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d-Driven,Double-Gyre,Ocean Circulation in a Reduced-Gravity,2.5-Layer,Lattice Boltzmann Model
1
作者 钟霖浩 冯士德 +1 位作者 罗德海 高守亭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61-578,共18页
A coupled lattice Boltzmann (LB) model with second-order accuracy is applied to the reduced-gravity, shallow water, 2.5-layer model for wind-driven double-gyre ocean circul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order integ... A coupled lattice Boltzmann (LB) model with second-order accuracy is applied to the reduced-gravity, shallow water, 2.5-layer model for wind-driven double-gyre ocean circulation.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order integral approximation for the collision operator, the model becomes fully explicit. The Coriolis force and other external forces are included in the model with second-order accurac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cretization accuracy of the LB equation. The feature of the multiple equilibria solutions is found in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s based on this LB scheme. With the Reynolds number increasing from 3000 to 4000, the solution of this model is destabilized from the anti-symmetric double-gyre solution to the subtropic gyre solution and then to the subpolar gyre solution. The transitions between these equilibria states are also found in some parameter ranges. The time-dependent variability of the circulation based on this LB simulation is also discussed for varying viscosity regimes. The flow of this model exhibits oscillations with different timescales varying from subannual to interannual. The corresponding statistical oscillation modes are obtained by spectral analysis. By analyzing th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s of these modes, it is found that the subannual oscillation with a 9-month period originates from the barotropic Rossby basin mode, and the interarmual oscillations with periods ranging from 1.5 years to 4.6 years originate from the recirculation gyre modes, which include the barotropic and the baroclinic recirculation gyre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2.5-layer reduced-gravity model wind-driven ocean circulation multiple equilibria solutions low-frequency mode
下载PDF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PM_(2.5)浓度对每日死亡影响的效应估计
2
作者 祝贵明 颜豪森 +2 位作者 王彤 吕鹏 孙红卫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531,538,共7页
目的大量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_(2.5)浓度短期变化与人群每日死亡相关,但是大多数关于PM_(2.5)对每日死亡的急性效应的研究是通过回归来控制混杂因素,而通常可用的人群资料里仅包含少量测量的混杂因素,这就面临着大量未观测的混杂因... 目的大量环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M_(2.5)浓度短期变化与人群每日死亡相关,但是大多数关于PM_(2.5)对每日死亡的急性效应的研究是通过回归来控制混杂因素,而通常可用的人群资料里仅包含少量测量的混杂因素,这就面临着大量未观测的混杂因素未纳入模型的问题从而导致估计有偏,而工具变量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未观测混杂带来的效应估计问题,本文通过工具变量法估计PM_(2.5)对每日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收集中国某市2016—2019年PM_(2.5)日均浓度、气象数据及每日非意外死亡人数,采用边界层高度和风速作为工具变量,分析该地PM_(2.5)浓度对每日非意外死亡的影响;采用阴性暴露对照法检验工具变量假设;采用时间序列的bootstrap方法估计置信区间。并与广义相加模型的效应估计进行比较。结果工具变量法得出PM_(2.5)浓度与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存在相关,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增加0.94%(95%CI:0.39%~1.55%);阴性暴露对照结果显示阴性暴露与人群日非意外死亡不相关(P=0.19),说明前述工具变量模型不受未测量且未控制混杂的影响。传统广义相加模型估计PM_(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增加0.24%(95%CI:0.01%~0.47%)。结论经工具变量法估计,该地PM_(2.5)浓度与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存在相关,边界层高度和风速可以作为工具变量估计PM_(2.5)浓度对人群每日非意外死亡的急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工具变量法 风速 边界层高度 非意外死亡 阴性暴露对照 BOOTSTRAP
