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当江公元1738年M6(1/2)(?)地震同震变形特征再研究
1
作者 肖鹏 陈柏旭 +3 位作者 余中元 杨光亮 王昌盛 焦轩凯 《华北地震科学》 2023年第1期1-11,19,共12页
公元1738年发生在青海玉树西北当江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约260余人。但受高海拔缺氧与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对其同震变形特征研究尚存争议,属于历史疑难地震。此前的地震目录将本次历史地震的宏观震中定在玉树附近,震级估算为6... 公元1738年发生在青海玉树西北当江地区的一次强烈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约260余人。但受高海拔缺氧与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对其同震变形特征研究尚存争议,属于历史疑难地震。此前的地震目录将本次历史地震的宏观震中定在玉树附近,震级估算为6(1/2)级。本次研究根据卫星影像解译与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该次地震在甘孜-玉树断裂带当江段形成了明显的长约12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最大水平同震位移为3.6±0.1 m。破裂带沿线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断错、河流阶地断错及断层陡坎等地貌特征。通过震例类比和同震地表破裂长度与最大同震位移经验公式综合分析,估算此次地震震级可达M 7(1/2)级。讨论认为当江段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已接近其强震复发周期,当江断裂与玉树断裂之间存在明显的破裂空区,其大震活动潜势不容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孜-玉树断裂带 当江断裂 1738m6(1/2)(?)地震 历史疑难地震考证 同震破裂特征
下载PDF
Deep electrical structures of Qinzhou-Fangcheng Junction Zone in Guangxi and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of the 1936 Lingshan M6^(3/4)earthquake
2
作者 Bin ZHOU Chunheng YAN +7 位作者 Yan ZHAN Xiangyu SUN Sha LI Xiang WEN Yajun MO Yongdong YUAN Yuan YUAN Meili HU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84-603,共20页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Qinzhou Bay-Hangzhou Bay Tectonic Junction Zone(QHTJZ)can be determined by examining the Qinzhou-Fangcheng Junction Zone(QFJZ)in Guangxi.This zone is significant b... The tectonic position of the southwest section of the Qinzhou Bay-Hangzhou Bay Tectonic Junction Zone(QHTJZ)can be determined by examining the Qinzhou-Fangcheng Junction Zone(QFJZ)in Guangxi.This zone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was the location of the largest earthquake ever recorded in the inland region of South China,specifically the 1936 Lingshan M6^(3/4)earthquake in Guangxi.Therefore,this region serves as an optimal location for researching the origins of intraplate earthquakes in South China.This study presents a display of a broadband magnetotelluric(MT)prospecting profile that traverses the Guangxi QFJZ and the Lingshan earthquake zone,extending from the northwest(NW)to the southeast(SE).A resistivity structure model was generated using three-dimensional(3D)inversion technology along the profile.The main faults in QFJZ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ir deep extension forms and tectonic attributes.Thi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integrat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geology,gravity,wave velocity ratio,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and geothermal fl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Dongzhong-Xiaodong fault(DXf),the eastern Fangcheng-Lingshan fault(FLf2),and the eastern Hepu-Beiliu fault(HBf2)were all trans-crustal deep faults,and crust-mantle ductile shear zones developed in the deep part.Two electrical boundary zones,DXf and HBf2,were identified.DXf inclined towards the northwest,while HBf2 inclined towards the southeast.The FangchengLingshan fault(FLf)exhibits a tectonic style resembling a“flower”shape in the upper crust.In the deeper section,it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lectrical boundary zone that gradually slopes towards the southeast direction.(2)The Hunan-Guangxi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HGPCM)on the NW side of DXf had a stratified resistivity structure and relatively stable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which conformed to the quasi-craton tectonic attribute of the local failure at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YB).The southeastern side of this block is mark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QFJZ and Yunkai Magmatic Arc(YKMA).These areas exhibit varying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indicating a combination of high and low resistivity in their electrical structures.This suggests that this zone has undergone multiple stages of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The giant high-resistivity body under the Qinzhou-Fangcheng Remnant Ocean Basin(QFROB)might be the trace left by the extinction of the South China Ocean and the collision orogeny between YB and the Cathaysian Block(CB).The presence of sublow-resistivity layers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between the Liuwandashan Magmatic Arc(LMA)and YKMA indicates that this particular zone is being influenced from a distance by magmatic activities originating from the Leiqiong mantle.