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的特殊阶段——略论1966-1976年间创作歌曲的音乐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加力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12-116,共5页
任何创作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必然带有历史的痕迹。“文革时期的音乐”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史领域内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以1966-1976年的特殊时期为独特视野,将音乐作为考察本体,对创作歌曲的特征做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描述。本文以歌... 任何创作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必然带有历史的痕迹。“文革时期的音乐”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史领域内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以1966-1976年的特殊时期为独特视野,将音乐作为考察本体,对创作歌曲的特征做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描述。本文以歌曲题材、体裁和演唱形式等为探讨范围,考察这些歌曲的音乐特征,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歌曲创作 1966—1976 音乐史 歌曲体裁 演唱形式
下载PDF
“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权力运行秩序构建的失误化——以1966—1976年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庆跃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4-110,共7页
1966—1976年这一十年"文革"时期,在占主导性"左"倾错误指导下发生了严重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从党的权力运行秩序视域看,"文化大革命"运动本意是预防、遏制党的权力异化现象和行为的滋生,但... 1966—1976年这一十年"文革"时期,在占主导性"左"倾错误指导下发生了严重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从党的权力运行秩序视域看,"文化大革命"运动本意是预防、遏制党的权力异化现象和行为的滋生,但失误在于选择了不切合当时实际的错误化路径,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彻底预防和遏制权力异化的功效。这些"失误化"集中表现在权力规范有序运行所需的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等体系层级构建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66—1976 “左”倾错误 党的权力 运行秩序 失误化
下载PDF
“革命时代”的爱情惋叹——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龚金平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1期151-153,147,共4页
文章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中"爱情"的登场、表演及退场方式,从"爱情的升华:在革命事业中获得意义确证","爱情的移置:走向同志情"和"... 文章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中"爱情"的登场、表演及退场方式,从"爱情的升华:在革命事业中获得意义确证","爱情的移置:走向同志情"和"爱情的缺席:纯粹政治时空的构筑"三个方面来见证电影创作者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是如何在政治性的命题和人性化的书写中左右为难,进退失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 改编电影 爱情的升华 爱情的移置 爱情的缺席
下载PDF
外国文艺作品译介和阅读活动的时政罹难:1966—1976年
4
作者 徐雁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回顾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外国文艺作品译介活动,以上海为重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在1966—1976年间,外国文艺作品译介和阅读活动被迫中辍,文人学者们也在此期间留有难以磨灭的外国文艺图书的禁锢... 回顾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外国文艺作品译介活动,以上海为重镇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而在1966—1976年间,外国文艺作品译介和阅读活动被迫中辍,文人学者们也在此期间留有难以磨灭的外国文艺图书的禁锢回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艺作品 译介和阅读 1966—1976
下载PDF
1966—1976年党内健康力量对“左”倾错误的尝试性纠错——从党的权力运行秩序视域的解读
5
作者 朱庆跃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6-180,共5页
1966—1976年,在占支配性地位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权力运行不仅没有获得"大治",反而"离轨失序"。针对这种状况,党内健康力量开始从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内涵、党... 1966—1976年,在占支配性地位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党的权力运行不仅没有获得"大治",反而"离轨失序"。针对这种状况,党内健康力量开始从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内涵、党的权力运行的规则范式、党的权力运行的形式主体建设以及党的权力运行的监督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纠错,希冀实现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有序"。尽管这些纠错还只是一种局部性调整并在实践中受到"左"倾错误反击而遭遇种种挫折,但其所获得的一些成果为改革开放后党的权力运行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复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66—1976 党内健康力量 “左”倾错误
下载PDF
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化表达——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改编电影研究
6
作者 龚金平 《兰州学刊》 200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本文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如何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伦理化的表达:将政治上的敌人定义为伦理上的坏人(小人);用伦理的切肤之痛激起个体的“阶级仇恨”;将革命的意义置换为伦理上的抚... 本文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中国电影如何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伦理化的表达:将政治上的敌人定义为伦理上的坏人(小人);用伦理的切肤之痛激起个体的“阶级仇恨”;将革命的意义置换为伦理上的抚慰。同时指出,中国电影在伦理化表达上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对今后中国电影创作如何在思想主题的融注、艺术上的探索及观景愉悦的营造上实现完美的结合,有着重要的警示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1966—1976)时期 改编电影 主流意识
下载PDF
1966年—1976年:版权残缺不全
7
作者 王焰安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1966年-1976 版权史 署名权 稿酬 版权归属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66-1976
8
作者 岳鹏 张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7期1-5,共5页