下载PDF
银川市大气边界层逆温影响因素及其与冬季PM_(2.5)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荣 王建英 +3 位作者 杨文军 陈敏 王谦 李琨 《干旱气象》 2023年第1期123-131,共9页
为了探究银川市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与冬季PM_(2.5)污染的关系,利用2015—2020年银川气象站探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银川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在分析银川市大气边界层逆温及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基础上,以冬季为研究时段,探讨... 为了探究银川市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与冬季PM_(2.5)污染的关系,利用2015—2020年银川气象站探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银川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在分析银川市大气边界层逆温及地面气象要素特征基础上,以冬季为研究时段,探讨逆温与地面气象要素对PM_(2.5)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1)银川市清晨大气边界层较傍晚更易出现逆温,且逆温多为贴地逆温,贴地逆温较悬浮逆温强度大、厚度小;逆温频率和厚度冬季最大、夏季最小,逆温强度秋季最强、夏季最弱。(2)冬季晴天,地面平均风速1.0~1.5 m·s^(-1)、相对湿度30%~60%的气象条件下易出现逆温。(3)贴地逆温是影响冬季PM_(2.5)污染天气的主要气象因素之一,当逆温厚度超过596 m、强度超过1.4℃·(100 m)^(-1)时,易出现PM_(2.5)污染天气,且随着逆温厚度增大、强度增强,污染加重。(4)冬季PM_(2.5)污染天气下,清晨天空状况多为晴天,通常地面平均风速小于1.3 m·s^(-1)、相对湿度大于54%,且随着湿度增大污染加重。(5)边界层高度与PM_(2.5)质量浓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边界层高度越低,PM_(2.5)污染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逆温 气象要素 PM_(2.5)污染 银川市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日间逐小时地表PM_(2.5)浓度反演
4
作者 徐成康 陈斯婕 +2 位作者 董长哲 徐文韬 刘东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3期46-52,75,共8页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来实现主被动遥感数据结合反演地表PM_(2.5)浓度的方法。基于MPL观测数据,使用雾霾层高度(HLH)替换了边界层高度(BLH)特征,对已有的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合大气BLH来反演PM_(2.5)... 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使用深度学习算法来实现主被动遥感数据结合反演地表PM_(2.5)浓度的方法。基于MPL观测数据,使用雾霾层高度(HLH)替换了边界层高度(BLH)特征,对已有的基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结合大气BLH来反演PM_(2.5)浓度的算法进行了改进。为提高数据覆盖率,对研究区域内的MAIAC AOD进行了填补与评估。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日间逐小时的PM_(2.5)浓度估算,模型验证相关性最高可达0.87。该方法能够为观测气候变化、应对大气污染提供有效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遥感反演 雾霾边界层(HLH) 主被动结合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末秋初气象要素对PM_(2.5)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77
5
作者 蒲维维 赵秀娟 张小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6-723,共8页
利用北京宝联站及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2006—2008年的7—9月PM_(2.5)连续观测资料以及北京市观象台的探空数据、海淀气象站的风廓线雷达和降水量等资料,对北京地区夏末秋初PM_(2.5)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利用北京宝联站及北京上甸子大气本底站2006—2008年的7—9月PM_(2.5)连续观测资料以及北京市观象台的探空数据、海淀气象站的风廓线雷达和降水量等资料,对北京地区夏末秋初PM_(2.5)的质量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城区站各月平均PM_(2.5)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郊区站,高空偏南气流的输送是造成城区及本底地区出现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从地面风速来看,城区当北风和南风分别达到2 m·s^(-1)和3.5 m·s^(-)以上时能起到扩散作用;郊区在低风速的北风条件下也能起到扩散和稀释作用,而南风基本上对郊区的颗粒物无扩散作用。PM_(2.5)质量浓度在降水前后的清除量与降水量、初始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城区及郊区的云下清除过程更多取决于降水前污染物的浓度,降水量作用较弱。当混合层高度突破1500 m时,垂直扩散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风向 风速 降水 混合层高度
