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P1B3在神经胶质瘤中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
作者 严其康 扈清云 +2 位作者 孙权 王彩霞 朱金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ATP1B3在神经胶质瘤细胞(U87MG)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CGGA及TCGA分析ATP1B3在不同级别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差异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利用siRNA干扰技术瞬时敲减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 目的:探讨ATP1B3在神经胶质瘤细胞(U87MG)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在线数据库CGGA及TCGA分析ATP1B3在不同级别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差异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利用siRNA干扰技术瞬时敲减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87MG中ATP1B3的表达水平,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敲减效率;用CCK-8、transwell实验检测敲减ATP1B3后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减ATP1B3后P-MTOR、MTOR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数据库分析表明ATP1B3的表达量与恶神经胶质瘤恶性程度成正相关,且与患者的预后生存成负相关。敲减ATP1B3后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后明显降低,敲减组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敲减ATP1B3影响P-MTOR的表达水平,P-MTOR/MTOR比值降低。结论:ATP1B3高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且不利于患者的生存预后。在神经胶质瘤细胞内ATP1B3可调控MTOR细胞增殖生长信号通路,敲减ATP1B3基因能有效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因此ATP1B3基因可能是一个潜在神经肿瘤标志物和治疗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ATP1b3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高OATP1B3表达增强索拉菲尼疗效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林毅豪 胡育海 +1 位作者 郑洲 张翔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10期1982-1986,共5页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中高OATP1B3表达对索拉菲尼疗效的增强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肝癌患者的病理组织样本为研究材料,观察OATP1B3在肝癌组织和距肿瘤边缘2 cm的癌旁组织中的表... 目的探究肝细胞癌中高OATP1B3表达对索拉菲尼疗效的增强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8例肝癌患者的病理组织样本为研究材料,观察OATP1B3在肝癌组织和距肿瘤边缘2 cm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OATP1B3表达对服用索拉非尼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并通过转染肿瘤细胞,探究OATP1B3高表达对转染的Hep-1细胞的影响、与OATP1B3表达有关的相关信号通路分析以及索拉菲尼处理OATP1B3高表达肿瘤细胞的生物行为影响。结果48例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的OATP1B3的mRNA表达、蛋白表达水平和免疫组化评分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OATP1B3的Hep-1细胞增殖能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低于阴性对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OATP1B3的Hep-1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Bcl2干细胞样中CD33、OCT4、NANOG和SOX-2的表达均下调,E-cadherin、BAX、C-caspase3表达上调,且细胞凋亡率高于阴性对照细胞。经索拉菲尼处理后,OATP1B3高表达的肿瘤细胞生长和活性均下降;服用索拉非尼的肝癌患者中,高OATP1B3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且以OATP1B3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服用索拉非尼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OATP1B3高表达状态可有效增强索拉菲尼的疗效,抑制癌症发展,为相关治疗方案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OATP1b3基因 索拉菲尼 机制研究
下载PDF
鸡OATP1B3互作蛋白筛选及其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友波 叶涛 +5 位作者 余欢 石钰仕 赵德鹏 龙霞 谭启松 李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83-3696,共14页
