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前诊断18p四体综合征一例
1
作者 贾若 李静 +2 位作者 李妍 柳爱华 李晨阳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086-2088,共3页
18p四体综合征(tetrasomy 18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疾病,大约每18万活产婴儿中有1例出现。本病例经扩展性NIPT检测提示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Z=4.75),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分析后诊断为18p四... 18p四体综合征(tetrasomy 18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疾病,大约每18万活产婴儿中有1例出现。本病例经扩展性NIPT检测提示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Z=4.75),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分析后诊断为18p四体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p四体综合征 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 扩展性无创产前检测 病例报告
下载PDF
1例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2
作者 冯亚琴 杨利 杨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第4期103-106,共4页
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OMIM:146390)是一种连续基因缺失综合征,由18号染色体短臂的全部或部分缺失引起,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5万,女性与男性发病率的比例为3:2[1]。临床特点包括生长发育迟缓、特殊面容、肌张力障碍、骨骼畸形等。18p... 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OMIM:146390)是一种连续基因缺失综合征,由18号染色体短臂的全部或部分缺失引起,发病率约为活产婴儿的1/5万,女性与男性发病率的比例为3:2[1]。临床特点包括生长发育迟缓、特殊面容、肌张力障碍、骨骼畸形等。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根据缺失区域和大小不同,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异质性,身材矮小是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患者的常见表现,但目前对于是否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报告1例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病例,并结合既往报道的华人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p染色体缺失综合征 18p染色体 全外显子基因 生长激素
下载PDF
18p四体镶嵌性的产前诊断
3
作者 穆荣梅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 2000年第1期38-39,共2页
18p四体镶嵌性的产前诊断比较因难。通过对细胞遗传学、分子细胞遗传学和形态学的分析发现,准确判定额外结构异常染色体非常重要。建议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对18染色体进行检测。
关键词 18p四体镶嵌性 细胞遗传学 产前诊断
下载PDF
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微球鉴别/分离法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对1例18p四体综合征的产前诊断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春艳 郑娇 +3 位作者 程璐 宋婷婷 陈必良 张建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微球鉴别/分离法(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s-on-beads,Bo Bs)技术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18p四体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18p四体综合征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微球鉴别/分离法(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s-on-beads,Bo Bs)技术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18p四体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例18p四体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Bo Bs和CMA技术对18p四体综合征进行识别和确认。结果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7,XX,+mar;Bo Bs结果显示胎儿染色体18p11.32和18p11.21区域扩增;CMA验证发现arr[hg19]18p11.32p11.21(136,226-15,143,714)x4,即胎儿18号染色体p11.32p11.21区域存在15 Mb的重复。结论 Bo Bs技术联合CMA能够对染色体微变异快速定位,大大提高了产前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s-on-Beads技术 18p四体 产前诊断
下载PDF
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患儿的遗传学分析及文献回顾
5
作者 范美荣 宋旭梅 于辛酉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244-1247,共4页
目的分析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征,以及18p缺失综合征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及分子遗传结果,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18p缺失综合征的病例... 目的分析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和遗传学特征,以及18p缺失综合征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8p缺失综合征伴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及分子遗传结果,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18p缺失综合征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遗传学特征,以及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例患儿主要表现为特殊面容(小头畸形、发际线低、短颈、眼距过宽、耳位偏低)、颈斜、口齿不清、智力障碍,染色体核型为46,XX,del(18)(p11.2),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结果显示患儿18号染色体p11.32p11.21区域存在14.97 Mb的缺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结果证实患儿18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存在部分缺失。该病不同基因型可表现为不同表型,本例患儿的表型与TWSG1基因、LAMA1基因、GNAL基因的缺失有关。结论18p缺失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疾病,临床表型多样,涉及GNAL基因缺失时会出现原发性扭转型肌张力障碍相关症状(痉挛性斜颈、构音困难等),在临床中遇到肌张力障碍患者特别是伴有智力障碍、面部畸形等症状时,应考虑18p缺失综合征,并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及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等进行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p缺失综合征 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肌张力障碍