下载PDF
北京秋冬季近地层PM_(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78
6
作者 杨龙 贺克斌 +1 位作者 张强 王歧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8,共6页
选取秋冬两季各14d对北京地区近地层ρ(PM2 5)垂直分布进行监测,获得ρ(PM2.5)垂直廓线;结合同步测得的气象数据,就气象因素对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拟合了ρ(PM2.5)垂直廓线方程。研究表明:秋冬两季ρ(PM2 5)的垂直分布随高度... 选取秋冬两季各14d对北京地区近地层ρ(PM2 5)垂直分布进行监测,获得ρ(PM2.5)垂直廓线;结合同步测得的气象数据,就气象因素对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拟合了ρ(PM2.5)垂直廓线方程。研究表明:秋冬两季ρ(PM2 5)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呈对数递减的规律;风速随高度的变化遵循对数规律;发生逆温时,大气层结稳定,垂直方向上的湍流受到抑制,风速与PM2 5逐时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呈较好的线性关系,ρ(PM2 5)随高度改变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而在非逆温的情况下,PM2 5逐时质量浓度垂直分布与风速线性相关的概率较小,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与高度的对数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垂直分布 逆温 近地层
下载PDF
两类污染型下中低空风切变对PM_(2.5)浓度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进 李琛 +6 位作者 王志立 马志强 李梓铭 朱晓婉 韩婷婷 唐宜西 马小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16-5022,共7页
基于2015~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多源气象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0~3km中低空垂直风切变在不同PM_(2.5)等级下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日变化特征随着PM_(2.5)浓度升高而逐渐减弱,PM_(2.5)6级污染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基本消失... 基于2015~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多源气象数据,分析了北京地区0~3km中低空垂直风切变在不同PM_(2.5)等级下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风速日变化特征随着PM_(2.5)浓度升高而逐渐减弱,PM_(2.5)6级污染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基本消失,甚至反向变化;白天边界层风速增大时段对应10m/(s·km)以下的风切变,20:00后增大至12~14m/(s·km),该现象随着PM_(2.5)污染加重变得更为显著,白天时段近地层垂直风切变较小值(<6m/(s·km))维持,可能是污染严重的信号之一;基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将污染日下中低空垂直风切变分为无扰动型和压缩型,压缩型低压强度略强于无扰动型,无扰动型的PM_(2.5)浓度均值、峰值较压缩型更高,逆温强于压缩型,另外,无扰动型PM_(2.5)浓度增长期和边界层高度(PBLH)反向变化,压缩型PM_(2.5)浓度增长期和PBLH同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风切变 PM_(2.5) REOF 边界层
下载PDF
Li、Ce掺杂对NBTa-CBN高温压电陶瓷性质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徐鸿飞 史伟 +2 位作者 官尚义 吴禹桐 陈强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90,共7页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a_(0.5)(Na_(0.5)Bi_(0.5))_(0.5-3 x)(Li_(0.5)Ce_(0.5))_(3x) Bi_(2)TaNb_(0.99)Mn_(0.01)O_(9)(CNBTNM-LC100_(x))高居里温度(T_(C))压电陶瓷。研究了Li、Ce复合离子掺杂对陶瓷结构和电学性质的影响。结果...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Ca_(0.5)(Na_(0.5)Bi_(0.5))_(0.5-3 x)(Li_(0.5)Ce_(0.5))_(3x) Bi_(2)TaNb_(0.99)Mn_(0.01)O_(9)(CNBTNM-LC100_(x))高居里温度(T_(C))压电陶瓷。研究了Li、Ce复合离子掺杂对陶瓷结构和电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i、Ce掺杂量的增加,CNBTNM-LC100_(x)陶瓷的晶体结构趋于由正交相向四方相转变,压电常数d 33逐渐增大,当x>0.04(x为摩尔分数)时,d 33趋于降低。x=0.04时,具有最优的综合电学性能,d 33约为15.9 pC/N,600℃下直流电阻率ρ约为5.9×10^(5)Ω·cm,介电损耗tanδ(1 MHz)约为7%,T_(C)约为8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 铋层状铁电体 高居里温度 Na_(0.5)Bi_(2.5)Ta_(2)O_(9) CaBi_(2)Nb_(2)O_(9)