(3)The focal area of the 1936 Lingshan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the brittle high-resistivity body with a low strain rate.Under the coupling action of NWW-SE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and deep thermodynamic force,the brittle high-resistivity body in the upper crust became the main body for accumulating the tectonic stress.The Lingshan earthquake occurred due to the dextral strike-slip fracture instability of FLf2,a rock layer with slightly lower strength in the sub-high-resistivity zone.This instability was triggered when the accumulated stress reached the ultimate rock strength.The unveiling of the seismogenic model of the Lingshan earthquake,a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holds significant scientific importance in comprehending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traplate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 China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Block Qinzhou-Fangcheng Junction Zone magnetotelluric 1936 Lingshan m6^(3/4)earthquake Deep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原文传递
1597年10月6日“珲春—汪清深震区”M≥8地震触发的湖震和火山喷发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裕澈 时振梁 曹学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7-570,共14页
探讨了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地震的烈度特征,地震伴随的湖震和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类型与规模.结果表明,1597年10月6日地震为可能发生在"珲春—汪清深震区"的一次M≥8深源地震;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了... 探讨了1597年10月6日(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地震的烈度特征,地震伴随的湖震和火山喷发,以及地震类型与规模.结果表明,1597年10月6日地震为可能发生在"珲春—汪清深震区"的一次M≥8深源地震;地震在中国东部地区产生了广泛的湖震,其多种形态可与1775年葡萄牙里斯本地震产生的湖震比拟;地震触发了望天鹅火山的一次中小规模爆发式喷发,其地点在中国吉林省长白县境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97年10月6日地震 历史地震 m≥8深源地震 湖震 望天鹅火山喷发 珲春-汪清深震区
下载PDF
云南降水与M≥6地震关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林辉 顾宁杰 林佳霓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8-434,共7页
通过对1960年以来云南地区的年降水与M≥6地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全省年降水平均值小于1000mm或年降水距平值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5%的台站数大于20,出现降水旱异常后,与次年云南地区发生7级地震的对应率分别为25%和33%,没有显著... 通过对1960年以来云南地区的年降水与M≥6地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云南全省年降水平均值小于1000mm或年降水距平值低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5%的台站数大于20,出现降水旱异常后,与次年云南地区发生7级地震的对应率分别为25%和33%,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云南除思茅、普洱地震区外,有80%的M≥6强震在震前1年,震中附近出现过降水大于多年均值20%的现象,云南降水涝异常与6级以上地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分析认为降水通过对地壳的加载可能对地震有一定的诱发作用,但最多只是外因,只起调制作用,地震的发生主要是内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降水 m6地震 相关性 云南地区
下载PDF
江苏—南黄海地区M≥6强震有序网络结构及其预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68-274,共7页
江苏-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 江苏-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构建了该研究区全区和南黄海海域M≥6强震的二维和三维有序网络结构,据此分析讨论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分期,并对未来M≥6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论表明:该区从1998年起进入新一轮平静幕,此幕可能持续到2042年前后;该区下次活跃幕的首次M≥6强震可能发生在2053年前后,地点很可能在南黄海海域内;未来第2次、第3次M≥6强震或强震群可能分别发生在2058、207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南黄海地区 地震活动分幕 强震链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m6强震预测
下载PDF
南黄海海域M≥6强震趋势预测及其论证分析研究
6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468-478,共11页
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 南黄海地区是我国东部中强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自1846年以来,该研究区M≥6强震活动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74-75 a、57-58 a、11-12 a和5-6 a,其中74-75 a和57-58 a具有突出的预测作用.根据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在回顾总结成功预测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强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及其预测功能,构建并完善了南黄海海域M≥6强震的二维和三维有序网络结构,对该区未来M≥6强震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南黄海海域未来新一轮强震活跃幕的首次M≥6强震将发生在2053—2054年前后,未来第2次M≥6强震或强震群可能发生在2058—2059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可公度性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时间间隔聚点分析 m6强震预测
