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贸易组织“301条款”案评析——1998年欧共体与美国关于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310节的争端案 被引量:3
1
作者 吴伟 《对外经贸实务》 2008年第1期33-35,共3页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努力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而美国“301条款”所表现出的经济霸权和强权政治与WTO树立的权威的矛盾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包括欧共体在内的贸易伙伴,始终对“301条款”耿耿于怀... 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努力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而美国“301条款”所表现出的经济霸权和强权政治与WTO树立的权威的矛盾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包括欧共体在内的贸易伙伴,始终对“301条款”耿耿于怀,努力以WTO争端解决机制为依托,表现出强硬的立场。而1998年欧共体与美国关于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310节的争端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74贸易法》 世界贸易组织 欧共体 WTO争端解决机制 美国 多边贸易体制 强权政治 经济霸权
下载PDF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2020年与1998年洪水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魏林云 李强 +1 位作者 魏轩 吴琼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10期8-13,共6页
为提高荆江河段洪水防御水平,采用2020年、1998年实测洪水资料,从洪峰水位、流量、主要控制站径流量、洪水时段洪量、主汛期水面线等方面,比较分析了长江中游荆江河段2020年洪水与1998年洪水,并研究2020年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洪水位成因。... 为提高荆江河段洪水防御水平,采用2020年、1998年实测洪水资料,从洪峰水位、流量、主要控制站径流量、洪水时段洪量、主汛期水面线等方面,比较分析了长江中游荆江河段2020年洪水与1998年洪水,并研究2020年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洪水位成因。结果表明:荆江河段2020年洪峰、洪量与最高水位小于1998年。造成2020年荆江河段洪水的主要原因为上游来水量大、荆江三口分流比减小以及洞庭湖顶托影响。长江上游水库群洪水期间,联合调度发挥巨大的作用,有效削减了洪峰、洪量,缩短了高水位时间,提高了抵御洪水的能力。研究成果可为荆江河段防洪减灾、水文测报、江湖治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江河段 高洪水位 水面线 水库联合调度 长江上游水库群 2020洪水 1998洪水
下载PDF
某铁合金厂男工肿瘤死因的回顾性调查(1974~1998)
3
作者 余慧珠 马爱英 黄世超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铁合金生产过程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636名接触工人作了回顾性调查。结果 接触组肿瘤死亡者平均死亡年龄及平均工龄均显著低于内对照组。结论 铁合金生产过程对工人的健康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铁合金厂 男工 肿瘤死因 回顾性调查 1974~1998年 死因构成比
下载PDF
攀钢社区人群1974—1998年病毒性肝炎疫情特点分析
4
作者 陈红明 李涛 易辉 《攀枝花医药》 2001年第1期53-55,共3页
病毒性肝炎是威胁攀钢社区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历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居法定传染病的前三位,为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强度及流行规律,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将攀钢社区人群1974~1998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了汇总分析,现... 病毒性肝炎是威胁攀钢社区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历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居法定传染病的前三位,为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强度及流行规律,提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将攀钢社区人群1974~1998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了汇总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人群 19741998 病毒性肝炎 攀枝花市 流行病学
下载PDF
1998年春夏南海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凡 赵永平 +2 位作者 冯志纲 白学志 吴爱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3,共13页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 利用 1 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 1”号和“实验 3”号科学考察船两个航次CTD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南海夏季风暴发前后南海主要断面的温盐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观测发现 ,南海腹地基本被典型的南海水团所控制 ,但在南海东北部尤其是吕宋海峡附近 ,表层和次表层水明显受到西太平洋水的影响 .季风暴发以后 ,南海北部表面温度有显著升高 ,升幅由西向东递减 ,而南海中部和南部表面温度基本没变 ,这使得南海北部东西向温度梯度和整个海盆南北向温度梯度均减小 .北部断面表层盐度普遍由 34以上降低到 34以下 ,混合层均有所发展 ,是季风暴发后降水和风力加剧的结果 .观测期间黑潮水跨越吕宋海峡的迹象明显但变化剧烈 .4~ 5月 ,黑潮次表层水除在吕宋海峡中北部出现外 ,在吕宋岛以西亦有发现 ,表明有部分黑潮水从吕宋海峡南端沿岸向西进而向南进入南海 .6~ 7月 ,次表层高盐核在吕宋海峡中北部有极大发展 ,但在吕宋岛以西却明显萎缩 ;虽然看上去黑潮水以更强的流速进、出南海 ,但对南海腹地动力热力结构的影响未必更大 .一个超过 34.55的表层高盐水体于巴拉望附近被发现 ,似与通过巴拉望两侧水道入侵南海的西太平洋水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结构 南海季风 黑潮 1998 春季 夏季
下载PDF
