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被引量:75
1
作者 朱诚 马春梅 +5 位作者 张文卿 郑朝贵 唐领余 卢雪峰 刘克新 陈惠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26,共13页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1(15.753~15.549kaB.P.),Ⅰ-3(14.936~14.505kaB.P.)和Ⅰ-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2(15.549~14.936kaB.P.)和Ⅰ-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大九湖 15.753kab.p.以来 环境演变 AMS^14C年代 孢粉记录
下载PDF
基于GIS的4kaB.P.气候事件前后甘青史前遗址分布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肖景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较前期的马家窑分布北界南缩,整体海拔变低,是对4 ka B.P.事件中气候干旱和气温降低的响应。齐家遗址较马家窑分布更为稀疏,遗址最短距离变大,对河流的依赖性降低,这一变化与齐家文化时期畜牧业比重的增加相关。密度分...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较前期的马家窑分布北界南缩,整体海拔变低,是对4 ka B.P.事件中气候干旱和气温降低的响应。齐家遗址较马家窑分布更为稀疏,遗址最短距离变大,对河流的依赖性降低,这一变化与齐家文化时期畜牧业比重的增加相关。密度分析表明4 ka B.P.前后,马家窑聚落的单核心凝聚模式演变为齐家的多核心模式,极端气候事件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和资源状况恶化,部落间战争频发,战争可能对父权制度的形成和冶炼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甘青史前社会向复杂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4kab.p.前后 遗址分布变化
下载PDF
25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ontong Java海台古生产力演化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铁刚 赵京涛 +1 位作者 孙荣涛 南青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7-457,共11页
多年平均表层水温超过28℃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平面高度的加热中心和大气三大环流的辐散中心。为评价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域海洋生物泵的演化特征、规律与机制,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0ntong Java海台的WP7柱状... 多年平均表层水温超过28℃的“西太平洋暖池”,是全球海平面高度的加热中心和大气三大环流的辐散中心。为评价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域海洋生物泵的演化特征、规律与机制,本文以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0ntong Java海台的WP7柱状样为材料,通过提取浮游有孔虫δ^18C组成、底栖有孔虫群落和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相对百分含量变化等指标,反演该区250kaB.P.以来的古生产力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250kaB.P.以来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的古生产力演化与地球轨道变化控制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以及岁差控制的太阳辐照率密切相关。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距今250ka以来的生产力变化间冰期明显低于冰期,而且在间冰期阶段生产力相对稳定,冰期波动幅度较大。在冰期或间冰期背景下显著的岁差周期是该区古生产力演化的又一重要特征。而且在岁差波段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可能领先极地冰体积变化2—4ka左右。热带东西太平洋的古生产力演化在冰期-间冰期变化和岁差尺度上存在ENSO式的变动机制,而且二者互相调谐,产生了似30ka和19ka周期,并出现了“半30ka周期”和半岁差周期。此外,WP7 孔 Neogloboqudrina dutertrei的δ^13C显示在MIS1/2,MIS3/4和MIS 5e/6的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期的冰消期阶段存在变轻事件,可能与数千年尺度的大洋环流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0kab.p.以来 古生产力 地球轨道周期 古ENSO 西太平洋暖池
下载PDF
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小虎 夏正楷 +1 位作者 杨晓燕 吉笃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1-1069,共9页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kab.p.气候事件 史前经济形态 响应模式 黄河流域
下载PDF
150 ka B.P.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的CaCO_3旋回 被引量:9
5
作者 罗开利 李保生 +10 位作者 余雪飞 吕玉晓 李后信 姚春霞 张宇红 罗开利 李保生 祝一志 靳鹤龄 David Dian ZHANG 阎满存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3-688,共6页
以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典型剖面,探讨了150 ka B.P.以来的CaCO3含量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该剖面CaCO3含量及其低-高变化同古风成沙与上覆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与米浪沟湾剖面的沉... 以米浪沟湾地层剖面作为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典型剖面,探讨了150 ka B.P.以来的CaCO3含量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1)该剖面CaCO3含量及其低-高变化同古风成沙与上覆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呈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与米浪沟湾剖面的沉积旋回一样,CaCO3在分布上相应地构成了27个含量高低变化旋回。2)CaCO3在风成沙中含量的分布比较稀散,0.8%~7.18%,平均值2.50%;在河湖相和古土壤中相对富集,2.20%~14.90%。平均值5.74%。从而揭示出其时两者的气候背景是不同的,前者是干旱寒冷气候作用下的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的产物;而后者则与暖湿气候环境下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特殊的低洼地貌位置有关。气候暖湿,河湖沼泽发育、成土成壤作用增强,低洼的集水条件有利于CaCO3的聚集。3)导致米浪沟湾剖面CaCO3的多旋回相对稀散与聚集的根本原因可能是150 ka B.P.以来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影响下毛乌素沙漠冬夏季风的多次更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浪沟湾剖面 150kab.p. CACO3 沉积-气候旋回 古气候 碳酸钙
