈结合表面线圈的双共振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磁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成功研制出一套用于小口径5 T^(13)C磁共振成像的梯度与射频线圈,并利用自主研制的5 T磁共振成像系统平台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过实验测试采集到^(13)C标记的尿素水模磁共振图像和小鼠头部^(1)H磁共振图像,为后续开展基于动态核极化的^(13)C磁共振代谢成像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场磁共振成像 ^(13)C代谢磁共振成像 梯度线圈 ^(1)H/^(13)C双共振线圈 马鞍线圈 表面线圈
下载PDF
坡面片蚀泥沙有机碳组分及^(13)C同位素不均匀富集对水动力学参数的响应
10
作者 屈久祁 刘琳 王善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9-409,431,共12页
[目的]探究片蚀泥沙轻组有机碳(LF_(OC))和重组有机碳(HF_(OC))不均匀富集的水动力学和碳同位素特征,为正确理解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以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三区”移动式变坡钢... [目的]探究片蚀泥沙轻组有机碳(LF_(OC))和重组有机碳(HF_(OC))不均匀富集的水动力学和碳同位素特征,为正确理解水蚀作用下土壤有机碳库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以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三区”移动式变坡钢制土槽,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技术,测定径流水动力学参数和泥沙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组成及其δ^(13)C值,并辅以棕壤侵蚀泥沙有机碳δ^(13)C值和水力参数,验证土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①雨强和坡度较小时,侵蚀泥沙LF_(OC)和HF_(OC)易发生富集,且相较黏粉粒和微团聚体,大团聚体LF_(OC)与HF_(OC)含量受雨强和坡度的影响更大;②侵蚀泥沙黏粉粒中有机碳δ^(13)C值与其有机碳活跃分数(λ)呈负相关,而其他粒径团聚体有机碳δ^(13)C值与其λ呈显著正相关(p<0.05);③流速与黏粉粒λ显著正相关(p<0.05),雷诺数与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δ^(13)C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片蚀过程中流速越大,黏粉粒中LF_(OC)越易于优先输移,而紊流加剧则促进低δ^(13)C值团聚体有机碳的优先输移;④对于侵蚀泥沙黏粉粒,流速和雷诺数越大,其有机碳δ^(13)C值越小,λ越大;对于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雷诺数越小,其有机碳δ^(13)C值与λ越大。[结论]片蚀过程中轻重组有机碳流失与流速和雷诺数密切相关。并进一步验证了^(13)C同位素对侵蚀泥沙有机碳示踪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蚀 轻组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水动力学特征 δ^(13)C 分馏效应
下载PDF
孕早期C反应蛋白、Gal-13和糖化血红蛋白对妊娠期糖尿病早期预测的价值分析
11
作者 张淑丽 石云英 李威锋 《临床研究》 2024年第8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在孕早期用C反应蛋白(CRP)、半乳糖凝集素-13(Gal-13)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3年5月于西华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建档并产检的9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 目的探讨在孕早期用C反应蛋白(CRP)、半乳糖凝集素-13(Gal-13)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预测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3年5月于西华县妇幼保健院门诊建档并产检的9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对照组(50例)未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比较两组孕妇血清CRP、Gal-13、HbA1c水平,分析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究血清CRP、Gal-13、HbA1c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BMI、CRP、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Gal-1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HbA1c水平较高、Gal-13表达水平较低均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因素(P<0.05);血清CRP、Gal-13、HbA1c联合检测妊娠期糖尿病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单项检测(Z=2.547、3.676、2.101,P<0.05)。结论血清CRP、Gal-13、HbA1c均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均可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C反应蛋白 半乳糖凝集素-13 糖化血红蛋白 孕早期
下载PDF
南京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13)C呼气试验与免疫分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刚 张振玉 +1 位作者 梅燕萍 王一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57-60,169,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南京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13)C呼气试验与免疫分型结果,探讨本地区Hp感染的特征。方法对2022年度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体检人群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13)C呼气试验和免疫印迹法进行Hp抗体分型... 目的回顾分析南京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13)C呼气试验与免疫分型结果,探讨本地区Hp感染的特征。方法对2022年度在南京市第一医院进行体检人群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13)C呼气试验和免疫印迹法进行Hp抗体分型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感染率,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分型结果的情况。结果^(13)C呼气试验与Hp抗体免疫分型阳性率分别为30.52%、5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24,P<0.001)。按性别分析:^(13)C呼气试验男性阳性率为32.95%,女性阳性率为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6,P<0.001);Hp抗体免疫分型男性阳性率为56.59%,女性阳性率为5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9,P=0.009)。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按年龄分析显示^(13)C呼气试验<45岁组阳性率为29.71%,45~59岁组阳性率为32.17%,≥60岁组阳性率为30.14%,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1,P=0.013)。Hp分型结果<45岁组阳性率为50.00%,45~59岁组阳性率为57.83%,≥60岁组阳性率为6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86,P<0.001),45岁以上年龄组感染率高于45岁以下年龄组。Hp分型结果显示Ⅰ型、Ⅱ型感染率按性别和年龄分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5,P=0.107)、(χ^(2)=3.833,P=0.147)。^(13)C呼气试验与Hp抗体免疫分型联合检测灵敏度为75.24%,特异性为75.39%,总符合率为75.32%。结论南京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45岁以上人群感染率偏高,免疫分型结果在不同分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13)C呼气试验 免疫分型
