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百年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影响——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1
作者 郝二涛 《艺术广角》 2024年第4期69-74,共6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关系是当前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以范畴为问题生发点,从传播史、文论史等层面动态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融入20世纪中国文论的过程,并相对客观...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关系是当前文论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以范畴为问题生发点,从传播史、文论史等层面动态勾勒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融入20世纪中国文论的过程,并相对客观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经验及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该书因为呈现出相对清晰的理论思辨力、多维的历史意识、深沉的现实情怀而值得每位文论专业读者阅读,尤其是其呈现出的聚焦学理的探索精神与努力创新的勇气值得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影响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的传播与崛起
2
作者 祁志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64,共11页
中国现代美学史以1928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呈现出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的此消彼长。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主观论美学占主导地位,在这之后的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并占主导地位。本文... 中国现代美学史以1928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呈现出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的此消彼长。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主观论美学占主导地位,在这之后的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并占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柯仲平、后期鲁迅、胡秋原、金公亮、周扬等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及其论著的个案剖析,详实揭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的走向和历程,为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从三四十年代起开始广泛传播”(李泽厚语)的史实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证材料和独特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唯物论美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崛起历程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李维武 《哲学分析》 2010年第4期56-70,192,共16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陶德麟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特点 被引量:3
4
作者 韦日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13,共4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后"是一个有其明显特点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主要是: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形...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后"是一个有其明显特点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主要是:回顾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形成了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的理论范式;突出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 特点
下载PDF
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被引量:3
5
作者 季水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2-133,共12页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 20世纪伊始至30年代初,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建构了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确立了中国文学理论前行的方向,同时也隐含了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0世纪早期
下载PDF
中国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7-106,共10页
本文对百年来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宏观的回顾 ,排列了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三个阵营 ,指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时代的主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病症”,诸症... 本文对百年来的中国史学进行了宏观的回顾 ,排列了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三个阵营 ,指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时代的主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取得了很多成就 ,但中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病症”,诸症自有其原因。虽然道路曲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史学 资产阶级思想家 早期马克思主义 中国 发展历史 李大钊 吕振羽 范文澜 史学家 局限性
下载PDF
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类型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庆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24,共12页
20世纪50至70年代,因文化保守主义内部对在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造成的社会实践变革的反应不一;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探索中对文化保守主义呈现出日益正误交错状的倾向,致使文化保守主义对中... 20世纪50至70年代,因文化保守主义内部对在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所造成的社会实践变革的反应不一;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探索中对文化保守主义呈现出日益正误交错状的倾向,致使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三种类型的关系。如处于接受改造与自我批判的留在大陆的第一代现代新儒学家,对中国化马克思构成了维护型或弱挑战型关系;流落到港台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学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强挑战型关系;1950年代后期逐渐以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马克思虚假面目呈现的文化保守主义,则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表面维护、实为强挑战型的关系。同样,其间党在处理这三种类型的文化保守主义方面的实践,也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至70年代 文化保守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关系类型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之检视 被引量:1
8
作者 侯静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4-46,49,共4页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学术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 中国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讨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增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13,共5页
在20世纪20年代的那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讨论中,争辩双方共拥"心系祖国安危"的语境,秉承"五四"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就"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可能"展开了激烈辩论。辩论出真知,双方相互启迪,使社... 在20世纪20年代的那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讨论中,争辩双方共拥"心系祖国安危"的语境,秉承"五四"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就"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可能"展开了激烈辩论。辩论出真知,双方相互启迪,使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得到了初步凸显。同时,辩论双方对如何把作为外来理论的社会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提出了令今人仍有教益的观点。那场辩论在客观上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研究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社会主义的讨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节点——基于20世纪上半期的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聂志红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2,共5页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中国经济的性质,剖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日益深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中国经济的性质,剖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的基本规律,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框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发展的三大"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下半期中国经济的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 中国 20世纪下半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广义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中止于20世纪50年代吗?——与杨奎松教授商榷 被引量:1
11
