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怎样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我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及其“四阶段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何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189,共8页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之中,有着共同的对于科学、民主和人的解放不断追寻的现代性特征;其中“五四新文学潮流”及其传统的接续,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革命意义,不仅规范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标示着它启蒙主义、民主主义的基本性质。回顾一个世纪的文学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源于启蒙,兴于启蒙,衰于脱离启蒙向“政治文学”的演变;取得经验教训之后,最后又回归启蒙,复兴于启蒙和科学民主的继续追寻。这样看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才能深刻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及其经验教训,正确把握其主体倾向和基本性质,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认识和研究大大深化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整体观 “四阶段论” 现代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潮流的三个缺憾
2
作者 刘求长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8-22,26,共6页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有它的缺憾:搞新旧文学对立,以推倒中国传统旧文学为新文学发展开路;走西化(欧化)的发展道路;极"左"的彻底无产阶级革命化排斥了文学发展应有的多样性。缺憾产生的思想认识根...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同时有它的缺憾:搞新旧文学对立,以推倒中国传统旧文学为新文学发展开路;走西化(欧化)的发展道路;极"左"的彻底无产阶级革命化排斥了文学发展应有的多样性。缺憾产生的思想认识根源在于:不懂得与不尊重新旧文学并存的发展规律;漠视文学艺术的民族性特征;思想方法上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思维,矫枉必须过正思维,彻头彻尾的"化"思维。文学艺术的发展基本上也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对它的发展过程不能有违背艺术规律的人为的外部的强制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缺憾 缺憾产生的原因 “自然史的过程”
下载PDF
重庆三峡学院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简介
3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重庆三峡学院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于2000年1月批准成立,挂靠中文系,由何休教授任所长。研究所成员现有9人,其中教授3人(1人离职)、副教授2人(其一为博士)、讲师5人(皆有硕士学位),职称与年龄结构均衡合理。主要研究方向是:(1... 重庆三峡学院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于2000年1月批准成立,挂靠中文系,由何休教授任所长。研究所成员现有9人,其中教授3人(1人离职)、副教授2人(其一为博士)、讲师5人(皆有硕士学位),职称与年龄结构均衡合理。主要研究方向是:(1)研究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创作面貌的发展演变及其社会变迁、政治运动、社会思潮和外来影响的关系,认识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和经验教训,以新的角度撰写20世纪现代文学发展的宏观研究、阶段性研究或专题性研究的专著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研究所 20世纪 中国现代 简介 发展演变 2000年 专题性研究 硕士学位 结构均衡 社会变迁 文学思潮 研究方向 政治运动 外来影响 社会思潮 经验教训 宏观研究 文学发展 中文系 副教授 规律性 阶段性 挂靠
下载PDF
学科演进与观念变迁:重审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观
4
作者 张珂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158-162,共5页
世界文学观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演进既是新时期以来时代文化心理诉求的一种表征,又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意识的必然反映。从学术史层面来看,这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和研究范式在中国的设置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 世界文学观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演进既是新时期以来时代文化心理诉求的一种表征,又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意识的必然反映。从学术史层面来看,这与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建制和研究范式在中国的设置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它所表征的“世界文学热”也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我们对世界文学的理解和思考。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联系当今的世界文学理论热潮,聚焦和反思20世纪80年代中国语境中的世界文学观,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文学观在当代中国的演进历程及其与世界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 20世纪80年代 中国语境
下载PDF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界碑 被引量:19
5
作者 范伯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18,共9页
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文学萌生的界碑 ,应建立在 1 9世纪 2 0世纪之交。在以文学观念更新为启动发力点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各显神通 ,虽然成败不一 ,但就总体而言 ,已初具文学现代化的新... 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文学萌生的界碑 ,应建立在 1 9世纪 2 0世纪之交。在以文学观念更新为启动发力点的文学革新运动中 ,小说、诗歌、散文、戏曲等各个领域几乎是齐头并进 ,各显神通 ,虽然成败不一 ,但就总体而言 ,已初具文学现代化的新貌 ,而变革时段的“公约数”是“世纪之交”。作者还从通俗文学的角度 ,分析了文学如何与市场结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20世纪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 分期
下载PDF
“公共空间”与文学社群关系——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的再思考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洪承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1-137,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丰富的社团流派,其研究从史料搜集到文学文化考察在积极推进,前人经验也激发我们不断反思。群体生存的"公共性"空间的建构和营造,滋生了冲突与稳定、抵牾与平衡矛盾的诸多生态现象。这恰恰可以拓宽研究的视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丰富的社团流派,其研究从史料搜集到文学文化考察在积极推进,前人经验也激发我们不断反思。群体生存的"公共性"空间的建构和营造,滋生了冲突与稳定、抵牾与平衡矛盾的诸多生态现象。这恰恰可以拓宽研究的视阈,重新思考现代中国文学群体的聚散缘由,变迁之故。如公共空间结构的差异性与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群体生态元素的构成;公共空间内外部的对立与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群体精神主体的选择;公共空间的流动中现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是人与事的"复数"关系的考量等,均能够由现代空间概念发现一些文学社群的细节及其生命轨迹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社团 流派研究 公共空间 20世纪 社群关系 文学群体 现代中国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40、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原因——兼论中国现代作家后期创作现象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泽龙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0,共7页