下载PDF
^(13)C-尿素呼气试验在不同年龄段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13
作者 高利伟 吕金芳 +3 位作者 郝彤彤 林健瑶 罗文雄 颜斐斐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4期87-89,共3页
目的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在不同年龄段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28例疑似Hp感染患儿,将2~5岁患儿作为A组(62例),将6~17岁患儿作为B组(166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胃镜检查以及^(13)C-UBT、快速尿素酶试验(... 目的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在不同年龄段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28例疑似Hp感染患儿,将2~5岁患儿作为A组(62例),将6~17岁患儿作为B组(166例)。所有患儿均进行胃镜检查以及^(13)C-UBT、快速尿素酶试验(RUT)、Hp粪便抗原检测。记录所有患儿Hp感染情况;比较A组与B组患儿胃内胆汁反流发生情况,^(13)C-UBT假阴性与真阳性患儿胃内胆汁反流发生情况以及^(13)C-UBT检测Hp阳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联合检测Hp感染率86.4%(197/228)高于^(13)C-UBT检出阳性率65.4%(149/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7例Hp感染患儿中胃内胆汁反流发生率为15.7%(31/197),其中B组胃内胆汁反流发生率为20.1%(28/139),高于A组的5.2%(3/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8例患儿中^(13)C-UBT检测Hp的敏感度为75.6%,特异度为96.8%,准确度为78.5%,阳性预测值为99.3%(149/150),阴性预测值为38.5%(30/78)。A组中^(13)C-UBT检测Hp的敏感度89.7%和准确度90.3%均明显高于B组的69.8%、7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C-UBT假阴性患儿中胆汁反流发生率35.4%(17/48)明显高于^(13)C-UBT真阳性患儿的9.4%(1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C-UBT在儿童Hp感染检测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尤其在2~5岁儿童中具有相对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对于^(13)C-UBT检测为阴性而临床疑似Hp感染的患儿,应联合其他检测方法进一步检查确诊,避免漏诊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13)C-尿素呼气试验 胃炎 幽门螺杆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四位一体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儿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龙弦弦 廖婵 林琳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1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四位一体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儿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一2022年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00名儿童,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5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指导,试验组采用四位... 目的探讨四位一体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儿童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7月一2022年2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00名儿童,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15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指导,试验组采用四位一体知信行行为理论健康教育模式指导。对比分析2组^(13)C一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吹气方法的掌握率、依从性、家属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13)C一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吹气方法的掌握率、依从性、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四位一体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儿童^(13)C一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可有效提高儿童依从率及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尿素呼气试验 健康教育 四位一体 知信行
下载PDF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CXCL13和PD-L1~+B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洋 扬力 陈静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92-97,共6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3(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3,CXCL13)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 1,PDL1)+B淋巴细胞水平变...