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乙基-13-甲氧基-8,11,13-罗汉松三烯-7-酮和(±)-12-乙基-13-甲氧基-8,11,13-罗汉松三烯的全合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成路 别平彦 +1 位作者 彭宣嘉 潘鑫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9-1022,共4页
以 α-环柠檬醛 (1 )为 A环合成子 ,以季盐 (2 )为 C环合成子 ,经缩合及分子内环化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 (5 ) .为引入乙基 ,进行了 Friedel-Crafts反应和脱氧反应等 ,共经 7步反应得到了 (± ) -1 2 -乙基 -1 3-甲氧基 -8,1 1 ,1 3... 以 α-环柠檬醛 (1 )为 A环合成子 ,以季盐 (2 )为 C环合成子 ,经缩合及分子内环化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 (5 ) .为引入乙基 ,进行了 Friedel-Crafts反应和脱氧反应等 ,共经 7步反应得到了 (± ) -1 2 -乙基 -1 3-甲氧基 -8,1 1 ,1 3-罗汉松三烯 -7-酮 [(± ) -nimbonone](9)及 (± ) -1 2 -乙基 -1 3-甲氧基 -8,1 1 ,1 3-罗汉松三烯 (1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乙基-13-甲氧基-8 11 13-罗汉松三烯-7-酮 (±)-12-乙基-13-甲氧基-8 11 13-罗汉松 全合成 环二萜
下载PDF
13-甲氧基-6-羟基钩勿烷-5,8,11,13-四烯-7-酮的首次全合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成路 邱叶红 +1 位作者 马英格 潘鑫复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33-936,共4页
以α 环柠檬醛 ( 2 )为A环合成子 ,以间甲氧基苄基氯 ( 3 )为C环合成子 ,经缩合及分子内环化反应得关键中间体 6.经1HNMR测试发现化合物 6为全顺式结构 .化合物 6经氧化得双羰基化合物 7.将 7用t BuOK/t BuOH处理后得到烯醇式结构的化合... 以α 环柠檬醛 ( 2 )为A环合成子 ,以间甲氧基苄基氯 ( 3 )为C环合成子 ,经缩合及分子内环化反应得关键中间体 6.经1HNMR测试发现化合物 6为全顺式结构 .化合物 6经氧化得双羰基化合物 7.将 7用t BuOK/t BuOH处理后得到烯醇式结构的化合物 8.最后将异丙基通过Fridel Crafts反应一步引入得到目标产物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甲氧基-6-羟基钩勿烷-5 8 11 13--7- 全合成 环二萜 构效关系 生物活性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对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双羟化去氢表雄酮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石维利 李会 +1 位作者 史劲松 许正宏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2年第1期29-33,共5页
3β,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酮(7α,15α-diOH-DHEA)是女用口服避孕药"优思明"主要成分屈螺酮的关键中间体。为了提高目的产物7α,15α-diOH-DHEA的摩尔得率,研究不同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诱导剂对Gibberella interme... 3β,7α,15α-三羟基雄甾-5-烯-17-酮(7α,15α-diOH-DHEA)是女用口服避孕药"优思明"主要成分屈螺酮的关键中间体。为了提高目的产物7α,15α-diOH-DHEA的摩尔得率,研究不同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诱导剂对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转化去氢表雄酮(DHEA)生成7α,15α-diOH-DHEA生物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己烷、DHEA和苯可以显著提高7α,15α-diOH-DHEA的摩尔得率,其中苯是最佳诱导剂。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如下的诱导过程:将进入对数生长期(接种后24 h)的种子液以10%的接种量接种到新鲜的转化培养基中,转化12 h后添加体积分数0.8%的苯进行诱导,然后在对数生长期结束时(转化24 h)将8 g/L的底物加入转化培养基进行转化。采用以上诱导条件,在5 L发酵罐中进行了生物转化。与不添加苯的工艺相比,CYP450的浓度提高了43%,7α,15α-diOH-DHEA的摩尔产率提高到68.7%±1.37%,同时转化周期缩短了8 h,这为7α,15α-diOH-DHEA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氢表雄 7α 15α-羟基雄甾-5--17- Gibberella intermedia CA3-1 诱导剂