从1966年到1976年史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十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内乱的社会状况和"左"倾错误思想盛行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社会主义和何以发展社会主义。这期间,党的... 从1966年到1976年史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十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内乱的社会状况和"左"倾错误思想盛行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社会主义和何以发展社会主义。这期间,党的八大以来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渐被抛弃,党在探索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大倒退,留下了许多值得长久反思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66-1976
下载PDF
“十七年”(1949-1966)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3期65-73,共9页
"十七年"(1949-1966)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黄金时代,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翻译史著、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不足予以分... "十七年"(1949-1966)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黄金时代,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翻译史著、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不足予以分析和剖释。文章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生产/出版研究、译者文化生态研究、理论融合研究四个方面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空间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1949-1966) 翻译研究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两年徘徊期(1976-1978年)中国代表团出国考察述略
10
作者 梁丽辉 张琴 李延华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2-65,80,共5页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许多代表团对欧洲、美洲、亚洲等一些先进国家进行考察,不仅偿还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欠下的"外交债",而且还考察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想,取得了经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政府派出许多代表团对欧洲、美洲、亚洲等一些先进国家进行考察,不仅偿还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欠下的"外交债",而且还考察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想,取得了经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1978年 中国代表团 出国考察
下载PDF
“‘靠近’‘历史’的可能性”——读《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1949-1966)》
11
作者 王欣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1-34,共4页
《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1949-1966)》一书以在"新历史观"作用之下的"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的文本实践来对其基本特征及表达诸形式进行探... 《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1949-1966)》一书以在"新历史观"作用之下的"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的文本实践来对其基本特征及表达诸形式进行探讨,分析其生成的动力、文本实践的形式、编排阐释模式、规范与调整的考察、多元审美建构等方面内容,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史料梳理和理论阐释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去审察,表现了作者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客观的价值评析尺度,同时增加了一种"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革命历史叙事 建构 《革命历史叙事的生成与建构(1949-1966)》
下载PDF
诗的复活与复活的诗——1976年诗潮断想
12
作者 严军 王志德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2-106,共5页
1976年诗潮不仅具有拓荒的意义 ,而且直接影响到新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诗潮的主体是亲历了十年内乱的青年一代 ,其诗歌创作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多于对个体的关怀。但也应该看到 ,他们的怀疑与失望也为后现代审美意识的生成开... 1976年诗潮不仅具有拓荒的意义 ,而且直接影响到新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诗潮的主体是亲历了十年内乱的青年一代 ,其诗歌创作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多于对个体的关怀。但也应该看到 ,他们的怀疑与失望也为后现代审美意识的生成开了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6 诗潮 天安门 新诗 发展 诗歌 诗歌史 后现代 审美意识
下载PDF
1949-1976年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状况的初步考察
13
作者 谢泳 《新东方》 2000年第2期48-52,共5页
资料 本文拟初步考察1949—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个年限是因为这近30年,用西方史学家的概念,属于毛泽东时代,这期间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的数量是惊人的,尤其集中于1957—1967年前后约10年之间,而这10年中知... 资料 本文拟初步考察1949—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杀情况。之所以选择这个年限是因为这近30年,用西方史学家的概念,属于毛泽东时代,这期间中国知识分子自杀的数量是惊人的,尤其集中于1957—1967年前后约10年之间,而这10年中知识分子自杀的原因和1957年的反右运动及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知识分子 1949-1976 自杀 “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时代 1967年 1966 1957年 反右运动 史学家 期间 集中
下载PDF
布里顿三部教堂寓意剧的创作意识
14
作者 朱厚鹏 《北方音乐》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20世纪具影响力的英国作曲家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于1964-1968年创作了三部较为特殊的教堂寓意剧《麻鹬河》《火窑剧》《浪子》。这三部曲最显著的共性就是对东方音乐元素的借鉴。这些作品的创作意识来自两个方面:一,受到远... 20世纪具影响力的英国作曲家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于1964-1968年创作了三部较为特殊的教堂寓意剧《麻鹬河》《火窑剧》《浪子》。这三部曲最显著的共性就是对东方音乐元素的借鉴。这些作品的创作意识来自两个方面:一,受到远东之行东方音乐文化影响;二,来自布里顿内心深处“为民创乐”思想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教堂寓意剧 《麻鹬河》(Cur-lew River 1964) 《火窑剧》(The Burning Fiery Furnace 1966) 《浪子》(The Prodigal Son 1968) 东方音乐元素