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3(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3,CXCL13)及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 1,PDL1)+B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4~12月收治的激素敏感型初发PNS患儿52例,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同期在医院体检的3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收集两组儿童临床实验室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儿童外周血中总B细胞及其PD-L1~+B淋巴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CXCL13,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solubility programmed death protein ligand 1,s PD-L1)及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CXCL13和PD-L1~+B淋巴细胞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PNS组外周血总B细胞(12.54%±4.23%vs 4.95%±2.83%)和PD-L1~+B淋巴细胞比例(1.17%±0.38%vs 0.35%±0.12%),血清CXCL13(121.03±30.52 pg/ml vs 53.67±12.42 pg/ml)和s PD-L1(116.25±25.68pg/ml vs 47.27±8.14 pg/ml)水平及细胞因子TGF-β1(17.91±2.04 ng/ml vs 12.53±1.62 ng/ml),TNF-α(77.65±7.27ng/ml vs 52.43±4.68 ng/ml),IL-10(14.21±3.56 pg/ml vs 4.76±1.25 pg/ml),IL-1β(64.38±7.46 ng/ml vs 35.57±5.92ng/m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54,-11.468,-11.526,-14.271,-12.360,-17.048,-14.017,-18.103,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PNS组患儿治疗后外周血总B细胞(6.20%±2.48%)和PD-L1~+B淋巴细胞比例(0.43%±0.25%),血清CXCL13(65.27±14.16 pg/ml),s PD-L1(55.63±11.44 pg/ml),TGF-β1(14.35±1.82ng/ml),TNF-α(56.48±4.16ng/ml),IL-10(5.15±1.09 pg/ml),IL-1β(39.38±4.05 ng/ml)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24,11.731,11.951,15.549,9.930,18.226,17.548,21.237,均P<0.05)。PNS患儿PD-L1~+B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清ALB和Ig G水平呈负相关(r=-0.619,-0.587,均P<0.05),与Ig M水平呈正相关(r=0.563,P<0.05)。CXCL13表达水平与血清ALB和Ig G水平呈负相关(r=-0.574,-0.522,均P<0.05)。PD-L1~+B淋巴细胞比例与CXCL1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32,P<0.05)。结论 外周血CXCL13和PD-L1~+B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与PNS患儿体液免疫紊乱相关。CXCL13可能通过促进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趋化性,促进免疫细胞生产炎症细胞因子,加重PNS过度免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3 B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下载PDF
嗅觉受体家族13亚家族C成员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16
作者 王静 龙喜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探讨嗅觉受体家族13亚家族C成员2(olfactory receptor family 13 subfamily C member 2,OR13C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2年3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手术... 目的探讨嗅觉受体家族13亚家族C成员2(olfactory receptor family 13 subfamily C member 2,OR13C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2年3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为研究对象,取石蜡包埋的癌组织及癌旁非癌肝组织适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检测OR13C2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R13C2的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癌旁肝纤维化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OR13C2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肿瘤组织中OR13C2的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中OR13C2的表达与HCC的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213,P<0.05),OR13C2表达下调为肿瘤去分化风险因子(风险值为3.914,P<0.05);OR13C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HCC的发病年龄、性别、包膜侵犯、临床分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术前血清甲胎蛋白及微血管侵犯以及癌组织中Glypican-3、Arginase-1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R13C2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分期、慢性肝炎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癌组织中OR13C2表达水平下调,这种下调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负相关,是一个肿瘤去分化的风险因子。这些结果提示OR13C2表达失调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嗅觉受体家族13亚家族C成员2 肿瘤分化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δ^(13)C值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宗胜 喻理飞 +1 位作者 符裕红 杨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5-354,共10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与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SOCδ13C值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25.72‰^-19.91‰)趋正、>20 cm土层(-23.76‰^-18.13‰)先趋正...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与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SOC)δ13C值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SOCδ13C值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25.72‰^-19.91‰)趋正、>20 cm土层(-23.76‰^-18.13‰)先趋正后趋负。随土层加深除草灌、灌乔外其他阶段均趋正,草灌阶段上层土与乔木、顶极阶段底层土SOC为C4碳,SOCδ13C值变化受地带性和喀斯特环境的双重影响。