1998年夏、冬季南海水团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磊 李凤岐 +1 位作者 苏洁 许建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3-401,共9页
为了解南海水团的特征和分布 ,基于 1 998年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的实测资料 ,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模糊分析方法 ,对南海的水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外海水可划分为 6个水团 ,即南海表层水团、南海次表层水团、南海次 中层混... 为了解南海水团的特征和分布 ,基于 1 998年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的实测资料 ,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模糊分析方法 ,对南海的水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外海水可划分为 6个水团 ,即南海表层水团、南海次表层水团、南海次 中层混合水团、南海中层水团、南海深层水团和南海底盆水。越南附近夏季存在一个暖涡 ;1 998年夏季还可鉴别出黑潮表层水团和黑潮次表层水团 ,但在冬季观测期间无黑潮水越过 1 1 9.5°E经线进入南海 ;这些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联。夏季有苏禄海海水在 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 冬季 南海 水团 夏季 聚类分析 差别分析
下载PDF
1998年全国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主要成果──基于网络的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31
7
作者 魏成阶 王世新 +1 位作者 阎守邕 刘亚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6-25,共10页
介绍了基于网络的洪涝灾害遥感速报系统在1998年全国特大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中的主要应用成果,包括动态监测、农作物损失评估、防洪工程有效性分析、险工险段调查分析、城市洪灾监测、工业区生命线工程易损性评估、长江洪水蓄洪分洪必要... 介绍了基于网络的洪涝灾害遥感速报系统在1998年全国特大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中的主要应用成果,包括动态监测、农作物损失评估、防洪工程有效性分析、险工险段调查分析、城市洪灾监测、工业区生命线工程易损性评估、长江洪水蓄洪分洪必要性分析、防洪减灾决策建议和灾后重建家园功能分区规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遥感 监测 评估 1998
下载PDF
1998年7月21日武汉暴雨小尺度动力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雷恒池 王宏 +2 位作者 胡朝霞 肖辉 黄美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47-662,共16页
利用三维完全弹性积云数值模式,模拟了1998年7月21日武汉暴雨期间强降水积云的发生、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积云动力学特征以及近地层散度场、水汽通量等对积云降水的发展、维持的贡献。结果表明,特殊的温、湿层结配置是这次强降水对流... 利用三维完全弹性积云数值模式,模拟了1998年7月21日武汉暴雨期间强降水积云的发生、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积云动力学特征以及近地层散度场、水汽通量等对积云降水的发展、维持的贡献。结果表明,特殊的温、湿层结配置是这次强降水对流云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近地层高温、高湿气体源源不断地向云体输送,是强降水积云长时间维持的能量来源。合适的上下层风切变,特别是近地层逆向云体风速的存在,使得云体移动前方下层高温、高湿气体向云内输送,云后部伴随降雨而出现的干冷出流迅速流出,上层高空急流的存在,为积云顶部出流在更大范围扩散提供了条件。散度场、水汽通量场的分布及演变,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 7月 武汉市 暴雨 动力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间东海黑潮的变异 被引量:27
9
作者 袁耀初 刘勇刚 苏纪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 1 997年 1月与 6— 7月 ,即El Ni no现象出现前后 ,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 1 998年 4至 1 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 ,特别在 1 0— 1 1月出现 3个流核心 ,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 995年与 1 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 ,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 Ni no现象过渡到La 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异常 1997 1998 多流核心
下载PDF
长春市儿童医院1998~2001年婴幼儿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75
10
作者 谢华萍 方肇寅 +9 位作者 王光 孙利炜 吕红霞 Zhong WM Tai JH 林思恩 童志礼 章青 Glass RI Jiang X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2-336,共5页
人类杯状病毒(humancalicivirus,HuCV)是引起儿童和成人非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掌握HuC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1998年7月至2001年6月,从长春市儿童医院2343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共收集粪便标本1264份,其中1056份来自2135例住院患... 人类杯状病毒(humancalicivirus,HuCV)是引起儿童和成人非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掌握HuC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1998年7月至2001年6月,从长春市儿童医院2343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中共收集粪便标本1264份,其中1056份来自2135例住院患儿。对轮状病毒检测为阴性的588份标本,经多价酶免疫试验(EIA)和两组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CV,202份为阳性,其中住院患儿标本178份,HuCV检出率为16 9%。HuCV腹泻以2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6%),流行高峰季节为11月至次年3月。选择17株HuCV进行分子鉴定,15株属GⅡ 4群,1株属GⅡ 3群,另1株属GⅠ 2群,表明GⅡ 4群HuCV是我国流行的优势株。根据HuCV住院患儿的监测资料初步估计,HuCV腹泻住院率约为0 5‰~2 4‰。讨论了长春地区HuCV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以上结果为我国HuCV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市 儿童医院 1998-2001 婴幼儿 杯状病毒 腹泻 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暖水的起源——对1997/1998年ENSO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49
