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NM1模型的环保信息系统模式构建及其技术实现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宣雄 钟海华 +1 位作者 何春银 周支立 《中国环境管理》 2017年第4期72-77,共6页
环保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考虑地域差异、业务差异、标准差异以及各层级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等问题。本文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1NM1信息化理论模型及其系统架构,并提出一个熵值公式来表示整个系统信息化的复杂程度... 环保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充分考虑地域差异、业务差异、标准差异以及各层级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等问题。本文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了1NM1信息化理论模型及其系统架构,并提出一个熵值公式来表示整个系统信息化的复杂程度。1NM1模型用来描述并指导在一个具有M个层级,每个层级又有N个部门,且层级和部门之间各具特色的组织中如何建设遵循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的统一化信息系统。该系统按照"云"加"端"的总分架构进行设计,并将整个系统分为云平台(Joint Cloud)和端平台(Joint OS)两个部分。通过云平台来对本级节点各类应用的数据和业务进行整合,然后利用端平台对本级节点新应用系统进行构建。1NM1模型的提出,不仅可为环保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系统各层级之间的业务协同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也可为其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模型 环保系统 云平台 系统整合 1nm1
下载PDF
1nm级表面粗糙度的双频激光测量系统
2
作者 张新宝 李柱 +1 位作者 谢铁邦 赵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8,共3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共外光路双频激光光外差原理的 1nm级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系统 .从理论上论证了测量系统的原理和测量精度 ,并用实验结果证明了测量系统的分辨率 .此测量系统没有测量基准误差 ,对测量环境要求不特别苛刻 。
关键词 1nm级表面粗糙度 双频激光 共外光路 激光光外差 轮廓测量 干涉原理
下载PDF
人工合成1nm锰矿相与多金属结核的富集机制研究
3
作者 张培志 冯旭文 +4 位作者 钱江初 严健飞 金琳 俞锋 裘骏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8-11,29,共5页
利用人工合成的 1nm锰矿相与铜、钴、镍等二价金属阳离子的离子交换实验的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 1nm锰矿相具有强烈的金属阳离子交换能力 ,其交换能力大小顺序为Cu2 +>Co2 +>Zn2 +>Ni2 +;有机质存在对离子交换起到抑制作用 .阳... 利用人工合成的 1nm锰矿相与铜、钴、镍等二价金属阳离子的离子交换实验的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 1nm锰矿相具有强烈的金属阳离子交换能力 ,其交换能力大小顺序为Cu2 +>Co2 +>Zn2 +>Ni2 +;有机质存在对离子交换起到抑制作用 .阳离子交换是多金属结核成矿后期的重要途径 .从镍离子较弱的交换能力和其在结核中较高含量的矛盾中可推测 :铜、钴、镍等有价金属元素在多金属结核中的富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 多金属结核 1nm锰矿相 有价金属 富集机制 离子交换能力
下载PDF
大洋多金属结核中1nm锰矿相的相变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冯旭文 钱江初 张培志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9-114,共6页
多金属结核样品在室温中放置或加热干燥后 ,其中的 1nm锰矿相会部分或全部地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这说明 0 7nm锰矿相可能不是多金属结核的原生锰矿相 ,而仅仅是 1nm锰矿相的相变产物。研究结果表明 :1nm锰矿相结构中的Cu2 + 、Co2 + ... 多金属结核样品在室温中放置或加热干燥后 ,其中的 1nm锰矿相会部分或全部地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这说明 0 7nm锰矿相可能不是多金属结核的原生锰矿相 ,而仅仅是 1nm锰矿相的相变产物。研究结果表明 :1nm锰矿相结构中的Cu2 + 、Co2 + 、Ni2 + 等金属阳离子的含量与其结构稳定性有正相关关系 ,即金属离子含量越高 ,其结构越稳定 ,1nm锰矿相越不易相变为 0 7nm锰矿相 ,反之亦然 ;另外 ,不同金属阳离子稳定 1nm锰矿相结构的能力也不同 ,结核中几种主要金属阳离子对 1nm锰矿相结构的稳定能力从大到小为 :Ni2 + >Cu2 + >Co2 + >Zn2 + >Ca2 + =Mg2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锰矿相 相变 锰矿床 结构稳定性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有机质对S1nm锰矿相金属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培志 冯旭文 钱江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34-140,共7页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锰矿相 隧道结构 有机质 阳离子交换
下载PDF
Study on mineral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marine 1nm manganate
6
作者 Qian Jiangchu 1. Second Insi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 China (Received June 24, 1996 accepted March 3, 1998)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1nm manganate and 0.7nm manganate, a series of Slum Me^(2+) manganates were made after the synthetic 1nm Na^+ manganate substitut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divalent c... In order to study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1nm manganate and 0.7nm manganate, a series of Slum Me^(2+) manganates were made after the synthetic 1nm Na^+ manganate substitut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divalent cations. The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wet S1nm Me^(2+) manganates after 24 h room temperature dry showed that their basal d-spacing had been changed,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phas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1nm and 0.7nm manganates. Take 1nm manganates with unstable structure collapsed into 0. 