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武汉历史建筑遗产刍议
1
作者 陈李波 刘宇哲 +1 位作者 徐宇甦 方志诚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1期6-11,共6页
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无论是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还是对过去文化记忆的传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用大量的实例,探寻建筑的科学价值... 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无论是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还是对过去文化记忆的传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武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的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用大量的实例,探寻建筑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尝试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背景下的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历史建筑发展概况 建筑艺术特征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中国观演建筑外部形态特征研究
2
作者 陈李波 张宇静 +1 位作者 方志诚 徐宇甦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期26-30,共5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新中国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这其中,观演建筑作为承载这一时期群众生活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见证了其中的历史思潮发展,并直观体现在其外部形态特征上。该文拟通过文献...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新中国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这其中,观演建筑作为承载这一时期群众生活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见证了其中的历史思潮发展,并直观体现在其外部形态特征上。该文拟通过文献查阅厘清全国观演建筑分布特征,并进一步从构图形式和风格特征两个方面对其外部形态特征展开研究,分析其不同形式背后的特定内涵与文化,既为当下建筑设计的多元化语境提供历史依据,也为相关部门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建筑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观演建筑 外部形态特征
下载PDF
1949—1976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深远影响
3
作者 石武英 张鑫田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杂而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全盘学习苏联”为基本方针,以工业现代化为起点,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五年计划”是党对于工业现代化探索的主线,1949—1976年我国共执行了4个“五...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杂而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之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全盘学习苏联”为基本方针,以工业现代化为起点,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五年计划”是党对于工业现代化探索的主线,1949—1976年我国共执行了4个“五年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还对政治制度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进行了探索。在27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也遭受了严重挫折。27年的探索对改革开放后的接续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明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大大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后续的探索和实践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76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探索 影响
下载PDF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宾馆类建筑立面特征研究
4
作者 陈李波 叶烽 +1 位作者 徐宇甦 方志诚 《华中建筑》 2024年第10期1-6,共6页
宾馆类建筑在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展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转变。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年—1976年)国内诞生的一批新式多层宾馆类建筑调研,从宾馆立面构图,细部特征等进行分析,挖掘宾馆类建筑发展脉络及其与国内社会... 宾馆类建筑在现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展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转变。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年—1976年)国内诞生的一批新式多层宾馆类建筑调研,从宾馆立面构图,细部特征等进行分析,挖掘宾馆类建筑发展脉络及其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同异性,探讨其在指导思想和政策背景的变化过程中所呈现的时代实践特征。为国内宾馆类建筑的保护与价值提升提供理论研究基础,也有助于补充与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建筑文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1949—1976) 宾馆类建筑 立面特征 差异性
下载PDF
武汉高校苏式建筑形式与艺术研究初探(1949—1976)
5
作者 方志诚 陈李波 +1 位作者 徐宇甦 王锦华 《华中建筑》 2023年第8期6-9,共4页
要作为新中国的首批八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武汉受到建国初期苏联援华的持续性影响,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诞生了一批重要的高校苏式建筑,见证了中苏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文通过归纳这批武汉高校苏式建筑的类型,分... 要作为新中国的首批八大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武汉受到建国初期苏联援华的持续性影响,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诞生了一批重要的高校苏式建筑,见证了中苏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文通过归纳这批武汉高校苏式建筑的类型,分析其在思潮背景、形式内涵、装饰细部等方面的特点,加深对这一特定时期的建筑文化认识,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建筑设计提供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重点工业城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高校苏式建筑
下载PDF
新中国美术(1949—1976)作品中“家”原型解读
6
作者 田蓉辉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19-121,共3页
建国初期,家族文化面临崩溃的命运。但是新中国美术(1949—1976)作品表现出对集体主义大"家"与"父亲"的崇拜,对父权制话语的认可,阶级仇恨的描写走不出家族复仇的局限,可见"家"作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建国初期,家族文化面临崩溃的命运。但是新中国美术(1949—1976)作品表现出对集体主义大"家"与"父亲"的崇拜,对父权制话语的认可,阶级仇恨的描写走不出家族复仇的局限,可见"家"作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并没有随着"家庭"的被迫解体而销声匿迹。"家"原型在新中国美术(1949—1976)创作中彰显了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美术(1949—1976) 原型
下载PDF
再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
7
作者 武善增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5-70,共6页
就1949—1976年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是以政治为标准的历史分期,而不是以文学为标准的历史分期;从文学自身的视点出发,1964年是1949—1976年中国文学历史的重要分水岭。
关键词 1949—1976年中国文学 历史分期 分水岭
下载PDF
《毛泽东传(1949—1976)》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关注?
