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17—1918年的冯段之争并非直皖之争
1
作者 丁长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4-87,共4页
1917—1918年的冯段之争并非直皖之争丁长清目前在大多论及北洋军阀问题的著述和撰文中,一般都将1917年冯国璋代理民国大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棋瑞围绕着北京政权执掌之争的种种拉帮结伙、明争暗斗的作法,归结为袁世凯死... 1917—1918年的冯段之争并非直皖之争丁长清目前在大多论及北洋军阀问题的著述和撰文中,一般都将1917年冯国璋代理民国大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棋瑞围绕着北京政权执掌之争的种种拉帮结伙、明争暗斗的作法,归结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队体系内部分裂的直系和皖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7-1918年 冯段之争 直皖之争 冯国璋 段祺瑞 关系
下载PDF
1898-1918年德国柏林大学中国留学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卫华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共5页
关于清末留学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的成果,但是在留学欧洲,特别是留学德国的研究上,中国的研究者一直没有特别的进展。一方面是囿于德语语言理解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史料的发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查阅德国外交部档案馆、德国联邦档案... 关于清末留学的研究已经有很多的成果,但是在留学欧洲,特别是留学德国的研究上,中国的研究者一直没有特别的进展。一方面是囿于德语语言理解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史料的发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查阅德国外交部档案馆、德国联邦档案馆、柏林洪堡大学档案馆的相关材料,并结合现有的出版物,对1918年前留学柏林大学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梳理发现:从1898年到1917年总共有73名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大学注册学习,所学专业以法学和国家经济学为主,在哲学院有学习物理、化学、地质、德语的学生,而医学学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生 柏林大学 1898-1918
下载PDF
1930年代初:新文学的危机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产生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建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2,共7页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激进的革命文学阵营将五四新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等树为批判对象。针对左翼文学的激进化,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文艺的管控,文艺的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左翼阵营采取化整为零、灰色化办刊策略等度过危...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激进的革命文学阵营将五四新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等树为批判对象。针对左翼文学的激进化,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文艺的管控,文艺的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左翼阵营采取化整为零、灰色化办刊策略等度过危机,在九·一八和一·二八之后社会整体性左倾的大趋势下,获得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新月》《现代》等中性化文学刊物出现由"同人化"向"公共化"发展趋势,推动了作家的重新聚合,文坛出现结构性变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1930年代出版,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1930年这个历史节点有关,与这个历史节点引起的文坛的结构性变化有关,足以引起学界关于那个时段文学与时代关系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 新文学危机 商业出版 文坛重构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下载PDF
20年代(1917-1927年)小说与悲剧性
4
作者 王艳玲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48-50,共3页
20世纪 2 0年代小说虽有悲剧性的表现 ,但从悲剧的特征 :怜悯、恐惧及悲剧性来看 。
关键词 1917-1927 小说 悲剧性 文学创作 传统文化 悲剧意识
下载PDF
试议苏俄的远东政策(1917-1923年)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大平 张学智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3-36,共4页
1917- 192 3年这一时期是苏维埃俄国由立国未稳到日趋巩固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时期。由于苏俄远东政策服从服务于苏俄的欧洲政策 ,所以随着苏俄国内情况和外部形势的变化 ,苏俄远东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很大的摇摆性和暂时性。它体现... 1917- 192 3年这一时期是苏维埃俄国由立国未稳到日趋巩固并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时期。由于苏俄远东政策服从服务于苏俄的欧洲政策 ,所以随着苏俄国内情况和外部形势的变化 ,苏俄远东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很大的摇摆性和暂时性。它体现了“推进世界革命与维护俄国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 远东政策 武装干涉政策 民族利己主义 1917-1923 外义政策 协约国 华盛顿会议
下载PDF
1918—1921年英国对待关余问题的态度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北根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70,共7页
1918— 192 1年英国对关余问题的态度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918年 9月广州军政府打算武力夺取广州海关至 192 0年 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英国的态度是 :赞成按一定比例向滇、桂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拨付关余 ,但反对军政... 1918— 192 1年英国对关余问题的态度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918年 9月广州军政府打算武力夺取广州海关至 192 0年 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英国的态度是 :赞成按一定比例向滇、桂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拨付关余 ,但反对军政府武力攫取海关的企图 ;广州军政府分裂后 ,将关余交由总税务司掌管 ,反对将关余分别交给广州军政府中的不同派别 ;不支持北京政府独享关余 ;反对北京政府撇开列强 ,控制关余的企图 ;军政府分裂后 ,赞成支付属于北京政府的关余 ;反对由徐世昌提出、得到美国赞成的用属于广州军政府的关余收买南方舰队的计划。第二阶段 ,从192 0年 11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掌政权到 192 1年 4月列强强行解决关余问题未能成功。英国的态度是 :执行敌视孙中山的政策 ,仍不同意向广州政府拨付关余 ,对孙中山夺取海关的计划进行武力威胁 ;不直接与广州政府打交道 ,以免造成对其承认的印象 ;准备抛弃孙中山解决关余问题 ;支持北京政府得到所有关余 ;后来态度有所变化 ,赞成关余用于治理西江 ;最终欲在损害广州政府利益基础上强行解决关余问题 ,但未能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8-1921 英国 海关 北京政府 广州军政府 关税余额 历史考证
下载PDF