文章论析了从 2 0世纪 4 0年代到 5 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复杂原因。认为从30年代到 4 0年代的文学就逐渐开始了文学形态的某些转变 ,并影响着后一时期的转型 ;从 4 0年代开始 ,现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艺术上的滑坡趋势。这种转型与滑... 文章论析了从 2 0世纪 4 0年代到 5 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复杂原因。认为从30年代到 4 0年代的文学就逐渐开始了文学形态的某些转变 ,并影响着后一时期的转型 ;从 4 0年代开始 ,现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艺术上的滑坡趋势。这种转型与滑坡现象的原因 ,除了社会环境的外部制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转型 现代作家 后期创作现象 文学形态 文学观念
下载PDF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重构——对建国后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6,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大体经过了两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的草创期和新时期以来的探索期。这两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的现代性追求和规范,前者体现了"学科"规范,后者体现了有限度的"学理"规范。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大体经过了两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的草创期和新时期以来的探索期。这两个历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文学史书写的现代性追求和规范,前者体现了"学科"规范,后者体现了有限度的"学理"规范。文学史的书写呼唤着新的现代性理念,那就是建立新的历史观念,新的文学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20世纪 中国 现代文学 建国后 历史观念 创作手法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 被引量:6
9
作者 贺桂梅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28-46,共19页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 本文试图通过"20世纪中国文学"论这一历史文本,来讨论80年代中期现代文学学科重建过程中形成的观念形态与学科制度;并把这种考察与当下现代文学学科现状的关联性,作为问题意识的起点。"20世纪中国文学"论在1985年提出,被视为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阶段,也是当时人文知识界关注的事件,并关联着一代新学人的登场。本文从文学史叙事、知识范式、制度性建构这三个层面,来展开对这一文本的分析。这一探讨方式,试图完成的是特定文本与知识生产体制关联的不同侧面,即一个文学史文本与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主流表述与其时的知识范式、一种观念形态与其得以成型的制度空间,从而力图整体地勾勒出现代文学学科体制的大致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学科体制 现代 文学 知识范式 学位制度 知识主体
下载PDF
南下影人、文学改编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对现代文学经典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金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3,共9页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 “二战”后,随即发生国共内战,大批大陆居民涌入当时的英殖民地香港,香港地区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一路攀升到1961年的300万,①其中也包括了大批电影人,东西方冷战格局很快造就了香港政治局面的复杂和文化产业的多元,这些南下影人也分成“自由影人”和“进步影人”两大文化阵营。1950年,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外地电影输入暂行办法》,加强管制1949年以前无限制政策下输入的香港电影,1952年新中国政权加强管制香港电影的输入;而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只批准在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简称“自由总会”)注册成员所制作的影片才能输入台湾,如此看来,电影公司立场必须先明确,才能有生存管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文学经典化 中国现代 文学改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政府 1950年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以贾植芳为个案
11
作者 卢燕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0,共9页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 在今天高度理论化、学科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之外,贾植芳提供了另一种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他以一己真切经历,留下了对“新文学”“人”“知识分子”这些在20世纪文学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命题的另一种阐释。这些阐释带着个人经验与生命的痛感与温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丢失的历史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植芳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 知识分子
下载PDF
以“报刊史料”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读《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12
作者 陈云昊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 关爱和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为胡全章分卷主编的《近代卷》、孟庆澍分卷主编的《现代卷》、武新军著《当代卷》三卷,入手于报刊,立足于文学,借助原始材料,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新成绩。《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三卷书在“报刊史料”这个基础视点上,表现出了视角的统一性和学理的连贯性,相互形成了内在呼应,具有鲜明的开创意识。随着《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出版,“重写文学史”被推到了一个基于“报刊史料”的水准线上,“大文学史”也被具体地落实为近代、现代、当代的内在贯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在此得以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 关爱和 报刊史料 重写文学
下载PDF
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境界——评《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丛书》
13
作者 杨剑龙 《理论与创作》 200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本体 中国现代文学 近代文学 文学理论 当代文学 新民主主义 新境界 政治标准
