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0年代末国产电影中的妇女解放问题研究
1
作者 刘世浩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在1940年代末的国产电影中,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大量呈现是这一时期国产电影的显著特色。一批反映妇女实际生活境遇与人生理想之间冲突的影片先后上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影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妇女社会地位、妇女的家庭责任以及职... 在1940年代末的国产电影中,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大量呈现是这一时期国产电影的显著特色。一批反映妇女实际生活境遇与人生理想之间冲突的影片先后上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影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妇女社会地位、妇女的家庭责任以及职业妇女的独立性等问题,围绕这类影片的讨论也远远超过了影片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与思想,讨论的范围之广、层次之深,构成了1940年代末国产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国产电影 妇女解放问题
下载PDF
复调的阿Q:论1940年代阿Q形象再造
2
作者 李龙琪 《河池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1940年代涌现了一些试图重塑阿Q形象的文艺作品,形成了复调的新阿Q形象序列,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一些左翼精英知识分子试图刻画战时“阿Q相”,以寄托其对战时社会的思索与对国民性的批判;二是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解放区文人将阿Q与小... 1940年代涌现了一些试图重塑阿Q形象的文艺作品,形成了复调的新阿Q形象序列,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一些左翼精英知识分子试图刻画战时“阿Q相”,以寄托其对战时社会的思索与对国民性的批判;二是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解放区文人将阿Q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和农民翻身翻心联系起来;三是在上海洋场,出现了作为摩登女郎的阿Q,以市民眼光观照都市社会现实与女性困境。阿Q形象的复调呈现是1940年代政治、文化场域中不同话语力量作用的结果,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人们基于各自的立场、观点对鲁迅原作的再创作,体现了阿Q形象“说不尽”的不朽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形象 1940年代 鲁迅
下载PDF
冯中一1940年代诗歌创作主题论
3
作者 胡峰 《写作》 2023年第6期28-36,共9页
冯中一在1940年代创作的诗歌从主题上大致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对孤独与寂寞等个体体验的抒写,有些诗作被赋予了哲学的品格;二是表达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抒情主人公在默默坚守和苦苦寻觅中追寻理想的方向;三是觉醒与反抗的主题抒发,标志着... 冯中一在1940年代创作的诗歌从主题上大致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对孤独与寂寞等个体体验的抒写,有些诗作被赋予了哲学的品格;二是表达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抒情主人公在默默坚守和苦苦寻觅中追寻理想的方向;三是觉醒与反抗的主题抒发,标志着诗人开始走出书斋等狭小的个人空间,走向社会、融入大众。这也使得诗歌实现了从孤独沉重向豪迈粗犷风格的转变。另外,诗人也有一些清新之作,与前述主题共同营构出丰富多彩的主题内涵与诗美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中一 1940年代诗歌 创作主题
下载PDF
通俗作家的非通俗写作:秦瘦鸥1940年代小说创作论
4
作者 董卉川 张宇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9-76,共8页
作为通俗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的秦瘦鸥,在19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非通俗文本。秦瘦鸥1940年代的小说,以自己最为擅长的恋爱题材为主要创作方向,但力图呈现的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此外还涉及教育、抗战等时代热点问题。秦瘦鸥1940年代的... 作为通俗文学代表作家之一的秦瘦鸥,在194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非通俗文本。秦瘦鸥1940年代的小说,以自己最为擅长的恋爱题材为主要创作方向,但力图呈现的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此外还涉及教育、抗战等时代热点问题。秦瘦鸥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现代学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通过对秦瘦鸥1940年代小说创作的深入研究,可以回溯其对江苏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由此钩沉秦瘦鸥完整的文学生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瘦鸥 1940年代 小说创作 非通俗写作
下载PDF
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6,共15页
袍哥即四川的哥老会,是从清朝到民国四川社会影响最为深入广泛的秘密社会组织。依赖五种不同的文本,即档案、社会学调查、小说、回忆录和文史资料,通过在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可以超出国家和精英的话语,从多角度考察基层袍哥的背景、活... 袍哥即四川的哥老会,是从清朝到民国四川社会影响最为深入广泛的秘密社会组织。依赖五种不同的文本,即档案、社会学调查、小说、回忆录和文史资料,通过在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可以超出国家和精英的话语,从多角度考察基层袍哥的背景、活动和日常生活。这些资料都从其特定的角度,分别描述了1940年代四川乡村袍哥的不同故事。从微观的视角,探寻四川乡村袍哥与地方权力操作的细节,能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组织在社会基层的角色和作用,特别是通过一些袍哥成员的个人经历,从最基层来建构袍哥的历史和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袍哥 四川 乡村 文本 社区控制 1940年代
下载PDF
1940年代后期常熟农家收入水平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学昌 董建波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0-70,共11页
农家收入递减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以种植业为主,副业和劳务收入微不足道的收入来源结构。由于副业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农家副业和劳务收入比重下降,农家收入不得不主要依靠种植业,但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又受到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农... 农家收入递减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以种植业为主,副业和劳务收入微不足道的收入来源结构。由于副业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萎缩,农家副业和劳务收入比重下降,农家收入不得不主要依靠种植业,但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又受到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农家拥有的劳动工具数量等因素的限制。此外,农家收入还受到土地关系和分配制度的制约。所以,普遍贫困和生活状况恶化成为当时农家经济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后期 常熟 农家收入水平
下载PDF
1940年代的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述论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红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77-282,共6页
