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F-1介导MAPKs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1
作者 李冬 董晓俊 徐成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GF-1(0、5、10、20 ng/mL)培养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ARS)染色检测ALP活性、钙盐... 目的探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在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IGF-1(0、5、10、20 ng/mL)培养C3H10T1/2细胞,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ARS)染色检测ALP活性、钙盐沉积情况,qRT-PCR法检测成骨特性因子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成骨分化特异性因子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APK通路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对数期细胞分为空白组、IGF-1组、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组、PD+IGF-1组、p38通路抑制剂(SB202192)组、SB+IGF-1组,qRT-PCR法检测成骨特性因子RUNX2、成骨分化特异性因子骨桥蛋白(OPN)、骨钙蛋白(OCN)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IGF-1组ALP显色加深,ALP活性升高,钙盐结节形成增多,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升高,磷酸化ERK、p38、JNK蛋白表达增加,具有剂量效应(P<0.05)。与空白组比较,PD组、SB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D+IGF-1组、SB+IGF-1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与IGF-1组比较,PD+IGF-1组、SB+IGF-1组C3H10T1/2细胞RUNX2、OPN、OC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IGF-1促进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K信号通路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C3h10T1/2细胞 成骨分化
下载PDF
2019—2021年华东地区6株禽源H3亚型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2
作者 赵婉宸 李扬 +5 位作者 才天宇 葛志闯 高如一 王晓泉 顾敏 刘秀梵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H3亚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可感染人、猪、马、犬、禽等众多宿主并能发生跨种间传播,危害不容忽视。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华东地区活禽市场采集表观健康的家禽喉头与泄殖腔棉拭,通过血清学试验鉴定、筛选出6株代表性水禽源H3亚... H3亚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可感染人、猪、马、犬、禽等众多宿主并能发生跨种间传播,危害不容忽视。本研究于2019—2021年在华东地区活禽市场采集表观健康的家禽喉头与泄殖腔棉拭,通过血清学试验鉴定、筛选出6株代表性水禽源H3亚型流感病毒,并经RT-PCR试验确定5株为H3N2亚型、1株为H3N1亚型。进一步对6株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A蛋白裂解位点处均为PEKQTR/GLF,不存在连续碱性氨基酸,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受体结合位点处均为禽源特征性的226Q和228S,提示其跨种传播至哺乳动物的潜能较低;内部基因片段来源多样化,与H3N8、H4N6、H5N8、H6N1、H7N7、H0N3等众多亚型禽流感病毒的亲缘关系密切;除JS1018/19和JS1094/19的NS基因属于北美谱系以外,其余均属于欧亚谱系的禽源分支,与犬、马、猪、人等哺乳动物源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提示虽然可能存在不同进化谱系间的基因重组但并未发生从禽到哺乳动物宿主的基因交换。该研究结果丰富了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数据,为进一步了解我国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布特征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h3N1 h3N2 基因组分析 遗传进化
下载PDF
6-氟-4-羟基-3-氧代-3,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3
作者 毛云虹 赵春深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7-1268,共12页