下载PDF
Phenotypic and cytogenetic features of an Iranian child with tetrasomy 18p syndrome:A case report
6
作者 Sara Esmaeili Cory J Xian 《World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BACKGROUND Tetrasomy 18p is a rare chromosome abnormality disorder known to have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clinical features and gathering data from different cases will help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learn about ... BACKGROUND Tetrasomy 18p is a rare chromosome abnormality disorder known to have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clinical features and gathering data from different cases will help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learn about its genotype-phenotype relationship and diagnosis.CASE SUMMARY Herein,we hav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n phenotypic features of this disorder and described the phenotypic and cytogenetic features of a girl of early childhood with tetrasomy 18p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Iran.This patient showed a strong sense of smell(a unique feature not reported previously for this syndrome),had clenched hand,pes planus,forward head posture in walking and hirsutism(dysmorphic features less reported),and showed 10 clinical features that are generally observed in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including developmental delay/intellectual disability,triangular face,smooth philtrum,feeding difficulties,hypotonia,epicanthus,strabismus,history of constipation,growth retardation and foot anomalies.G-banding chromosome analysis from peripheral blood revealed an abnormal female karyotype with a small marker chromosome(47,XX,+mar),and oligo-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displayed a gain of 14Mb of the 18p arm containing 56 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genes in this patient.Overall,this patient seems to have mild phenotypes.CONCLUSION This Iranian tetrasomy 18p child displays a uniquely strong sense of smell,some less reported dysmorphic features and ten features generally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somy 18p Phenotypic features Clinical features Chromosome abnormality Cytogenetic analysis Case report
下载PDF
魅力绚镜SAMSUNGNP-R18P
7
《家庭电子》 2008年第5期64-65,共2页
拥有华丽钢琴漆外观的三星NP-R18P笔记本电脑,正在扭转人们对低价笔记本电脑注定与时尚无缘的印象。
关键词 三星NP-R18p 笔记本电脑 产品介绍 发展现状 技术创新
下载PDF
18p缺失综合征基因型-表型研究现状
8
作者 张群先 黄强 +2 位作者 韦鸿晨 韦春逢 黄永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4期170-172,共3页
自1963年第一次描述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18p-)以来,对其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能够建立断裂位点发生在着丝粒的一个相当完整的表型图。但对18p-的敏感基因型-表型分子诊断工作会提供疾病预期和产前指导,这些分子表型基础工作将提供... 自1963年第一次描述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18p-)以来,对其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能够建立断裂位点发生在着丝粒的一个相当完整的表型图。但对18p-的敏感基因型-表型分子诊断工作会提供疾病预期和产前指导,这些分子表型基础工作将提供分子治疗潜在的靶点。18p-的下一步工作需要建立特异性基因缺失的精确效应。本文就18p-缺失敏感基因的进行基因型-表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p缺失综合征 基因型-表型 研究现状
下载PDF
编外标记染色体与18p染色体异常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玉鹏 秦炯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61-564,共4页
人类正常细胞核中有22对常染色体与1对性染色体,但一些人细胞核内另有多余的常染色体片段,被称为编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sSMC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因其片段太小,并缺少明显的显带模式,无... 人类正常细胞核中有22对常染色体与1对性染色体,但一些人细胞核内另有多余的常染色体片段,被称为编外标记染色体(small supernumerary marker chromosome,sSMC)。sSMC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因其片段太小,并缺少明显的显带模式,无法通过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显带技术进行识别,需要采用芯片比较基因组杂交或荧光原位杂交等多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才能确诊。由sSMC导致的染色体异常综合征较多,常见为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等臂18p染色体综合征、猫眼综合征、Emanuel综合征。智力障碍人群中sSMC中发生率较高,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的提高,sSMC的识别率逐步提高。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是减少sSMC发生的重要措施,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明确sSMC的必要方法。现就sSMC相关18p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的核型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外标记染色体 18p三体综合征 18p四体综合征 比较基因组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染色体18p部分缺失综合征导致发育迟缓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红丹 张朝阳 +4 位作者 张晓梅 杨艳丽 李前程 廖二娟 廖世秀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6期584-585,共2页