1942年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成立,中国第一支水土保持研究的科研队伍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实验,宣传水土保持思想,推广水土保持技术与保土作物,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并将之推进到系统化、组织化研究的阶段,奠定了水土保持学... 1942年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成立,中国第一支水土保持研究的科研队伍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实验,宣传水土保持思想,推广水土保持技术与保土作物,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并将之推进到系统化、组织化研究的阶段,奠定了水土保持学诞生的基础;还为中国锻造了第一支水土保持研究队伍,为水土保持研究的制度化提供了样板。同时,它还为西北地区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科学数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天水水土保持试验区 介绍
下载PDF
“七联处”与1940年代的教科书发行 被引量:3
8
作者 贺金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6-141,共6页
1943年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的成立,是自清末新政以来中小学教科书发行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作为专门从事部编教科书发行的民间机构,七联处的成立不但使战时中小学教科书供应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而且也为国民政府党化教育的... 1943年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的成立,是自清末新政以来中小学教科书发行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作为专门从事部编教科书发行的民间机构,七联处的成立不但使战时中小学教科书供应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而且也为国民政府党化教育的推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还满足了一批政府要员将中小学教科书发行的巨额利润纳入自己囊中的私欲。七联处发行体制在抗战胜利后所面临的困境与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其在1947年的终结与部编教科书版权的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联处 1940年代 教科书发行 党化教育
下载PDF
1940年代上海“日光节约”运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玉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4-150,共7页
1940年代,在上海非沦陷时期,"日光节约"运动得到广泛和持续推行。不过,其起止时间屡有变化,缺少规范。此项运动的经济效应虽然并不明显,却不失行政功用与文化意义。实际推行过程中,此制给民众带来的困扰也是明显的,有些行业... 1940年代,在上海非沦陷时期,"日光节约"运动得到广泛和持续推行。不过,其起止时间屡有变化,缺少规范。此项运动的经济效应虽然并不明显,却不失行政功用与文化意义。实际推行过程中,此制给民众带来的困扰也是明显的,有些行业甚至未蒙其利,实受其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上海 《申报》
下载PDF
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谈1940年代文学全景中的重要一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福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8-124,共7页
1940年代的中国文学被包含在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之中,多元的大众化样式已成为文学的时代特征。解放区文学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演变成为"农民大众文学",出现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 1940年代的中国文学被包含在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之中,多元的大众化样式已成为文学的时代特征。解放区文学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演变成为"农民大众文学",出现了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新编京剧、街头诗、墙报、通俗故事、赵树理小说等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农民文学。而沦陷区、国统区则出现了都市大众阅读类型文学,即以张爱玲、徐訏为代表的"市民大众文学"。于是,在1940年代,农民"大众化"与市民"大众化"发展到一起,出现了农民大众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并存的新局面,促使民族文学走向现代化和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农民大众文学 市民大众文学
下载PDF
1940年代社会转型与新中国文学形态的建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晓芹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5,共4页
1940年代的文学是五四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学形态面临的第二次重大转折,伴随着文化中心的西移、工农兵力量的崛起、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讲话》的传播以及新旧政权的更迭,以延安文学及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酝酿、... 1940年代的文学是五四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学形态面临的第二次重大转折,伴随着文化中心的西移、工农兵力量的崛起、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讲话》的传播以及新旧政权的更迭,以延安文学及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在酝酿、生成、建构,文学的观念、形态及生产方式、传播机制等都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最终成为了共和国文学的奠基与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社会转型 延安文学 人民文学 新中国文学形态
下载PDF
1940年代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学术品格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忠元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6-149,共4页
1940年代的俗文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学术自觉品格。这表现为研究队伍的学院化,研究方式的立体化,研究态势的学科化,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分流性,研究与建设的融合性。此一阶段的俗文学研究为中国俗文学学科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1940年代 俗文学 学术自觉 学院化 学科化
下载PDF
1940年代费正清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被引量:2
13
作者 韦磊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6期70-73,79,共5页
面对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逐步胜利,费正清认为,中国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共胜利的原因在于它取得了革命的领导权。这一时期他对中共的分析对他个人和美国现代中国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认识之所以比较深刻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历史... 面对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逐步胜利,费正清认为,中国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中共胜利的原因在于它取得了革命的领导权。这一时期他对中共的分析对他个人和美国现代中国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认识之所以比较深刻主要在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在华的经验;但是还必须看到,他分析中国革命和中共胜利的立足点和归宿都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费正清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厉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71,150,共10页
