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18世纪朝鲜王朝委巷文人诗社考辨
1
作者 严明 王琳 《东疆学刊》 2024年第1期1-9,131,共10页
委巷文人是一个与两班文人相对的概念,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来自朝鲜朝中人阶层的译官、医官、画员等,也有来自于最底层的奴婢、胥吏等。学界认为,17-18世纪委巷文人诗社主要有: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但以上并非皆可... 委巷文人是一个与两班文人相对的概念,构成较为复杂,既有来自朝鲜朝中人阶层的译官、医官、画员等,也有来自于最底层的奴婢、胥吏等。学界认为,17-18世纪委巷文人诗社主要有:枕流台诗社、三清洞诗社、洛社、松石园诗社,但以上并非皆可称为诗社。其中枕流台诗社当改为枕流台唱酬;三清洞诗社当改为三清洞诗会;洛社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社,但是初具诗社的雏形,可以继续沿用该名称;松石园诗社是朝鲜王朝第一个正式的委巷文人诗社。委巷文人通过社集的方式联络感情、寻找阶层归属感,亦编撰了委巷诗人诗选,委巷文人社会力量的壮大与社集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朝鲜王朝 委巷诗人 诗社
下载PDF
“东风西渐”——从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漆器看中西文化融合
2
作者 李盈盈 张新词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7期49-51,共3页
在17—18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贸易的往来,大量精美的中国工艺品远销欧洲,掀起了长达几百年的中国风热潮,该热潮自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到达鼎盛,之后衰退。中国漆器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引起了欧洲人民对遥远东方的想象和了解。欧洲... 在17—18世纪,由于中国与欧洲贸易的往来,大量精美的中国工艺品远销欧洲,掀起了长达几百年的中国风热潮,该热潮自17世纪开始到18世纪到达鼎盛,之后衰退。中国漆器作为其中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引起了欧洲人民对遥远东方的想象和了解。欧洲贵族和知识分子对中国漆器的追捧使得漆器成为欧洲艺术界的热门话题。欧洲人从开始的了解、喜爱到仿制漆器,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漆器产业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中漆器的传播与影响,揭示了中国漆器对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影响并推动了欧洲漆器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欧洲 中国风 漆器
下载PDF
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艺术特征研究
3
作者 刘乐君 赵琪琪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5,共9页
“南京样式”作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的集中凝练,在瓷器上形成即融合多元文化、又兼具本土特色的“南京样式”图像,伴随贸易往来风靡世界。基于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研究,考证这一装饰图式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流变及艺... “南京样式”作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的集中凝练,在瓷器上形成即融合多元文化、又兼具本土特色的“南京样式”图像,伴随贸易往来风靡世界。基于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研究,考证这一装饰图式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流变及艺术特征。从两国瓷器中该图像的题材选取、构图形式两大方面入手深入比较分析,探索“南京样式”图像如何被日本吸收并融入本土文化基因中,进一步得出中日两国在该图像设计上的审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中日瓷器 “南京样式” 园林图像
下载PDF
图像中国——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著作对中国文化的构建
4
作者 罗雯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136-141,共6页
研究分析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研究著作关于中国文化图像特征背后的艺术学喻意。研究主要关注该期间中国文化图像在欧洲传教士视野建构下不同的艺术文化特征,指出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形象建构了西方化、宗教化、神秘化的认识烙印,并揭示了... 研究分析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研究著作关于中国文化图像特征背后的艺术学喻意。研究主要关注该期间中国文化图像在欧洲传教士视野建构下不同的艺术文化特征,指出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形象建构了西方化、宗教化、神秘化的认识烙印,并揭示了17-18世纪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崇拜逐步走向了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中国文化 图像
下载PDF
