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30年前后中国农家收支状况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东刚 关永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7-91,共5页
近代中国的农村革命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要深入理解革命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就需要对近代农民的经济尤其是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文从1930年前后的社会调查资料出发,考察了当时农家的收支状况,以及农家借贷的主要用途。实证数据表... 近代中国的农村革命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要深入理解革命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就需要对近代农民的经济尤其是收支状况进行研究。本文从1930年前后的社会调查资料出发,考察了当时农家的收支状况,以及农家借贷的主要用途。实证数据表明,在1930年前后全国有接近一半的农户负债经营,约三分之一的农户收不抵支,而农户借贷的三分之二以上是为了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婚丧消费开支而非生产性开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 农家收支 农家负债
下载PDF
香烟、文学与社会——社会“日常性”的一种呈现方式(1930年前后)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兴 杨剑龙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2期22-30,共9页
1930年前后的文学史料中,频繁地出现了内涵丰富的"香烟",对"香烟"的话语功能进行梳理、分析,考察了不同文化类型的文人们在话语实践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1930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另一面真实——"... 1930年前后的文学史料中,频繁地出现了内涵丰富的"香烟",对"香烟"的话语功能进行梳理、分析,考察了不同文化类型的文人们在话语实践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1930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另一面真实——"日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前后 香烟 文学 社会“日常性”
下载PDF
1913—1930年电影中的女性服饰形象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哲 梁惠娥 《服装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320-327,共8页
1913—1930年属于中国电影从萌芽到发展的阶段,电影中的女性服饰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将1913—1930年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类,针对少妇、劳动妇女、乡村少女、富家小姐这4类主要女性角色,从服装、配饰、发型、妆容的角度分析其服饰形象... 1913—1930年属于中国电影从萌芽到发展的阶段,电影中的女性服饰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将1913—1930年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类,针对少妇、劳动妇女、乡村少女、富家小姐这4类主要女性角色,从服装、配饰、发型、妆容的角度分析其服饰形象。对比和归纳1913—1930年电影中女性服饰形象的变化,总结出从保守到开放、从注重彰显社会地位到彰显个性的变化规律,并从新思想的传播、新风尚的形成以及电影摄制的客观因素3方面探究其变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3-1930年 女性服饰形象 变化规律 变化原因
下载PDF
《上海漫画》中的旗袍与改良(1928——1930年) 被引量:4
4
作者 龚建培 《服装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66-72,共7页
漫画作为研究近代服饰史的一种特殊图像资料,记录了当时服饰发展中引人深思的某些现象,也揭示了漫画作者对近代服饰改良过程的感受、理解与表达。从《上海漫画》中选择了部分作品,分析、探讨了1928——1930年间旗袍衣领变迁在漫画中的... 漫画作为研究近代服饰史的一种特殊图像资料,记录了当时服饰发展中引人深思的某些现象,也揭示了漫画作者对近代服饰改良过程的感受、理解与表达。从《上海漫画》中选择了部分作品,分析、探讨了1928——1930年间旗袍衣领变迁在漫画中的呈现、演绎,以及漫画作者对旗袍时尚发展的阐释和设计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漫画》 旗袍与改良 1928-1930年
下载PDF
1930年辽西大水灾诱因考察——基于环境史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焦润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3-87,共5页
作为近百年来中国灾害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1930年辽西大水灾不是一个偶发的孤立的天气灾害事件,而是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西地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农业的过度垦殖有密切关系。将该事件作为一个环境史的典型个案放到整个东北... 作为近百年来中国灾害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1930年辽西大水灾不是一个偶发的孤立的天气灾害事件,而是与东北地区特别是辽西地区森林植被的破坏、农业的过度垦殖有密切关系。将该事件作为一个环境史的典型个案放到整个东北百年来的开发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清楚地凸现出环境破坏对于局部天气的影响:正是百年来辽西森林的过度砍伐所造成的山体裸露、植被破坏以及防洪堤坝建设滞后等人为因素,成为招致此次大水灾的重要环境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大水 环境史 森林毁灭 防洪堤坝 1930年
下载PDF
民国文学史视野下通俗小说家“著史现象”考论——以张恨水的1930年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康鑫 刘晓红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93-98,共6页