作为40年代上海的一本通俗文化刊物,"抗日战争"与"孤岛"、"沦陷区"等关键词成为《万象》文学书写的时代镜像;日伪文艺政策、编辑理念与市场运作机制等要素决定了前后期《万象》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文学发展... 作为40年代上海的一本通俗文化刊物,"抗日战争"与"孤岛"、"沦陷区"等关键词成为《万象》文学书写的时代镜像;日伪文艺政策、编辑理念与市场运作机制等要素决定了前后期《万象》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文学发展,使之呈现出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对战争的言说采取"隐性写作"的叙事策略,隐含着民族国家的隐性叙事与对殖民现代性的审思;二是文学创作主题转向市民日常生活,但日常生活叙事都呈现出"肯定"与"批判"的焦虑情绪;三是倡导融通新旧、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运动",而"正确的意识"、"高尚的趣味"、"大众的生活"成为界定通俗文学合法身份的标签。由此,《万象》既彰显出沦陷区文学发展的复杂命运,更丰富了40年代文学图景,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象》 1940年代文学 殖民现代性 日常生活 “通俗文学运动”
下载PDF
何为现代:1940年代高剑父的现代绘画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建宏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1期35-45,共11页
在现代氛围浓郁的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19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被大量引入中国并成为新思潮的时候,高剑父将自己坚持多年的绘画改革的产物新国画命名为"现代绘画"(现代国画),是一种资深进化论者的充满世界眼光的适时之举... 在现代氛围浓郁的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19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被大量引入中国并成为新思潮的时候,高剑父将自己坚持多年的绘画改革的产物新国画命名为"现代绘画"(现代国画),是一种资深进化论者的充满世界眼光的适时之举。他的意图是:一方面使"现代国画"能够与其他新艺术一道成为中国艺术新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能将发生已久的国画运动提升到一种适宜的先锋状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剑父 现代绘画观 1940年代 学术背景
下载PDF
纠偏与制衡:19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的自觉追求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井泉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39,共7页
19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学成熟的年代,其主要标志是各种诗学呈现出文化融合的趋势,即朝着一切可能融合的方向发展。独创性寓于变化之中,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来。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就不像以... 19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学成熟的年代,其主要标志是各种诗学呈现出文化融合的趋势,即朝着一切可能融合的方向发展。独创性寓于变化之中,每一种独特的个性都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来。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就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正因为如此,才有这种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可能。也就是说,有了自己与其他诗学的参照,才能更明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纠偏"与"制衡"便成为这一时期现代诗学的共同主题。纠偏实际上是对本诗歌思潮内部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衡主要是针对其他诗歌思潮的弊端进行反拨和约束,它往往是以论争的形式出现。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对内对外的纠偏与制衡,才能促进诗歌文化的融合与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学 1940年代 纠偏与制衡
下载PDF
1940年代解放区诗歌的美学变革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振亚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4-68,共5页
1940年代解放区新诗不无缺憾,但却实现了一次新诗美学的变革。它在构筑当时民族心灵的历史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蓬勃奔突的东方"日神"精神;催化了民歌体长篇叙事诗的崛起,以简净的构图方式、传奇性结构框架与清朗刚健的民族化特... 1940年代解放区新诗不无缺憾,但却实现了一次新诗美学的变革。它在构筑当时民族心灵的历史过程中,体现出一种蓬勃奔突的东方"日神"精神;催化了民歌体长篇叙事诗的崛起,以简净的构图方式、传奇性结构框架与清朗刚健的民族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与世界叙事诗艺术发展的时空距离;艺术上借用民间诗与古典诗形式,创造民歌体形式,释放出一种清新刚健、朴素遒劲的全新诗美,彰显着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全面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解放区诗歌 心灵历史 长篇叙事诗 现实主义
下载PDF
1940年代美国华侨文艺的论争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亚萍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115,共4页
美华文学在1940年代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美国华侨文艺界就"华侨文艺"有较多的论争。本文立足原始资料《美洲华侨日报》"新生"副刊、《华侨文阵》等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还原1940年代美华文艺界对"华侨文艺"... 美华文学在1940年代进入一个发展高峰期,美国华侨文艺界就"华侨文艺"有较多的论争。本文立足原始资料《美洲华侨日报》"新生"副刊、《华侨文阵》等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还原1940年代美华文艺界对"华侨文艺"的定义、文化渊源、素材提取、写作方法等各个方面的论争及观点的不断修正。1940年代美华文艺界对"华侨文艺"的论争反映了他们自觉的理论探索意识,为确立美华文学的独特内涵所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美华文学 “华侨文艺”论争 理论探索
下载PDF
论舒芜1940年代的杂文创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华阳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6-30,共5页
舒芜在1940年代的杂文创作秉承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合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显现了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创作实绩。受家学渊源和周作人小品文的影响... 舒芜在1940年代的杂文创作秉承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合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显现了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创作实绩。受家学渊源和周作人小品文的影响,舒芜的杂文表现出学者化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芜杂文 1940年代 鲁迅 胡风 周作人
下载PDF
论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纪德热”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美乔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1-27,共7页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纪德热” 知识分子 精神境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