喹喔啉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特别是抗癌药物研发领域。本文通过四步反应法首次合成了6-氟-4-羟基-3-氧代-3,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经溶液结晶法获得其单晶体。晶体学分析表明,该化合... 喹喔啉类化合物由于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特别是抗癌药物研发领域。本文通过四步反应法首次合成了6-氟-4-羟基-3-氧代-3,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经溶液结晶法获得其单晶体。晶体学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常数a=1.28663(10)nm,b=2.25249(17)nm,c=1.01564(7)nm,Z=8,ρ_(c)=1.359 g·cm^(-3),R=0.0538,R_(w)=0.1406。在B3LYP/6-311+G(2d,p)模式下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该化合物的最佳结构,与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的晶体结构基本一致。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其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此外,通过DFT计算了分子的静电势和前沿分子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喔啉类化合物 6-氟-4-羟基-3-氧代-3 4-二氢喹喔啉-1(2 h)-羧酸叔丁酯 晶体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合成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可见光诱导玫瑰红催化喹喔啉-2(1H)-酮的C3-H烷基化反应
4
作者 赵能选 徐宏烈 +1 位作者 刘华 李兰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1-337,共7页
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光诱导一锅法高选择性N-甲基喹喔啉酮类化合物和苯乙酮类化合物合成一系列3-烷基化喹唑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在室温条件下,以玫瑰红作为光催化剂,在18 W 460 nm的蓝色LED下照射8 h,通过直接C3-H活... 建立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光诱导一锅法高选择性N-甲基喹喔啉酮类化合物和苯乙酮类化合物合成一系列3-烷基化喹唑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在室温条件下,以玫瑰红作为光催化剂,在18 W 460 nm的蓝色LED下照射8 h,通过直接C3-H活化的方案,较好收率获得一系列相应的3-烷基化喹喔啉-2(1H)-酮类化合物,最高产率可达到76%。反应体系具有经济实用性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的特点,为3-烷基化喹喔啉-2(1H)-酮类化合物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 喹唑啉-2(1h)-酮 苯丙酮 3-烷基化喹唑啉-2(1h)-酮
下载PDF
东紫苏精油对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脂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5
作者 张梦媛 徐芳 +3 位作者 柏桦 邹伟 刘晓颖 王琦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9期67-74,共8页
为探讨东紫苏精油对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脂分化的作用及降脂机制,利用噻唑蓝[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成活率,以界定浓度的适宜范围;用油红O染色法对东紫苏精油... 为探讨东紫苏精油对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成脂分化的作用及降脂机制,利用噻唑蓝[the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细胞成活率,以界定浓度的适宜范围;用油红O染色法对东紫苏精油作用后的细胞成脂分化作用进行分析;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glycerol phosphate oxidase-p-aminophenazone,GPO-PAP)法、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4-氨基安替比林苯酚(cholesterol oxidase,peroxidase and 4-aminoantipyrine phenol,COD-PAP)酶法检测东紫苏精油处理后细胞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的变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d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sα,C/EBPα)、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4,FABP4)mRNA和相关蛋白在成脂分化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TG)含量显著增加(P<0.05),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中PPARγ、C/EBPα、FABP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高脂模型组相比,中剂量(50μg/mL)和高剂量(100μg/mL)精油组TC和TG含量明显下降,小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中PPARγ、C/EBPα、FABP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试验结果表明,东紫苏精油可能通过调控PPARγ/C/EBPα/FABP4信号通路发挥对C3H10T1/2细胞成脂分化的抑制作用,达到减脂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紫苏精油 间充质干细胞C3h10T1/2 成脂分化 降脂机制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可见光下g-C_(3)N_(4)催化诱导C(sp^(2))-H芳基化喹喔啉-2(1H)-酮
6
作者 赵能选 李兰杰 +1 位作者 徐宏烈 王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5,共7页