【目的】筛选鉴定鸡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ATP1B3)的互作蛋白,并探究其对鸡蛋绿壳颜色形成的影响,为提高绿壳蛋鸡群体选育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真核表达载体p EGFP-SLCO1B3和空载体pEGFP-C1分别转染绿壳型赤水乌骨母鸡蛋壳... 【目的】筛选鉴定鸡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ATP1B3)的互作蛋白,并探究其对鸡蛋绿壳颜色形成的影响,为提高绿壳蛋鸡群体选育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真核表达载体p EGFP-SLCO1B3和空载体pEGFP-C1分别转染绿壳型赤水乌骨母鸡蛋壳腺上皮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结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C-MS/MS)筛选鸡OATP1B3互作蛋白,经GO功能注释分析、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鉴定出与鸡蛋绿壳性状形成相关的OATP1B3互作蛋白。同时,通过构建SLCO1B3基因沉默及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蛋壳腺上皮细胞,检测SLCO1B3基因过表达或沉默时部分OATP1B3互作蛋白基因(FXR1、CTTN、RPL12和RPS17)在蛋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根据鸡蛋壳颜色分为白壳、浅绿和深绿3种类型,分析蛋壳颜色△a*值与FXR1、CTTN、RPL12和RPS17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共筛选鉴定出37个与鸡OATP1B3相互作用的蛋白,其中FXR1、CTTN、RPL12和RPS17与鸡蛋的绿壳性状有密切关系。SLCO1B3基因过表达能极显著下调蛋壳腺上皮细胞内FXR1基因的表达(P<0.01,下同),显著上调RPL12基因表达(P<0.05,下同),极显著上调RPS17基因表达;当SLCO1B3基因沉默后,蛋壳腺上皮细胞内FXR1和CTTN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上调,而RPL12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白壳类型赤水乌骨母鸡下丘脑中的FXR1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绿壳类型赤水乌骨母鸡,肝脏中的RPL12和RPS17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绿壳类型赤水乌骨母鸡;此外,FXR1基因在下丘脑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蛋壳颜色△a*值极显著正相关,RPL12基因在蛋壳腺和肝脏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蛋壳颜色△a*值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筛选鉴定出的37个鸡OATP1B3互作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具有蛋白结合能力及结构分子活性,主要参与细胞过程、生物调节和能量代谢。在鸡壳腺上皮细胞内SLCO1B3基因与FXR1、CTTN、RPL12和RPS17基因间存在调控关系,其中,FXR1和RPL12基因在鸡蛋绿壳性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乌骨鸡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ATP1b3) SLCO1b3基因 互作蛋白 表达调控
下载PDF
赤水乌骨鸡SLCO1B3基因SNPs鉴定及与蛋品质的关联性分析
4
作者 叶涛 李辉 +3 位作者 罗韦 肖涛 余欢 陈友波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为了探究赤水乌骨鸡SLCO1B3基因外显子上的遗传变异位点对蛋壳颜色、蛋品质指标的影响,对300只赤水乌骨鸡SLCO1B3基因的功能突变位点EAV-HP进行基因分型,筛选出109只绿壳纯合基因型(SL/SL)的母鸡。通过直接测序方法鉴定纯合子基因型(SL/... 为了探究赤水乌骨鸡SLCO1B3基因外显子上的遗传变异位点对蛋壳颜色、蛋品质指标的影响,对300只赤水乌骨鸡SLCO1B3基因的功能突变位点EAV-HP进行基因分型,筛选出109只绿壳纯合基因型(SL/SL)的母鸡。通过直接测序方法鉴定纯合子基因型(SL/SL)个体的SLCO1B3基因外显子上存在的SNPs,并构建这些SNPs的双倍型,再与蛋品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赤水乌骨鸡SLCO1B3基因外显子上共检测到3个SNPs,第5外显子上的g.65235858G>A位点为非同义突变,突变后mRNA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关联性分析表明,赤水乌骨鸡SLCO1B3基因的这3个SNPs构建的双倍型对蛋壳颜色ΔL*值、蛋壳颜色Δb*值、蛋形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SLCO1B3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蛋壳颜色、蛋形指数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乌骨鸡 SLCO1b3 SNPS
下载PDF
circSLCO1B3在三阴乳腺癌脑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5
作者 张颖 宋彩露 +2 位作者 刘凌蕊 唐海林 赖洁兰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5期31-37,共7页
目的探讨circSLCO1B3在三阴乳腺癌(TNBC)脑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实验检测circSLCO1B3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过表达质粒上调TNBC子代脑转移细胞231Br中circSLCO1B3的表达,设为circSLCOB3-OE组(转染对... 目的探讨circSLCO1B3在三阴乳腺癌(TNBC)脑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实验检测circSLCO1B3在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采用过表达质粒上调TNBC子代脑转移细胞231Br中circSLCO1B3的表达,设为circSLCOB3-OE组(转染对照质粒的为circCTR-OE组),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ircSLCO1B3对231Br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经小鼠左心室注射231Br细胞,构建体内脑转移模型,检测circSLCO1B3对TNBC脑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CircInteractome及TargetScan在线软件分别预测与circSLCO1B3结合的miRNA及miRNA下游靶基因,并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qRT-PCR、Western blotting实验验证其调控关系。结果相对正常乳腺上皮细胞,circSLCO1B3在TNBC细胞系中均显著下调,且在TNBC子代脑转移细胞231Br中下调最为显著(P<0.05)。