下载PDF
一些常用羰基保护试剂与ADD3-羰基反应的行为
4
作者 张蓓娜 陈瑛 +1 位作者 郑筠青 夏鹏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7-389,共3页
目的 寻找保护ADD 3 羰基的合理方法。方法 以 17 缩酮ADD为底物普查常用羰基保护试剂与ADD 3 羰基反应的行为。结果 在对ADD 3 羰基保护反应研究中 ,以 17 缩酮ADD为底物与醋酐 /PTS和三苯甲基锂 /醋酐反应 ,分别得到 17 环状次乙... 目的 寻找保护ADD 3 羰基的合理方法。方法 以 17 缩酮ADD为底物普查常用羰基保护试剂与ADD 3 羰基反应的行为。结果 在对ADD 3 羰基保护反应研究中 ,以 17 缩酮ADD为底物与醋酐 /PTS和三苯甲基锂 /醋酐反应 ,分别得到 17 环状次乙二氧基 4 甲基 1 乙酰氧基 雌甾 1,3,5 (10 ) 三烯和 17 环状次乙二氧基 7 羟基 雄甾 1,4 二烯 3 酮 ,用波谱数据推测了它们的结构 ,并对后者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结论 本实验研究的常用羰基保护试剂无法有效保护ADD 3 羰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甾体1 4--3-的反应 17-环状次乙二氧基ADD 17-环状次乙二氧基-4-甲基-1-乙酰氧基-雌甾-1 3 5(10)- 17-环状次乙二氧基-7-羟基-雄甾-1 4--3-
下载PDF
4,8,8-三甲基-7,8,9,10-四氢苯并[h]色烯-2-酮的7-位选择性溴代和重排反应(英文)
5
作者 张晶蕾 王洋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8-372,共5页
4,8,8-三甲基-7,8,9,10-四氢苯并[h]色烯-2-酮(4)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发生7-位选择性溴代及重排反应,生成7-溴-4,8,8-三甲基-7,8,9,10-四氢苯并[h]色烯-2-酮(9)和4,7,8-三甲基-2H-苯并[h]色烯-2-酮(11),收率分别为37%和34%,并且提出了该... 4,8,8-三甲基-7,8,9,10-四氢苯并[h]色烯-2-酮(4)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发生7-位选择性溴代及重排反应,生成7-溴-4,8,8-三甲基-7,8,9,10-四氢苯并[h]色烯-2-酮(9)和4,7,8-三甲基-2H-苯并[h]色烯-2-酮(11),收率分别为37%和34%,并且提出了该重排反应的可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代 重排 4 8 8-甲基-7 8 9 10-四氢苯并[h]色-2- 4 7 8-甲基-2H-苯并[h]色-2- 7--4 8 8-甲基-7 8 9 10-四氢苯并[h]色-2-
原文传递
Pd/C催化剂上烯酮的选择性加氢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玲 李杰 +2 位作者 江大好 张群峰 李小年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75,共5页
采用釜式反应器,在无溶剂条件下考察了金属Pd的负载量、催化剂粒度、载体预处理方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Pd/C催化剂6,10,14-三甲基-13-烯-2-十五烷酮(FA-4H)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d负载量的增加,Pd/C催化剂FA... 采用釜式反应器,在无溶剂条件下考察了金属Pd的负载量、催化剂粒度、载体预处理方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Pd/C催化剂6,10,14-三甲基-13-烯-2-十五烷酮(FA-4H)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d负载量的增加,Pd/C催化剂FA-4H加氢的活性逐渐增加;当Pd负载量在0.5%~3.0%(wt),FA-4H完全转化时目标产物六氢法呢基丙酮(PA)的选择性为99.3%~99.5%。较小的催化剂粒度对应较短的催化剂孔道,有利于减少产物PA在催化剂孔道内停留的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C=O双键的过度加氢。此外,活性炭载体的硝酸或氨水预处理、较低的反应温度等也有利于减少Pd/C催化剂上FA-4H完全转化时加氢副产物6,10,14-三甲基-13-烯-2-十五烷醇(FA-alcohol)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醇(PA-alcohol)的生成量,从而使目标产物PA的选择性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氢法呢基丙 6 10 14-甲基-13--2-十五烷 PD C催化剂 选择性加氢
下载PDF
虾青素的合成 被引量:22
7
作者 皮士卿 陈新志 +1 位作者 胡四平 潘亚金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26-1129,共4页
以α-紫罗兰酮为起始原料,采用2C15+C10→C40路线合成了虾青素.并经过选择性环氧化三甲基硅基烯醇醚双键的关键步骤,设计并完成了关键中间体C15部分——6-羟基-3-(3-羟基-3-甲基-1,4-戊二烯)-2,4,4-三甲基-2-环己烯-1-酮的合成.