7nm manganate by losing one interlayer OH-H_2O, while those with stable structure still retained the 1nm d-spacing. This factor reminds us that the manganese nodule samples must be kept in wet condition to avoid the misleading results. The structural stabdity of 1nn manganat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interlayer divalent cations. There is a pos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mount of cations in the interlayer and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while the capacity of different canons in stabilizing the structure of 1nm manganate is as follows: Ni > Cu > Co > Zn > Ca>Mg > 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ese nodules 1nm manganate phase transformation structural stability
下载PDF
从14nm缩减到1nm 看晶体管制程的物理极限
7
作者 黄瑞峰 《集成电路应用》 2017年第2期41-43,共3页
适用了20余年的摩尔定律近年逐渐有了失灵的迹象。从芯片的制造来看,7 nm是否硅材料芯片的物理极限。不过据外媒报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团队打破了物理极限,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将现有最精尖的晶体管制程从14 nm缩减到1 nm... 适用了20余年的摩尔定律近年逐渐有了失灵的迹象。从芯片的制造来看,7 nm是否硅材料芯片的物理极限。不过据外媒报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团队打破了物理极限,采用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将现有最精尖的晶体管制程从14 nm缩减到1 nm。那么,为何说7 nm就是硅材料芯片的物理极限,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面对美国的技术突破,中国应该怎么做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管制程 物理极限 碳纳米管 7nm 1nm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ation substitution capacity of synthetic 1nm manganate
8
作者 Qian Jiangchu and T. A. Mellin (Second Institute of CheanWraphy. State Ckeanic Administration,HangZbou 310012, China Mallne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 Swed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Synthetic Ium manganate has been made in the laboratory at low temperature. The d-spaciug of which shows 1. 002 nm, 0. 501 nm and 0. 34 nm respectively. As the analogue of natural 1nm manganate, it has been used for ... Synthetic Ium manganate has been made in the laboratory at low temperature. The d-spaciug of which shows 1. 002 nm, 0. 501 nm and 0. 34 nm respectively. As the analogue of natural 1nm manganate, it has been used for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f divalent cations substitu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1nm manganate has very strong cation substitution capacity, which probable is the reason of the valuable metal such as Cu, Ni and Co enriched in the manganese nodules. The preference of canons substituting into S 1nm manganate is Cu>Co>Zn≥Ni>Ca>Mg. In the manganese nodules, the content of Ni is us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Cu and Co, but in the cation substitution, the latter two are more preference than the former. One can infer from this differentiation that the post-deposition cation substitution is not the sol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valuable metals enter the manganese nodules. It could be the results of combined effects of both original formation and the post-deposition substitution of canons,which leads to the enrichment of valuable metal in the manganese nod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tallic nodules 1nm manganate cation substitution
下载PDF
一种高精度分光光度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林斌飞 龙伟 +1 位作者 万汉伟 邓雅婷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2-104,111,共4页
介绍了一种高精度分光光度计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该系统充分利用全息凹面光栅色散器件的优势,结合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可自由编程的步进电机细分电路设计和电机定位闭环控制技术,实现了320~800 nm连续光谱范围内1 nm的... 介绍了一种高精度分光光度计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该系统充分利用全息凹面光栅色散器件的优势,结合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可自由编程的步进电机细分电路设计和电机定位闭环控制技术,实现了320~800 nm连续光谱范围内1 nm的高精度分光。由该系统作为核心传感部件的生化分析仪临床应用表明:系统具有连续光谱分布范围广、分光精度高、运行稳定和检测可靠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息凹面光栅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 1nm精密分光 分光光度计