与circCTR-OE组比较,circSLCOB3-OE组231Br细胞的侵袭能力、脑转移结节数目均显著降低(P均<0.05)。与细胞核比较,circSLCO1B3在细胞质中的相对含量高(P<0.05)。与野生型circSLCO1B3+miR-NC共转染组相比,野生型circSLCO1B3+miR-155组的相对荧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circCTR-OE组相比,circSLCO1B3-OE组miR-15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野生型PTEN+miR-NC共转染组相比,野生型PTEN+miR-155组的相对荧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转染miR-NC相比,转染miR-155细胞PTEN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circCTR-OE组比较,circSLCOB3-OE组PTE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及PTEN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与circSLCOB3-OE组比较,circSLCOB3-OE+miR-155组PTEN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circSLCO1B3通过吸附miR-155,上调PTEN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TNBC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乳腺癌 脑转移 circSLCO1b3 MIR-155 PTEN
下载PDF
PAFAH1B3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疾病进展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顾喆赟 陶健 +1 位作者 蔡奕峰 王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8-454,共7页
目的:探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CD138^(+)细胞中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1B3(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 1B3,PAFAH1B3)基因表达水平与2年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 目的:探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CD138^(+)细胞中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1B3(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 1B3,PAFAH1B3)基因表达水平与2年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间于南通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47例行AHSCT治疗的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骨髓CD138^(+)细胞中PAFAH1B3 mRNA的表达水平,并将随访2年间疾病进展或死亡者纳入进展组,其余纳入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PAFAH1B3 mRNA表达水平,以入组患者PAFAH1B3 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为界将患者分为PAFAH1B3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R)。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2年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共有13/147例患者失访,最终进展组纳入44例,预后良好组纳入90例。进展组年龄高于预后良好组,移植后达CR^(+)VGPR患者比例低于预后良好组,两组ISS分期例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组PAFAH1B3 mRNA表达水平和LDH>250 U/L患者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LT值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PAFAH1B3高表达组2年PFSR显著低于低表达组(log rankχ^(2)=8.167,P=0.004);LDH>250 U/L(HR=3.389,P=0.010)、PAFAH1B3 mRNA表达水平(HR=50.561,P=0.001)和ISSⅢ期(HR=1.000,P=0.003)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SSⅠ期(HR=0.133,P=0.001)为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接受AHSCT治疗的MM患者骨髓CD138^(+)细胞中PAFAH1B3 mRNA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检测PAFAH1B3 mRNA表达水平对预测患者的PFSR和预后分层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无进展生存 血小板激活因子乙酰水解酶1b3 预后
下载PDF
基于OATP1B3转运体活性与表达研究黄芩-黄连药对中黄连对黄芩黄酮肝脏分布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燕 崔馨戈 +4 位作者 訾苗苗 汪杰 刘艳 彭灿 王茜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究在连续给药过程中,黄连对黄芩黄酮在大鼠肝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黄芩、黄连-黄芩药对提取物14 d后,LC-MS/MS分析肝脏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的含量;采用稳定转染OATP1B3的HEK293细胞,以黄芩苷... 目的探究在连续给药过程中,黄连对黄芩黄酮在大鼠肝组织中分布的影响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黄芩、黄连-黄芩药对提取物14 d后,LC-MS/MS分析肝脏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的含量;采用稳定转染OATP1B3的HEK293细胞,以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底物,小檗碱作为抑制剂,进行药物转运实验;大鼠灌胃给药黄芩、黄连-黄芩药对提取物14 d后,取肝脏进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Oatp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连续给药后,在肝脏中,黄连仅降低汉黄芩素的含量。小檗碱可抑制OATP1B3对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转运功能;黄连可上调Oatp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在连续给药过程中,黄连可通过影响OATP1B3转运体活性和蛋白水平共同影响黄芩黄酮在肝脏中的转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连 配伍 OATP1b3转运体 黄芩苷 黄芩素 汉黄芩苷 汉黄芩素