自由观视阈下1917—1922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化倾向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庆跃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在1922年的最终分化,固然根本在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下救亡迫切性所致,但如从1917—1922年这一时间段中统一战线内部各派对自由的差异性理解而形成的固守、超越、徘徊等三种趋向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 "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在1922年的最终分化,固然根本在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下救亡迫切性所致,但如从1917—1922年这一时间段中统一战线内部各派对自由的差异性理解而形成的固守、超越、徘徊等三种趋向来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实质上已预示着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分化的征兆。而这三种主要的自由观倾向既折射出了一开始成为统一战线"共识"的自由主义本身就存在着许多局限性,也反映了当时面对变迁化的中国具体问题情境先进的中国人就选择何种自由观去救国救民的矛盾心理和艰辛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观 “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7-1922 统一战线 分化
下载PDF
1901—1917年间中俄文化交流大事记 被引量:2
8
作者 郭蕴深 《西伯利亚研究》 2001年第4期52-56,共5页
关键词 1901-1917 文化交流 中国 俄国
下载PDF
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与新疆的近代化(1917-1949) 被引量:2
9
作者 田庆锋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35-39,共5页
1917年至 1949年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疆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新疆的近代开发和建设;但是同时也表明,军阀体制不适应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良好的国际关系只是新疆开发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新... 1917年至 1949年新疆地区的中苏关系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疆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新疆的近代开发和建设;但是同时也表明,军阀体制不适应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良好的国际关系只是新疆开发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新疆的开发和建设必须主要依靠祖国的强大国家力量,必须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苏关系 新疆 1917-1949 近代 中央政权 军阀体制
下载PDF
1917到1918:建设中的文学之“新”
10
作者 白晨阳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2期149-153,共5页
新文学的诞生有其鲜明的标识:其一要有完备的、可实际操作的文学理论体系;其二更要创作出具备新样式的文学作品。这一过程循序渐进且有迹可循,对新文学起点的笼统划分往往存在忽略文学细节的弊端。以阅读原始资料的方法回归理论文本和... 新文学的诞生有其鲜明的标识:其一要有完备的、可实际操作的文学理论体系;其二更要创作出具备新样式的文学作品。这一过程循序渐进且有迹可循,对新文学起点的笼统划分往往存在忽略文学细节的弊端。以阅读原始资料的方法回归理论文本和创作文本,是从微观角度爬梳文学实事、还原文学之"新"的逐步确立,有利于建构一种更客观真实的新文学发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7-1918 新文学 批评理论 创作 发生观
下载PDF
美国对墨西哥1910—1917年革命的军事干涉
11
作者 李连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8-160,F0003,共4页
在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美国政府曾两次出兵对革命进行干涉。学界对上述两次行动的历史影响鲜有论述。两次军事行动对于美国加强军事建设、早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墨西哥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 在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美国政府曾两次出兵对革命进行干涉。学界对上述两次行动的历史影响鲜有论述。两次军事行动对于美国加强军事建设、早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墨西哥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墨西哥1910-1917革命 历史影响
下载PDF
论1918—1925年苏俄反对日本武装干涉的策略
12
作者 王春良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2-78,共7页
1918—1925年苏俄反对日本武装干涉的斗争,本质上也是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形势十分复杂的国际氛围中,在外交上和军事上准确运用列宁辩证思维策略,从而取得基本胜利的迂回曲折历程。这一... 1918—1925年苏俄反对日本武装干涉的斗争,本质上也是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是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形势十分复杂的国际氛围中,在外交上和军事上准确运用列宁辩证思维策略,从而取得基本胜利的迂回曲折历程。这一历史经验对二战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颇富现实的启迪意义。因为帝国主义霸权政治至今仍在对这些国家继续以武装的和非武装的不同形式进行着这种任略性的干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东共和国 苏俄 1918-1925 日本 武装干涉
下载PDF
简论1918—1945年苏俄(苏联)对中国外蒙古的言行(上)
13
作者 王春良 《山东电大学报》 1998年第1期29-34,共6页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50至70年代,有关'中苏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只谈'友谊'与'苏联的无私援助',从而在中苏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与扭曲,对有些问题则因有意识地避开而导致了空白。80年代以来...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50至70年代,有关'中苏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只谈'友谊'与'苏联的无私援助',从而在中苏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与扭曲,对有些问题则因有意识地避开而导致了空白。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实事求是思想准则启迪下,开始如实地全面地研究中苏关系史,先后刊出了一批研究成果。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谈话中指出:'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受列强侵略奴役,……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8-1945 苏联 中国 外蒙古 中苏关系史 外交关系
下载PDF
1917-1940年间俄罗斯汉语教学发展研究
14
作者 莉丽娅 刘玉屏 邢蜜蜜 《汉字文化》 2024年第3期94-97,共4页