目的分析1例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探讨其染色体DNA拷贝数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发育迟缓患儿1例,应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DNA拷贝数变异,并对核型分析结... 目的分析1例发育迟缓患儿的遗传学原因,探讨其染色体DNA拷贝数变异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发育迟缓患儿1例,应用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核型,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DNA拷贝数变异,并对核型分析结果进行精确定位。结果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示该患儿父母染色体核型正常,患儿为46,XX,del(18)(p11.2);微阵列比较基因组分析示患儿父母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正常,患儿18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缺失区域为18p11.32-p11.21,片段大小为11.49 Mb。结论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辨率和准确性高,可对染色体微变异进行精确定位;18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可能与患儿发育迟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色体18p缺失综合征 G显带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发育迟缓
原文传递
一例新发的18p末端缺失/18q末端重复患儿的基因型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冰 季星 +5 位作者 叶荟 刘宇 曹英 孙云龙 魏巍 邱文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84-487,共4页
目的 明确1例发育落后、矮小合并多发先天异常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患者的核型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潜在的染色体微... 目的 明确1例发育落后、矮小合并多发先天异常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常规染色体G显带技术分析患者的核型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潜在的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 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患儿的核型为46,XY,der(18);父母的核型结果正常.染色体芯片结果显示患儿的染色体存在18p11.32-pter(chr18:136 227-1 370 501,hg19)区域1.23 Mb缺失和18q21.1-qter (chr18:44 250 359-78 013 728,hg19)区域33.76 Mb重复.双色FISH检测结果显示患儿的1条正常18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为橙色信号,长臂末端为绿色信号,而另1条重组的18号染色体长臂和短臂末端均为绿色信号,提示为18p末端缺失/18q末端重复.患儿临床表现符合18p末端缺失和18q末端重复的一些共同特征,如精神发育迟滞和生长发育落后,同时表现18p末端缺失的一些典型表现,如漏斗胸,矮小、生长激素缺乏,对生长激素的治疗有效,身高明显提高.携带18p缺失/18q重复病例的临床表型具有明显异质性,从表型正常到严重均有报道,缺乏一致性改变.结论 同一条染色体两个末端同时存在缺失和重复往往提示存在臂间倒位重组;同时存在两条染色体片段异常的病例临床表现通常存在变异性,因此很难进行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p缺失/18q扩增 基因芯片 臂间倒位 身材矮小
原文传递
18p缺失综合征1例患儿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慧慧 万乃君 +1 位作者 王新利 常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185-1187,共3页
目的分析1例18p缺失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方法收集1例身材矮小伴颅面畸形、智力低下、行为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患儿,女,7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特殊面容:圆脸,头发稀疏、斑秃、内眦赘皮、耳位低且后旋、... 目的分析1例18p缺失综合征患儿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方法收集1例身材矮小伴颅面畸形、智力低下、行为异常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患儿,女,7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特殊面容:圆脸,头发稀疏、斑秃、内眦赘皮、耳位低且后旋、鼻梁宽而扁平、嘴大、人中短、多发龋齿、上颌前突、腭弓高、下颌小而后倾;短颈,脊柱侧凸;智力低下,行为异常;语言运动发育落后。通过染色体分析和SNP-array明确相关致病基因。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患儿存在18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核型为46,XX,del(18)(p10),SNP-array证实患儿18p11.21-p11.32(chr18:12842-15375878)存在15.3 Mb缺失。生物信息学提示该缺失部位含61个OMIM基因:5种为剂量敏感性基因:TGIF1、LAMA1、AFG3L2、PTPN2、CETN1;8种为药物作用或其他遗传因子作用下具有致病性的基因:TYMS、SMCHD1、RALBP1、GNAL、IMPA2、TWSG1、ENOSF1、LRRC30;其余缺失基因致病性尚不明确。结论患儿临床表型符合18p缺失综合征,部分临床表型与缺失基因LAMA1、TWSG1、GNAL和APCDD1存在相关性。由于患儿年龄小,其余缺失基因是否具有致病性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p缺失综合征 基因型 表型
原文传递
单纯性染色体18p部分三体综合征患儿的产前遗传学诊断和文献回顾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林贝 熊诗诣 +2 位作者 周佳 邢娅 孙路明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4-588,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性染色体18P部分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产前诊断特点。方法联合运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基因芯片技术对家系成员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胎儿羊水染色... 目的探讨单纯性染色体18P部分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产前诊断特点。方法联合运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基因芯片技术对家系成员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Y,der(18),父母双方染色体核型均未见异常;胎儿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为arr[hg19]18p11.31p11.21(3,521,718-15,099,116)×3,即胎儿基因组18号染色体短臂p11.31p11.21区域存在11.58 Mb的片段重复,父母双方基因芯片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该胎儿的18号染色体结构重排为新发生的。结论在一个有不良生育史家系的胎儿中检出一个罕见新发的单纯性染色体18p部分三体变异,这是世界少见的单纯性染色体18p部分三体综合征的产前病例报道。联合运用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 M A基因芯片技术在预防不良产史家系中胎儿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良产史 产前诊断 单纯性染色体18p部分三体综合征 染色体微阵列(CMA) 染色体微 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原文传递