下载PDF
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及STS标记Vp1B3在小麦抗穗发芽基因型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燕 张春利 +4 位作者 陈新民 夏兰芹 王德森 何中虎 于卓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7-582,共6页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 为了筛选抗穗发芽品种(系)并了解其抗性机制,应用整穗发芽法和发芽指数鉴定了33份小麦新品系的穗发芽抗性,以红粒品种京冬8号和京9428作为抗穗发芽对照,以白粒品种京411和中优9507作为感穗发芽对照,并结合共显性STS标记Vp1B3对其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穗发芽率(SGR)低于抗性对照京冬8号和京9428平均值(12.7%)的品系有7份,其中2份为白粒,5份为红粒。只有一份红粒品系CA0489的发芽指数(GI)低于抗性对照平均值(13.2%)。应用STS标记Vp1B3共扩增出849 bp、569 bp和652 bp三种片段,分别属于抗穗发芽基因型Vp1Bb和Vp1Bc及感穗发芽基因型Vp1Ba,其频率分别为3%、18%和79%。红粒抗穗发芽品系CA0489属于Vp1Bb基因型和红色种皮休眠型,CA0481属于Vp1Bc抗穗发芽基因型,另外三份红粒抗穗发芽品系的抗性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白粒抗穗发芽品系CA0509和CA0459的抗性为非Vp1B3类型,其抗性可能与穗部性状和颖壳抑制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穗发芽 穗发芽率(SGR) 发芽指数(GI) STS标记Vp1b3
下载PDF
5个绿壳蛋鸡群体中EAV-HP在SLCO1B3基因5′-非编码区插入整合频率和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晨 张丹萍 +6 位作者 张浩 俄广鑫 沙日耐 曾盛诚 张海燕 潘建飞 韩建林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3-188,共6页
本试验旨在测定和比较5个绿壳蛋鸡群体中EAV-HP在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B3(solute carrier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family member 1B3,SLCO1B3)基因的5′-非编码区插入整合的频率和类型。所选5个绿壳蛋鸡群体包括3... 本试验旨在测定和比较5个绿壳蛋鸡群体中EAV-HP在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B3(solute carrier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family member 1B3,SLCO1B3)基因的5′-非编码区插入整合的频率和类型。所选5个绿壳蛋鸡群体包括3个北京地区的商业群体(北京-LK、北京-LF和北京-YM)、贵州长顺绿壳蛋鸡群体和四川省地方品种旧院黑鸡;采用双重PCR对EAV-HP的插入整合进行检测,并利用DNA测序的方法判断EAV-HP的主要突变位点。结果表明,5个绿壳蛋鸡群体均拥有一定数量的EAV-HP插入整合的个体,表现为杂合(LC/N)和纯合(LC/LC)基因型,均可产绿壳蛋,其中旧院黑鸡的绿壳蛋频率最低,仅为28.90%,其次是北京-LF群体,为46.94%,其他3个群体的绿壳蛋频率为83.33%~84.62%;经卡方检验,北京-LF和旧院黑鸡群体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而其他3个群体则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DNA测序结果显示这5个绿壳蛋鸡群体中EAV-HP插入整合的序列与之前报道的东乡绿壳蛋鸡的KC632577.1完全一致。地方品种旧院黑鸡的绿壳蛋频率较低,建议利用双重PCR检测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加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壳蛋 EAV-HP插入 SLCO1b3基因
下载PDF
穗发芽抗性STS标记Vp1B3在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的检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继明 张海萍 +3 位作者 常成 殷波 司红起 马传喜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75-1079,共5页
小麦在临近收获前发生穗发芽,不仅劣化小麦加工品质,而且降低小麦产量。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是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实验以258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试材,利用已报道的小麦穗发芽抗性标记Vp1B3对其进行多态性检测,以了解... 小麦在临近收获前发生穗发芽,不仅劣化小麦加工品质,而且降低小麦产量。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是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实验以258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试材,利用已报道的小麦穗发芽抗性标记Vp1B3对其进行多态性检测,以了解该抗性标记在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的分布规律,寻找新的等位变异类型,并结合部分品种的发芽指数,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类型与穗发芽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检测的258份供试材料中,a带型(13.9%)、c带型(41.1%)和e带型(34.5%)等3种带型为主要扩增带型,占总变异类型的89.5%;b、d、f带型为本研究所发现的新的等位变异类型,占总变异类型的2.4%。此外,杂合带型以及无扩增产物的分别占总变异类型的3.5%和4.6%。对选取的部分穗发芽抗性不同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带型品种的发芽指数(GI,47.9%)明显高于a带型(GI,22.6%)和e带型(GI,24.3%)的品种,但c带型的品种中也存在GI值较低的高抗穗发芽品种,而a带型和e带型的品种中同时也出现了GI值较高的感穗发芽品种,说明小麦穗发芽的遗传机制比较复杂,其抗性不仅仅受Vp1B3基因控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核心种质 穗发芽 STS标记 Vp1b3