下载PDF
边界层方案对南京地区PM_(2.5)浓度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安庭 李煜斌 +3 位作者 赵纯 杜秋燕 王晓东 高志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977-2992,共16页
基于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采用YSU、MYJ、MYNN2、ACM2,4种边界层方案和基于ACM2的敏感性实验方案ACM2R2(模式最低6层的湍流扩散系数阈值改为2m^(2)/s)和ACM2R5(模式最低10层的湍流扩散系数阈值改为5m^(2)/s),对南京地区冬季出现的一次... 基于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采用YSU、MYJ、MYNN2、ACM2,4种边界层方案和基于ACM2的敏感性实验方案ACM2R2(模式最低6层的湍流扩散系数阈值改为2m^(2)/s)和ACM2R5(模式最低10层的湍流扩散系数阈值改为5m^(2)/s),对南京地区冬季出现的一次天气污染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不同边界层方案对南京地区PM_(2.5)浓度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方案对地面气象要素和风温湿廓线的模拟显示了较为合理的日变化特征及高度变化趋势,不同边界层方案之间气象要素差异较小.各方案均较好地模拟出了边界层高度逐日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以及PM_(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但是YSU、MYJ、MYNN2和ACM2,4种边界层方案在夜间对PM_(2.5)浓度的模拟均存在较大程度的高估,而ACM2R2和ACM2R5在ACM2的基础上显著地降低了PM_(2.5)浓度,甚至转为低估.从整个时段的偏差上看,ACM2R2最接近观测值.这是由于ACM2R2夜间湍流扩散系数较高,更利于源于地表的污染物向上扩散,使得ACM2R2方案在夜间相比原ACM2方案模拟所得的地表PM_(2.5)浓度更低,从而改善了原方案高估的现象.ACM2R5夜间湍流扩散系数更高,后期扩散过强从而产生较大低估.这些结果表明湍流扩散系数的不同是PM_(2.5)浓度模拟差异的重要原因,准确地参数化边界层方案夜间湍流扩散系数对于提高PM_(2.5)浓度模拟的准确度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WRF-Chem PM_(2.5) 南京
下载PDF
南京一次重污染过程PM_(2.5)垂直分布的模拟及气溶胶辐射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诚 邓力琛 +2 位作者 陈燕玲 钱悦 王欢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598-606,共9页
准确模拟PM_(2.5)垂直分布对理解灰霾的形成和消散机理以及检验模式预报能力至关重要。利用在线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v3.9.1对2017年12月22至25日南京地区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结合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激光雷达... 准确模拟PM_(2.5)垂直分布对理解灰霾的形成和消散机理以及检验模式预报能力至关重要。利用在线耦合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 v3.9.1对2017年12月22至25日南京地区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进行模拟,结合地面观测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激光雷达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及无人机观测的PM_(2.5)垂直廓线等数据对模式进行综合评估,并探讨气溶胶辐射效应对PM_(2.5)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WRF-Chem对白天地面气象要素及PM_(2.5)垂直分布模拟较好,但对夜间PM_(2.5)浓度严重高估(MB=49.8μg/m^(3))。夜间模拟的近地层逆温过强、边界层高度过低,导致PM_(2.5)聚集在较低的高度并向上浓度逐渐递减,但观测的PM_(2.5)在夜间仍然维持近乎均匀混合的分布方式。相比夜间,气溶胶辐射效应在白天的影响更加明显,主要通过降低边界层高度影响PM_(2.5)垂直分布方式。本研究对于理解WRF-Chem模拟PM_(2.5)垂直分布的表现及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改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PM_(2.5)垂直分布 WRF-Chem 边界层高度 气溶胶辐射效应
下载PDF
天山北坡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及冬季重污染成因分析——以石河子市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欣 何友江 +6 位作者 廉涵阳 赵妤希 陈义珍 杨小阳 李富强 彭玉杰 李维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3-490,共8页
以天山北坡典型代表城市石河子市为例,基于地面常规污染物浓度监测、气象观测、激光雷达观测及中尺度气象模型(WRF)模拟资料,综合分析了气象条件和边界层结构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石河子市为代表的天山北坡地区空气质量季... 以天山北坡典型代表城市石河子市为例,基于地面常规污染物浓度监测、气象观测、激光雷达观测及中尺度气象模型(WRF)模拟资料,综合分析了气象条件和边界层结构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石河子市为代表的天山北坡地区空气质量季节性差异显著,PM_(2.5)浓度在冬、夏两季相差最高达11.4倍,且冬季(12月—次年2月)大气污染发生率高达81.2%,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占59.1%。