应用BACs-on-Beads^TM和SNP-array技术产前诊断18p四体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湖铃 平泽朋 +4 位作者 王路明 金玉霞 李素萍 刘晓丹 苗正友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7-860,共4页
目的应用产前BACs—on-Beads^TM(BoB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鉴定1例胎儿标记染色体。方法对1例产前BoBs检测提示存在18号染色体部分重复、羊水核型分析证实其携带额外标... 目的应用产前BACs—on-Beads^TM(BoBs)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鉴定1例胎儿标记染色体。方法对1例产前BoBs检测提示存在18号染色体部分重复、羊水核型分析证实其携带额外标记染色体的胎儿进行SNP—array分析。结果BoBs检测提示胎儿染色体18p11.32和18p11.21区存在扩增,染色体分析证实其核型为47,XX,+mar。SNP—array检测提示其在18p11.32q11.1区存在18.3Mb的拷贝数增加。结论明确该胎儿核型为47,XX,+der18(18p11.32→18q11.1::18q11.1→18p11.32),其4倍重复涉及SMCHD1、LPIN2、TGIF1等重要基因,可能导致严重的胎儿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BACs-on-Beads^TM检测 等臂染色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18p四体综合征
原文传递
染色体微阵列诊断胎儿18p11.32缺失合并18p11.2
15
作者 赵敏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年第11期1335-1337,共3页
目的产前诊断一例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N,del(18)(p11.2)?,利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进一步分析及验证。方法胎儿羊水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并进行CMA检测验证核型分析的结果。结果胎儿... 目的产前诊断一例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为46,XN,del(18)(p11.2)?,利用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进一步分析及验证。方法胎儿羊水行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并进行CMA检测验证核型分析的结果。结果胎儿羊水染色体320条带下结果为46,XN,del(18)(p11.2)?。Affymetrix CytoScan 750K Array染色体微阵列技术结果为:arr[hg19]18p11.32(136,227-2,548,101)x1;arr[hg19]18p11.32p11.21(2,548,667-15,170,636)x3;显示胎儿18号染色体18p11.32区段存在2.4 Mb片段的缺失,同时,18 p11.32p11.21区段存在12.6Mb片段的重复。结论 CMA技术可以精确定位断裂点,定位到常规G显带无法定位的胎儿18p部分单体,以及鉴别常规G显带无法查出的胎儿18p部分三体,在胎儿期诊断出可疑致病基因并分析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微阵列技术 产前诊断 18p部分单体 18p部分三体
原文传递
osaicism of Tetrasomy 18p: Clinical and Cytogenetic Findings in a Female Child
16
作者 Jin-Li Bai Yu-Wei Jin +3 位作者 Yu-Jin Qu Hong Wang Yan-Yan Cao Fang S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744-746,共3页
INTRODUCTION The tetrasomy 18p (OMIM 614290) is a very rare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with a prevalence of 1/140,000-180,000 live births,Although it has been known in some countries, it has been seldom reported in Ch... INTRODUCTION The tetrasomy 18p (OMIM 614290) is a very rare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with a prevalence of 1/140,000-180,000 live births,Although it has been known in some countries, it has been seldom reported in China. Especially, mosaicism for tetrasomy 18p is even rare. Because of a very limited number of cases, the phenotypic spectrum of mosaic tetrasomy 18p,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ognosis are unknown. In this study, we reported a patient with mosaic tetrasomy 18p by conventional karyotyping analysis, high-resolutio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array, an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MOSAICISM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Array Tetrasomy 18p Syndrome
原文传递
V-R18P型彩监
17
《世界广播电视》 2004年第7期121-121,共1页
关键词 V-R18p 彩色监视器 性能 Marshall公司
原文传递
miR-18a-5p靶向调控RORA在结直肠癌增殖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8
作者 陈一锋 王帅 +7 位作者 柴明明 张迪 王春霞 赵丽霞 张洪来 杨熊飞 张维胜 王涛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667-677,共11页