下载PDF
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凤芝 梁伟光 +3 位作者 樊庆琦 黄承彦 高庆荣 李根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5-578,共4页
为了探讨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利用Vp1B3的功能标记对山东小麦385份农家品种、101份历史品种和25份当前主栽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B3的不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小麦中具有不同... 为了探讨穗发芽相关基因Vp1B3不同等位变异在山东小麦中的分布与演变规律,利用Vp1B3的功能标记对山东小麦385份农家品种、101份历史品种和25份当前主栽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Vp1B3的不同等位变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小麦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点:25份当前主栽品种中有17份含有抗穗发芽类型的等位变异(Vp1B3b、Vp1B3c),占68.0%;101份历史品种中抗穗发芽的类型有58份,占57.4%;而385份农家品种中只有100份属于抗穗发芽类型,仅占26.0%。在山东省四大麦区的地方品种中Vp1B3的等位基因分布规律亦不同:在胶东丘陵晚熟麦区及鲁西北平原冬性、半冬性、晚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6.2%和9.9%;在鲁中山丘川半冬性、冬性中熟麦区和鲁西南平原湖洼半冬性早熟麦区的地方品种中抗穗发芽类型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分别为44.7%和3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小麦 穗发芽 Vp1b3 等位变异
下载PDF
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Tamyb10D和Vp1B3在红白粒小麦中的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泠 高春保 +6 位作者 王翠 朱展望 佟汉文 刘易科 张宇庆 邹娟 何伟杰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66-69,共4页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利用240份小麦品种(系)4年的整穗发芽率数据对Tamyb10D和Vp1B3标记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红粒比白粒抗穗发芽;(2)在不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两标记可用,Tamyb10D标记相对更好;(3)在区...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穗发芽抗性相关分子标记,利用240份小麦品种(系)4年的整穗发芽率数据对Tamyb10D和Vp1B3标记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红粒比白粒抗穗发芽;(2)在不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两标记可用,Tamyb10D标记相对更好;(3)在区分红白粒的情况下,Tamyb10D标记仅在红粒中可用,而Vp1B3标记不可用;(4)Tamyb10-D1b和Vp-1Bc基因型在红粒中的出现频率高于白粒,特别是前者差异大(红粒、白粒分别为64.79%和1.78%)。由此推断,在不考虑子粒颜色时,两标记与穗发芽抗性的相关性主要是由其与红色子粒的相关性决定的,而非其自身作用。综上所述,Tamyb10D标记可用于红粒抗穗发芽种质筛选,Vp1B3标记不可用于红粒和白粒抗穗发芽种质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分子标记 Tamyb10D Vp1b3
下载PDF
一例Rotor综合征SLCO1B1和SLCO1B3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志华 郑必霞 +2 位作者 李玫 金玉 林谦 《肝脏》 2016年第7期542-544,60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1例Roto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SLCO1B1和SLCO1B3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从外周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进行四千种已知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筛查,用Sanger测... 目的初步探讨1例Roto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SLCO1B1和SLCO1B3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从外周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进行四千种已知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筛查,用Sanger测序法分析验证二代测序发现的突变位点。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皮肤及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示高胆红素血症,直接、间接胆红素双向增高。高通量测序发现患儿携带SLCO1B1基因c.1738 C>T纯合突变和SLCO1B3基因c.360_481 del纯合突变。c.1738 C>T突变为无义突变,已有文献报道,推测导致蛋白的第580位氨基酸密码子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c.360_481 del突变为移码突变,蛋白编码区的第360至481位碱基缺失。该变异未见文献报道,也未见SNP数据库收录。此变异使蛋白缺失40个氨基酸的同时还造成开放阅读框移码,可能造成蛋白功能丧失。结论 SLCO1B1和SLCO1B3基因突变导致的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和OATP1B3功能缺陷是该Rotor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的分子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OR综合征 SLCO1B1基因 SLCO1b3基因
