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 |
武善增
|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2008 |
0 |
|
2
|
重勘历史“现场”——评张均的《中国当代文学报刊研究(1949-1976)》 |
陆立伟
|
《中国图书评论》
|
2024 |
0 |
|
3
|
生机与危机并存的散文──新中国27年(1949—1976)散文发展论略 |
王晓初
|
《涪陵师专学报》
|
2000 |
1
|
|
4
|
1949-1976年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状况的初步考察 |
谢泳
|
《新东方》
|
2000 |
0 |
|
5
|
何为文学,如何治史?——1949年以来的文学史重考 |
董健
丁帆
王彬彬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1
|
|
6
|
两个“讲话” 两个时代——对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的回顾 |
郭世轩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2
|
|
7
|
当代中国文学70年 |
罗江
|
《文史杂志》
|
2019 |
0 |
|
8
|
中国文学三千年 |
那达
|
《教育家》
|
2013 |
0 |
|
9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6)文学批评本土化建构的向度与限度——以散文和戏剧为考察对象 |
周荣
|
《百家评论》
|
2020 |
0 |
|
10
|
“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构建史的核心话语 |
王晓初
|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1
|
穆旦1976年诗作中的死亡意识 |
邓集田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1
|
|
12
|
英国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 |
袁荻涌
|
《文史杂志》
|
2011 |
0 |
|
13
|
共和国五十年:文学研究专著要览 |
邹节奎
|
《景德镇高专学报》
|
2000 |
0 |
|
14
|
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温床 |
王维
|
《理论学习与探索》
|
2005 |
0 |
|
15
|
鲁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后一尊神像——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鲁迅学”研究的一点思考 |
古大勇
|
《青年思想家》
|
2005 |
0 |
|
16
|
略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 |
刘宗武
|
《理论与现代化》
|
1992 |
0 |
|
17
|
“十七年”时期英国文学翻译副文本特征与功能 |
余小梅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9 |
2
|
|
18
|
偏至与畸形的戏剧——新中国27年戏剧发展论略 |
王晓初
|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0 |
|
19
|
明确线索 有的放矢——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课程特点及复习 |
谢晓践
|
《远程教育杂志》
|
1993 |
0 |
|
20
|
面对文学的思索——1999年5月1日在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两岸文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
王火
|
《郭沫若学刊》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