8
作者 郑德兴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毛泽东传(1949—1976)》 图书出版 图书质量 毛泽东思想 图书印刷 图书发行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应对——读《毛泽东年谱(1949—1976)》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扬勇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9-78,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思考,因为这是制定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战争还是和平,这是一个根本性质的问题,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判断是:世界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思考,因为这是制定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战争还是和平,这是一个根本性质的问题,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判断是:世界战争大体上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可能的;新的世界大战可能会推迟三四十年甚至根本打不起来。进入60年代以后,中国周边环境日趋险恶,毛泽东对战争的威胁保持了高度警惕,并作了相应的战略谋划和应对准备,提出了要争取和平,但不怕战争,要准备打仗,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两方面做好准备等应对战争的战略思想。进入70年代以后,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有了新的变化。虽然他仍坚持认为这个世界还不太平,战争难以避免,但他判断:大的战争一时打不起来。毛泽东对待和平与战争的基本态度有三条:第一,我们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第二,我们需要和平,但我们不惧怕战争;第三,对战争要有准备,准备没坏处。这种基本态度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战争 和平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如何闯过亲情关——基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搜索 被引量:5
10
作者 尹韵公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6-93,共8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亲友纷纷写信给毛泽东,请求给予帮助。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既坚持原则性、革命性,又富有人情味、亲和力,用不同方式处理了各种亲情关系。比如,对于诸如到北京工作之类不合理的要求,毛泽东坚决委婉地予以拒绝,而对于... 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亲友纷纷写信给毛泽东,请求给予帮助。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既坚持原则性、革命性,又富有人情味、亲和力,用不同方式处理了各种亲情关系。比如,对于诸如到北京工作之类不合理的要求,毛泽东坚决委婉地予以拒绝,而对于曾经为革命作出过牺牲和贡献的亲友及其家人,他则尽力予以生活上的资助。同时,对于亲戚的言行,他严格约束,严禁搞特殊化。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一书所收录的毛泽东给亲友的回信中找到充分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毛泽东 亲情关 原则性
原文传递
毛泽东与中国道路三谈——读《毛泽东年谱(1949—1976)》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晋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7-81,共5页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思想生平和业绩风范,为理解毛泽东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学术支撑。这部年谱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客观... 《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全面地记述了毛泽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他逝世27年间的思想生平和业绩风范,为理解毛泽东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学术支撑。这部年谱从三个方面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客观记录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真实呈现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是如何进行理论创造的。可以说,毛泽东那一代人的理论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作了理论准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对毛泽东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毛泽东 中国道路
原文传递
化血为墨迹的持久阵痛——绿原诗歌论(1949—1976) 被引量:1
12
作者 霍俊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8,共5页
对诗人绿原的一些研究,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他在50—70年代的诗歌创作。尽管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开掘和新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包括绿原在内的流放者诗群逐渐受到关注,但对诗人绿原的研究多是从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归来者”诗群的角度进... 对诗人绿原的一些研究,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他在50—70年代的诗歌创作。尽管近年来随着史料的开掘和新诗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包括绿原在内的流放者诗群逐渐受到关注,但对诗人绿原的研究多是从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归来者”诗群的角度进行概括性描述。本文试图从历史和文本的双重视野解读诗人在50—70年代的精神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 诗歌 1949—1976 文学创作 中国 当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看毛泽东对本人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的态度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新华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7,共6页
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本人著作和毛泽东思想始终秉持科学的态度。首先,毛泽东对自己的文稿表现出慎重态度,不仅对新作勤于修改,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现实价值的旧作精心阐发、认真审改;其次,用发展、... 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本人著作和毛泽东思想始终秉持科学的态度。首先,毛泽东对自己的文稿表现出慎重态度,不仅对新作勤于修改,而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现实价值的旧作精心阐发、认真审改;其次,用发展、务实的态度对待自己以往的著作;再次,审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宣传,特别强调对外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谦逊,不要强加于人。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体现了其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基本方法,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
原文传递