建立了一种有效且简单的可见光诱导的g-C_(3)N_(4)催化的喹喔啉-2(1H)-酮的芳基化反应。该反应以乙腈为溶剂,K_(2)S_(2)O_(8)为氧化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和官能团耐受性好等优点。该策略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可以获得各... 建立了一种有效且简单的可见光诱导的g-C_(3)N_(4)催化的喹喔啉-2(1H)-酮的芳基化反应。该反应以乙腈为溶剂,K_(2)S_(2)O_(8)为氧化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和官能团耐受性好等优点。该策略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可以获得各种中等到良好产率的3-苯基喹喔啉-2(1H)-酮化合物,最高产率达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3-苯基喹喔啉-2(1h)-酮 g-C_(3)N_(4)
下载PDF
(R)-3-氨基-3,4-二氢-1-甲氧基喹啉-2(1H)-酮的合成
7
作者 郑苏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6期60-63,共4页
首先,以D-苯丙氨酸和二碳酸二叔丁酯为起始原料,经过Boc氨基保护合成N-叔丁氧羰基苯丙氨酸;然后N-叔丁氧羰基苯丙氨酸在甲氧氨盐酸盐的作用下生成缩合物2-(N-叔丁氧羰基)-N-甲氧基-3-苯丙酰胺;然后缩合物在催化剂二(三氟乙酸)碘苯的作... 首先,以D-苯丙氨酸和二碳酸二叔丁酯为起始原料,经过Boc氨基保护合成N-叔丁氧羰基苯丙氨酸;然后N-叔丁氧羰基苯丙氨酸在甲氧氨盐酸盐的作用下生成缩合物2-(N-叔丁氧羰基)-N-甲氧基-3-苯丙酰胺;然后缩合物在催化剂二(三氟乙酸)碘苯的作用下成环生成3-(N-叔丁氧羰基)-3,4-二氢-1-甲氧基喹啉-2(1H)-酮;最后后者经过脱保护合成目标产物。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四步总收率15.1%,产物经过1H-NMR和MS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苯丙氨酸 (R)-3-氨基-3 4-二氢-1-甲氧基喹啉-2(1h)-酮 合成
下载PDF
基于CaMKⅡδ-RIPK1/RIPK3-MLKL通路的黄芪-丹参配伍对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丞波 王新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08-113,共6页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配伍对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基于CaMKⅡδ-RIPK1/RIPK3-MLKL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9C2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丹参+激活剂(油酸)组、黄芪丹参...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配伍对缺氧/复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基于CaMKⅡδ-RIPK1/RIPK3-MLKL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9C2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丹参+激活剂(油酸)组、黄芪丹参组和抑制剂(KN-93磷酸盐)组,分别于相应培养基培养。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钙调蛋白激酶(CaMK)Ⅱδ、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上清液LDH水平显著升高(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CaMKⅡδ、RIPK1、RIPK3和MLKL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丹参组细胞上清液LDH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CaMKⅡδ、RIPK1、RIPK3和MLKL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黄芪丹参作用与CaMKⅡδ抑制剂KN-93磷酸盐相当。结论黄芪-丹参配伍可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抑制心肌细胞坏死性凋亡,其机制与下调CaMKⅡδ-RIPK1/RIPK3-MLKL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丹参 h9C2细胞 缺氧/复氧 钙调蛋白激酶Ⅱδ 坏死性凋亡 RIPK1/RIPK3-MLKL通路
下载PDF
Prdm14对C3H10T1/2细胞增殖及干性的影响
9
作者 龙春兰 周宇 +4 位作者 易勤 谭彬 许皓 魏光辉 朱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2期1665-1669,共5页
目的探讨PR结构域蛋白14(Prdm14)对C3H10T1/2细胞增殖及干性的影响。方法该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C3H10T1/2细胞)、阴性对照组(感染慢病毒空载体的C3H10T1/2细胞)以及实验组(感染Prdm14慢病毒的C3H10T1/2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探讨PR结构域蛋白14(Prdm14)对C3H10T1/2细胞增殖及干性的影响。方法该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C3H10T1/2细胞)、阴性对照组(感染慢病毒空载体的C3H10T1/2细胞)以及实验组(感染Prdm14慢病毒的C3H10T1/2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Prdm14 mRNA及蛋白水平。