11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1 位作者 巢清尘 田纪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51,共7页
分析了从 1 955~ 1 999年 45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 ,在分析沿赤道距平极值曲面的深度分布后 ,认为它基本接近气候温跃层的深度分布。由此分析了 1 994~ 1 999年该曲面上温度距平的演变发现 :1 997/ 1 998年ElNi... 分析了从 1 955~ 1 999年 45年热带、副热带太平洋地区次表层温度距平资料 ,在分析沿赤道距平极值曲面的深度分布后 ,认为它基本接近气候温跃层的深度分布。由此分析了 1 994~ 1 999年该曲面上温度距平的演变发现 :1 997/ 1 998年ElNi no产生时 ,在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 (1 60m附近 )的温度正距平 ,是从 1 994/ 1 995年ElNi no在Ni no 3区的最大正距平信号传播或演变过来的 ,整个最大正距平信号的传播轨迹形成一似“8”字的形状。与此同时 ,当正的温度距平开始从暖池向东传播时 ,一最大温度负距平信号在Ni no 3区出现 ,并伴随赤道最大正距平信号的东传 ,在其北部 (5~ 1 0°N)向西传 ,然后又向东传最后到达Ni no 3区 ,其传播轨迹形成一扁“0”字形状。分析表明 ,1 997/ 1 998年这次完整的ElNi no/LaNi na事件主要是在热带流系的温跃层附近形成并传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地区 次表层暖水 气候温跃层 厄尔尼诺 1997 1998
下载PDF
1998年盛夏嫩江、松花江流域暴雨过程中尺度雨团特征 被引量:16
12
作者 许秀红 王承伟 +1 位作者 石定朴 徐宝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35-40,共6页
采用地面逐时降水、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云顶黑体温度 ( TBB)等资料 ,分析了1 998年 8月上旬嫩江、松花江流域的两类不同中尺度雨团的云型和 TBB特征 ,揭示出中尺度雨团对应的中尺度云团发生、发展、移动及消亡的特征。
关键词 中尺度雨团 云型 TBB 1998 夏季 暴雨过程分析
下载PDF
1998及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陈菊英 王玉红 王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8-394,共7页
1998年和 1999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暴雨 ,为了了解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系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寻找发生大暴雨的前兆因子 ,我们分析研究了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的逐日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 1... 1998年和 1999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暴雨 ,为了了解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系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寻找发生大暴雨的前兆因子 ,我们分析研究了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的逐日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 1998年 6月、 7月和 1999年 6月逐日12 :0 0 (世界时 ,下同 ) 5 0 0hPa高度场和乌拉尔山及附近地区 (4 5°6 5°N ,30°10 0°E)的阻塞高压强度指数 (UBHII)资料。重点分析研究了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暴雨发生前后的UBHII和环流的逐日变化特征 ,发现这两年持续性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乌山阻高从强高峰向低谷下降期间 ,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暴雨过程之前乌山阻高就先有一个突变。若欧亚环流比较稳定 ,则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少。这个研究结果说明乌山阻高从异常加强期向减弱期转折这一特征是 1998及 19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要发生特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前兆之一。文中还对 1998年 7月下旬和 1999年 6月下旬欧亚地区逐日 5 0 0hPa高度的环流演变过程作了分析探讨 ,特大暴雨的产生必须同时有强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 ,在乌山阻高开始建立和加强期 ,亚洲上空环流比较稳定 ,长江中下游上空缺乏冷暖气流的剧烈活动 ,所以没有明显的降水过程。而乌山强阻高开始减弱是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山强阻高 长江 特大暴雨 影响机理 大尺度环流 1998 1999 强冷空气
下载PDF
1998年梅雨锋的动力热力结构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小玲 陶诗言 张庆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1998年夏季随着夏季风的北进 ,梅雨锋活跃在我国东部由南向北的不同纬带。该文通过对三段活跃期梅雨锋的平均动力热力结构诊断分析发现 :1 998年 6月 1~ 1 0日华南前汛期时活跃的锋系其动力、热力结构与江淮流域典型的梅雨锋结构相似 ... 1998年夏季随着夏季风的北进 ,梅雨锋活跃在我国东部由南向北的不同纬带。该文通过对三段活跃期梅雨锋的平均动力热力结构诊断分析发现 :1 998年 6月 1~ 1 0日华南前汛期时活跃的锋系其动力、热力结构与江淮流域典型的梅雨锋结构相似 ;梅雨锋锋面随高度无向北倾斜现象 ,已不存在典型温带锋面的结构 ;梅雨锋的垂直动力、热力结构具有准热带系统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 梅雨锋 动力热力结构 准热带系统 江淮流域 汛期
下载PDF
1998年北京市4城区人乳有机氯农药(DDT、666)污染水平 被引量:9
15