下载PDF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读相浦杲先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1-64,共4页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读相浦杲先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孙玉石相浦杲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以及中国语学研究专家。他不幸于1990年病逝,过早地结束了他的学术生涯。相浦杲先生生前和去世后出版的... 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的风范读相浦杲先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孙玉石相浦杲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以及中国语学研究专家。他不幸于1990年病逝,过早地结束了他的学术生涯。相浦杲先生生前和去世后出版的《中国文学论考》、《求索中国文学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研究学术 20世纪 陈独秀 罗曼·罗兰 鲁迅 研究方法 战争责任 厨川白村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钢琴重奏音乐的民族化表达
15
作者 肖丹丹 《艺术探索》 2024年第2期108-113,共6页
20世纪中国钢琴重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民族钢琴音乐萌芽,为民族钢琴重奏作品的出现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作曲家们开始对民族化重奏作品的创作进行尝试,中国钢琴重奏作品初具雏形;第三阶段,作曲家们为钢琴重奏作品民族化... 20世纪中国钢琴重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民族钢琴音乐萌芽,为民族钢琴重奏作品的出现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作曲家们开始对民族化重奏作品的创作进行尝试,中国钢琴重奏作品初具雏形;第三阶段,作曲家们为钢琴重奏作品民族化创作开辟出全新的道路,蕴含红色精神的重奏作品迸发出澎湃的活力;第四阶段,民族钢琴重奏作品的创作趋于成熟,独具民族性的创作体系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 钢琴重奏音乐 民族化表达
下载PDF
翻译批评研究的新篇章——评廖七一著《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
16
作者 王祖华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廖七一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是国内首部翻译批评话语研究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翻译批评专题史。该书在研究对象、研究路径和翻译观念等方面,突破了翻译批评研究的传统思路,向翻译批评研究的历时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 廖七一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是国内首部翻译批评话语研究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翻译批评专题史。该书在研究对象、研究路径和翻译观念等方面,突破了翻译批评研究的传统思路,向翻译批评研究的历时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掀开了翻译批评研究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研究 翻译批评话语 20世纪中国翻译批评话语研究》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未民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53,共9页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持续发展,呈现了更加清晰的历史动向。中国社会继上世纪80年代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取向与转型之后,90年代掀起"市场经济"改革潮,到新世纪,社会主义...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持续发展,呈现了更加清晰的历史动向。中国社会继上世纪80年代开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取向与转型之后,90年代掀起"市场经济"改革潮,到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成,宣布迈进小康社会并确立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生活意识悄然弥漫,新媒体文化迅捷笼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小康社会目标 文脉 思潮 改革开放 21世纪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中的涛声——田涛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
18
作者 纪桂平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4-18,共5页
田涛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呼应,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一部分。从30年代中期对下层人民苦难的真实展示与深切同情,到抗战时代为民族存亡而呐喊与沉思,再到战后回顾性的乡村批判,... 田涛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呼应,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一部分。从30年代中期对下层人民苦难的真实展示与深切同情,到抗战时代为民族存亡而呐喊与沉思,再到战后回顾性的乡村批判,构成了田涛现实主义的三级跳。在艺术上,田涛最初受到京派和左翼文学的影响,后来又追随七月派和社会剖析派,在兼收并蓄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朴实而细腻,悲凉而坚忍的现实主义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田涛 20世纪 三四十年代 文学创作 京派 左联 七月派 乡土情结 现实主义主潮
下载PDF
近二十年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19
作者 铃木将久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20世纪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为分界,研究目的发生了由理解中国革命到获得学术意义的转向,新世纪以来也基本循着这个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20世纪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都有重视史料的特点,但伴随着21世... 20世纪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以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为分界,研究目的发生了由理解中国革命到获得学术意义的转向,新世纪以来也基本循着这个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20世纪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都有重视史料的特点,但伴随着21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数字化的发展,史料的获取与阅读方法发生了巨变,这使得研究者不得不调整研究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二十年来的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由鲁迅转向张爱玲,反映了从研究“中国”到研究“文学”的转变。同时,何谓“中国现代文学”也成为了近二十年来日本学界的热点话题,研究者们有意为其“扩容”,以更广大的视野在更广的平台上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新一代研究者可以在两个方向延续探索:一是继承并重新激活1950年代研究的丰富遗产,重新接近中国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二是接受并消化文化研究、日本文学研究等邻近学科的突破性成果,最终产生新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日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史料 鲁迅 张爱玲 电影研究
下载PDF
新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
20
作者 高丽琴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独特 史论 眼光 学理 真实 南京师范大学 探究 出版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