采用CCK-8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3H10T1/2细胞增殖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活性测定,观察ALP活性情况;采用WB检测干性因子Sox2、Nanog、Oct4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Prdm14 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LP活性及细胞增殖能力增强(P<0.05),干性因子Sox2、Nanog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Oct4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dm14可促进C3H10T1/2细胞增殖及干性因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结构域蛋白14 C3h10T1/2细胞 增殖 干性
下载PDF
3,4-二氢萘-1(2H)-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
10
作者 刘淑莲 刘连栋 +1 位作者 侯云 侯桂革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1-4,共4页
据报道,3,4-二氢萘-1(2H)-酮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和应用价值。以间苯二甲醛、7-甲氧基-3,4-二氢萘-1(2H)-酮、7-氟-3,4-二氢萘-1(2H)-酮为原料,以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为催化剂,通过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得到两个苯基桥连的3,4... 据报道,3,4-二氢萘-1(2H)-酮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和应用价值。以间苯二甲醛、7-甲氧基-3,4-二氢萘-1(2H)-酮、7-氟-3,4-二氢萘-1(2H)-酮为原料,以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为催化剂,通过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得到两个苯基桥连的3,4-二氢萘-1(2H)-酮类化合物1和化合物2,并通过NMR、IR、HRMS等波谱手段进行结构表征。MTT法评价了两个化合物对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QGY-7703和正常肝细胞HHL-5的细胞毒性,ELISA法评价了化合物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释放的抑制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相比,化合物1和2显示了较好的抗肝癌活性,特别是氟取代的化合物2对HepG2的IC50值达到2.02μmol/L,对正常细胞HHL-5的毒性较小,且能有效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的释放,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活性。该研究为开发高效低毒的抗肝癌药物提供了有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二氢萘-1(2h)-酮 波谱 抗肝癌 细胞毒性 抗炎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中间体(S)-2-(1-氨基丙基)-5-氟-3-苯基-4(3H)-喹唑啉酮盐酸盐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
11
作者 吴云登 龚飞虎 +3 位作者 万辉 谢俊 徐向阳 李剑 《化学世界》 CAS 2023年第5期359-364,共6页
以(S)-2-(叔丁氧羰基氨基)丁酸和2-氨基-6-氟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环合,然后与苯胺反应,再在盐酸的作用下,脱Boc、成盐酸盐,即得(S)-2-(1-氨基丙基)-5-氟-3-苯基-4(3H)-喹唑啉酮盐酸盐。目标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 以(S)-2-(叔丁氧羰基氨基)丁酸和2-氨基-6-氟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环合,然后与苯胺反应,再在盐酸的作用下,脱Boc、成盐酸盐,即得(S)-2-(1-氨基丙基)-5-氟-3-苯基-4(3H)-喹唑啉酮盐酸盐。目标产物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进行了表征,再经挥发得到了本品的单晶,并通过X单晶衍射分析表征了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3K-δ抑制剂 Idelalisib中间体 (S)-2-(1-氨基丙基)-5-氟-3-苯基-4(3h)-喹唑啉酮盐酸盐 合成 晶体结构
下载PDF
光诱导过硫酸铵催化喹喔啉-2(1H)-酮的C3芳基化反应
12
作者 赵能选 李兰杰 +1 位作者 徐宏烈 刘华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3年第5期26-31,共6页
建立了一种光诱导一锅法高选择性促进喹唑啉-2(1H)-酮类化合物和苯肼化合物合成一系列3-芳基化喹唑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以过硫酸铵作为光催化剂,在18 W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下照射18 h,通过直接C3-H活化,得到各种相应的3-取代喹喔啉... 建立了一种光诱导一锅法高选择性促进喹唑啉-2(1H)-酮类化合物和苯肼化合物合成一系列3-芳基化喹唑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以过硫酸铵作为光催化剂,在18 W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下照射18 h,通过直接C3-H活化,得到各种相应的3-取代喹喔啉-2(1H)-酮类化合物,收率达86%。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经济实用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 喹唑啉-2(1h)-酮 苯肼 3-芳基化喹唑啉-2(1h)-酮