下载PDF
伴有高滴度冷抗体的A1B3亚型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光文 谢明刚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6-107,共2页
关键词 A1b3亚型 冷抗体 抗体筛查
下载PDF
胃癌患者SLCO1B3基因多态性与多西紫杉醇诱导中性粒细胞减少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萍 邹素兰 倪雪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26期5-7,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SLCO1B3基因多态性与多西他赛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61例接受多西他赛化疗的胃癌患者,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SLCO1B3基因多态性,研究不同SLCO1B3基因分型与骨髓抑制风险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SLCO1B3 A...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SLCO1B3基因多态性与多西他赛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61例接受多西他赛化疗的胃癌患者,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SLCO1B3基因多态性,研究不同SLCO1B3基因分型与骨髓抑制风险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SLCO1B3 AA型42例(68.9%),AG型16例(26.2%),GG型有3例(4.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同SLCO1B3基因型与骨髓抑制发生风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共显性遗传模型:杂合子(AG)vs.野生型(AA),优势比(OR)=0.341,95%置信区间(95%CI):0.101-1.156;纯合子(GG)vs.(AA),OR=0.375,95%CI:0.031-4.465;显性遗传模型:(AG+GG)vs.AA,OR=0.346,95%CI=0.110-1.087;隐性遗传模型:GG vs.(AG+AA),OR=0.500,95%CI=0.043-5.823]。进一步对患者各临床特征与骨髓抑制发生风险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二者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SLCO1B3基因多态性不能作为预测本组人群多西他赛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基因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SLCO1b3基因 多态性 化疗
下载PDF
增强MRI肝癌成像中转运蛋白OATP1B3表达及其临床亚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锦红 闫苗苗 张炜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38-242,247,共6页
目的:探讨钆塞酸增强MRI(EOB-MRI)肝癌成像中的转运蛋白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IB3(OATP1B3)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肝细胞癌(HCC)临床亚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实时逆转录聚... 目的:探讨钆塞酸增强MRI(EOB-MRI)肝癌成像中的转运蛋白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IB3(OATP1B3)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肝细胞癌(HCC)临床亚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临床样本中转运蛋白、转录因子和Wnt靶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体外对HCC细胞系KYN-2进行氯化锂(LiCl)处理,以评估其对Wnt信号转导活性的影响。结果:对转运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的分析表明,在EOB-MRI的肝胆期图像中,OATP1B3与肿瘤增强呈相关性。关联分析显示OATP1B3的表达与Wnt/β-catenin靶基因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此外,LiCl处理诱导了KYN-2细胞中OATP1B3 mRNA的表达,在EOB-MRI中肿瘤增强预测Wnt/β-catenin活化的HC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9.0%和82.1%。结论:在EOB-MRI中,OATP1B3是介导HCC增强的重要转运蛋白。OATP1B3的表达与Wnt/β-catenin靶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因此HCC中OATP1B3上调很可能代表Wnt/β-catenin激活HCC的特定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MRI OATP1b3 分子亚类
下载PDF
A1B3亚型一例报告
17
作者 刘冀华 《输血通讯》 1997年第1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血型 A1b3亚型 血清学 献血员
下载PDF
PAFAH1B3介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大细胞肺癌的转移 被引量:2
18
