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山“4·20”地震公路交通系统震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金龙 林均岐 +3 位作者 刘如山 郭恩栋 叶飞 颜冬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3,共6页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公路交通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道路和桥梁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交通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分析结果,对芦山地震中交通系统的总...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公路交通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道路和桥梁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交通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分析结果,对芦山地震中交通系统的总体破坏情况进行了评述,为加深对公路交通系统地震破坏特征的认识、掌握震害影响因素以及开展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 芦山“4·20”地震 交通系统 震害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芦山“4·20”地震后宝兴县城打水沟泥石流发育趋势及防治方案 被引量:3
2
作者 游勇 柳金峰 陈兴长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5-501,共7页
打水沟为宝兴河右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宝兴县城城区,流域面积1.01 km2,主沟长度1.85 km,主沟比降640‰。受芦山"4·20"地震的影响,流域中下游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滑体,加之地形陡峻,且位于青衣江-鹿头山暴雨区边缘,极容易发... 打水沟为宝兴河右岸的一级支流,位于宝兴县城城区,流域面积1.01 km2,主沟长度1.85 km,主沟比降640‰。受芦山"4·20"地震的影响,流域中下游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滑体,加之地形陡峻,且位于青衣江-鹿头山暴雨区边缘,极容易发生泥石流。一旦发生泥石流,将会对沟口建筑和人员的安全造成巨大危害。通过对打水沟地震前后遥感影像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综合判定该沟为地震触发的潜在性泥石流沟。进一步分析估算,由于地震震动导致流域内发育6处崩塌体,总面积20 375 m2,松散固体物质总量为15.20×104m3。在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打水沟泥石流减灾方案,并对泥石流排导槽梯形最佳过流横断面进行了设计。通过计算分析得到,在排泄设计标准的泥石流时,排导槽的最佳过流断面宽度为2.38 m,深度为2.2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4·20”地震 宝兴县 打水沟 泥石流 潜在性 防治方案
下载PDF
四川芦山“4.20”地震区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肖天贵 范亮 +1 位作者 闵涛 李丽丽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364-378,共15页
利用四川芦山“4.20”地震区15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统计诊断方法,较为细致的分析了芦山地震区52年来多时间尺度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区年降水量平均为1265.3mm,远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 利用四川芦山“4.20”地震区15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和统计诊断方法,较为细致的分析了芦山地震区52年来多时间尺度降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芦山地震区年降水量平均为1265.3mm,远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年降水量,震区降水量呈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1965年、1972年、2000年左右存在突变点,2000年后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降水量年代际下降率为35mm/10a,年降水量主要存在8~14a的周期振荡,该尺度周期主要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至2l世纪初,特别在12a表现较为明显。(2)根据芦山地震烈度划分的三级影响区的降水分布表现为不同的气候特征。累计大一暴雨日数的极大值出现的时间受地形和位置的影响有一定的区域差异,40%以上的大雨日数集中出现在7下旬至8月中旬,各站均在7月第6侯达到最大,暴雨日数也呈一定下降趋势和周期性特征。文中提供的详实的多尺度降水分布和变化特征资料,对于芦山震区利用天气气候规律规划和实施灾后重建有着重要基础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科学 气候变化 芦山地震 芦山“4 20”地震 降水分布 雅安降水
下载PDF
芦山县大川镇“4·20”地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路径研究
4
作者 蒋悠 林莉 《技术与市场》 2014年第1期179-181,共3页
大川镇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北部,是"4·20"地震的极重灾区,结合大川镇灾前旅游发展及地震受灾情况,提出在大川镇灾后重建中应将乡村旅游重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结合乡村旅游相关理论及芦山县大川镇受灾情况,以低碳重... 大川镇位于雅安市芦山县北部,是"4·20"地震的极重灾区,结合大川镇灾前旅游发展及地震受灾情况,提出在大川镇灾后重建中应将乡村旅游重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结合乡村旅游相关理论及芦山县大川镇受灾情况,以低碳重建、富民安居、产村相融、构建美丽乡村为思路,探讨大川镇灾后乡村旅游重建路径,并提出其乡村旅游重建规划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0”地震 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 重建路径 实施建议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通讯系统震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金龙 林均岐 +3 位作者 刘如山 郭恩栋 颜冬启 叶飞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97,共7页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通讯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通讯系统建筑物、基站、设备、光缆及信号发射塔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通讯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 首先调查了芦山"4·20"地震后灾区内通讯系统的地震破坏情况,总结了通讯系统建筑物、基站、设备、光缆及信号发射塔的典型破坏特征,并对其破坏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通讯系统破坏的主要因素,最后结合调查数据和震害分析结果,对芦山地震中通讯系统的总体破坏情况进行了评述,为加深对通讯系统地震破坏特征的认识、掌握震害影响因素及实施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4·20”地震 通讯系统 震害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雅安“4·20”震后县级单元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6