1949-1976年湖南省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罗雄 刘圣陶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05-107,111,共4页
高校党建工作一直是湖南高等教育事业建设中的重点。在建国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湖南省高校各级党组织不断建立与健全,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内... 高校党建工作一直是湖南高等教育事业建设中的重点。在建国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湖南省高校各级党组织不断建立与健全,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但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给湖南高校党建工作造成了严重后果,其教训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76 湖南省高等学校 党的建设
下载PDF
钟爱水彩,感悟人生——阳太阳1949-1976年的水彩艺术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建印 《艺术探索》 2008年第2期11-14,19,共5页
1949-1976年是阳太阳一生中艺术探索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致力于水彩画的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主要从历史的影响、水彩画的风格趋向以及对后来者的影响几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阳太阳水彩画艺术作阶段性的较为全面而深入的... 1949-1976年是阳太阳一生中艺术探索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致力于水彩画的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主要从历史的影响、水彩画的风格趋向以及对后来者的影响几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期对阳太阳水彩画艺术作阶段性的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太阳 1949-1976 水彩艺术
下载PDF
运用《毛泽东年谱(1949—1976)》深化毛泽东研究的三维论析
16
作者 代红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7-106,108,共11页
以经典文献为根据,是当前深化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自觉和基本路径。高质量提升毛泽东研究的学理化进程,特别是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批驳毛泽东研究学术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杂音,需要重视经典文献的互联深读和使用。《毛泽东年谱(1949—1976)... 以经典文献为根据,是当前深化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自觉和基本路径。高质量提升毛泽东研究的学理化进程,特别是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批驳毛泽东研究学术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杂音,需要重视经典文献的互联深读和使用。《毛泽东年谱(1949—1976)》作为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最全面、最丰富的编年体著作,是深化毛泽东思想研究、回应晚年毛泽东研究各种争议问题的权威文献,其内在价值仍亟待引起毛泽东研究者足够重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需要自觉以《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为权威依据,站稳立场、端正态度,在深度运用该文献中不断强化毛泽东研究的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年谱(1949—1976)》 毛泽东研究 权威文本
原文传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运行的历史回顾与反思(1949-1976)——以湘西苗族地区为例
17
作者 崔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4-29,共6页
1949年至1976年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以湘西苗族地区为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初期的振奋开局、中期被运动所裹挟和"文革"期间遭受毁灭性破坏的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湘西苗族地区的运行实... 1949年至1976年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运行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以湘西苗族地区为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初期的振奋开局、中期被运动所裹挟和"文革"期间遭受毁灭性破坏的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湘西苗族地区的运行实践不仅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更说明政治稳定和法治化环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其他一切制度顺利运行的基本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1976 湘西苗族
下载PDF
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化表达——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18
作者 龚金平 《兰州学刊》 200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本文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如何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伦理化的表达:将政治上的敌人定义为伦理上的坏人(小人);用伦理的切肤之痛激起个体的“阶级仇恨”;将革命的意义置换为伦理上的抚... 本文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如何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伦理化的表达:将政治上的敌人定义为伦理上的坏人(小人);用伦理的切肤之痛激起个体的“阶级仇恨”;将革命的意义置换为伦理上的抚慰。同时指出,中国电影在伦理化表达上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对今后中国电影创作如何在思想主题的融注、艺术上的探索及观景愉悦的营造上实现完美的结合,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 改编电影 主流意识
下载PDF
《毛泽东传(1949-1976)》选载:林彪事件(下) 被引量:1
19
《党的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9,共11页
关键词 《毛泽东传(1949—1976)》 林彪 毛泽东 埃德加·斯诺 林立果 《“五七一工程”纪要》 “九一三事件”
原文传递
女娲原型:1949-1976新中国文艺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蓉辉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139,共5页
采用西方原型理论解读1949-1976新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该时期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中国远古女娲原型:她们被赋予了代表丰收、繁衍的文化含义;在人物塑造上按照女英雄的人物模式进行;她们身上都有造福集体主义事业的无私情怀;... 采用西方原型理论解读1949-1976新中国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该时期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中国远古女娲原型:她们被赋予了代表丰收、繁衍的文化含义;在人物塑造上按照女英雄的人物模式进行;她们身上都有造福集体主义事业的无私情怀;以及作为压迫阶级代言人所表现的悲苦精神。女娲原型在该时期文艺中再现的原因与社会环境、延安文艺的影响、艺术家的民间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1976新中国文艺 女性形象 女娲原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