作者 汤素萍 倪松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1-465,492,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1b催化亚基3(PAFAH1B3)在大细胞肺癌(LCLC)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LCLC细胞中PAFAH1B3的表达。CCK8、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用于检测PAFAH1B3对H460细胞增殖、...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1b催化亚基3(PAFAH1B3)在大细胞肺癌(LCLC)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LCLC细胞中PAFAH1B3的表达。CCK8、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用于检测PAFAH1B3对H460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和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沉默PAFAH1B3后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变化。结果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相比,H460细胞中PAFAH1B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沉默PAFAH1B3显著抑制了H460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侵袭能力。PAFAH1B3缺失情况下,H460细胞的细胞周期由S期向G_(0)/G_(1)期转化。机制研究发现,PAFAH1B3沉默后,H460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上调,N-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下调。结论PAFAH1B3在LCLC中发挥着致癌的作用,其可能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MT)过程促进了LCLC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FAH1b3 大细胞肺癌 上皮间质转化 转移
下载PDF
静脉注射给药的甘草酸易在由肝转运体OATP1B1/OATP1B3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中成为被影响药物 被引量:2
19
作者 董佳佳 Olajide EOlaleye +8 位作者 姜蓉嵘 李静 吕闯 杜飞飞 徐方 杨军令 王凤清 贾伟伟 李川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64-365,共2页
随意使用天然产品可能严重干扰患者正在接受的化药治疗,此已引起国际广泛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在中国很普遍,研究中药与化药合用时发生药代性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对于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不同于美英等西方国家,... 随意使用天然产品可能严重干扰患者正在接受的化药治疗,此已引起国际广泛关注。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在中国很普遍,研究中药与化药合用时发生药代性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对于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不同于美英等西方国家,中国将中药作为药物来监管和使用,因此研究中药与化药合用的风险既涉及“中药影响化药”,也涉及“化药影响中药”。国际上围绕化药影响天然产物制品的研究还很少,这是因为与健康相关的天然产物制品在西方国家通常不具备药物身份,缺乏相应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技术。研究“化药影响中药”的风险首先应明确成分体内暴露改变能够影响中药的有效性或安全性,其重点是要搞清楚与化药合用能否通过某种机制改变这些中药成分的体内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C 静脉注射给药 OATP1B1/OATP1b3 甘草酸
下载PDF
肝细胞癌进展过程中的关键基因ATP1B3和ENAH的筛选与鉴定:基于数据挖掘和临床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雪佳 李玉杰 +2 位作者 吴登强 马义丽 周素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5-823,共9页
目的筛选与肝细胞癌(HCC)预后、进展和临床诊断相关标记物。方法分析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的TCGA-LIHC、GSE84432、GSE14323和GSE63898数据集。利用GEO_(2)R和edge R包获得各疾病类型之间共同差异基因(DE... 目的筛选与肝细胞癌(HCC)预后、进展和临床诊断相关标记物。方法分析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的TCGA-LIHC、GSE84432、GSE14323和GSE63898数据集。利用GEO_(2)R和edge R包获得各疾病类型之间共同差异基因(DEG),并对DEG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将DEG在TCGALIHC中正常和癌组织进行差异表达验证分析,挑选在HCC中上调基因。利用R语言进行生存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因与患者临床特征关系分析。再通过RT-qPCR验证15对临床HCC和癌旁组织中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数据库挖掘共获得118个共同DEG,挑选出2个基因:ATP酶Na+/K+转运亚基Beta 3(ATP1B3)和肌动蛋白调节器(ENAH),其表达随疾病进展升高。结合TCGA-LIHC数据集生存分析发现两者高表达与HCC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ATP1B3和ENAH的AUC值分别是0.821和0.933。ATP1B3高表达与晚期病理T分期、Stage和Grade相关(P<0.05),而ENAH高表达仅与晚期病理Grade有关(P<0.05)。RT-qPCR结果发现,ATP1B3和ENAH在临床HCC组织中表达上调(P<0.05)。结论ATPIB3和ENAH有望成为肝脏疾病恶化和肝细胞癌的不良预后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硬化 肝细胞癌 ATP1b3 ENAH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