关键词 类胡萝卜素 α-紫罗兰 虾青素 6-羟基-3-(3-羟基-3-甲基-1 4-戊二)-2 4 4-甲基-2-环己-1- 2 7-二甲基-2 4 6--1 8-二醛
下载PDF
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紫杉烷成分的研究
8
作者 李俊 牙启康 +2 位作者 苏小建 义祥辉 张健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74,共3页
采用溶剂萃取及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从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紫杉醇(Ⅰ)、2′-乙酰氧基-7-表-紫杉醇(Ⅱ)、(3E,7E)-2,α10,β13α-三乙酰基-5,α20-二羟基-3,8-断紫杉烷-3,7,11-三烯-9-酮(Ⅲ)和7-表-紫杉醇(Ⅳ),其中化合物(Ⅱ... 采用溶剂萃取及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从人工栽培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紫杉醇(Ⅰ)、2′-乙酰氧基-7-表-紫杉醇(Ⅱ)、(3E,7E)-2,α10,β13α-三乙酰基-5,α20-二羟基-3,8-断紫杉烷-3,7,11-三烯-9-酮(Ⅲ)和7-表-紫杉醇(Ⅳ),其中化合物(Ⅱ)首次从南方红豆杉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紫杉醇 2'-乙酰氧基-7-表紫杉醇 (3E 7E)- 10β 13α-乙酰基一5a 20.二羟基-3 8- 断紫杉烷-3 7 11--9- 7--紫杉醇
下载PDF
合成性信息素对柑桔潜叶蛾的田间引诱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钱皆兵 陈海滨 +3 位作者 郑和斌 潘烈明 蓝海勇 杜永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3-489,共7页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 目前柑桔潜叶蛾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而且生产中缺少有效测报技术。为此,我们于2009年6月30日至10月6日在浙江宁波通过有机合成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鳞翅目,细蛾科)的3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配制成不同浓度比例的混合物,进行田间试验比较其引诱活性。结果表明,单一的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对柑桔潜叶蛾雄蛾就可以显示较强的引诱作用,而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单一成分没有引诱活性,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与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的二元混合物30∶1~3∶1之间活性较强,而在30∶1的质量比例时诱虫量最高。含顺7-十六碳烯醛的三元混合物,当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顺7-十六碳烯醛三者比例为100∶10∶3时有显著增效作用。剂量与诱捕活性试验显示每枚诱芯1mg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的剂量引诱作用最强,随浓度降低,引诱作用下降。诱捕器在0.8~1.5m之间的不同悬挂高度对诱捕数量无显著影响。结果说明,顺7,顺11,反13-十六碳三烯醛、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醛和顺7-十六碳烯醛组成的三元混合物诱芯可以作为柑桔潜叶蛾的诱杀技术并应用于其生物防治和预测测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潜叶蛾 性信息素 诱捕 7 顺11 13-十六碳 7 顺11-十六碳二 7-十六碳
下载PDF
乔松松塔中两个新松香烷型二萜化合物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玉美 罗建蓉 +3 位作者 何文姬 杨四文 刘光明 张桢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83-1286,共4页
目的:研究乔松松塔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羟基-7α-甲氧基-松香-8,11,13-三烯-18-酸... 目的:研究乔松松塔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羟基-7α-甲氧基-松香-8,11,13-三烯-18-酸(1)、7α,13-二羟基-罗汉松-8,11,13-三烯-18-酸(2)、7,12,13,15-四羟基-松香-8(14)-烯-18-酸(3)、7β,15-二羟基-松香-8,11,13-三烯-18-酸(4)、18-降松香-8,11,13-三烯-4,7,15-三醇(5)、15-羟基-松香-8,11,13-三烯-18-酸(6)、7α-羟基-15-甲氧基-松香-8,11,13-三烯-18-酸(7),7α-羟基罗汉松烯-8(14)-烯-13-酮-18-酸(8)、齐墩果酸(9)。结论:其中,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15-羟基-7α-甲氧基-松香-8,11,13-三烯-18-酸、7α,13-二羟基-罗汉松-8,11,13-三烯-18-酸,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松香烷型二萜 15-羟基-7α-甲氧基-松香-8 11 13--18- 7α 13-二羟基-罗汉松-8 11 13--18- 松塔 乔松
下载PDF
三桠苦茎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斯达 褚晨亮 +2 位作者 崔婷 詹若挺 高幼衡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6-1079,共4页