下载PDF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nm23-H_1和EGFP融合基因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大兴 周清华 +3 位作者 王艳萍 朱文 陈小禾 孙芝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背景与目的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nm23H1基因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获得突变蛋白质。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型nm23H1... 背景与目的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nm23H1基因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获得突变蛋白质。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型nm23H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肿瘤抑制基因nm23H1的功能、生化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以逆转录病毒PLXSN野生型nm23H1EGFP质粒为突变模板,应用QuikChangeTM定点突变方法,简单、快速、高效地引入nm23H1S44A、nm23H1P96S、nm23H1H118F、nm23H1S120G四个点突变和一个联合位点突变nm23H1P96SS120G,构建了突变型nm23H1EGFP融合基因。结果成功构建了nm23H1S44AEGFP、nm23H1P96SEGFP、nm23H1H118FEGFP、nm23H1S120GEGFP、nm23H1P96SS120GEGFP五个突变型nm23H1EGFP融合基因,经DNA序列分析突变的碱基序列与实验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五个具有不同突变位点的突变型nm23H1EGFP融合基因。QuikChangeTM定点突变技术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基因定点突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突变 NM23-H1 EGFP 突变型nm23-H1-GFP融合基因
下载PDF
nm23-H1、p53、PCNA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勇 李启明 +2 位作者 路名芝 王夷黎 胡志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的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和Ⅳ型原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nm23-H1、p53和PC...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的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大肠癌中nm23-H1、p53、PCNA和Ⅳ型原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nm23-H1、p53和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71.6%、52.7%和81.1%。大肠癌中nm23-H1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5),nm23-H1的表达在Ⅳ型胶原表达不同的肠癌中无明显差异(P>0.05);p53和PCNA过表达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53和PCNA的表达在Ⅳ型胶原表达不同的肠癌中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5);大肠癌中p53过表达与nm23-H1低表达有关(P<0.01)。结论:实验结果揭示p53基因突变对于nm23-H1基因的失活有一定影响,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nm23-H1低表达可能仅在大肠癌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p53过表达可在大肠癌浸润转移过程及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基因表达 NM23-H1 P53 PCNA
下载PDF
Nm23-H1/NDPK-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产物纯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侯宇 赵利淦 +5 位作者 张美英 何丽容 边六交 张玲 杨瑞仪 林剑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655-660,共6页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人二磷酸核苷激酶A亚基(NDPK-A)基因,即nm23-H1/NDPK-K基因的编码序列,经序列分析后,定向克隆于表达质粒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DH5α中高效表达出重组人NDP...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人二磷酸核苷激酶A亚基(NDPK-A)基因,即nm23-H1/NDPK-K基因的编码序列,经序列分析后,定向克隆于表达质粒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DH5α中高效表达出重组人NDPK-A.表达产物为可溶性的非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42%.斑点ELISA法鉴定表明表达产物与NDPK-A标准抗血清呈阳性反应.以DEAE纤维素弱阴离子交换层析、CibacronBlue染料亲和层析结合高效液相排阻色谱技术纯化rNDPK-A,得纯度为96.7%的目标蛋白.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酶活性分析,表明纯化的rNDPK-A能催化ATP+UDP=ADP+UTP的反应,比活性为800U/mg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NDPK-A 基因表达 分离纯化
下载PDF
nm23-H1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升平 王吉甫 +2 位作者 刘锦怀 杜洪 潘邦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8-40,F002,共4页
目的:探讨nm23-H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1例大肠癌存档石蜡块进行重新切片,采用nm23-H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结果:nm23-H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 目的:探讨nm23-H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01例大肠癌存档石蜡块进行重新切片,采用nm23-H1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LSAB法)。结果:nm23-H1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组织类型、浆膜侵犯无关;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手术时有肝转移组较无肝转移组低,手术后有肝转移复发组较无肝转移复发组低(P<001)。Cox模型分析显示nm23-H1是大肠癌预后的一个保护性指标。结论:nm23-H1基因对大肠癌肝转移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预后 大肠肿瘤 肝转移
下载PDF
