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3篇文章
< 1 2 2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旭东 《宁夏党校学报》 2007年第6期120-123,共4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主要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及其他亚非拉国家,但很快就明确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进而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基础之上,使和平共处原则内涵日益丰...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主要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及其他亚非拉国家,但很快就明确这一原则也适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进而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基础之上,使和平共处原则内涵日益丰富。但是,"一边倒"的冷战体制背景很快又促使了中共认识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外关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期爱情图书出版传播热探析
2
作者 易图强 朱新理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8年第2期78-83,共6页
从新中国十七年和"文革"十年乃至"文革"结束后五年的历史来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4—1957年)出现了新中国爱情图书出版传播的第一个小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版爱情图书的出版社地域分布广泛,所出爱情图书的品种较... 从新中国十七年和"文革"十年乃至"文革"结束后五年的历史来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4—1957年)出现了新中国爱情图书出版传播的第一个小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版爱情图书的出版社地域分布广泛,所出爱情图书的品种较为丰富多彩,种数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各时段中最多,且不少成为畅销书。这是时代的产物,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新中国初期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逐步提高,为爱情图书的出版与消费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多元社会结构和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是这一时期爱情图书出版传播取得较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双百"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是1956年夏天至1957年夏天爱情图书纷纷出版发行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中期 爱情图书 出版传播热 双百方针 历史原因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三次文化批判运动的思考
3
作者 张小满 孙富磊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37-40,共4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化批判运动,随着运动深入,又开展了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接着,又发动了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最终发展成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中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化批判运动,随着运动深入,又开展了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接着,又发动了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最终发展成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这三次文化批判运动构成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文化界政治生活的主题,对于此后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文化批判运动 反思与思考
下载PDF
首都中轴线上的文化明珠——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天桥剧场的扩建
4
作者 刘静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8-79,共2页
2012年6月,北京市天桥演艺区蓝图出炉。未来8年内,天桥地区即将建成北京最大的剧场群,走过近六十年风雨的天桥剧场包含其中。1953年,为承办国家大型文化活动,中央政府投资在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建成了天桥剧场。次年苏联十月革... 2012年6月,北京市天桥演艺区蓝图出炉。未来8年内,天桥地区即将建成北京最大的剧场群,走过近六十年风雨的天桥剧场包含其中。1953年,为承办国家大型文化活动,中央政府投资在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建成了天桥剧场。次年苏联十月革命节前夕,北京市进行了天桥剧场的扩建工作。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为我们讲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档案馆 文化活动 中轴线 天桥 剧场 50年代 20世纪 扩建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的回顾与反思
5
作者 侯怀银 尹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4,共9页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新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由于受到苏联师范院校改革经验以及重新确定学科职能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科的发展模式、分布结构、职能规定和专业设置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此次调整不仅整合了教育系科发展的现有资源,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系科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形塑了当今教育系科资源的学校区域和结构上的差异性。吸取20世纪50年代系科调整的经验,高校教育系科调整应由政府主导,联系学校和地方实际需要,注重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分布结构的规划,同时全面考虑职能定位、科学规范设置专业,以及重视系科建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教育系科 系科调整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下载PDF
20世纪50-80年代织锦缎花卉纹样设计的范式特征研究
6
作者 俞颍 龚建培 《江苏丝绸》 2024年第3期32-37,41,共7页
20世纪50-80年代,丝绸产品为助力国内经济复苏和出口贸易创汇做出了贡献,随着技术、工艺、纤维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设计生产了大批用于内销和外销丝绸新花色、新品种。此研究以范式理论为基本依据,以当时重要的丝绸品种之一——织锦缎为... 20世纪50-80年代,丝绸产品为助力国内经济复苏和出口贸易创汇做出了贡献,随着技术、工艺、纤维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设计生产了大批用于内销和外销丝绸新花色、新品种。此研究以范式理论为基本依据,以当时重要的丝绸品种之一——织锦缎为主要对象,从图像学、文献学等角度,分析、探讨了织锦缎花卉纹样设计观念、方式的演变过程,设计范式的转换途径及相异模式,同时也阐释了丝绸设计范式发展与政治、社会、经济、人文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丝绸设计范式的发展与建构提供相应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80年代 织锦缎 花卉纹样 设计范式 特征转换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前期乡村干部思想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农村建党为中心