下载PDF
1966-1976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政策述评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雪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49,共8页
1966-1976年间,我国对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至1976年底,私营经济在我国已经绝迹,个体经济也微乎其微,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只剩下19万人,仅为1966 年的12.2%。此外,由于这期间对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的限制政策,... 1966-1976年间,我国对个体私营经济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至1976年底,私营经济在我国已经绝迹,个体经济也微乎其微,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只剩下19万人,仅为1966 年的12.2%。此外,由于这期间对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的限制政策,扼杀了农村经济的生机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66~1976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经济政策
原文传递
存史观变:图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谢欢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12,共5页
目前,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重心还是在民国图书馆史领域,对于现代图书馆史,特别是1949—1966年这十七年间的历史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1949年以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主义",而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qu... 目前,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重心还是在民国图书馆史领域,对于现代图书馆史,特别是1949—1966年这十七年间的历史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1949年以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主义",而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逐渐被"苏联式的国家主义"所取代。从保存史料、探究历史演变规律的角度出发,学界应该重视图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史 十七年史 图书馆事业
下载PDF
17年时期英雄史诗型战争小说审美特征论——以《保卫延安》型战争小说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思广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5-50,共6页
  17年时期的英雄史诗型战争小说以《保卫延安》为代表 ,形成了对战争要素的单一阐释与历史行程的原向呈示、崇高军人品格的理性颂扬、单一对立的情感维度、宏大叙事与史诗构架等具有时代特质的审美特征 ,不仅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范...   17年时期的英雄史诗型战争小说以《保卫延安》为代表 ,形成了对战争要素的单一阐释与历史行程的原向呈示、崇高军人品格的理性颂扬、单一对立的情感维度、宏大叙事与史诗构架等具有时代特质的审美特征 ,不仅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学范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年时期 英雄史诗 战争小说 审美特征 《保卫延安》
下载PDF
先验的崇高主体--“十七年”电影中党员形象的审美形态与文化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亦水 张珍妮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3期15-23,共9页
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期间,中国电影艺术旨在构建起一套独属社会主义国家文艺创作的电影新模式,在这一新模式的探索之中,中国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方式成为具有根本意义和决定性的重要能指,承担着先验的崇高主体性身份的功能。这一... 1949年至1966年的“十七年”期间,中国电影艺术旨在构建起一套独属社会主义国家文艺创作的电影新模式,在这一新模式的探索之中,中国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方式成为具有根本意义和决定性的重要能指,承担着先验的崇高主体性身份的功能。这一时期的影片依照马克思主义崇高美学观念体现了“革命悲剧”特点,银幕上的中国共产党员形象因此扮演着召唤历史个体成为历史主体的启蒙者角色,是革命历史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书写者和诠释者,成为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开篇定音的崇高符号,对于当下电影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电影美学 “十七年” 中国电影 党员形象
下载PDF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与其科学史研究
19
作者 杨婷婷 姚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5-1041,共7页
"文革"时期的期刊传播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而呈现与前后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式,而在"文革"时期"如火如荼"的科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是这个时代的"副产品"。虽然处于政治高压之下... "文革"时期的期刊传播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而呈现与前后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式,而在"文革"时期"如火如荼"的科学史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是这个时代的"副产品"。虽然处于政治高压之下,"批林批孔"、批儒尊法是主要目的,但这一时期的科学史研究承上启下,为之后中国第二次科学史研究高潮的出现作了重要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1966-05—1976-10) 科学史 科技传播 科技期刊
下载PDF
身份的印迹——透视17年小说的一个思路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思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90-94,共5页
本文从作家身份的视角审视了国统区作家、解放区作家、战火中成长的作家、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四类作家在17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合作化题材的小说创作,认为:战火中成长的作家和解放区来的农村作家以他们同中各异的身份营造了文... 本文从作家身份的视角审视了国统区作家、解放区作家、战火中成长的作家、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四类作家在17年间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合作化题材的小说创作,认为:战火中成长的作家和解放区来的农村作家以他们同中各异的身份营造了文学别样的景观,国统区作家和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由于身份的错置以及没有正确地处理好作家身份与世界观、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其创作经不起历史的检验,最终无一例外地退居历史的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印迹 17年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 农村合作化题材 世界观 创作个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