作者 于慧芳 朱志琴 +1 位作者 赵旭东 张晓鸣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35-735,共1页
关键词 人乳 有机氯农药污染 北京 1998 检测
下载PDF
1998年: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 被引量:53
16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5,共3页
1880~199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序列显示,1998年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暖的一年,气温距平达到了+1.38℃。1998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也是有观测纪录以来的最高值,距平达到了+0.57℃。1998年我国气温创近... 1880~199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序列显示,1998年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最暖的一年,气温距平达到了+1.38℃。1998年的全球年平均温度也是有观测纪录以来的最高值,距平达到了+0.57℃。1998年我国气温创近百年来的最高纪录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与全球大尺度气候变暖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 中国 气温变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 被引量:48
17
作者 宋敏红 钱正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6-564,共9页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高原涡东移、南亚高压南北摆动 ,以及北方冷空气入侵等对西太副高脊线及其相伴雨带摆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凡高原东部气柱平均厚度ΔH3 0 050 0 ≥392gpdm时 ,未来高原涡将东移出高原 ,激发西南涡产生东移 ,使西太副高南落 ,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暴雨 ;2 )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和西太副高西段脊线的南北摆动趋势相同 ,但前者更稳定 ,且常提前 3天 ,可据此预报西太副高的摆动及其相伴雨带的位置 ;3)若北方有冷空气持续南下 ,华北与华南、江南分别出现 2m·s-1以上的南风负、正距平 ,将易在该南风正、负距平过渡区且偏于负距平区一侧产生暴雨 ,并使西太副高稳定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1991 夏季 西太副高脊线 南亚高压脊线 冷空气 暴雨 1998 降水
下载PDF
1998年4—5月地球同步轨道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国成 汪学毅 +2 位作者 王德驹 曹晋滨 蔡春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采用GOES 9卫星观测的能量大于 2MeV和大于 4MeV电子通量和行星际飞船ACE太阳风参数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 ,以及磁暴指数Dst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 4— 5月期间地球同步轨道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时间和能量响应特征及其与行星际太阳风参数、... 采用GOES 9卫星观测的能量大于 2MeV和大于 4MeV电子通量和行星际飞船ACE太阳风参数的高时间分辨率资料 ,以及磁暴指数Dst资料 ,分析了 1 998年 4— 5月期间地球同步轨道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时间和能量响应特征及其与行星际太阳风参数、磁暴和亚暴等扰动条件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 ,地球同步轨道相对论性 (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有明显的周日变化 ,中午极大和午夜极小 .4月 2 2日和 5月 5日开始的两次大事件中 ,能量大于2MeV电子通量中午极大值上升到最大值的时间尺度分别约为 4天和 1天 ,中午极大值高于背景水平的持续时间分别为 1 3天 (4月 2 2日— 5月 4日 )和 1 6天 (5月 4日— 2 0日 )以上 .每次MeV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能量范围不完全相同 .两次大事件的上升段都对应于磁暴的恢复相 ,与太阳风动压脉冲、高速流脉冲和负B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通量增强事件 地球同步轨道 行星际扰动 磁暴 1998
下载PDF
1998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与长江上游暴雨 被引量:90
19
作者 陈忠明 徐茂良 +1 位作者 闵文彬 缪强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167,共6页
应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8年盛夏西南低涡活动的主要特征,指出该年夏季西南低涡活动偏强,该年长江上游暴雨偏多与此有关。
关键词 1998 夏季 西南低涡活动 长江上游 暴雨 统计学方法 天气学 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PDF
1997/1998年EL Nio/La Nia期间洋流的演变特征和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祖强 丁一汇 赵宗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7-141,共15页
利用TOGA—TAO赤道次表层海流与海温观测资料,比较清楚地揭示了1997/1998年El Nino期间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西风异常的驱动下,次表层异常海流的产生机制和向东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海表、次表... 利用TOGA—TAO赤道次表层海流与海温观测资料,比较清楚地揭示了1997/1998年El Nino期间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西风异常的驱动下,次表层异常海流的产生机制和向东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海表、次表层异常海流的两种热力平流过程,即水平温度平流和因海流水平辐合辐散造成的垂直上翻(或下沉)运动对混合层及海表温度异常的贡献,结果证实了后一效应对ENSO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还对文中的海流异常是否就是理论分析得到的Kelvin波在海流场上的反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海洋次表层 海流异常 1997 1998 厄尔尼诺 拉尼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