英国17-18世纪的福利救济立法及其社会经济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滨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1期46-50,共5页
英国 17、 18世纪的济贫法继承了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征税、救济、就业的基本原则。《居住法》的实施突出了对贫民自由流动的限制 ,尽管其目的在于安定与救济 ,但从经济上讲却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8世纪后半期因失业而陷入贫困... 英国 17、 18世纪的济贫法继承了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征税、救济、就业的基本原则。《居住法》的实施突出了对贫民自由流动的限制 ,尽管其目的在于安定与救济 ,但从经济上讲却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8世纪后半期因失业而陷入贫困的人口比例大为增加。“吉尔伯特法”授权各教区建立联合济贫区和济贫院 ,以规范全国的济贫工作。1795年出台的斯频汉姆兰制度主旨在于根据粮食价格来补贴贫困劳工的工资 ,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形势 ,因而被广泛采纳。福利救济实质上意味着一种收入再分配政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福利制度 17-18世纪 福利救济 济贫法 居住法 吉尔伯特法 社会经济价值
下载PDF
从一份满文档案看17-18世纪蒙古领主属下商人的活动 被引量:2
6
作者 齐光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5年第1期67-82,共16页
本文通过分析今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的一份满文档案,阐明17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早期蒙古青海和硕特部领主属下的一位穆斯林商人的行商路线及其活动,同时揭示当时蒙古内部的形势及大清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尔帝国的相关情况... 本文通过分析今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的一份满文档案,阐明17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早期蒙古青海和硕特部领主属下的一位穆斯林商人的行商路线及其活动,同时揭示当时蒙古内部的形势及大清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尔帝国的相关情况,以此探讨当时的蒙古政权经营商业的特点及与欧亚大陆各大帝国之间的往来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蒙古政权 满文档案 人的活动 领主 奥斯曼帝国 阿拉善左旗 和硕特部
下载PDF
17-18世纪西方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7
作者 董海樱 《中华文史论丛》 2005年第80期83-104,共22页
汉字作为记录和传播中国文明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学术上的一大间题。在中国,从古至今欲求解答者不乏其人,提出过许多不同的推测,比如“苍颉造字说”、“结绳记事说”、“八卦说”、“甲骨文说”、“图腾符号说... 汉字作为记录和传播中国文明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学术上的一大间题。在中国,从古至今欲求解答者不乏其人,提出过许多不同的推测,比如“苍颉造字说”、“结绳记事说”、“八卦说”、“甲骨文说”、“图腾符号说”和“契刻符号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起源 17-18世纪 书写符号系统 述评 西方 中国文明 形成和发展 结绳记事 甲骨文
下载PDF
17-18世纪乌克兰的行政区域体制
8
作者 Ю.В.马里若夫斯基 姜丹 《黑河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99-101,共3页
17-18世纪沙皇政权对乌克兰在行政区域体制计划中的政治态度,虽然最初是建立在利用地方机构方面特征及多样性的尝试上(盖特曼政权,团组织等),但是最终逐步地走向了实行全俄罗斯管理系统之路,并在这些地区实行以行政、军事政治管理,力图... 17-18世纪沙皇政权对乌克兰在行政区域体制计划中的政治态度,虽然最初是建立在利用地方机构方面特征及多样性的尝试上(盖特曼政权,团组织等),但是最终逐步地走向了实行全俄罗斯管理系统之路,并在这些地区实行以行政、军事政治管理,力图全俄罗斯化为主要基础的管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乌克兰 行政区域 体制
下载PDF
17-18世纪欧洲瓷器上“伞”的设计特征研究
9
作者 刘乐君 顾晶鑫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17-18世纪欧洲由于东西方贸易大力开展,借东方之物让西方认知和接受中国艺术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设计的狂潮。“伞”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元素频繁现身其中,其设计与中国的宝塔、亭台、伞盖以及日式和伞均有密不... 17-18世纪欧洲由于东西方贸易大力开展,借东方之物让西方认知和接受中国艺术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风”设计的狂潮。“伞”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元素频繁现身其中,其设计与中国的宝塔、亭台、伞盖以及日式和伞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伞”背后的文化内涵为线索,追溯“伞”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瓷器上的起源,并结合当时西方的主流艺术和审美习惯,探究欧洲瓷器上伞纹饰的设计特征,分析其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探讨欧洲瓷器设计者对不同文化借鉴与运用的方式,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思路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欧洲瓷器 伞纹饰 设计特征