nm23-H1表达预测大肠癌转移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保平 王伟岸 +2 位作者 于皆平 沈志祥 罗和生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 大肠癌预后取决于是否存在肿瘤转移 ,目前尚无肯定的观测大肠癌细胞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nm2 3 H1作为预测大肠癌转移指标的潜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亲合物素蛋白—生物素酶标 (SP)方法对 5 ... 目的 大肠癌预后取决于是否存在肿瘤转移 ,目前尚无肯定的观测大肠癌细胞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nm2 3 H1作为预测大肠癌转移指标的潜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亲合物素蛋白—生物素酶标 (SP)方法对 5 8例存档大肠癌标本进行nm2 3 H1蛋白表达检测 ,用SSPS统计软件包对nm H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大肠粘膜和大肠腺瘤nm2 3呈阳性表达 ,6 2 1%大肠癌组织阳性表达。nm2 3表达与肿瘤分级、淋巴结及肝转移负相关 (P值分别为 0 0 10 0 ,0 2 0 87,0 0 0 376 )。nm2 3阳性表达的大肠癌患者预后好(P =0 0 0 0 2 )。结论 nm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NM23-H1 肿瘤转移 预测
下载PDF
乳腺癌中bcl-2与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刚 任宏 +3 位作者 张靖 杜宁 李晓军 张云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332-335,共4页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性表达,bcl-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40.00%(34/85)肿瘤呈nm23-h1阴性表达,nm23-h1阴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2、0.001和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与nm23-h1表达为影响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6.985、0.014,P<0.001)。结论:bcl-2基因高表达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 NM23-H1 乳腺癌
下载PDF
nm23-H1基因逆转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L9981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车国卫 周清华 +6 位作者 朱文 王艳萍 覃杨 刘伦旭 陈晓禾 孙艺琳 孙泽芳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8-284,共7页
背景与目的:nm23-H1基因已被证明是转移抑制基因,转染野生型nm23-H1基因可以逆转肿瘤的恶性转移表型,但是nm23-H1基因抑制或逆转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我们在建立转nm23-H1基因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的基础上... 背景与目的:nm23-H1基因已被证明是转移抑制基因,转染野生型nm23-H1基因可以逆转肿瘤的恶性转移表型,但是nm23-H1基因抑制或逆转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我们在建立转nm23-H1基因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nm23-H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nm23-H1基因抑制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MTT法和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分析转基因前后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体外侵袭力的变化,体内实验分析转基因前后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性及肺转移能力的改变,同时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转移相关基因β-catenin、E-Cadherin、CD44S、CD44V6、MMP-2、TIMP-1、VEGF、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转基因细胞株L9981-nm23-H1的体外增殖能力[(0%vs.(19.5±2.9)%]、克隆形成能力(10.3±0.7vs.21.7±1.3)及侵袭力显著低于L9981细胞(31.0±3.0vs.151.0±6.3)(P<0.01);(2)nm23-H1基因在裸鼠体内的抑瘤率显著增高(82.6%vs.0%),且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细胞裸鼠体内移植瘤肺转移显著降低(0%vs.100%)(P<0.01);(3)nm23-H1基因能够上调β-catenin、E-Cadherin、TIMP-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VEGF、CD44V6和MMP-2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P<0.01);(4)nm23-H1表达上调CD44S基因mRNA表达(P<0.01),而对其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基因 转移表型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肺肿瘤
下载PDF
nm23-H1基因对口腔癌Acc-M细胞株的转移能力及化疗敏感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绍维 廖湘凌 +3 位作者 潘剑 杨凯 华成舸 温玉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28-630,726,共4页
目的 通过 nm2 3- H1的转化及导入 Acc- M细胞株 ,建立稳定、高效、低毒的转染方法 ,观察 nm2 3- H1对 Acc- M细胞株侵袭转移能力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转化技术 ,制备高纯度的 nm2 3- H1真核表达质粒。用阳离子脂质体介... 目的 通过 nm2 3- H1的转化及导入 Acc- M细胞株 ,建立稳定、高效、低毒的转染方法 ,观察 nm2 3- H1对 Acc- M细胞株侵袭转移能力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转化技术 ,制备高纯度的 nm2 3- H1真核表达质粒。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 ,将 nm2 3- H1基因转染到口腔腺样囊性癌 Acc- M细胞株。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转染前后的 nm2 3- H1的表达。并用 transwell小室和冲刷实验 ,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侵袭、粘附、趋化运动能力的变化。采用 MTT法观察 nm 2 3- H1对 Acc- M化疗敏感性影响。结果  1使用重组的 p CMV - Neo- Bam的真核表达载体 ,将 nm 2 3- H 1转染口腔癌细胞 ,并获得稳定表达。 2 Acc- M细胞株 nm2 3- H 1基因的转染前后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 3转染后的 Acc- M细胞侵袭、粘附、趋化运动能力均显著降低。 4转染前后使用 C- DDP的 L D50 分别为2 .6 4± 0 .4 7,1.85± 0 .4 1(P<0 .0 1)。结论  nm2 3- H1对 Acc- M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ACC-M 转移 化疗敏感性 口腔癌
下载PDF
