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7.0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 被引量:26
1
作者 韩竹军 虢顺民 +2 位作者 向宏发 张家声 冉勇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0-418,共9页
作为 1996年丽江 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丽江—大具断裂可以分为丽江—玉湖和玉湖—大具等南北两段 .它们在构造表现、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但都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运动学性质 ,即既具有垂直正断运动 ,又有水平左旋走滑运动 .... 作为 1996年丽江 7.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丽江—大具断裂可以分为丽江—玉湖和玉湖—大具等南北两段 .它们在构造表现、运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但都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运动学性质 ,即既具有垂直正断运动 ,又有水平左旋走滑运动 .这种运动特征开始于第四纪初期 (距今 2 .4~ 2 .5Ma) .在构造形式上 ,早更新世时期发育低倾角拆离断层 ;中更新世(0 .8Ma)以来 ,以高角度正断层活动为主 .根据源于玉龙—哈巴雪山东麓的一系列冲沟 ,在穿越山前断裂时同步左旋位错特点和剥夷面垂直落差 ,初步估算了丽江—大具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水平和垂直位错速率分别为 0 .84和 0 .70mm/a ;中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和垂直位错速率分别为 1.5 6和 1.6 9mm/a .近南北向丽江—大具断裂的运动性质一方面受到区域性北北西 南南东水平主压应力场的影响 ;另一方面 ,也受到玉龙—哈巴雪山与丽江盆地之间强烈的差异性运动的制约 .这两种动力学过程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 1996年丽江地震构造环境的特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丽江地震 差异运动 盆地边界断裂 地震构造环境
下载PDF
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的开发——以丽江地震为例(英文) 被引量:5
2
作者 何宏林 宋新初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11,共16页
地震一旦发生,给出一个快速而合理的震害评估,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和灾区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以改善和加快震害评估的速度,有的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然而,几乎所有这些研究... 地震一旦发生,给出一个快速而合理的震害评估,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和灾区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以改善和加快震害评估的速度,有的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然而,几乎所有这些研究和开发都是基于城市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由于不具备象发达城市地区那样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很难把适用于发达的城市地区的类似系统移植过来。此外,尽管同样强度的地震在发达的城市地区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但地震灾害在乡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起来要比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困难得多。所以,有必要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乡村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的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建立本系统的依据是中国地震局1988年编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中的“现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本系统由1)震后快速评估与2)震害数据管理和综合评估2部分组成。选择的范例研究区为丽江地区,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云南省特别是丽江专署和丽江县的家庭和人口分布、各乡镇的GDP等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1996年丽江地震的震害数据,包括建筑物的破坏状况、地震烈度、不同烈度区内的人均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该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可视化震害评估和震害数据管理工具,在该系统中开发的GIS地图制作和插值功能还为我们提供了比以往更细致的震害分析功能。应用上述功能分析1996年丽江地震时,发现地震烈度的衰减分布极其复杂,并不是简单地随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从其空间分布与地质构造背景来看,这种复杂性可以用盆地中堆积物的厚度和断层的分布来解释。尽管这是一个仅适用于中国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并不完善的系统,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对提高中国偏远乡村地区的抗震救灾能力有所帮助,对中国的同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 1996丽江地震 发展中国家 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管理系统 地震灾害评估 丽江地震 开发 GIS平台 乡村地区
下载PDF
利用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实现不同时间长度地震观测资料的形态匹配 被引量:1
3
作者 闫伟 王海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69-777,共9页
本文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引入到地震观测资料的形态匹配分析中,以解决因时间尺度不一致的两列观测数据无法定量比对的问题。基于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方法原理,通过测试数据验证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的可行性,并利用云南西部地区的断层实际观... 本文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引入到地震观测资料的形态匹配分析中,以解决因时间尺度不一致的两列观测数据无法定量比对的问题。基于动态时间规整技术方法原理,通过测试数据验证了动态时间规整方法的可行性,并利用云南西部地区的断层实际观测数据,分析了1996年丽江MS7.0地震前的跨断层观测数据异常形态与当前数据异常形态的相似性问题。结果表明:①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可用于地震资料时间长度不一致时的相似性匹配;②时间不一致的两列观测数据可用累积规整路径距离来定量表征,累积距离越短,曲线形态越一致;③动态时间规整方法可用于给定模板的前兆数据相似度的计算机自动提取,可提高当前仅依靠人工判别的工作效率;④从模式识别的角度考虑,当前下关跨断层水准观测数据变化形态与1996年丽江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的水准数据变化形态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时间规整(DTW)方法 数据异常形态 模式识别 1996年丽江ms7.0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