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以贾植芳为个案
1
作者 卢燕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痛感与温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丢失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植芳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文学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以“报刊史料”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读《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2
作者 陈云昊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新成绩。《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三卷书在“报刊史料”这个基础视点上,表现出了视角的统一性和学理的连贯性,相互形成了内在呼应,具有鲜明的开创意识。随着《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出版,“重写文学史”被推到了一个基于“报刊史料”的水准线上,“大文学史”也被具体地落实为近代、现代、当代的内在贯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在此得以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关爱和 报刊史料 重写文学史
下载PDF
越界与整合: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兼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万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83,共6页
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主要是空间上的“越界”,从“文学的中国”这一空间“越界”到包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汉语的文学”,在消解单一中心论中提供了一种颠覆、超越以往以线性时间线索筛选作家作品、文学事件... 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主要是空间上的“越界”,从“文学的中国”这一空间“越界”到包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内的“汉语的文学”,在消解单一中心论中提供了一种颠覆、超越以往以线性时间线索筛选作家作品、文学事件的文学史叙述,从而产生文学史叙述的不同面向.形成多路径的文学史叙述,由此完成的文学史整合会凸现百年中华民族文学的价值,也会显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语言的包容性,共享性修复华人仲国人认知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文学的经典化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20世纪汉语文学史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
下载PDF
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崇科 《华文文学》 201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很多时候,区域华文文学不仅是对大陆文学的补偿和鉴照,而且同时也可能是对自我的另一种丰富,如果缺乏这种比较文学意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残缺的自我,也是对自我超越追求的一种固步自封。
关键词 华文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内在楔入
下载PDF
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兼论“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纪人 《学海》 2002年第1期40-42,共3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面对的问题 ,既关系到文学史观的问题 ,同时也关涉到文学观、文学批评等相关问题 ,甚至也超出文学领域的局限。正因为这样 ,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所引起的话题 ,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文学性" "非文学性"
下载PDF
“五维度总体性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春忠 《济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12,共8页
"五维度总体性理论"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哲学框架与文学史哲学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是为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史与文学史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把握,立足于特定的"理想类型方法"而提出来的。"五维度总体性理论"的基本问... "五维度总体性理论"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哲学框架与文学史哲学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是为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史与文学史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把握,立足于特定的"理想类型方法"而提出来的。"五维度总体性理论"的基本问题即是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揭示与阐释,并通过相关的历史分期来把握人类社会文化的总体性特质及其流变。在"五维度总体性理论"中,原始时代、古典时代、近代、现代与后现代是依次相序的,但这并不是一种线性序列,于其中存有着复杂的相关社会文化形态、质素及其意向的斗争、更替、延留与创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中,理应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之混杂性、复杂性与阶段性的观念,通过"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及其整合进而达成特定的整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维度总体性理论 反本质主义 历史分期 历史叙事框架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孔范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浅识
7
作者 张吉兵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8-101,共4页
孔范今主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治史者应持学理价值的取向,而不是历史价值的取向。孔范今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中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史,描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结构呈现的开放性大空间特征,多维性特征,以及疏离性特征,等等,并揭示了20世纪中... 孔范今主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治史者应持学理价值的取向,而不是历史价值的取向。孔范今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中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史,描绘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结构呈现的开放性大空间特征,多维性特征,以及疏离性特征,等等,并揭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经历了三次大的回旋的走向。孔范今20世纪文学史论的史学观基础是有别于政治家,或历史家的历史观的文学视野中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范今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史论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设——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例
8
作者 李宗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58-63,共6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积极地回应西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方面的不同声音、观念等。出版后的该工程教材,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需...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积极地回应西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方面的不同声音、观念等。出版后的该工程教材,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需要进入大学课堂,通过公益性的形式,在数字化建设上狠下功夫,从而真正使其成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促进学生思想解放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思想的凝聚,进而使学生在思想解放和思想凝聚的相互砥砺与促进中获得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 建设工程 教材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再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史”
9
作者 刘春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3-27,共5页
从史学史的角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秉持历史叙述所必须的史笔精神,同时,作者应具非凡的洞察力和鉴别力。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要力求找出新文学发展中的具有民族品质的内容。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治史 艺术性 纵向移置 横向移置
下载PDF
百年学术经典的巡礼与集萃——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萃》
10
作者 王泽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20世纪 中国 文学史 学术论文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精萃》
下载PDF
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思和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本文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中遇到的若干问题,提出作者的研究心得,大致归纳为:(一)在晚清到民国的文学大潮中,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新文学传统与整个20世纪文学的关系?(二)晚清到民国的文学大潮中,如何看待中国... 本文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中遇到的若干问题,提出作者的研究心得,大致归纳为:(一)在晚清到民国的文学大潮中,如何看待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新文学传统与整个20世纪文学的关系?(二)晚清到民国的文学大潮中,如何看待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运动与日据台湾的殖民地文学之间的关系?(三)为什么把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分期?如何理解战争对20世纪中国文化以及文学发展的影响?就此提出了"先锋与常态""殖民地文学"以及"抗战为文学史分界"等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先锋与常态 殖民地文学 战争与文学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的典范之作——评《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
12
作者 柳宏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93-96,共4页