冬季污染呈连续“污染季”变化特征,在2020—2021年冬季发生的4次重污染过程中,每次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为7~27 d,间隔仅1~3 d,各过程均以PM_(2.5)污染为主导,PM_(2.5)峰值浓度为373~425μg/m^(3),PM_(2.5)/PM_(10)均值为0.82。进入秋冬季后,地面连续低温、高湿的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以温度<-3℃和65%<相对湿度<92%为主要影响条件,在该条件下边界层高度的显著降低和连续强逆温引起的近地扩散条件转差,是冬“污染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2021年1月16—22日重污染过程期间,地面为持续低温、高湿、微/静风状态,重污染生消仅随边界层和逆温条件改变,其中污染累积时段边界层高度较清洁时段降低近5倍,逆温强度超过1.5℃/(100 m),后续由逆温的减退和边界层抬升带来3 d清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石河子 污染特征 气象要素 PM_(2.5)重污染 边界层结构
下载PDF
四川盆地PM_(2.5)特征及污染参数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文琪 张莹 +6 位作者 阮虞清 孟林夕 谢滨 张子涵 向卫国 王浩霖 文小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29-38,共10页
定量分析四川盆地PM2.5污染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文章利用2015-2018年18个城市的地面台站数据与污染监测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8年期间,PM2.5的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经济区,以成都和自贡为2个高值中心,且PM2.... 定量分析四川盆地PM2.5污染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文章利用2015-2018年18个城市的地面台站数据与污染监测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8年期间,PM2.5的主要污染区域分布在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经济区,以成都和自贡为2个高值中心,且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为冬季(77.98μg/m3)>春季(45.25μg/m3)>秋季(39.30μg/m3)>夏季(29.16μg/m3)。文章选取9个主要城市的风速、温度、湿度、气压4项气象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地PM2.5浓度与温度和风速均呈现负相关,气压表现为正相关,湿度相关性随地形变化波动较大,整体影响小。同时采用罗氏法和风速积分法计算了9个城市的混合层高度和通风系数这2个污染气象参数。得到的结论是:混合层高度总体呈现双峰双谷特征,通风系数与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一致,二者与PM2.5浓度均呈明显负相关。选取2017年1月1-6日成都市全域型重污染过程进行个例分析,该次过程PM2.5浓度逐日平均值维持在181μg/m3以上,盆地前期处于静小风状态,整体湿度大,贴地逆温频率达66.7%,后期气象条件逐步转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PM_(2.5)污染 时空分布 气象成因 混合层高度 通风系数
下载PDF
徐州市区PM_(2.5)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以2015年冬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昌龙 王静怡 高媛媛 《环保科技》 2017年第2期15-20,共6页
以2015年12月—2016年2月徐州空气监测站PM_(2.5)、常规气象仪以及激光雷达的观测资料,探讨徐州市城区PM_(2.5)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以及冬季PM_(2.5)浓度与风向、风速、湿度、大气边界层高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徐州市... 以2015年12月—2016年2月徐州空气监测站PM_(2.5)、常规气象仪以及激光雷达的观测资料,探讨徐州市城区PM_(2.5)的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以及冬季PM_(2.5)浓度与风向、风速、湿度、大气边界层高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徐州市区PM_(2.5)浓度超过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浓度限值共有56天,平均浓度超标0.52倍;PM_(2.5)浓度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偏北风时,PM_(2.5)浓度较高,冷空气过程中,PM_(2.5)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M_(2.5)浓度与湿度呈正相关性,湿度为70%~80%时PM_(2.5)浓度最高;与大气边界层厚度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风速 风向 湿度 大气边界层 激光雷达
下载PDF
高速混合流场下星光偏折的观测实验
14
作者 陈冰 陈少杰 +2 位作者 陈虓 李崇辉 郑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2-221,共10页
天文导航是一种重要的飞行器自主导航手段。在高速飞行器上进行的观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窗口外侧高速流场的扰动,使得星敏感器捕获的星点图像出现偏移、模糊等退化现象,影响天文定位定姿精度。对星图退化的计算和校正的研究多基于计算... 天文导航是一种重要的飞行器自主导航手段。在高速飞行器上进行的观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窗口外侧高速流场的扰动,使得星敏感器捕获的星点图像出现偏移、模糊等退化现象,影响天文定位定姿精度。对星图退化的计算和校正的研究多基于计算机仿真结果。文中建成了一座可在实验段中生成马赫2.5/3.5混合层结构的小型静风洞,以直径10 m的室内穹顶上的仿真星点为观测对象,透过实验段中不同位置的流场进行了星点观测和中心点解算,获得了星点图像受到流场扰动的数据,并将其与计算机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导航星光偏折量高于计算机仿真的估计值。在喷口近端,高速混合流场对星光偏折的扰动较大,垂直流场方向的偏折均值小于0.5″,沿流场方向偏离均值为3.85″,最大接近4.89″;在喷口远端,垂直方向星光偏折均值为-1.36″,沿流场方向偏折均值约-0.49″,最高达-2.69″。近端星光偏折变化幅度较小,稳定性较远端更强,有利于建模校正。该实验对校正仿真模型、优化高速流场下的天文定姿精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流场 马赫2.5/3.5混合层 小型风洞 室内穹顶 星光偏折