下载PDF
Synthesis,Crystal Structure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 of 1-(Prop-2-yn-1-yl)-7,8-dihydro-1H-benzo[d][1,3]-thiazine-2,5(4H,6H)-dione Derivatives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文彬 张凡 +3 位作者 何祥 孟志慧 黄年玉 邹坤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56-662,共7页
The important synthetic precursor(Ⅲ), 1-(prop-2-yn-1-yl)-7,8-dihydro-1Hbenzo[d][1,3]thiazine-2,5(4H,6H)-dione(C(11)H(11)NO2S), was prepared through a three-component reaction, which was further transferre... The important synthetic precursor(Ⅲ), 1-(prop-2-yn-1-yl)-7,8-dihydro-1Hbenzo[d][1,3]thiazine-2,5(4H,6H)-dione(C(11)H(11)NO2S), was prepared through a three-component reaction, which was further transferred into cytotoxic triazoles by alkylation and "click" synthesis in satisfactory yields of 87%^95%. Their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H-RESI-MS and NMR analysis. Meanwhile, the crystal of Ⅲ was obtained and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Crystal data: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2121, a = 5.189(4), b = 8.661(6), c = 23.498(17) A, V = 1056.2(13) A^3, Z = 4, F(000) = 464, Dc = 1.392 g/cm^3, μ =0.284 mm^-1, R = 0.0637 and wR = 0.1668 for 8182 independent reflections(R(int) = 0.1580) and 2166 observed ones(I 〉 2σ(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diffraction crystal structure 7 8-dihydro-1h-benzo[d][1 3]thiazine-2 5(4h 6h)-dione cytotoxic activity triazole
下载PDF
2,3-二氢喹唑啉-4(1H)-酮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士国 陈霞 漆偲劼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00-104,共5页
概述了水溶剂、有机溶剂、离子液体、无溶剂、乙醇/水溶剂中合成2,3-二氢喹唑啉-4(1H)-酮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邻氨基苯甲酰胺、醛(或酮)为基础原料的合成途径和以靛红酸酐、胺或铵盐化合物、醛(或酮)为基础原料的合成途径;并从... 概述了水溶剂、有机溶剂、离子液体、无溶剂、乙醇/水溶剂中合成2,3-二氢喹唑啉-4(1H)-酮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邻氨基苯甲酰胺、醛(或酮)为基础原料的合成途径和以靛红酸酐、胺或铵盐化合物、醛(或酮)为基础原料的合成途径;并从催化剂性能、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目标产物收率、底物适应用性范围等方面对各合成方法进行简述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二氢喹唑啉-4(1h)-酮类衍生物 溶剂 合成
下载PDF
姜黄素体外抗流感病毒H1N1、H3N2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妮 孟以蓉 +2 位作者 张俊丽 朱宇同 黄正昌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9期534-535,共2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提取物体外对流感病毒H1N1、H3N2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狗肾细胞(MDCK)观察姜黄素体外对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A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结果:姜黄素最大无毒浓度为12.5g/L,对H1N1有效抑制浓度为6... 目的:观察姜黄素提取物体外对流感病毒H1N1、H3N2的抑制作用。方法:用狗肾细胞(MDCK)观察姜黄素体外对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A型流感病毒H3N2亚型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结果:姜黄素最大无毒浓度为12.5g/L,对H1N1有效抑制浓度为6.25g/L,对H3N2有效抑制浓度为1.56g/L。结论:姜黄素提取物确有明显的抗H1N1、H3N2复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 h1N1 h3N2 姜黄素 抗病毒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猪流感病毒H1N1、H1N2和H3N2亚型多重RT-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杨焕良 乔传玲 +3 位作者 陈艳 辛晓光 李一经 陈化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14-718,共5页
