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煤炭工业技术自立的实现途径探析(1949—1966年) |
王慎
|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2
|
民间故事的生成机制--基于1949-1966年的新故事 |
刘经俏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3
|
1949-1966年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郇昌店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4
|
批评主体的身份对翻译批评观的效应——以1949—1966的翻译批评为例 |
李金树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5
|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1949年至1966年间的英美文学汉译 |
徐黄丽
辛凌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6
|
1949——1966年美英对新中国作家转型现象的解读 |
方长安
纪海龙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7
|
1949~1966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特征 |
方长安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8
|
“十七年”(1949-1966)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
李金树
|
《外国语文研究》
|
2017 |
1
|
|
9
|
“革命时代”的爱情惋叹——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
龚金平
|
《兰州学刊》
|
2007 |
3
|
|
10
|
曲折中的前进:1949—1966年中国人口状况与政策回应 |
宋学勤
韩艳梅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0 |
0 |
|
11
|
宗派主义:左翼“潜在”影子在当代文学(1949-1966)中 |
袁洪权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2
|
新中国文学出版与阅读(1949—1966) |
魏玉山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3
|
对“革命”与“叙述”的重新定位——评蔡翔的《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
刘卫东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4
|
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化表达——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
龚金平
|
《兰州学刊》
|
2007 |
0 |
|
15
|
“‘靠近’‘历史’的可能性”——读《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1949-1966)》 |
王欣
|
《台州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6
|
历史现场的重返与呈现――评谢保杰《主体、想象与表达:1949-1966年工农兵写作的历史考察》 |
廖美琳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7 |
0 |
|
17
|
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力作——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66年)研究》 |
李红军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0 |
|
18
|
1949至1966年我国音乐发展的社会学特征 |
刘鑫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4 |
0 |
|
19
|
党对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经验与启示梳理——1949年至1966年期间 |
李君
|
《人民论坛(中旬刊)》
|
2012 |
0 |
|
20
|
1949-1966年间周扬的文艺思想 |
孙书文
|
《青年思想家》
|
200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