目的研究三桠苦Melicope ptelefolia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ESI-MS等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三桠苦茎枝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 目的研究三桠苦Melicope ptelefolia茎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ESI-MS等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三桠苦茎枝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豆甾-3,5-二烯-7-酮(2)、β-谷甾酮(3)、(24R)-乙基-3β,5α,6β-三羟基胆甾烷(4)、dihydroxanthyletin(5)、正二十烷酸甲酯(6)、大黄素(7)、(+)-marmesin(8)、rudicoumarin C(9)、3-(2′,3′-二羟基)异戊基-7-羟基香豆素(10)、4-甲基喹啉酮(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三桠苦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0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三桠苦素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桠苦 大黄素甲醚 豆甾-3 5--7- 4-甲基喹啉 桠苦素D
原文传递
三尖杉茎叶中的二萜类化合物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鑫 王景丽 +7 位作者 赵春雪 姜春宇 景沁雪 袁艺珍 李达翃 李占林 华会明 白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174-3179,共6页
目的对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茎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三尖杉茎叶75%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核磁、质谱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 目的对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茎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三尖杉茎叶75%乙醇提取物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核磁、质谱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三尖杉茎叶7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0个二萜类化合物,包括7个松香烷类二萜、1个海松烷类二萜和2个环庚三烯酮降二萜类化合物;得到的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16-二羟基松香烷-6,8,11,13-四烯-3-酮(1)、桧醇(2)、柳杉酚(3)、margoclin(4)、cephafortoidB(5)、torreyayunnin(6)、贡山三尖杉二萜D(7)、6α-羟基山达海松酸(8)、海南粗榧内酯(9)、海南粗榧内酯醇(10)。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4、8为首次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杉 松香烷二萜 12 16-二羟基松香烷-6 8 11 13--3- 柳杉酚 -羟基山达海松酸 海南粗榧内酯
原文传递
大苞荆芥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3
作者 赵鹏安 力瓦衣丁·买合苏提 +4 位作者 马国需 孙照翠 许旭东 石磊岭 高兴旺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7342-7350,共9页
目的阐明维药大苞荆芥中的活性物质并研究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大苞荆芥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同时采用MTT比色法,以氢化可的松作为阳性对照,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 目的阐明维药大苞荆芥中的活性物质并研究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大苞荆芥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并利用波谱解析和理化性质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同时采用MTT比色法,以氢化可的松作为阳性对照,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从大苞荆芥中分离鉴定了20个化合物(包括2个酚酸类化合物和18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7-氧代去氢松香酸(1)、脱氢松香醇(2)、朗伯酸(3)、3β,7α-二羟基-松香-8,11,13-三烯(4)、雷酚萜L(5)、13S-hydroxy-9-oxo-9,10-seco-abiet-8(14)-en-18,10α-olide(6)、8,11,13-阿松香三烯-7a,18-二醇(7)、3β,19-二羟基-松香-8,11,13-三烯(8)、7α,15,18-三羟基-松香-8,11,13-三烯(9)、松香烷-8,11,13-三烯-7β-醇(10)、6α-羟基脱氢松香酸(11)、15-羟基-松香-8,11,13-三烯-19-乙酸酯(12)、7a-羟基-松香-8,11,13-三烯-19-乙酸酯(13)、水杨酸(14)、反式-3-甲氧基-4-羟基肉桂酸(15)、15-羟基松香酸(16)、7β-羟基脱氢松香酸(17)、6-羟基脱氢松香酸(18)、角果酸G(19)、家地非诺酸K(20)。