下载PDF
西藏佩枯错13000-5000aB.P .植被与环境 被引量:28
6
作者 黄翡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41-448,共8页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对北半球大气环流起重要作用并控制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西藏佩枯错 13ka 5kaB .P .高密度样品孢粉分析表明 :约 12 5 0 0aB .P .湿度加强 ,区域性植被中雪松占优势 ,莎草草原大发展 ;约10 76 0aB .P .气候冷干 ,...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对北半球大气环流起重要作用并控制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西藏佩枯错 13ka 5kaB .P .高密度样品孢粉分析表明 :约 12 5 0 0aB .P .湿度加强 ,区域性植被中雪松占优势 ,莎草草原大发展 ;约10 76 0aB .P .气候冷干 ,莎草草原分布范围减少 ,雪松成分降低 ,可能与欧洲YoungerDryas事件相当 ;10 0 0 0aB .P .左右是本区气候变化的转折点 ,湿度迅速增加 ,沙棘增多 ,雪松林占优势 ;912 5— 86 0 0aB .P .莎草草原中灌丛成分增加 ,除沙棘外 ,有柳、锦鸡儿、杜鹃等 ;10 0 0 0— 6 80 0a .B .P .干旱逐渐加强 ,约 6 80 0aB .P .达干旱高峰 ;86 0 0— 6 80 0aB .P .间气候冷干 ,禾草、蒿草草原取代莎草草原 ,草原植被中藜科、麻黄、白刺增多 ,区域性植被松、高山栎、铁杉林占优势 ;6 80 0— 6 6 35aB .P .间湖水淡化 ,水生植物狐尾藻、菜等有出现 ;佩枯错 13ka— 5kaB .P .间出现 3次湿润高峰 ,它们分别为 :12 .5ka、10ka、6kaB .P .。湿度的增加可能与夏季风的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ka--5kab.p. 植被 环境 佩枯错 西藏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上层海水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褚智慧 翦知泯 +2 位作者 乔培军 成鑫荣 边叶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6-264,共9页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跃层深度变化及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苏拉威西海区,海表温度存在明显降温,较现代海表温度下降了2.9℃,但缺乏对快速气候波动明显响应。MD98-2178站位盐度、生产力以及温跃层深度等记录,则明显响应快速气候波动,在H1,YD等变冷事件期间,盐度变高、生产力上升、温跃层深度变浅,指示东亚冬季风加强,热带辐合带(TCZ)南移以及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减弱。末次盛冰期以来,MD98-2178站位属种组合、生产力、盐度以及温跃层深度在11 ks b.P.左右存在明显的突变,且在南海、印尼海区普遍存在,指示了该海域在11kaB.P.左右存在重要的气候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威西海区 上层海水 快速气候变化响应 11kab.p.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4万年渤海西岸海侵时古海面的现代标高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魏灵 贾玉连 +2 位作者 易朝路 王洪波 郭盛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1-369,共9页
文章基于众多钻孔海相层中有孔虫、介形类等海相微体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恢复海水深度,重建了海侵最大时的古海面的现代标高。结果显示:40~28kaB.P.海侵,海面的现代标高最高可达-11^-5m;10~4kaB.P.海侵则为2~3m。后者同众多研究所认为的... 文章基于众多钻孔海相层中有孔虫、介形类等海相微体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恢复海水深度,重建了海侵最大时的古海面的现代标高。结果显示:40~28kaB.P.海侵,海面的现代标高最高可达-11^-5m;10~4kaB.P.海侵则为2~3m。后者同众多研究所认为的中全新世存在高海面,海面高度为2~3m的结论大致吻合,前者则与全球气候尚处在间冰阶,冰川部分消融,世界洋面处在-50m的大背景不协调。而辽东与山东半岛沿海众多钻孔揭示,40~28kaB.P.渤海地区并没有高于-50^-20m海面存在的证据。通过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40~28kaB.P.渤海西岸的海侵,是早玉木冰期持续4~5万年之久的冰期低海面环境,这种特殊的环境使现代渤海西岸的大部分区域远离沉积环境,成为冲刷侵蚀区,这种效应叠加在冰期边缘海式构造下沉与弧后盆地性质的构造下沉背景之上造成区域性异常地面低洼;渤海西岸异常地面低洼在间冰阶全球趋暖,冰川型海侵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性强烈“视”海侵(指示当时海侵时海水深度很大,而不是海水的陆泛范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28kab.p. 海面标高 -11^-5m 区域性地面低洼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近4ka来的气候变迁与古人类文明兴衰 被引量:6
9
作者 舒强 钟巍 熊黑钢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7-91,共5页
通过对尼雅剖面多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相关剖面的研究成果,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近4.0kaB.P.以未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揭示,近4.0kaB.P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干湿变迁;同时通过有关塔里木盆地的历史... 通过对尼雅剖面多环境替代指标的研究,结合塔里木盆地相关剖面的研究成果,重建了塔里木盆地近4.0kaB.P.以未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揭示,近4.0kaB.P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多次的干湿变迁;同时通过有关塔里木盆地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恢复了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古人类文明的兴衰变迁,并将气候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古人类文明的兴衰阶段进行了对照研究,研究发现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与人文历史之间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在气候的相对湿润期,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人类活动,使农牧业生产繁盛,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在暖干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水份的减少,则会抑制人类的活动,导致农业歉收,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恶化,古城废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演变 人文历史 4.0kab.p.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4.5—4.0kaB.P.气候变化、人口增长、条件限制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 被引量:16