1930年的张恨水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文学史料收集和考证。他对通俗小说渊源的考证显示出对小说研究初步的学术积累。除张恨水外,民国时期通俗理论的相关论述,多出自于身为通俗小说家的作家之手,他们从创作实践出发,随感式地论说有关通俗文... 1930年的张恨水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文学史料收集和考证。他对通俗小说渊源的考证显示出对小说研究初步的学术积累。除张恨水外,民国时期通俗理论的相关论述,多出自于身为通俗小说家的作家之手,他们从创作实践出发,随感式地论说有关通俗文学创作的相关问题,这成为民国通俗小说家表达文学观念的特殊方式。这些关于文学史零散但鲜活的论述应成为当下研究者建构现代通俗文学理论重新返回的历史现场与理论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文学 张恨水 著史 1930年
下载PDF
1930年代初:新文学的危机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产生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建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2,共7页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激进的革命文学阵营将五四新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等树为批判对象。针对左翼文学的激进化,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文艺的管控,文艺的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左翼阵营采取化整为零、灰色化办刊策略等度过危...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激进的革命文学阵营将五四新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等树为批判对象。针对左翼文学的激进化,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文艺的管控,文艺的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左翼阵营采取化整为零、灰色化办刊策略等度过危机,在九·一八和一·二八之后社会整体性左倾的大趋势下,获得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新月》《现代》等中性化文学刊物出现由"同人化"向"公共化"发展趋势,推动了作家的重新聚合,文坛出现结构性变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1930年代出版,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1930年这个历史节点有关,与这个历史节点引起的文坛的结构性变化有关,足以引起学界关于那个时段文学与时代关系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 新文学危机 商业出版 文坛重构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
下载PDF
1928~1930年河南旱荒探因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宗宝 薛彦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92-95,共4页
河南在地质、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变异,是导致旱荒发生的远因;发生于1928~1930年的干旱,以及兵灾匪祸所造成的人文社会环境的混乱,是旱荒形成的近因;灾害期间,当时政府救济不能及时奏效,也未能扭转干旱演变为饥荒的趋势。
关键词 1928~1930年 河南旱荒 成灾原因 干旱 兵灾匪祸 饥荒 抗灾能力 救济
下载PDF
浅析1928—1930年西北大旱灾的特点及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沈社荣 《固原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36-40,共5页
1928至1930年西北出现了毁灭性大旱,此次大灾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死亡人口之多,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它不仅夺取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使西北民众历尽了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而且使农村经济濒临破产,社会风气因之恶化,并且是导致西北社... 1928至1930年西北出现了毁灭性大旱,此次大灾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死亡人口之多,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它不仅夺取了几百万人的生命,使西北民众历尽了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而且使农村经济濒临破产,社会风气因之恶化,并且是导致西北社会在近代后期长期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旱灾固然是自然环境恶化所致,但救援不力、水利失修也是加剧灾荒,导致死亡人口过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8-1930年 西北干旱 人间惨剧 农村经济 自然环境 灾荒史 生态保护
下载PDF
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作家与城市关系研究——以1930年前后的上海为例
10
作者 高兴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2-179,310-311,共8页
文化地理学和文学研究具备学理上的关联阈,但二者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实际上,文化地理学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正是在"主观性"方面实现契合与共通,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必须关注作家活动的主观地带和机能区域,城市理应成为... 文化地理学和文学研究具备学理上的关联阈,但二者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实际上,文化地理学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正是在"主观性"方面实现契合与共通,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必须关注作家活动的主观地带和机能区域,城市理应成为重点考察对象。作家的城市分布格局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表征,关涉作家的城市认知与价值判断,并且成为表述城市文化的价值象征。此外,心像地图和城市认知是探究作家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重要路径。以1930年前后的上海为例,可以明晰地阐释作家与城市的文化地理学关系,进而揭示文化和空间的互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作家 城市 上海 1930年前后