下载PDF
克拉玛依PM_(2.5)浓度分析及逆温层对其影响研究
15
作者 郭凤娟 贾超 窦春苓 《地理空间信息》 2022年第10期61-64,共4页
根据2017—2019年克拉玛依市生态环境局5个监测点监测的克拉玛依辖区内PM_(2.5)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同期克拉玛依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气溶胶及相关气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式结合图表直观展示了克拉玛依PM_(2.5)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根据2017—2019年克拉玛依市生态环境局5个监测点监测的克拉玛依辖区内PM_(2.5)质量浓度数据,结合同期克拉玛依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的气溶胶及相关气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式结合图表直观展示了克拉玛依PM_(2.5)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持续性雾霾天PM_(2.5)日平均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克拉玛依这3 a整体空气质量优良率高,月平均逆温层厚度大致呈U型变化,与PM_(2.5)浓度变化趋势大致一致。另外,克拉玛依PM_(2.5)浓度与逆温层厚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逆温层强度呈负相关,与逆温层高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质量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空气质量 逆温层
下载PDF
黑潮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栋 巢纪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36-744,共9页
黑潮是全球大洋中和大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多的海域之一,它所携带的热量对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学者就发现冬季黑潮流域的海表温度与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联系。文中利用一个两层半海洋... 黑潮是全球大洋中和大气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多的海域之一,它所携带的热量对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学者就发现冬季黑潮流域的海表温度与中国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存在着密切联系。文中利用一个两层半海洋模式主要从动力学角度探讨黑潮流域热源的季节变化对次级海洋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潮流域冬暖夏冷的外源强迫下,温跃层的海温异常峰值比热源的峰值滞后一个季节,春季的海温异常达到最大。混合层年平均海温异常为正,从冬季到夏季均偏高,春季最大,仅秋季为负异常,这与观测资料一致。混合层与温跃层的春季海温异常的量值大体相当,在其他季节混合层的海温异常均高于温跃层。从冬季到夏季,温跃层和混合层的次级环流呈现从气旋型环流到反气旋型环流的转变,这样的异常环流在夏季有利于向中国东部附近海域输送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热源 两层半海洋模式 次级环流
下载PDF
2018年3月两会期间北京重污染过程边界层气象的演变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妤希 陈义珍 +4 位作者 杨欣 胡京南 柴发合 易鹏 毋振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92-1499,共8页
为研究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采用边界层风场、温湿场和气溶胶垂直探测等雷达综合遥测手段,对2018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的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从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个污染过程历时7d,轻度以上污... 为研究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采用边界层风场、温湿场和气溶胶垂直探测等雷达综合遥测手段,对2018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的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从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个污染过程历时7d,轻度以上污染时数达118h(占污染过程总小时数的69.8%),严重污染时数达16h(占污染过程总小时数的9.5%),ρ(PM2.5)最高达333.5μg/m^3.②从气溶胶的垂直空间演变来看,重污染天气的形成,除受本地源排放积累的影响外,还存在北京南部和东部的外部污染传输.贴地或上部逆温的稳定温度层结基本上对应ρ(PM2.5)的累积过程,其中,重污染时段逆温维持达68h,逆温层厚度为500~1100m,最大平均逆温强度为0.6℃(100m).大气边界层高度偏低(积累过程白天在1000m以下,夜间只有300~500m),导致污染物持续积累.整个污染过程中,高湿时段引起PM2.5吸湿增长和转化加重了污染程度;近地层持续小风导致污染积累;西南、东或东南方向大风层(10m/s左右)向低空下探,有利于污染的缓解;强西北风或北风作用,使污染得以清除.研究显示,污染过程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演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气象 雷达探测 PM2.5 重污染过程 时空演变