下载PDF
17-18世纪欧瓷上宝塔纹样的运用与演变
10
作者 顾晶鑫 《陶瓷研究》 2022年第1期21-24,共4页
宝塔在欧洲被视为东方的象征。从无条件推崇“中国风”设计的17至18世纪,到合理融入中式元素至欧式创造中的现今,欧洲人的艺术设计与东方宝塔的联系从未间断,它们或以完整的形态强调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或以零散的特征昭示东方艺术的强... 宝塔在欧洲被视为东方的象征。从无条件推崇“中国风”设计的17至18世纪,到合理融入中式元素至欧式创造中的现今,欧洲人的艺术设计与东方宝塔的联系从未间断,它们或以完整的形态强调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或以零散的特征昭示东方艺术的强大影响。本文试图从17-18世纪欧瓷上宝塔纹样的运用与演变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得出彼时欧瓷设计者对宝塔形象的接收、转化与应用的一般规律,继而为当今陶瓷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欧瓷 宝塔纹样
下载PDF
英国教育科研机构可免费获取17-18世纪报纸Burney Collections
11
作者 吴思竹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 2009年第2期32-33,共2页
伯尼集是收藏17,18世纪英语新闻媒体的最大的一个在线集,现在首次允许英国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和研究委员会免费获取。
关键词 17-18世纪 免费获取 教育科研机构 英国 报纸 新闻媒体 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
下载PDF
17-18世纪英国贵族阶层“晚婚”原因探析
12
作者 冯韵玲 《美与时代(城市)》 2018年第3期100-101,共2页
自17—18世纪起,英国贵族社会的初婚年龄相比较中世纪时期推延了很多,贵族成员们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结婚年龄往后延迟。文章主要从长子继承制、贵族的教育观念和医学等角度来探析17—18世纪英国贵族社会"晚婚"的原因。
关键词 贵族 初婚年龄 17-18世纪
下载PDF
公众权益与17-18世纪江南官河、官湖纠纷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朝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内阁档案和地方石刻文献表明,17-18世纪,江南地区的官河、官湖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资源"。这些资源的用益权,理论上由万民自由共享,但在现实上,引发过很多纠纷。既有个人之间在官河捕鱼爆发的冲突,也有民众集体控告豪强圈占... 内阁档案和地方石刻文献表明,17-18世纪,江南地区的官河、官湖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资源"。这些资源的用益权,理论上由万民自由共享,但在现实上,引发过很多纠纷。既有个人之间在官河捕鱼爆发的冲突,也有民众集体控告豪强圈占官湖、私征渔租,甚至还有民众联名控告地方官府借渔税扰民。这些纠纷具有"公众"维权性质:通过对一系列案件的判决和公示,江南"官河湖"的公众属性得到了法律确认,超越宗族、水利集团利益范围的公众用益权得到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石刻 公众权益 江南 纠纷
原文传递
17-18世纪中国版画书籍流通对朝鲜绘画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莲姬 陈传席(校对) 喻瑜(校对)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5,共6页
一、导论 有文字生成以来影视图像媒介出场以前,无论东西方,大都用文字传达情报和知识。东方中世纪富有的知识文化,比西方中世纪的文化水平高。因为在中世纪的中国人很重视文字文化和勤勉学习,所以书籍文化非常发达。韩国由于地理... 一、导论 有文字生成以来影视图像媒介出场以前,无论东西方,大都用文字传达情报和知识。东方中世纪富有的知识文化,比西方中世纪的文化水平高。因为在中世纪的中国人很重视文字文化和勤勉学习,所以书籍文化非常发达。韩国由于地理的情况,由汉代至20世纪以前使用中国文字,所以中国书籍一直是韩国文化变动的重要原因,而且韩国的书籍文化也不亚于中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版画 17-18世纪 书籍 知识文化 绘画 朝鲜 流通 文字文化
原文传递
17-18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有限影响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应明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23-324,共2页