群落优势种凋落叶δ13C值(-31.79‰^-16.76‰)随恢复进展趋负,说明生境日益改善,其与0~20cm土层SOCδ13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6,p<0.01)、而与>20 cm土层极不相关,说明0~20 cm土层主要为新碳;SOC周转速率随恢复进展递增、随土层加深递减,土壤生化反应具较强表聚性;SOCδ13C值与土壤可矿化碳、易氧化碳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50,p<0.05),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2=-0.389),SOCδ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SOC的活性;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是复杂多变、多途径的统一,其中C4植物在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碳同位素方法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重现喀斯特植被更替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δ13^C值 凋落叶δ13^C值 土壤活性有机碳 自然恢复 退化喀斯特森林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联合^(13)C尿素呼气试验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洁 周晓黎 林静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8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联合^(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因消化道症状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的156例患者...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联合^(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因消化道症状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的156例患者,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37例)、萎缩性胃炎组(21例)、早期胃癌组(24例)、进展期胃癌组(37例)和胃溃疡组(3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采用^(13)C-UBT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5组患者血清PGⅠ、G-17水平和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血清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Ⅱ诊断早期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405(95%CI:0.228~0.582,P>0.05);血清PGⅠ、G-17及Hp感染诊断早期胃癌的AUC分别为0.815、0.709、0.649(95%CI:0.669~0.961、0.538~0.880、0.481~0.817,均P<0.001);血清PGⅠ、G-17及Hp感染联合检测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874(95%CI:0.731~0.982,P<0.001),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60.31%。结论血清PGⅠ、G-17及^(13)C-UBT检测对早期胃癌筛查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13)C-尿素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 早期胃癌
下载PDF
应用脉冲标记粗枝云杉和四川红杉幼苗的^(13)C分配特征研究
19
作者 杨玉婷 杨红艳 +8 位作者 刘金超 曲炜辰 杜婷 张玉 张丽 游成铭 谭波 徐振锋 李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29,274,共6页
【目的】探究针叶树种对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方法】以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iana)5 a生幼苗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利用脉冲标记法对处于生长期的幼苗进行4次^(13)C同位素脉冲标记,... 【目的】探究针叶树种对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方法】以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iana)5 a生幼苗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利用脉冲标记法对处于生长期的幼苗进行4次^(13)C同位素脉冲标记,以期揭示粗枝云杉和四川红杉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结果】两种幼苗各器官和土壤δ^(13)C值在标记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标记后^(13)C富集量表现为:四川红杉>粗枝云杉。标记后四川红杉根、枝、叶和土壤的δ^(13)C值范围分别为:25.33‰~171.64‰、36.68‰~206.84‰、79.40‰~230.91‰和-16.49‰~-11.28‰,具体表现为叶>枝>根>土壤;粗枝云杉根、枝、叶和土壤的δ^(13)C值范围为-23.02‰~63.97‰、-23.72‰~18.52‰、-20.09‰~14.09‰和-20.27‰~-15.71‰,表现为根>叶>枝>土壤。【结论】基于^(13)C脉冲标记下,四川红杉^(13)C富集量相对高于粗枝云杉,其中四川红杉幼苗叶对碳的固定较高,而粗枝云杉幼苗根系对^(13)C的固定较高。这些结果表明脉冲标记法在探究针叶树种幼苗期器官-土壤中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中效果良好,为稳定同位素脉冲标记法在植物生理和生态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标记 ^(13)C 粗枝云杉 四川红杉 器官
下载PDF
^(13)C示踪技术在利玛原甲藻中腹泻性贝毒合成研究的应用
20
作者 张昊宇 谭志军 +3 位作者 郑关超 吕颂辉 杨越聪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7-464,共8页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 选取具有显著产毒差异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SHG株与2XS株为研究对象,以2-^(13)C-甘氨酸为示踪原料结合高分辨质谱方法,为腹泻性贝类毒素及其酯化态毒素合成与代谢途径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思路。结果表明,两株藻共发现16种腹泻性贝毒及其酯化态毒素成分。对照培养条件下SHG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含量为7.88 pg/cell,鳍藻毒素1含量为4.35 pg/cell)的产毒能力高于2XS株(大田软海绵酸毒素5.70pg/cell),而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条件可显著提高两株藻的产毒总量(P<0.05)。^(13)C-甘氨酸标记组与甘氨酸培养组单细胞产毒量无显著变化(P>0.05)。腹泻性贝毒被标记后其同位素异构体丰度发生变化,其中酯化态受^(13)C标记的影响程度更高,二级质谱图清晰表示出其碎片离子及脱水峰的标记情况。该方法直观阐明了甘氨酸可作为P.lima标记原料的产毒供体,并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方法首次实现了酯化态的同步标记,有助于腹泻性贝毒生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类毒素 酯化态 13C同位素示踪 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