下载PDF
高铁荷载下准饱和分层地基环境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广运 张其唯 毕俊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20年第3期181-187,共7页
本文基于Biot理论,首次提出更符合软土地区的列车-轨道-准饱和地基的2.5维有限元理论。在验证本文程序的可靠性后,计算分析高铁荷载作用下车速对准饱和分层地基环境振动的位移、孔隙水压力和衰减规律的影响,对比准饱和与饱和地基的振动... 本文基于Biot理论,首次提出更符合软土地区的列车-轨道-准饱和地基的2.5维有限元理论。在验证本文程序的可靠性后,计算分析高铁荷载作用下车速对准饱和分层地基环境振动的位移、孔隙水压力和衰减规律的影响,对比准饱和与饱和地基的振动差异性。结果表明:当车速小于表层土体瑞利波速时,准饱和地基的环境振动位移时程曲线在轨道中心和远离轨道处均能观察到明显的列车轮轨分布,衰减曲线平滑,衰减较快;当车速大于表层土瑞利波速时,远离轨道的位移时程曲线变的模糊,衰减曲线具有波动性,衰减速率减缓。地表以下0.5 m处超孔孔隙水压力最大,车速250 km/h^350 km/h时超孔隙水压力随深度的衰减规律相似,当车速进一步提高到400 km/h时超孔压衰减曲线不再光滑,有较多折点。准饱和地基振动的竖向位移峰值大于饱和地基,而超孔隙压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高铁 准饱和分层地基 饱和地基 2.5维有限元 振动特性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市重污染天气的边界层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孟丽红 郝囝 +1 位作者 邱晓滨 吴彬贵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1-709,共9页
为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市重污染天气成因,利用环境监测、气象常规观测及255 m气象塔梯度观测,结合WRF-Chem模式研究了天津市2020年2月9—13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污染过程来源及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变差、地面... 为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市重污染天气成因,利用环境监测、气象常规观测及255 m气象塔梯度观测,结合WRF-Chem模式研究了天津市2020年2月9—13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污染过程来源及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变差、地面弱气压场和暖湿明显为此次重污染天气的主要特征;重污染天气过程外来源的区域输送率达54.6%;稳定类层结(E类和F类)占比高达67.5%,较为稳定的大气造成大气扩散条件变差,是污染发生的重要气象条件;污染过程逆温率达50.0%,垂直温差、逆温厚度、逆温强度与PM_(2.5)浓度相关性分别为0.99、0.90和0.56,逆温层的存在是污染过程维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天气 PM_(2.5) 边界层 逆温 稳定度 天津市
下载PDF
有无El Ni?o情况下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桂发银 李崇银 +2 位作者 黎鑫 谭言科 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3-450,共18页
基于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El Ni?o和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不同配置情形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联合IOD和独立IOD事件中,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发展演变及其... 基于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El Ni?o和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不同配置情形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联合IOD和独立IOD事件中,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发展演变及其可能机制。对于联合IOD事件,初期马里沿岸的增暖可能对其发生起主要的激发作用;而对于独立IOD事件的发生,则可能是赤道东南印度洋的降温起主导作用。不同类型IOD事件中,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海面高度异常(SSHA)的演变特征有明显差别,孟加拉湾上空降水异常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印度洋不同海区混合层温度异常的演变机制也有显著不同。基于2.5层简化海洋模式结果的分析表明,各个海区的热力、动力过程在不同IOD事件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索马里沿岸海区:对于联合IOD事件,西印度洋赤道东风异常和索马里沿岸东北风异常,有利于该海区出现纬向平流热输送和海表热通量正异常,从而增暖。而对于独立IOD事件,阿拉伯海上空的强西南风异常,加强了索马里沿岸底层冷水的上翻和海表的热通量损失,导致前期纬向平流和夹卷混合的负异常以及后期海表热通量的负异常,使得该海区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El Nino) 印度洋偶极子(IOD) 演变特征 2.5层简化海洋模型 演变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