作者 祝猛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2-26,共5页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并没有中止。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马克...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曲折发展的历史时期,但并没有中止。于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暂时中止。因此,笔者认为,杨奎松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中止于20世纪50年代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20世纪50年代 中止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产生、贡献及其特点
12
作者 张宇 马启民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4期84-87,共4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总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理论队伍一经产生,便在思想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学理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的总体,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理论队伍一经产生,便在思想上传播马克思主义、学理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行动上实践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革命、思想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理论队伍
下载PDF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玉华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56-60,共5页
80年前成立的中国共产党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重大的事件 ,没有中国革命面貌的焕然一新 ,没有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因此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80年前成立的中国共产党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重大的事件 ,没有中国革命面貌的焕然一新 ,没有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因此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树立 ,成为 2 0世纪中国历史上意义极为重大的事件。本文分析 2 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 中国 传播 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学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洪认清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17,共5页
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大批研究者经过艰辛开拓,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思想:其一,将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0世纪前半期,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大批研究者经过艰辛开拓,创造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思想:其一,将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实践化;其二,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土化;其三,采取中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通俗化语言,达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众化。即是说,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化、本土化、民族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一个渐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前半期 马克思主义学者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
下载PDF
论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5
作者 沈春梅 魏范青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5-7,共3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早期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中国
下载PDF
20世纪40年代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挑战的特征分析
16
作者 朱庆跃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8期16-22,共7页
20世纪40年代既因具体历史情境的不同,也更由于自身的理论发展,致使现代新儒学相较之前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一些派别来说,在挑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面体现出了许多迥然性的特征,诸如在批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构建层面表现为&... 20世纪40年代既因具体历史情境的不同,也更由于自身的理论发展,致使现代新儒学相较之前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一些派别来说,在挑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面体现出了许多迥然性的特征,诸如在批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构建层面表现为"体系化",在挑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层面表现为"复合型",在攻击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的内容层面表现为"全面性",在根本性挑战中所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文化保守主义方案层面表现出"隐晦性"等。这些毫无疑问增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难度,也表明了当时成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获得的艰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40年代 现代新儒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挑战 特征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设——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例
17
作者 李宗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58-63,共6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积极地回应西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方面的不同声音、观念等。出版后的该工程教材,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需...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积极地回应西方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方面的不同声音、观念等。出版后的该工程教材,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需要进入大学课堂,通过公益性的形式,在数字化建设上狠下功夫,从而真正使其成为凝聚社会正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促进学生思想解放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思想的凝聚,进而使学生在思想解放和思想凝聚的相互砥砺与促进中获得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 建设工程 教材 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多维度透视:评汪正龙《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问题》
18
作者 张碧 《符号与传媒》 2015年第2期218-221,共4页
无论在中国抑或西方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无疑是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门显学。众所周知,在经过百年来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完成了从政治经济学向文化、哲学领域的转向。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方法与角度方面经历了一... 无论在中国抑或西方学界,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无疑是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门显学。众所周知,在经过百年来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完成了从政治经济学向文化、哲学领域的转向。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分析方法与角度方面经历了一系列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世纪 美学问题 美学研究 多维度 社会科学界 政治经济学 蜕变
下载PDF
20世纪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出版物——兼谈其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于桂林 《新世纪图书馆》 2004年第2期71-73,共3页
论文分四个时期分析了中共成立前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文化的各类进步书报刊。
关键词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 思想传播 中国共产党 先进文化 出版物 出版事业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7-189,共3页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含义的科学阐释和澄清,其意义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要求,而且也关乎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解与阐释,甚至关乎以马...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含义的科学阐释和澄清,其意义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要求,而且也关乎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解与阐释,甚至关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其他一切学科基本范畴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虽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马克思对实践的表述却是十分清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内涵也是清楚的。然而,当前文论、美学界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问题上却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有的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纯粹的理论形态,忙于建构各种体系,开拓"理论空间";有的企图用西方现当代哲学去"解构"或"融合"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最终迷失思考、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这个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反复强调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 新实践美学 中国 美学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实践本体论 美学大讨论 主客观统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