温庆新博士所撰《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一书,结合20世纪初期的文教思想,还原近代学制改革、学术变迁大势、传统学术与“西学”知识相杂糅等时势背景对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所产生的共性影响,探讨了20世纪初... 温庆新博士所撰《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一书,结合20世纪初期的文教思想,还原近代学制改革、学术变迁大势、传统学术与“西学”知识相杂糅等时势背景对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所产生的共性影响,探讨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的个性旨趣及其历史意义。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科学,问题意识突出,研究结论新颖,可成一家之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 述评 中国文学史学史
下载PDF
视角·结构·启迪——评贾玉民、刘风艳主编的《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
13
作者 胡健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6年第5期124-125,共2页
由贾玉民、刘凤艳主编的国内首部《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从2004年至今,终于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是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鲜明的思想性和现实性... 由贾玉民、刘凤艳主编的国内首部《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从2004年至今,终于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是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鲜明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工业文学"这个概念,为人们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一种崭新而有趣的视角,为人们理解20世纪的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到的视界与非常别致的风景。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首先在于,把此前文学史遮蔽了的这方面的内容给敞开来了,使我们对这个文学的专题史有了前所末有的新的认识与深入系统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 视角 创新性 价值
下载PDF
全球化与中国工业文学现代化——兼论《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
14
作者 徐文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12期132-134,共3页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了这一历史趋势。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全球化,对中国工业现代化具有不同性质的意义。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和理论批评,反映了中国工业现代化过程的社会现实,成为反...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了这一历史趋势。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全球化,对中国工业现代化具有不同性质的意义。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和理论批评,反映了中国工业现代化过程的社会现实,成为反帝反封建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一翼。著名美学家和批评家、国内唯一审美文化杂志《美与时代》副主编贾玉民教授、刘凤艳主编的《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一书,以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方法为主旋律,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介了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发展成就,成为评介和探索中国工业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扛鼎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现代化 20世纪中国工业文学史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4-32,2,共9页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行调整,惟有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中国全景观文学史的需要;二是确立涵括性大的具有普适性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给多系统多元化...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行调整,惟有建构现代中国文学新学科方能适应书写现代中国全景观文学史的需要;二是确立涵括性大的具有普适性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给多系统多元化的现代中国文学以公平合理的评价;三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旨在以史为鉴,自觉反思、追根溯源、探求规律是实现此宗旨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史 学科观念 价值体系 以史为鉴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重新解读伟大的文学传统——谈建构中国话语的文学史写作范式体系
16
作者 温潘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2-200,共9页
回首20世纪业已产生的两千余部中国文学史著作,生机灵动、特色鲜明且能够进入经典行列的明显偏少,也就是说,许多中国文学史著作做不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建构中国话语的文学史写作范式体系并指导文学史实践就显得尤为迫切。... 回首20世纪业已产生的两千余部中国文学史著作,生机灵动、特色鲜明且能够进入经典行列的明显偏少,也就是说,许多中国文学史著作做不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建构中国话语的文学史写作范式体系并指导文学史实践就显得尤为迫切。这种建构的前提主要有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史写作史的探索与反思,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文学史学,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学习与借鉴,努力突破已有的藩篱并有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 中国话语 文学史 文学史写作范式体系
下载PDF
他在重写文学史——读《严家炎全集》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91-94,共4页
严家炎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学科的领军人物,他始终站在"重写文学史"的立场上,他把自己巨大的创新能力,投放在不断冲破人为设置的条条框框,不断开拓学科的边界上。他研究姚雪垠和金庸的创作,独辟蹊径,公正评价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 严家炎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学科的领军人物,他始终站在"重写文学史"的立场上,他把自己巨大的创新能力,投放在不断冲破人为设置的条条框框,不断开拓学科的边界上。他研究姚雪垠和金庸的创作,独辟蹊径,公正评价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在文学史的应有地位,对传统的新文学史观念作出了革命性的突破。严家炎先生强调的"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双向交流,把新文学放在与"世界"的关系上进行考察,如果我们把"世界性"看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主要特征,以此梳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在更高层面上再一次"重写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家炎 《严家炎全集》 “重写文学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世界性”
下载PDF
从“悖论性结构”到“现代转型”——兼评孔范今的文学史观
18
作者 董燕 李永东 《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10期27-30,共4页
九十年代,孔范今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历史的悖论性结构”中来把握,探求“文学的补偿性调整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以“现代转型”为观照视角的文学史观。他的文学史观秉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 九十年代,孔范今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历史的悖论性结构”中来把握,探求“文学的补偿性调整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以“现代转型”为观照视角的文学史观。他的文学史观秉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出动态性、超越性、包容性的理论姿态,真正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复式结构”中得以多方位的整体性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范今 文学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论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中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40,171-172,共13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学实现由旧文学向新文学现代转型并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其变革发展的历程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进程相适应,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形势和文学自身的状态,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它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汲取外国文学营养,取得了巨大的创作成就,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教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理论体系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和变革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等命题的提出,都是从不同视点对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思考。在多重方法论提供的新的文学视野中,我们仍然需要坚持以富有真知灼见的史识,准确地把握其历史现象的认识要点并作出科学的史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文学现代转型 20世纪中国文学变革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现实主义的多重镜像--重提“功能现实主义”的历史线索与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奕俊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140,共10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布莱希特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论争中提出了"功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且通过一系列理论阐发与戏剧实践将其明晰化。之后,罗杰·加洛蒂、维尔纳·密滕茨威等人的文章著述在接续发展"功能现实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布莱希特在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论争中提出了"功能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且通过一系列理论阐发与戏剧实践将其明晰化。之后,罗杰·加洛蒂、维尔纳·密滕茨威等人的文章著述在接续发展"功能现实主义"的同时,进一步彰显现实主义丰富而深刻的本体能力。而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演变轨迹,则可注意到相应阶段特定作家、文艺理论家的观念论述与布莱希特所抛出的"功能现实主义"之间具有值得辨析的相似性。梳理"功能现实主义"的历史线索与文学史意义,显然是审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路径视角,并由此展望中国现实主义文艺道路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功能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