17-18世纪,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的广泛交流。这一时期特别是在欧洲皇宫贵族和新兴的政治思想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但是由于当时欧洲了解中国的渠道有限,引用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明确的政治... 17-18世纪,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的广泛交流。这一时期特别是在欧洲皇宫贵族和新兴的政治思想家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但是由于当时欧洲了解中国的渠道有限,引用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以及自身的优越感等因素。中国在17-18世纪的欧洲的影响,是有限的、浅显的,并没有留下真正深刻的印记。总的来说影响主要集中在绘画,制陶等艺术领域,而其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微乎其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欧洲 中国风 有限影响 原因
原文传递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研究 (八)清代康熙宫廷风格造像(17-18世纪)
16
作者 邢继柱 《收藏家》 2012年第4期53-60,共8页
我们平时所说的清代宫廷:造像,主要是指出自康熙和乾隆二朝的宫廷造像,这与我们目前发现的造像实物及相关的文献记载有关。事实上,清代帝王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的重要影响。早在明未清初时,格鲁派(黄教)的势力已十分强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清代宫廷:造像,主要是指出自康熙和乾隆二朝的宫廷造像,这与我们目前发现的造像实物及相关的文献记载有关。事实上,清代帝王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的重要影响。早在明未清初时,格鲁派(黄教)的势力已十分强大,作为格鲁派领袖的五世达赖喇嘛在蒙蔽地区有着极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威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造像 宫廷 清代 金铜佛像 康熙 风格 五世达赖喇嘛
原文传递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研究 (十)清代喀尔喀蒙古风格造像(17-18世纪)
17
作者 邢继柱 《收藏家》 2012年第6期72-80,共9页
喀尔喀蒙古是指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漠北蒙古),是今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以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与漠南蒙古相对(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 喀尔喀蒙古是指戈壁沙漠以北的今称外蒙古的部分(漠北蒙古),是今蒙古国、中国新疆东部以及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中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与漠南蒙古相对(地域大概为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车臣汗部(东部)、土谢图汗部(中部)、札萨克图汗部(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喀尔喀 金铜佛像 古风格 造像 清代 内蒙古自治区 外蒙古
原文传递
17~18世纪世界整体发展中的俄国:压力与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士国 刘自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6-121,共6页
17~ 18世纪世界整体发展给俄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近代俄国政府始终坚持“欧化”改革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到 18世纪末 ,终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关键词 政治体制 改革 人才 重商主义 17-18世纪 世界整体发展 俄国 国际竞争 工商业 教育 科技
下载PDF
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宣萍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7-49,共3页
“中国风”是随着东方贸易的繁荣,大量中国商品输入欧洲后在西方装饰艺术上出现的一种新样式。当时除向中国大量定制外,欧洲尤其是法国的丝绸厂也生产过不少“中国风”题材的丝绸织物,成为一时流行。文章简要叙述了这段历史。
关键词 17-18世纪 欧洲 丝绸织物 装饰艺术 中国丝绸 丝织业
下载PDF
浅谈欧洲17~18世纪的"中国风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露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02年第6期140-141,共2页
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具有中国情调的纺织品纹样、日用器物、园林艺术、文学、绘画等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称为"chinoiserie",共后这种"中国风"撞击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种... 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具有中国情调的纺织品纹样、日用器物、园林艺术、文学、绘画等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称为"chinoiserie",共后这种"中国风"撞击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17-18世纪 “中国风” 时装 艺术风格 洛可可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