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1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中NO释放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值为0.256 mg/mL。结论化合物5、6、11、13为首次从唇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4、7、8、10、12为首次从荆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14、15为首次从大苞荆芥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苞荆芥 二萜类化合物 抗炎活性 雷酚萜L -羟基脱氢松香酸 7a-羟基-松香-8 11 13--19-乙酸酯
原文传递
柳蒿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金兰 易智聪 +3 位作者 马耀玲 赵明 李军 张树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241-2245,共5页
目的研究柳蒿Artemisia integrifoli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柳蒿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 目的研究柳蒿Artemisia integrifoli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柳蒿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姜黄烯(1)、β-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2)、姜酮(3)、邻羟基苯丙酸甲酯(4)、邻羟基肉桂酸(5)、半齿泽兰素(6)、滨蓟黄素(7)、艾黄素(8)、黑麦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松脂素(11)、α-菠甾醇(12)、reynosin(13)、3α-羟基-1(10),4,11(13)-吉马三烯-12,6α-内酯(14)、东莨菪内酯(15)。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9、11、13、14为首次从柳蒿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蒿 α-姜黄 半齿泽兰素 滨蓟黄素 松脂素 -羟基-1(10) 4 11(13)-吉马-12 -内酯
原文传递
叶穗香茶菜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雯 田新雁 +1 位作者 肖朝江 姜北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382-1385,共4页
目的研究叶穗香荼菜(1sodon phyllostachys)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材料色谱法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羟基-8,11... 目的研究叶穗香荼菜(1sodon phyllostachys)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和反相材料色谱法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羟基-8,11,13-三烯-桃柘-19.酸(1)、4.羟基桂皮醛(2)、泡桐素(3)、5,4’-二羟基-6,7,3’-三甲氧基黄酮(4)、7α-羟基谷甾醇(5)、豆甾醇(6)、(E)-2,5-二羟基桂皮酸(7)、松柏醛(8)、2.[N-(2-羟基二十二碳酰基)-亚氨基]-二十烷-12-烯-1,3,4-三醇(9)、桦木醇(10)、7a-羟基豆甾醇(11)、熊果酸(12)、胡萝卜苷(13)和齐墩果酸(14)。结论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叶穗香茶菜地下部分获得,1~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穗香茶菜 地下部分 13-羟基-8 11 13--桃柘-19- 4-羟基桂皮醛 泡桐素 5 4^+-二羟基-6 7 3’-甲氧基黄
原文传递
十雄角果木树皮的二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慧 吴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2-536,共5页
目的研究角果木属植物十雄角果木Ceriops decandra树皮的二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十雄角果木树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二萜类... 目的研究角果木属植物十雄角果木Ceriops decandra树皮的二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十雄角果木树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13-松香二烯-3β-醇(1)、18-羟基-8,11,13-松香三烯-7-酮(2)、8,11,13-松香三烯-3,7-二酮(3)、3β-羟基-8,11,13-松香三烯-7-酮(4)、15,18-二羟基-8,11,13-松香三烯-7-酮(5)、8,11,13-松香三烯-7β,18-二醇(6)、8,11,13-松香三烯-3β,18-二醇(7)、8,11,13-松香三烯-7α,18-二醇(8)、13β-羟基-8(14)-松香烯-3,7-二酮(9)、13β,18-二羟基-8(14)-松香烯-7-酮(10)、ent-8(17),13E-半日花二烯-15-醇(11)、ent-8(14)-海松烯-15R,16-二醇(12)、(5S*,8S*,9S*,10R*,13S*)-3-hydroxy-16-nor-2-oxodolar-3-ene-15-oic acid(13)。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雄角果木 二萜类 7 13-松香二-- 15 18-二羟基-8 11 13-松香-7- ent-8(14)-海松-15R 16-二醇