作者 周英 米琳迪 王青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年第10期55-57,60,共4页
在汶川-芦山两次强震作用下,先天脆弱与高风险并存的山区县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理单元。针对灾区地理信息离散度高、可变参数多、收集难度大等现状,选取雅安芦山"4·20"地震重灾区宝兴县为实证研究区,应用3S技术,基于信... 在汶川-芦山两次强震作用下,先天脆弱与高风险并存的山区县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理单元。针对灾区地理信息离散度高、可变参数多、收集难度大等现状,选取雅安芦山"4·20"地震重灾区宝兴县为实证研究区,应用3S技术,基于信息数据库逻辑设计原理,构建了震后统一投影坐标系统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介绍了数据库的应用:叠加分析、专题图可视化。灾区宝兴县震后地理信息的数字化和集成化,通过数据库支撑下的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可为灾区重建规划选址和灾害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4·20”地震 逻辑设计 地理信息数据库
下载PDF
灾后重建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路径探析
7
作者 曾卫 封健 王华 《风景园林》 2019年第11期103-107,共5页
灾后重建关乎灾区长远稳定的发展,不仅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是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及物理等多个层面。芦山"4·20"地震发生以来,作为灾害的见证者和灾后重建的践行者,以芦山根艺苑广... 灾后重建关乎灾区长远稳定的发展,不仅受到学者的关注,也是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工作,其涉及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及物理等多个层面。芦山"4·20"地震发生以来,作为灾害的见证者和灾后重建的践行者,以芦山根艺苑广场设计为契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出"重塑"的设计理念,以灾后重建中公共空间的生态重塑、文化重塑和公共重塑为研究内容,着眼于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的设计框架,探索和归纳灾后重建中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路径,体现其本土性、文化性、公共性的价值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灾后重建 重塑 芦山“4·20”地震 城市公共空间
下载PDF
A Damage Scenario for the 2012 Northern Italy Earthquakes and Estimation of the Economic Losses to Residential Buildings 被引量:2
8
作者 Fabrizio Meroni Thea Squarcina +3 位作者 Vera Pessina Mario Locati Marco Modica Roberto Zobo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326-341,共16页
In May 2012 a seismic sequence occurred in Northern Italy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two main shocks with a magnitude range between 5.5 and 6. These shocks represent a good case study by which to quantify the monetary ... In May 2012 a seismic sequence occurred in Northern Italy that was characterized by two main shocks with a magnitude range between 5.5 and 6. These shocks represent a good case study by which to quantify the monetary losses caused by a moderate earthquake in a densely populated and economically well-developed area.The loss estimation accounts for damage to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considers the full effect of all the seismic aftershock events that lasted for nearly a month. The building damage estimation is based on the European Macroseismic Scale(EMS-98) definitions, which depict the effects of an earthquake on built-up areas in terms of observed intensities. Input data sources are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 census provided by Istituto Nazionale di Statistica—the Itali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tistics(ISTAT)—and the official market value of real estate assets, obtained from the Osservatorio del Mercato Immobiliare—the Real Estate Market Observatory(OMI). These data make it possible to quantify the economic losses due to earthquakes, an economic indicator updated yearly. The proposed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 takes advantage of seismic,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data sets, and is able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after the event losses scenario. Data are not gathered for each single building and the intensity values are not a simple hazard indicator, but, notwithstanding its coarseness, this method ensures both robust and reproducible results. As the local property value is availablethroughout the Italian territory, the present loss assessment can be effortlessly repeated for any area, and may be quickly reproduced in case of future events, or used for predictive economic esti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damage Economic losses EMS-98 intensity Northern Italy 20 May 2012 earthquak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