对我国分离到的猪流感病毒和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猪流感病毒H1N1、H1N2和H3N2亚型毒株的HA、N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分别选出各个病毒亚型HA和NA基因中高度保守且特异的核苷酸区域,设计扩增猪流感病毒H1和H3、N1和N2亚型的2套多重... 对我国分离到的猪流感病毒和GenBank数据库中已有的猪流感病毒H1N1、H1N2和H3N2亚型毒株的HA、N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分别选出各个病毒亚型HA和NA基因中高度保守且特异的核苷酸区域,设计扩增猪流感病毒H1和H3、N1和N2亚型的2套多重PCR特异性引物,建立了猪流感H1N1、H1N2和H3N2亚型病毒多重RT-PCR诊断方法。采用该方法对H1N1、H1N2、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标准参考株进行RT-PCR检测,结果均呈阳性,对扩增得到的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BLAST比较,表明为目的基因片段。其它几种常见猪病病毒和其它亚型猪流感病毒的RT-PCR扩增结果都呈阴性。对107EID50/0.1mL病毒进行稀释,提取RNA进行敏感性试验,RT-PCR最少可检测到102EID50的病毒量核酸。对40份阳性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是H1N1、H1N2和H3N2亚型分别为16份、1份和20份,其它3份样品同时含有H1N1和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和鸡胚分离病毒结果100%一致。试验证明建立的猪流感病毒H1N1、H1N2和H3N2亚型多重RT-PCR诊断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的诊断方法,可用于临床样品的早期快速诊断和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感 病毒 hIN1 hIN2 h3N2 多重RT-PCR
下载PDF
H_3N_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病毒HA_1的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变异规律及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勇 薛颖 +2 位作者 陈淑霞 金奇 侯云德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9-296,共8页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工具,结合自身的实验结果,对现有的H3N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全球分离株的HA1氨基酸序列和蛋白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的分离株大致分为以年代划分为特征的两大谱系,即1968... 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工具,结合自身的实验结果,对现有的H3N2亚型人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全球分离株的HA1氨基酸序列和蛋白分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的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的分离株大致分为以年代划分为特征的两大谱系,即1968~1984/1985年的谱系,时间跨度为18年;1984/1985~1997/2000年的谱系,时间跨度为13~17年。它们分别起源于两类毒株,并在各自的谱系内发展演化,基本上不存在大规模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在1984/1985年,两大谱系发生交替转换和过渡,说明流感病毒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是有一定规律性的,这可能对流感的监测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绝大多数毒株的二硫键组成位点和糖基化位点是极其保守的。受体结合位点(RBS)的一部分构成成份保守;其他构成成份发生变异甚至高变,并与某些抗原决定簇位点重合,可能参与了抗原抗体相互作用。5个抗原决定簇位点的变异各有其特点。A和B位点的变异表现最活跃,抗原性最强,但B位点稍弱于A位点。C和D位点的抗原性一般,且D位点的变异性低于C位点。E位点抗原性一般。在各位置的变异中,大多常是相同相近性质或相同种类的氨基酸相互替换。HA1蛋白全序列的熵(entropy)峰值作图的分析表明,HA1蛋白上121~126位等区域或位点可能独立,或参与构成了某些已知或未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3N2亚型 人流行性感冒病毒hA1 蛋白序列 同源性比较 变异规律 结构 功能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禽流感病毒H1、H3、H5、N2亚型多重RT-PCR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韩雪清 林祥梅 +5 位作者 侯义宏 薄清如 廉慧锋 吴绍强 刘建 杨泽晓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93-996,共4页
