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钨酸钠对苹果幼苗15N吸收利用、13C积累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芬 岳玉金 +3 位作者 李敏 罗家坤 葛顺峰 姜远茂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188,共7页
分别以1年生苹果砧木M9T337幼苗和5年生烟富3/SH6/平邑甜茶为试材,开展盆栽和田间试验,并结合15N、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浓度(0、0.5、1、1.5 mmol·L^-1,分别用CK、T1、T2和T3表示)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钨酸钠对苹果幼苗15N... 分别以1年生苹果砧木M9T337幼苗和5年生烟富3/SH6/平邑甜茶为试材,开展盆栽和田间试验,并结合15N、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浓度(0、0.5、1、1.5 mmol·L^-1,分别用CK、T1、T2和T3表示)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钨酸钠对苹果幼苗15N吸收利用、13C积累和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试验中,喷施0.5~1.0 mmol·L^-1钨酸钠可显著抑制幼苗地上部生长,但对根系生长影响不显著;当钨酸钠浓度达到1.5 mmol·L^-1时可显著抑制根系生长。同一时期各处理叶片NR活性与钨酸钠浓度呈负相关,均表现为CK>T1>T2>T3。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片硝态氮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时期各处理硝态氮含量与钨酸钠浓度呈正相关,均表现为T3>T2>T1>CK。喷施钨酸钠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幼苗各器官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且钨酸钠浓度越高,抑制幼苗氮素吸收和利用的效果越显著。随钨酸钠浓度的提高,地上部13C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T2处理时达到最高;幼苗整株13C积累量呈相似的规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钨酸钠可降低成熟期叶片和果实的氮含量,果皮花青苷含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均不同程度提高,其中T2处理的效果最好。综上,T2处理(1.0 mmol·L^-1钨酸钠)可有效抑制幼苗地上部生长,降低15N吸收利用,提高13C积累,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钨酸钠 15N吸收利用 13c积累 果实品质
原文传递
行距和种植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振 何建宁 +2 位作者 石玉 于振文 张永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96-2407,共12页
为研究不同行距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给宽幅精播技术在黄淮海平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7-2019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20 cm (R1)、25 cm (R2)和30 ... 为研究不同行距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给宽幅精播技术在黄淮海平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7-2019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20 cm (R1)、25 cm (R2)和30 cm (R3) 3个行距下,设置宽幅精播(K)和常规条播(T)两种种植方式,分析不同行距下宽幅精播种植与常规条播种植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旗叶13C同化物分配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种植方式下,R2处理下小麦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和贡献率,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行距R1和R3处理;在R2行距下, K处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开花后14、21和28d旗叶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T处理,两年度K处理通过增加穗数和粒重使得籽粒产量较T处理提高8.67%;13C示踪结果显示, R2K处理旗叶13C同化物在籽粒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R2K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质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综上所述,行距25 cm、宽幅精播种植方式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精播 光合特性 干物质 13c同化物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测墒补灌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开花后^(13)C同化物积累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传梁 于振文 +2 位作者 张娟 张永丽 石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8,共7页
为探究黄淮冬麦区测墒补灌节水条件下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氮肥管理措施,以小麦品种‘烟农1212’为材料,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将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条件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即150(N_(1))、210(N_(2))和... 为探究黄淮冬麦区测墒补灌节水条件下协同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氮肥管理措施,以小麦品种‘烟农1212’为材料,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将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条件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即150(N_(1))、210(N_(2))和270 kg·hm^(-2)(黄淮冬麦区常规施氮量,N_(3)),研究施氮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13)C同化物积累与转运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_(2)和N_(3)处理开花后14~35 d旗叶光合能力显著高于N_(1)处理,N_(2)与N_(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3)C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N_(2)处理开花后营养器官^(13)C同化物转运量比N_(1)和N_(3)处理分别高12.1%和7.1%,成熟期^(13)C同化物在籽粒中的分配量比N_(1)和N_(3)处理分别高10.1%和5.3%。施氮量亦调节了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和总耗水量,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表现为N_(2)与N_(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_(1)处理,N_(2)处理拔节至成熟期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均较高。N_(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比N_(3)和N_(1)处理分别高7.5%和4.8%,籽粒产量比N_(3)和N_(1)处理分别高4.7%和10.9%,氮肥偏生产力比N_(3)处理高34.6%。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施氮量为210 kg·hm^(-2)处理为研究区测墒补灌节水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小麦 ^(13)c同化物积累 水氮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