目的探讨miR-18a-5p和RORA在结直肠癌增殖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FISH、IHC方法检测miR-18a-5p和RORA在结直肠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EdU和CFSE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FCM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 目的探讨miR-18a-5p和RORA在结直肠癌增殖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FISH、IHC方法检测miR-18a-5p和RORA在结直肠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EdU和CFSE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FCM实验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细胞功能挽救实验、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miR-18a-5p对RORA的靶向调控作用。最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探究miR-18a-5p调控RORA促进结直肠癌恶性增殖和侵袭进展的分子机制。结果miR-18a-5p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P<0.05),并且能够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此外RORA是miR-18a-5p的靶基因,过表达RORA能够有效消减miR-18a-5p促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表型的作用(P<0.05)。ROR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CD8+T细胞浸润及其表面标志蛋白CD8A的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miR-18a-5p可能通过靶向调控RORA促进结直肠癌的进展;miR-18a-5p/RORA调控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的塑造,是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8a-5p RORA 结直肠癌 增殖
下载PDF
齐墩果酸通过miR-18a-5p/STK4轴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恶性进展
19
作者 谢波 来永巍 +3 位作者 韩旭 徐岩 王迪迪 张鹏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8-720,共13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生导致的疾病。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耐药问题仍未解决。因此,寻找新的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生导致的疾病。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耐药问题仍未解决。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靶点十分关键。有研究表明,miRNAs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内的多种肿瘤有密切联系,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对白血病细胞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通过对转录物组测序结果发现,齐墩果酸可以显著上调丝氨酸/苏氨酸蛋白质激酶4(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4,STK 4)的水平,而miR1a-5p是STK 4的靶miRNA。因此,本文旨在探究齐墩果酸是否可以通过miR-18a-5p/STK4影响K562细胞恶性进展。K562细胞经齐墩果酸处理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凋亡相关通路上。EdU实验和CCK-8实验结果发现,齐墩果酸降低K562细胞增殖能力(P<0.05)。q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处理后,K562细胞中STK 4蛋白质水平表达显著上调(P<0.05),miR-18a-5p表达下调(P<0.05)。在细胞中转染miR-18a-5p mimics,能显著抑制STK 4的表达(P<0.05);转染miR-18a-5p inhibitor能显著增加STK 4的表达(P<0.05)。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可以促进K562细胞中ROS的增加,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过表达STK 4后,与Vector组相比,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敲降STK 4可以逆转齐墩果酸组导致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齐墩果酸能明显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而转染miR-18a-5p mimics后凋亡率显著下调(P<0.05);过表达STK 4可以促进细胞从早期凋亡向晚期凋亡转化,而同时转染miR-18a-5p mimics可以抑制这一现象。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齐墩果酸可以通过维持miR-18a-5p的低表达和保持STK 4的高表达状态来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 K562 miR-18a-5p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质激酶4 细胞凋亡
下载PDF
circDCUN1D4调节miR-18a-5p/FBP1轴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20
作者 史春辉 蔺建平 吴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DCUN1D4调节微小RNA(miR)-18a-5p/果糖-1,6-二磷酸酶1(FBP1)轴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选取人肺癌细胞系(H1975、H1650、A549、SPCA-1)和人正常肺表皮细胞(HPL-1),qRT-PCR检测各种细胞中cir... 目的探讨环状RNA(circRNA)DCUN1D4调节微小RNA(miR)-18a-5p/果糖-1,6-二磷酸酶1(FBP1)轴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选取人肺癌细胞系(H1975、H1650、A549、SPCA-1)和人正常肺表皮细胞(HPL-1),qRT-PCR检测各种细胞中circDCUN1D4、miR-18a-5p、FBP1 mRNA表达水平。取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并分为空白组、circDCUN1D4过表达质粒(circDCUN1D4)组、过表达质粒阴性对照(NC)组、circDCUN1D4+miR-18a-5p模拟物阴性对照(circDCUN1D4+mimics NC)组、circDCUN1D4+miR-18a-5p模拟物(circDCUN1D4+miR-18a-5p mimics)组。CCK-8法检测各组A549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A549细胞凋亡水平,qRT-PCR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circDCUN1D4、miR-18a-5p、FBP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FBP1、caspase-3、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8a-5p分别与circDCUN1D4、FBP1的靶向关系。结果与HPL-1细胞相比,人肺癌细胞系中circDCUN1D4、FBP1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miR-18a-5p表达显著增加(P<0.05)。miR-18a-5p分别与circDCUN1D4、FBP1存在靶向关系。与空白组、NC组相比,circDCUN1D4组细胞24 h和48 h的OD值、Ki67、PCNA、miR-18a-5p、PD-L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circDCUN1D4、FBP1、caspase-3表达显著增加(P<0.05);过表达miR-18a-5p逆转了circDCUN1D4对肺癌细胞恶性行为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circDCUN1D4过表达可以促进肺癌细胞凋亡,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及免疫逃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18a-5p/FBP1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DCUN1D4 miR-18a-5p/FBP1轴 肺癌 增殖 凋亡 免疫逃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