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璧德与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之文化互鉴研究 |
杨劼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 |
朱俊瑞
吴秋华
|
《东南学术》
|
2000 |
6
|
|
3
|
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恐慌——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抉择的再认识 |
林建华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4
|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间性 |
郑恩兵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0 |
1
|
|
5
|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进入方式——以贾植芳为个案 |
卢燕娟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时代裂变中的辉煌崛起——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诞生 |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7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分子话语的个人化倾向 |
刘晓林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1
|
|
8
|
知识者的心路历程──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小说综述 |
河洛易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4 |
1
|
|
9
|
试论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走向延安 |
汪云生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0
|
巨流河: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
刘奎
|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1
|
在边缘寻觅归宿——20世纪90年代西部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建构 |
李刚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0 |
|
12
|
中心的消隐——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状态 |
范丽萍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0 |
0 |
|
13
|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学的探求——王韬与严复的比较 |
陈高原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4
|
老知识分子与中国二十世纪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5
|
20世纪早期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对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郑立君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16
|
中国早期电影中表演美学的本土特征探析:以“第二代”导演的实践为例 |
朱国昌
窦嫣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论20世纪早期初级形态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
季水河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8
|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者形象的边缘化倾向及其角色选择 |
刘晓林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1
|
|
19
|
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时代精神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
鞠善日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0 |
2
|
|
20
|
论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
沈春梅
魏范青
|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