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形态
1
作者 孙斐娟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7-71,95,共5页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人物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变化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形态:完成形态、未完成形态、异化形态和性别形态,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关键词 1940-1960年代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方式
2
作者 孙斐娟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4-7,63,共5页
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渗入到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小说中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话语殖民在小说中表现为四种方式,其背后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内涵。
关键词 1940 1960年代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话语殖民与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叙事
3
作者 孙斐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4期71-74,81,共5页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所出现的话语殖民现象,可以发现作家革命理念的渗透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即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变发生的细微变化,即乡土小说向农村生活小说的内在转换。... 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所出现的话语殖民现象,可以发现作家革命理念的渗透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即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变发生的细微变化,即乡土小说向农村生活小说的内在转换。对这一现象的考察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1960年代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略论1930—194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观念
4
作者 冒建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3,共3页
中国现代小说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既往的小说观念便让位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注重社会环境及时代精神、追求大众化和典型问题等方面;而在此主流之外,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现代写实主义、“新心理写实主义”等。4... 中国现代小说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既往的小说观念便让位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注重社会环境及时代精神、追求大众化和典型问题等方面;而在此主流之外,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现代写实主义、“新心理写实主义”等。40年代的小说观念则带有更多的战争时代特质,其中既有传统小说的历史绵延,又有对战争小说神话的构筑。相反方向的寻求另一方净土,及对小说中“美”的追求,也取得了虽不喧嚣但却耀眼的成就。对异域小说观念的追求,成为这个时期小说观念向现代性的高峰攀登的主导。总之,一个多元化的小说观念空间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1940年代 现代小说 左翼文学 战争小说 小说观念
下载PDF
1950-1960年代美国的新中国文学翻译研究
5
作者 纪海龙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8,共10页
1950-1960年代,部分美国学者有意识地翻译了一些新中国文学。虽然译者及译作数目不多,译文发表也较为零散,但它们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以麦克法夸尔与施拉姆等为代表的西方本土译者试图以文学为媒介了解新中国信息,政治目的大于文学欣... 1950-1960年代,部分美国学者有意识地翻译了一些新中国文学。虽然译者及译作数目不多,译文发表也较为零散,但它们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以麦克法夸尔与施拉姆等为代表的西方本土译者试图以文学为媒介了解新中国信息,政治目的大于文学欣赏功能。而以许芥昱为代表的华裔学者则试图“以选代史”,通过译文反映新中国诗歌面貌。由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对新中国文学采取了不同的译介策略,译文风格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些翻译活动背后意识形态、族裔身份、个体审美等力量的交织与纠缠,体现了跨语际、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1960年代 新中国文学 翻译 冷战思维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贺桂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6-73,共28页
1940—1960年间的革命通俗小说,在批判晚清以来的现代通俗文学基础上,主要借鉴古典小说传统,构造出一种叙述革命历史的独特文学类型。它们拥有广泛读者,但并未获得主流的文学史位置。本文力图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中分析这一文学类型,借此... 1940—1960年间的革命通俗小说,在批判晚清以来的现代通俗文学基础上,主要借鉴古典小说传统,构造出一种叙述革命历史的独特文学类型。它们拥有广泛读者,但并未获得主流的文学史位置。本文力图在长时段历史视野中分析这一文学类型,借此重新思考古典、现代、当代三种文学间的复杂关系。论文将探讨:一、革命通俗小说在当代的历史流脉及命名方式;二、左翼文坛在怎样的历史情境下、出于何种政治诉求开始调用"旧形式",以构建新的"民族形式";三、革命通俗小说借鉴的特定古典小说类型英雄传奇,以及抗日战争中形成的现代中国认同,与唐宋转型以来的"中国"意识间的关联;四、"英雄传奇"中的古典英雄与现代的"工农兵",两种主体想象因何交叠又在何处发生分歧。最后,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分析"革命中国"与"古典中国"的延续性关系,及其如何影响当代中国/文学建构民族认同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通俗小说 古典文学 当代转化 1940-196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