下载PDF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话语纷争——1930年前后的文坛论争之考察
11
作者 高兴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20,共7页
1930年前后的中国文坛异常复杂,左翼作家、自由主义作家、海派作家和"开明派"作家一致反抗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不约而同地结成了文化统一战线。但是,他们的思想碰撞和话语交锋也十分激烈。实际上,作家群体之间的话语冲突基于作... 1930年前后的中国文坛异常复杂,左翼作家、自由主义作家、海派作家和"开明派"作家一致反抗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不约而同地结成了文化统一战线。但是,他们的思想碰撞和话语交锋也十分激烈。实际上,作家群体之间的话语冲突基于作家文化立场的歧异,各类作家的话语纷争可以视为文化权力场中的作家话语建构所造成的占位效应。在对集体"象征资本"的角逐过程中,左翼作家最终获得了时代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作家 文化立场 话语交锋 文坛论争 1930年前后
下载PDF
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婚姻法的实施效果与制约因素考察
12
作者 李刚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9-132,共4页
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婚姻法是我国第一部实际施行的婚姻法。学界对其研究较为薄弱,涉足其实施效果和制约因素者更为鲜见,本文通过当时的报刊档案材料来分析该法的实施效果,并深入挖掘导致其实施效果不佳的制约因素,认为南京国民政府不顾... 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婚姻法是我国第一部实际施行的婚姻法。学界对其研究较为薄弱,涉足其实施效果和制约因素者更为鲜见,本文通过当时的报刊档案材料来分析该法的实施效果,并深入挖掘导致其实施效果不佳的制约因素,认为南京国民政府不顾社会现实、盲目照搬西方法律、司法不力、不注重法官素质的培养等,是导致该法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婚姻法 实施效果 制约因素
下载PDF
中国左翼文人与城市马路(1930年前后)
13
作者 高兴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8-32,共5页
1930年前后,活跃于上海的中国左翼文人与城市马路结下了特殊的关系。考察左翼文人的活动方式及其马路意识,可以从中揭示他们所面临的历史困境和文化难题,以及他们参差错杂的精神纹理、逐渐演变的思想脉络。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人 马路意识 文化难题 思想脉络 城市马路 1930年前后
下载PDF
人的文学:若子之死与文学之争——以1930年的周作人为中心
14
作者 关峰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69-73,共5页
周作人主张"生活"与"人情"的合理和健全,对非正常死亡的若子的纪念正是他为此所作的补偿,也是他内心平衡的结果。若子之死后的周作人继1921年大病之后再度集中购读和翻译佛经。无论是若子一周年忌辰的"诵经&qu... 周作人主张"生活"与"人情"的合理和健全,对非正常死亡的若子的纪念正是他为此所作的补偿,也是他内心平衡的结果。若子之死后的周作人继1921年大病之后再度集中购读和翻译佛经。无论是若子一周年忌辰的"诵经""放焰口",还是此后的购读佛经,都是他"仪式"的表达,而其"神话"则更多体现在他为此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之中。"凡俗的人世"也是周作人一贯的思想坐标和审美境界,堪称他几乎所有"主张"的基础。"两明风波"中的周作人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他对革命文学的态度;二是他对待论争的态度。周作人自称的"转向"毋宁说是确立从前的方向,而非别寻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 周作人 若子 文学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人与城市公园(1930年前后)
15
作者 高兴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52-57,共6页
1930年前后的国内思潮非常活跃,一大批聚集在城市中的文人在文化立场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各类群体的文人有着不同的城市活动方式,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通俗文学作家)等不同类型的文人与城市公园的关系各有千秋,探究文人的城... 1930年前后的国内思潮非常活跃,一大批聚集在城市中的文人在文化立场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各类群体的文人有着不同的城市活动方式,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通俗文学作家)等不同类型的文人与城市公园的关系各有千秋,探究文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意识有助于揭示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和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人 城市公园 1930年前后
下载PDF