原文传递
毛华菊中1个新的愈创木内酯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洪权 王艳丽 +7 位作者 董馨语 向涛 周巧巧 朱世明 熊校勤 张蕾 郑平 刘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4611-4616,共6页
目的 研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的化学成分及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Diaion HP-20柱色谱、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毛华菊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 目的 研究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的化学成分及体外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法、Diaion HP-20柱色谱、Sephadex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对毛华菊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已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MTT法测定各化合物体外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毛华菊的氯仿部位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S,5R,6R,7R,8S,10S)-8-乙酰氧基-愈创木-3,11(13)-二烯-2-酮-12,6-内酯(1)、(1S,5R,6R,7R,8S,10S,11S)-8-乙酰氧基-愈创木-3-烯-2-酮-12,6-内酯(2)和2α-(2′,4′-hexadiynoyl)-1,6-dioxaspiro[4,5]-deca-3-ene(3)。结论 化合物2为1个新的愈创木内酯,命名为毛华菊内酯A,其对HepG2细胞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的氢谱全谱、碳谱以及绝对构型为首次报道,它对Hep G2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值为(5.95±0.19)μmol/L;化合物3为首次从毛华菊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华菊 愈创木内酯 肿瘤细胞毒活性 (1S 5R 6R 7R 8S 10S)-8-乙酰氧基-愈创木-3 11(13)--2--12 6-内酯 毛华菊内酯A
原文传递
孜然芹籽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璐 刘艳丽 +3 位作者 李笑然 许琼明 刘春宇 杨世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3480-3485,共6页
目的研究孜然芹Cuminum cyminum干燥成熟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法、高压快速制备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NMR、MS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 目的研究孜然芹Cuminum cyminum干燥成熟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法、中压柱色谱法、高压快速制备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NMR、MS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孜然芹籽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芪苷(1)、6β-羟基甘草次酸(2)、乌苏酸(3)、槲皮素(4)、原儿茶酸(5)、(6R,7E,9R)-9-羟基-4,7-巨豆二烯-3-酮(6)、4,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7)、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松香(9)、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7-O-α-L-鼠李糖(10)、枯茗酸(11)、cuminoside A(12)、木犀草素(13)、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14)、5,7,4′-三羟基黄酮(15)。结论化合物2、3、6~10和14为首次从孜然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孜然芹 -羟基甘草次酸 乌苏酸 (6R 7E 9R)-9-羟基-4 7-巨豆二-3- 4 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 松香 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 5 7 4′-羟基黄
原文传递
黄秦艽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瑞锡 梅枝意 +4 位作者 黄先菊 龚韦凡 张兴锋 杨光忠 李竣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1-529,共9页