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BV220的改造与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大兴 王艳萍 +4 位作者 杨学勤 朱文 陈小禾 孙芝琳 周清华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12-1316,共5页
以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BV220为骨架载体,应用单链寡核苷酸引物插入法在pBV220多克隆位点的下游插入了六聚组氨酸融合标签编码序列(6×His-Tag)、羟胺和凝血酶蛋白切割位点,并增加了Xho I和Kpn I酶切位点和强终止密码子TAA,将此新质粒... 以高效原核表达载体pBV220为骨架载体,应用单链寡核苷酸引物插入法在pBV220多克隆位点的下游插入了六聚组氨酸融合标签编码序列(6×His-Tag)、羟胺和凝血酶蛋白切割位点,并增加了Xho I和Kpn I酶切位点和强终止密码子TAA,将此新质粒命名为pBV223。以此载体表达的目的蛋白在羧基端(C端)带有六聚组氨酸尾以利于通过固定化金属亲和层析快速纯化目的蛋白,酶切及核苷酸序列分析验证了我们的设计。将终止密码缺失突变的nm23-H1 cDNA克隆入pBV223载体中,在大肠杆菌DH5α中成功地表达了Nm23-H1蛋白,通过镍(Ni)亲和层析一步即简单、快速地得到了纯化蛋白。我们所应用的单链寡核苷酸引物插入直接进行定向克隆的方法是目前为止最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化标签 融合蛋白 NM23-H1
下载PDF
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对MASI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丽英 李娜 +2 位作者 安英娟 马会妙 韩福谦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究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对MAS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2月-2018年10月门诊收治的116例黄褐斑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采用Q开关Nd:YAG 1 ... 目的:探究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对MAS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2月-2018年10月门诊收治的116例黄褐斑患者,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采用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治疗;观察组:6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elasma area severity index,MASI)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和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93.85%)明显高于对照组(74.5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P=0.00);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MASI评分为(10.63±3.63)分,略低于对照组的(11.38±3.76)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8周、12周MASI评分为(8.21±3.28)分、(6.32±3.5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6±3.54)分、(8.23±3.40)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31%,低于对照组的27.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3.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一使用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治疗方案,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有效性更明显,可相对减少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且明显降低复发率,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氨甲环酸 Q开关Nd:YAG 1 064nm激光 MASI评分 联合治疗
下载PDF
nm23-H1基因转染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4
20
作者 聂强 朱文 +6 位作者 刘伦旭 付军科 李定彪 李印 陈军 刘红雨 周清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49-353,共5页
背景与目的nm23-H1基因已被证明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相关作用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比较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探讨nm23-H1基因影响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可能... 背景与目的nm23-H1基因已被证明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相关作用机理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比较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探讨nm23-H1基因影响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机理。方法应用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检测(MTT法)和体外侵袭力检测(改良Boyden小室法)技术分别检测nm23-H1基因转染前后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L9981-pLXSN和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体外增殖活性和侵袭力的变化;同时加入PKC特异抑制剂Calphostin C作用后,再次观察三株细胞株抑制剂作用前后细胞侵袭力、增殖力的变化。结果nm23-H1基因缺失的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和L9981-pLXSN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明显高于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P<0.001);L9981和L9981-pLXSN细胞间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PKC抑制剂Calphostin C处理L9981、L9981-pLXSN和L9981-nm23-H1肺癌细胞株后,细胞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下降(P<0.001),而转染nm23-H1基因的L9981-nm23-H1细胞体外侵袭力和增殖活性仍低于L9981和L9981-pLXSN(P<0.001),L9981和L9981-pLXSN细胞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m23-H1基因可明显抑制L9981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力和侵袭力。nm23-H1基因对人高转移大细胞肺癌细胞株L9981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可能与其抑制PKC信号传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蛋白PKC 肺肿瘤 侵袭 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