1929—1930年中国极端冷冬事件的重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旭东 田芳毓 +1 位作者 陈思颖 苏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8-1060,共13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事件仍有发生且常伴随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1929—1930年极端冷冬事件作为增暖背景下的极端冷事件,对其研究相对缺乏。通过收集并分析民国时期的气象器测资料和报刊资料,对1929—1930年中...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寒冷事件仍有发生且常伴随严重的经济、社会影响,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1929—1930年极端冷冬事件作为增暖背景下的极端冷事件,对其研究相对缺乏。通过收集并分析民国时期的气象器测资料和报刊资料,对1929—1930年中国极端冷冬事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冷冬的空间范围包括华北地区、长江流域(重庆至入海口段)和北疆地区,西北地区可能存在冷冬;寒冷的核心时段为1929年12月到次年1月。(2)本次冷冬时空范围内的地区月平均气温极端性强,华北、长江流域的12月份均温都超过十年一遇的冷事件水平,长江流域、北疆地区的1月份均温均超过五十年一遇水平;但月最低气温的极端性较弱,大部分站点月的最低温达到五年一遇水平,部分站点月超过十年一遇水平。(3)本次冷冬至少经历了7次区域性或全国性的降温事件,其中有3次降温事件达到全国性寒潮事件标准,时段分别为12月1—5日、12月16—20日和1月1—5日;其中第1次和第3次是影响中国的典型中路寒潮路径,第2次降温过程的时空特征不显著。(4)综合本次冷冬前旱后涝气候特点、该时段内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以及前人对ENSO和中国气候变异的关系研究,推测1920s末到1930s初期的气象灾害很大程度受影响于ENSO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9—1930年冷冬 极端冷冬事件 民国时期 重建 气候
下载PDF
试析1930年《申报》广告的宣传特点——以服饰类广告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萍 《西安社会科学》 2010年第3期99-101,共3页
本文对1930年《申报》中服饰类广告进行了分析,从降价促销、广告语特点、打运动旗号、提倡国货四个方面,研究了1930年《申报》中服饰类广告的宣传特点,以便于读者对当时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生活现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 《申报》 服饰广告 宣传特点 1930年
下载PDF
论1930年毛泽东调查研究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楠楠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11,共4页
1930年党内不良教条主义之风盛行,党的革命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如何改变当时现状成为毛泽东关注的焦点。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的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初步形成了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独具特色的调查研究观。他以反对本本主义... 1930年党内不良教条主义之风盛行,党的革命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如何改变当时现状成为毛泽东关注的焦点。他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的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初步形成了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独具特色的调查研究观。他以反对本本主义为切入视角,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四面受敌法"与城乡结合法的研究方法,将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及现状作为研究重点,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毛泽东1930年的调查研究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期中共进行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1930年 调查研究观
下载PDF
从1930年毛泽东调查研究看党的群众路线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亚平 《苏区研究》 2015年第3期4-10,共7页
1930年毛泽东开展的寻乌、兴国等系列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调查中践行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作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生... 1930年毛泽东开展的寻乌、兴国等系列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调查中践行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作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回顾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如何对待群众的基本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维护群众利益、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 毛泽东 调查研究 群众路线
下载PDF
1928-1930年陕西大旱灾及其影响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楠 侯秀秀 《邢台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7-69,共3页
1928~1930年,西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其中陕西受灾程度最重,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面对灾荒,民众和当地政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凋敝,再生产难以恢复,农村社会危机深... 1928~1930年,西北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其中陕西受灾程度最重,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面对灾荒,民众和当地政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凋敝,再生产难以恢复,农村社会危机深化,社会秩序混乱,道德伦丧。认真总结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尤其是研究近代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对我们今天应对自然灾害仍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8~1930年 陕西 大旱灾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