目的研究黄秦艽Veratrilla bailloni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经正、反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制备分离,并通过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秦艽根的95%乙醇水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24个化合物,其中10个酮苷:1-羟基-2,3... 目的研究黄秦艽Veratrilla bailloni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经正、反相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制备分离,并通过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秦艽根的95%乙醇水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24个化合物,其中10个酮苷:1-羟基-2,3,4-三甲氧基酮-7-O-β-D-葡萄糖苷(1)、台湾肺形草酮苷(2)、1-羟基-2,7-二甲氧基酮-3-O-β-D-葡萄糖苷(3)、1-羟基-3,4-二甲氧基酮-7-O-β-D-葡萄糖苷(4)、蛇胆草酮苷B(5)、四数獐牙菜酮苷A(6)、滇黄芩苷B(7)、2,3,4,5-四甲氧基酮-1-O-龙胆二糖苷(8)、2,3,4,7-四甲氧基酮-1-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9)、2,3,5-三甲氧基酮-1-O-β-D-木糖基-(1→6)-β-D-葡萄糖苷(10);8个酮:1,3-二羟基-4,7-二甲氧基酮(11)、1,7-二羟基-2,3,4-三甲氧基酮(12)、1,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酮(13)、1,7-二羟基-3-甲氧基酮(14)、1-羟基-2,3,4,5-四甲氧基酮(15)、1-羟基-2,3,4,7-四甲氧基酮(16)、1-羟基-2,3,5-三甲氧基酮(17)、1-羟基-2,3,7-三甲氧基酮(18);6个环烯醚萜苷:獐芽菜苷(19)、龙胆苦苷(20)、獐芽菜苦苷(21)、去乙酰德苦草苦苷(22)、amaronitidin(23)、当药苦酯苷(2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2-甲氧基金不换苷;化合物2、3、5、6、8、10~12、14、22~24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秦艽 类化合物 醚萜苷 1-羟基-2 3 4-甲氧基-7-O-β-D-葡萄糖苷 2-甲氧基金不换苷 台湾肺形草 当药苦酯苷
原文传递
紫玉兰叶中木脂素类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林芬 刘佳 +4 位作者 宋京风 雷铁 聂伟 宋流东 吴兴德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912-3919,共8页
目的研究紫玉兰Magnolialiliflora叶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MCIgel、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 目的研究紫玉兰Magnolialiliflora叶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硅胶、MCIgel、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紫玉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木脂素,分别鉴定为burcellin(1)、(7S*,8S*,1′S*)-3,4,1′-三甲氧基-1′,6′-二氢-7,4′-环氧-8,3′-新木脂烷-8′-烯-6′-酮(2)、(7S*,8S*,1′R*)-3,4,5,1′-四甲氧基-1′,6′-二氢-7,4′-环氧-8,3′-新木脂烷-8′-烯-6′-酮(3)、(7S*,8S*,1′S*)-3,4,5,5′-四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4)、(7S*,8S*,1′R*)-3,4,5,5′-四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5)、(7S*,8S*,1′R*)-3,4,5′-三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6)、(7R*,8S*,1′S*)-3,4-亚甲二氧基-5′-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7)、simulanol(8)、落叶松树脂醇(9)、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10)、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11)、nectandrin A(12)、nectandrin B(13)、杜仲树脂酚(14)、丁香脂素(15)和松脂醇(16)。化合物8、10、11、13和16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释放N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8.38±0.07)、(16.24±0.35)、(229.71±1.30)、(21.68±0.72)、(19.74±0.39)μmol/L。结论化合物2、4~6、8、10、11和13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H-和C-NMR数据,并且首次报道化合物2和4的C-NMR数据。化合物8、10、11、13和16具有潜在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属 紫玉兰 木脂素 抗炎活性 burcellin (7S* 8S* 1′S*)-3 4 1′-甲氧基-1′ 6′-二氢-7 4′-环氧-8 3′-新木脂烷-8′--6′- 5′-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