10
作者 吴文祥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265,共13页
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中晚期(4.5~4.0kaB.P.)酋邦社会的产生是我国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关于其形成机制,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或理论,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首先根据考古和... 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中晚期(4.5~4.0kaB.P.)酋邦社会的产生是我国史前社会演进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关于其形成机制,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或理论,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首先根据考古和历史文献证据,揭示出龙山时代中晚期战争盛行的社会现象,从而支持了国际学术界关于战争是史前社会演化主要驱动力理论;然后利用多种自然气候记录恢复了龙山时代气候变化历史,发现龙山时代中晚期,即大约4.5~4.0kaB.P.发生了显著气候变化,其发生时间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酋邦社会产生的时间比较吻合,暗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另外结合人口学和社会演进理论,尝试提出另一种可供检验的假说,即认为在主要由于人口增长形成的限制条件下,气候变化作用于一定人口规模之上,引起人口一资源失衡,并进而触发的冲突和战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酋邦社会产生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5~4 0kab p 气候变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 龙山时代 酋邦社会动因
原文传递
一万年来灵武水洞沟遗址古气候的新认识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秉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9,共5页
本文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剖面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笔者详细地讨论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 本文通过对宁夏水洞沟遗址剖面的进一步地质调查、密集采样和孢粉分析,笔者详细地讨论了该区植被的演替,论证了全新世古气候环境的特征,总结了早、中、晚全新世在该区发育的植被及其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结果表明:早全新世植被为疏林草原、干草原→草甸草原,气候偏干冷→温和半湿润;中全新世早期植被为阔叶乔灌丛草原→针叶乔灌丛草原→阔叶疏林草原,晚期植被为疏林草原,气候相对温暖、稍凉→较温暖;晚全新世植被为干草原,气候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一万年来 古气候
下载PDF
四川红原日干乔泥炭剖面中的孢粉记录及古植被演化
12
作者 黄柏鑫 白宪洲 杨学俊 《山东国土资源》 2012年第8期1-4,共4页
通过对四川红原日干乔泥炭剖面的孢粉研究,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带。自13.6ka以来,日干乔地区古气候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13.688~11.093ka以温湿气候为主,11.093~8.512ka气候较为干旱,2.74~5.39ka,8.512~5ka气候转暖,温和湿润,5ka至今,... 通过对四川红原日干乔泥炭剖面的孢粉研究,建立了4个孢粉组合带。自13.6ka以来,日干乔地区古气候经历了以下演化阶段:13.688~11.093ka以温湿气候为主,11.093~8.512ka气候较为干旱,2.74~5.39ka,8.512~5ka气候转暖,温和湿润,5ka至今,该地区气候环境最好,温暖湿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温湿的草原环境,孢粉记录反应了红原县日干乔地区第四纪更新世经历了潮湿—干燥—潮湿的气候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古植被演化 13.6kab.p. 四川红原
下载PDF
Discovery and character of the Kunlun-Yellow River Movement 被引量:18
13
作者 CUI Zhijiu 1, WU Yongqiu 2,3 and LIU Gengnian 1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Open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Natural Disaster of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Beijing 100875,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8年第10期833-836,共4页
Based on geomorphological,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data, a Kunlun Yellow River Tectonic Movement has been recognized in 1 10-0 60 Ma B.P. This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leads to uplift of the Qinghai_Xizang (Tibet) Pl... Based on geomorphological,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data, a Kunlun Yellow River Tectonic Movement has been recognized in 1 10-0 60 Ma B.P. This tectonic movement, which leads to uplift of the Qinghai_Xizang (Tibet) Plateau from 1 500 to 3 000-3 500 m, is periodic, abrupt and changeable in the movement rate of uplifting and slide slip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NLUN MOUNTAIN pass 700 kab.p. TECTONIC movement.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