下载PDF
岫岩-海城M_s5.6级地震孕震环境及序列破裂过程
7
作者 赵振 谷光裕 《东北地震研究》 2002年第2期10-15,共6页
通过对海城Ms7 3地震震源机制、余震分布和Ms5 6地震震源位置变化的分析认为 ,海城Ms7 3地震震后产生的Coulomb静应力变化可能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力源 ,并结合震区地壳的地球物理性质和这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对这次地震的发震过... 通过对海城Ms7 3地震震源机制、余震分布和Ms5 6地震震源位置变化的分析认为 ,海城Ms7 3地震震后产生的Coulomb静应力变化可能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力源 ,并结合震区地壳的地球物理性质和这次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 ,对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和邻近地区的地震形势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海城mS5.6地震 孕震环境 地震序列破裂过程 震源机制 余震分布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利用现代小地震分布研究1861年辽宁普兰店东6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宇彤 万波 李广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年第1期17-24,共8页
1861年7月19日发生在辽宁省普兰店东的6级地震在不同目录及研究中给出的震中位置有很大差异。总结以往对此次地震震中位置的研究,大致涉及4个不同地点。本文对分布在该区的现代小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小震活动在普兰店以东地区形成... 1861年7月19日发生在辽宁省普兰店东的6级地震在不同目录及研究中给出的震中位置有很大差异。总结以往对此次地震震中位置的研究,大致涉及4个不同地点。本文对分布在该区的现代小震进行重新定位,结果表明,小震活动在普兰店以东地区形成明显的北西向优势分布。综合分析1861年普兰店东6级地震的主要破裂方向为北西向,受北东向金州断裂北西向普兰店长海断裂的双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兰店东6级地震 震中 双差定位法 历史地震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缺6级地震丛与中国大陆强震
10
作者 李献智 《防灾减灾学报》 1993年第4期41-48,共8页
1965年1月—1991年4月,对于中国大陆M_s≥5.0级地震可以划分出62个地震丛,并讨论了缺6级地震丛与中国大陆强震及在中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关键词 6级地震丛 中短期预报 对应率 应力场
下载PDF
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极震区烈度分布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李伟琦 《华南地震》 1992年第3期46-51,共6页
根据现场调查材料,对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6 3/4级地震震中区烈度进行评定并绘制了等震线图。图中烈度Ⅸ、Ⅷ度区呈“T”形,两长轴方向与区内NEE及NNW方向断裂吻合。据此认为该震的发震构造为NEE和NNW两组断裂,6 3/4级地震系两组断裂共... 根据现场调查材料,对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6 3/4级地震震中区烈度进行评定并绘制了等震线图。图中烈度Ⅸ、Ⅷ度区呈“T”形,两长轴方向与区内NEE及NNW方向断裂吻合。据此认为该震的发震构造为NEE和NNW两组断裂,6 3/4级地震系两组断裂共轭破裂的结果。又据低烈值沿NEE方向衰减较慢,认为NEE组断裂同时起控震构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度 等震线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江苏及其南黄海6级地震与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12
作者 张愈 《地震学刊》 CSCD 2001年第4期33-38,共6页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地震活动 南黄海6级地震 地震相关性 江苏
下载PDF
茫崖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培玲 黄浩 《高原地震》 2019年第2期1-5,共5页
茫崖地区所处的构造位置比较特殊,对区域应力增强较为敏感,区域内发生的震群和3、4级地震对本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具有预测意义。区域内震群和5级以上地震活动又与青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注茫崖地区地震活动有助于... 茫崖地区所处的构造位置比较特殊,对区域应力增强较为敏感,区域内发生的震群和3、4级地震对本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具有预测意义。区域内震群和5级以上地震活动又与青海地区6级以上地震平静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关注茫崖地区地震活动有助于青海地区的震情趋势判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茫崖地区 活动特征 6级地震平静
下载PDF
川滇地区A(b)值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在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刘丽芳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0-324,共5页
以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性的A(b)值作参数,利用1971~2000年川滇地区M≥2.5地震资料进行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有72%的M≥6.0地震在震前1~2 a,在震中周围出现A(b)值异常.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通过检验.
关键词 A(b)值 m6.0地震 中短期预测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川滇地区GL值动态演化特征与强震预测
15
作者 林辉 王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4-17,共4页
用地震活动非均匀度GL值作参数,使用1971~2000年期间川滇地区M≥2.5级地震资料进行了GL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2%的M≥6级地震前1~2a,在未来震中周围均有GL值异常出现,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可以通过检验。由典型震例图像给... 用地震活动非均匀度GL值作参数,使用1971~2000年期间川滇地区M≥2.5级地震资料进行了GL值的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地区72%的M≥6级地震前1~2a,在未来震中周围均有GL值异常出现,用R值对其进行评分,可以通过检验。由典型震例图像给出了异常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值方法 m6级地震 中短期预测 川滇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