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0—1981年院士制度在中国的筹备与搁浅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金海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49-60,共12页
基于档案资料,考察了1980—1981年院士制度在中国的筹备经过与搁浅的原因及影响。这次院士制度的筹备导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委员胡乔木的提议。筹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进行。1980年筹... 基于档案资料,考察了1980—1981年院士制度在中国的筹备经过与搁浅的原因及影响。这次院士制度的筹备导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央委员胡乔木的提议。筹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进行。1980年筹备期间,在胡乔木、方毅的推动下,经由钱三强、于光远、武衡等负责操办,形成《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条例(草案)》定稿和《关于建立院士制度问题的请示报告》。1980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了这3个单位上报的该请示报告。按照这次建立院士制度的计划,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将通过选举杰出科学家为院士的途径,建立终身纯粹学术荣誉性的院士制度,在中国形成真正的学术权威。但主要因为1981年5月许多学部委员于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强烈反对实行院士制度,这一计划搁浅。学部委员持反对意见的根源是,这次拟建之院士制度对他们而言不免激进和理想化,也与学部委员制度存在冲突。这一计划的搁浅是后来中国科学院未能建立与学部委员制度并行不悖的院士制度的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0-1981年院士制度 学部委员制度 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 《中国科学院章程(草案)》
原文传递
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 被引量:55
2
作者 郑景云 卞娟娟 +1 位作者 葛全胜 尹云鹤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7-997,共11页
根据资料均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1951-2010年中国756个站气象观测日值数据集中,遴选了654个站(1951-1980年)和658个站(1981-2010年)的资料,依据气候区划理论,遵循同一区划原则,采用同一区划方法和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1951-1980年及19... 根据资料均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1951-2010年中国756个站气象观测日值数据集中,遴选了654个站(1951-1980年)和658个站(1981-2010年)的资料,依据气候区划理论,遵循同一区划原则,采用同一区划方法和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2个时段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区划。结果将中国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对比表明:虽然这2个时段所划分的气候区数量一致,但与1951-1980年相比,在56个气候区中,有30个区在1981-2010年间出现了水平位置移动或范围盈缩;其余26气候区虽然水平位置、范围未出现显著移动或盈缩,但多数区域的区划指标值也出现了变化,说明在过去60年中,中国气候格局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1951-1980 1981-2010 气候区划
原文传递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被引量:61
3
作者 卞娟娟 郝志新 +2 位作者 郑景云 葛全胜 尹云鹤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79-1187,共9页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1951-1980 1981-2010 气候区划界线 移动
原文传递
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本大国:1980~2000年 被引量:104
4
作者 胡鞍钢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0,共10页
过去20年(1980~200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翻了一番,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高达1/4,已经从世界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本大国,这是中国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最具竞争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未来20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过去20年(1980~2000年)中国总人力资本存量翻了一番,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高达1/4,已经从世界人口大国成为人力资本大国,这是中国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最具竞争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未来20年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最重要的发展机遇就是全面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提高全体人民的人力资本。这也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学习型社会 政策 教育投入 户籍制度 人口 人力资本 1980-2000
原文传递
中国-东盟之间的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
5
作者 李欣广 《企业与市场》 2005年第6期67-69,共3页
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较早就开展了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如:中国与新加坡在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之前已开展承包劳务合作,两国建交后,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两国的互利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工程承包业务是中国企业进入泰国经营最早的形式,... 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较早就开展了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如:中国与新加坡在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之前已开展承包劳务合作,两国建交后,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两国的互利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工程承包业务是中国企业进入泰国经营最早的形式,始于1980年。进入菲律宾市场则是1981年。中国公司在马来西亚开展承包工程业务始于1987年。我国部分大型工程公司巳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建立了良好的商业信誉。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通过投标承建了菲日公路3号、4号段,被菲律宾工造部评为样板工程,并组织其他外国公司前往参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务合作 国际工程承包 中国-东盟 1992以来 工程承包业务 承包工程业务 中国与东盟 1980 1981 1987 菲律宾 外交关系 互利合作 企业进入 马来西亚 中国公司 工程公司 商业信誉 样板工程 外国公司 新加坡 总公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