1917-1940年是苏维埃政权形成和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汉语教学逐渐形成规模并得到持续发展,为汉语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研究按照地理片区,从教学、教师、教材和学生四个方面,描述莫斯科、列宁格勒、远东(海参崴)... 1917-1940年是苏维埃政权形成和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汉语教学逐渐形成规模并得到持续发展,为汉语学教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本研究按照地理片区,从教学、教师、教材和学生四个方面,描述莫斯科、列宁格勒、远东(海参崴)和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四个地区的汉语教学情况,并总结出这一时期俄罗斯汉语教学的以下特点:汉语教学中心从圣彼得堡转移至莫斯科,区域间的汉语教学活动交流活跃,汉语教师多为知识广博的“中国通”,同一专家跨校授课较为常见,汉语教学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大学不断变革对汉语教学造成一定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1917-1940 汉语教学 发展历史
原文传递
1900─1917年美国联邦政府干预经济问题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淑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99-103,共5页
1900─1917年美国联邦政府干预经济问题初探王淑丽19世纪60、70年代,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在此前的近百年间,国家的经济生活主要靠市场调节,国家仅起‘拐杖”作用.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微乎... 1900─1917年美国联邦政府干预经济问题初探王淑丽19世纪60、70年代,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在此前的近百年间,国家的经济生活主要靠市场调节,国家仅起‘拐杖”作用.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美国人亦普遍不信任政府,特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00-1917 美国 联邦政府 干预经济问题
下载PDF
留学生与中华职业教育社论纲(1917—1949)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宇 沈荣国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建立后,陆续有大量留学生加入,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留学生群体。他们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建立、初步发展和壮大,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系统、全面、深入地参加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调查活动、职业...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建立后,陆续有大量留学生加入,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留学生群体。他们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建立、初步发展和壮大,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系统、全面、深入地参加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调查活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宣传讲演活动及学校教育实践活动,自觉融和爱国、惠及民生、贯通中西、倡导科学,融汇其他教育学科,极大地影响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民国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现代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变革,同时也是近代职业教育和留学教育之间实现互动的集中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7-1949
下载PDF
全面研究中苏关系的一部新作──《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中苏关系七十年》简介
17
作者 李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刘志青 中苏关系 外交史 1917-1991
下载PDF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心路”之一(1918—1925):反击生存虚无、实施自我救赎
18
作者 彭小燕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114,119,共10页
本文基于一种完整、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视野考察了鲁迅反击虚无、超越虚无的生命自救心路。指出1918年开始大量写作的鲁迅首先以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确证了他对虚无沉潜中的“沉默自我”①的反击和超越,对自我生命的积极救赎,而在《呐喊》... 本文基于一种完整、独到的存在主义哲学视野考察了鲁迅反击虚无、超越虚无的生命自救心路。指出1918年开始大量写作的鲁迅首先以写作这一行为本身确证了他对虚无沉潜中的“沉默自我”①的反击和超越,对自我生命的积极救赎,而在《呐喊》、《彷徨》之中,我们也能够清晰地、有内在逻辑地看到鲁迅虽则艰难复杂、往复不已,但是也日益勇毅、日益果断的“战士真我”的“出世”路径。通过对《呐喊》、《彷徨》的细读,尤其是对其中一系列与鲁迅有着内在精神联系的人物形象的重新阐释,我们能够看到,鲁迅持续不断地“冲击”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生命自戕”倾向,艰难、曲折地走向对自我生命独立追求的真正肯定与坚守、对“苦难———黑暗———虚无”中的20世纪中国现实的真正批判与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哲学 鲁迅心路 1918-1925 反击虚无 自我救赎
下载PDF
1917~1927: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崛起
19
作者 刘进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9-82,共4页
梳理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 ,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 ,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 ,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 梳理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整个概貌 ,重点考察了早期的白话自由诗到现代格律诗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 ,尤其是以宗白华、李思纯等为代表的对新诗音乐美与自然音节的重视 ,为以后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奠定了基础。如果说白话自由诗论和现代格律诗论侧重对新诗形式方面的探讨 ,而以穆木天为代表的“纯诗”理论则对诗歌的内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询。1917- 192 7年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已经崛起 ,并开始形式多元化的格局 ,对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学 自由诗 音节 格律诗 纯诗理论 1917-1927 中国 诗歌理论
下载PDF
托马斯·尼佩带:《1866-1918年的德国历史》
20
作者 徐健 《中国学术》 2001年第3期275-277,共3页
托马斯·尼佩带两卷本德国近代史的问世,立刻成为当年度德国历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第1卷中,作者着力探讨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而第2卷则是围绕着“国家和政治”这个德国史学家的经典论题展开的。这两部长达... 托马斯·尼佩带两卷本德国近代史的问世,立刻成为当年度德国历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第1卷中,作者着力探讨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而第2卷则是围绕着“国家和政治”这个德国史学家的经典论题展开的。这两部长达900多页的宏篇巨著包揽了从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德国历史,资料精确、内容翔实,同时也反映了德国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状况。作者优美的文体和生动的语言同样也使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尼佩带 《1866-1918的德国历史》 书评 历史主义史学 政治制度 近代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