目的根据禽流感病毒H1、H3、H5亚型的HA基因和N2型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出四对RT-PCR引物,建立一步法多重RT-PCR对禽流感H1、H3、H5、N2四亚型进行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所设计的四对引物,通过对该方法扩增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快速检测禽... 目的根据禽流感病毒H1、H3、H5亚型的HA基因和N2型N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出四对RT-PCR引物,建立一步法多重RT-PCR对禽流感H1、H3、H5、N2四亚型进行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所设计的四对引物,通过对该方法扩增条件的优化,成功建立快速检测禽流感病毒H1、H3、H5、N2四亚型的一步法多重RT-PCR。利用禽流感H1、H3、H5、N2四亚型毒株和其它相关标准毒株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与结论所建立的一步法多重RT-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禽流感其它亚型和NDV、IBV、ARV?IBDV的核酸均无交叉反应。用该方法检测现场样品395份(4省20多个地区),结果与经典检测方法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多重RT-PCR h1亚型 h3亚型 h5亚型 N2亚型
下载PDF
2010-2012年福建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谢剑锋 沈晓娜 +7 位作者 王美爱 杨式芹 修文琼 黄萌 张炎华 翁育伟 严延生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通过对2010—2012年福建省分离的H3N2亚型流感毒株血凝素HA1基因进行分析,了解2010-2012年福建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特征和变异规律。方法随机选择28株毒株,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扩增目的片段,纯化PCR产物后进行测序;利... 目的通过对2010—2012年福建省分离的H3N2亚型流感毒株血凝素HA1基因进行分析,了解2010-2012年福建省H3N2亚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特征和变异规律。方法随机选择28株毒株,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扩增目的片段,纯化PCR产物后进行测序;利用DNAstar和Mega4.0等生物信患学软件进行核苷酸整理、拼接、校对、差异性比较以及基因进化树构建等分析研究。结果28株H3N2亚型流感病毒HAl区核苷酸同源性在96.4%~100%之间。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进化规律都是沿着树枝主干随着时闻推移向,上延伸,序列的差异和年代成正比。2010—2012年间HAl区共出现43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化,其中有10个氨基酸位点变异累计涉及4个抗原决定簇,2个变异位点发生在受体结合位点(RBS)及其附近,应予高度重视。结论相对于A/Perth/16/2009疫苗代表株,2012年的部分H3N2亚型流感出现了抗原漂移;部分毒株已出现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并涉及抗原决定簇及受体结合位点,提示2010—2012年福建省人群中流行的H3N2亚型流感正逐渐发生变异,应加强流感病原学监测,以及时发现新的流感变异株,为福建省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 h3N2亚型 hA1基因 特征 变异
下载PDF
2009~2013年广西H1N1和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樱 於庆雄 +9 位作者 银凤桂 薛辉 李法凯 莫彦宁 肖雄 杨文娟 韦祖樟 刘芳 蹇慧 黄伟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H1N1和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的存在形势及其流行规律,为下一步有效监测和防控猪流感(SI)提供理论依据和原始溯源。【方法】对2009~2013年于广西11个地级市的屠宰场、规模化养猪场和个体养殖户采集的117...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H1N1和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的存在形势及其流行规律,为下一步有效监测和防控猪流感(SI)提供理论依据和原始溯源。【方法】对2009~2013年于广西11个地级市的屠宰场、规模化养猪场和个体养殖户采集的1170份猪血清进行血凝抑制(Hr)试验检测,统计欧洲禽源H1N1(EA.H1N1)亚型和新型人源重组H3N2(Hu.H3N2)亚型4株毒株(LB144和BB2、NNXD和JGB4)的抗体阳性率,并分析H1N1和H3N2亚型毒株的存在形势及其流行规律。【结果】2009-2013年,EA.H1N1亚型LB144毒株的平均抗体阳性率高达20.68%,且保持稳定,是广西地区主要的流行毒株;Hu.H3N2亚型JGB4毒株从2010年开始流行,且呈逐渐蔓延的趋势,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9.96%。广西北海、南宁、玉林、贺州、桂林、贵港和柳州市受到EA—H1N1和Hu—H3N2亚型毒株多重感染,且感染程度较严重;百色、河池和防城港市的感染程度相对较低。育肥猪最易感染SIV,尤其是BB2和JGB4毒株,其抗体阳性率分别达66.00%和40.00%。EA—H1N1亚型毒株间的交叉感染阳性率(21.52%)略低于Hu—H3N2亚型毒株间的交叉感染阳性率(27.45%),而两株不同亚型毒株交叉感染时以BB2与JGB4毒株的交叉感染阳性率最高(16.23%),3株交叉感染时以BB2、NNXD和JGB4毒株间的交叉感染阳性率最高(11.60%),4株同时交叉感染阳性率也有6.96%。【结论】广西猪群已普遍存在EA-H1N1和Hu.H3N2亚型毒株混合感染的现象,尤其是地处两省边界上的地级市感染更严重,并以育肥猪和保育猪较易感。因此在sI防控工作中,除做好哺乳仔猪和种猪的日常管理外,还应减少保育猪的外来应激,适当调整育肥猪的饲养密度,以减少新型SIV重组毒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感病毒(SIV) h1N1亚型 h3N2亚型 血清学调查 重组毒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