7
作者 何志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结束后,中国农村经济形态通过互助合作运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仅是所有制形式的重大变更,更是农民在思想层面对社会主义的调适过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首先是针对乡村中的关键群体——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结束后开展的农村建党,借助在建党训练班和互助合作运动中吸收党员、建立支部并积极发挥作用的方式,在思想层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和乡村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的率先转变为此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初期 乡村干部 思想改造 建党
下载PDF
再论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社会再现
8
作者 张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 “八十年代叙述”一度导致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失语,实则它在社会再现方面的成绩不仅优于精英本位的古代士大夫文学与现代“抒情派”文学,甚至较之《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叙述也更切近的“低层中国”之主要事实。当然,“见”与“不见”总是缠绕并至,此种社会再现是阶级话语与宗族、宗教、乡里、江湖等本土逻辑竞争、博弈的结果,其间也多有对社会实相的删减、改写与虚构,然而这未必可以理解为虚假,其所涉及的事关共同富裕、平等、劳动之文化建构,正是中国革命旨在争取弱者生存权利的文化实践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低层中国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20世纪50~60年代的传记文学研究
9
作者 全展 《荆楚学刊》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20世纪50~60年代的传记文学研究艰难起步,在真实性问题讨论与争鸣、革命领袖传记与革命回忆录研究、英雄传记与其它传记的评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就较为突出,其中革命回忆录研究业已形成独特的研究格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5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的传记文学研究艰难起步,在真实性问题讨论与争鸣、革命领袖传记与革命回忆录研究、英雄传记与其它传记的评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就较为突出,其中革命回忆录研究业已形成独特的研究格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50年代《武训传》的讨论与粗暴批判,60年代《刘志丹》大冤案,而留下惨痛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文学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 成就与教训 革命回忆录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妇女社会劳动与家务劳动的矛盾冲突及政策因应
10
作者 万军杰 王泓 《社会科学动态》 2024年第3期89-95,共7页
20世纪50年代,妇女广泛参加社会劳动后与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冲突随之凸显,对妇女身心健康、儿童成长、家庭生活乃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采取合理安排与使用妇女劳动力、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动员妇女退职... 20世纪50年代,妇女广泛参加社会劳动后与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冲突随之凸显,对妇女身心健康、儿童成长、家庭生活乃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中国共产党采取合理安排与使用妇女劳动力、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动员妇女退职回家等措施予以应对,从而缓和了妇女社会劳动与家务劳动之间的矛盾冲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劳动解放理论,但同时也存在某些政策预期与执行效果落差较大、家庭领域男女平等落实不力等种种缺憾。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这些探索与实践,为妇女普遍社会参与的当下妥善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促进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中国共产党 妇女解放 社会劳动 家务劳动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期推行哈尔滨铁路稽核局监察工作经验述评 被引量:2
11
作者 邬思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99,128,共13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监察机关在铁路系统及部分财经企业推广了哈尔滨铁路稽核局监察工作的经验,其主要特点是事先监督和垂直领导,目的在于寻求对原有的监察体制和工作方法的某些突破,服务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既...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监察机关在铁路系统及部分财经企业推广了哈尔滨铁路稽核局监察工作的经验,其主要特点是事先监督和垂直领导,目的在于寻求对原有的监察体制和工作方法的某些突破,服务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既是仿效也是突破苏联经验的一种尝试。这一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经验:采取局部试点、稳妥前进的方式,以避免引起工作中的混乱;既重视专门机关的监督,也重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抓住监察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哈尔滨铁路稽核局 监察制度 工作经验
原文传递
冲突、调适与共处:20世纪50年代的“中医进医院”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剑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16,共9页
20世纪上半叶,嵌入中国医疗版图的西式医院逐渐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而中医执业空间则受到挤压。作为改进中医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医进医院”的过程自不免冲突和抵触。经历了数年的冲突和调适,“中医进医院”由点... 20世纪上半叶,嵌入中国医疗版图的西式医院逐渐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而中医执业空间则受到挤压。作为改进中医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医进医院”的过程自不免冲突和抵触。经历了数年的冲突和调适,“中医进医院”由点到面推开,新建中医医院和在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科成为新中国“中医进医院”的主要方式,中医诊疗活动的“科学化”则是其无可避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进医院 中西医关系 中医政策 20世纪50年代
下载PDF
英雄、儿女与神魔——20世纪50—70年代文艺的“故事学”
13
作者 张均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6-66,共11页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之于其在“故事学”层面融冶古今中外的异于前代的艺术创造。它以事关阶级/国家的总体性实践为其英雄的“新和旧的斗争”赋予历史深度,以巧妙的情欲剥离、情欲资源分类...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之所以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之于其在“故事学”层面融冶古今中外的异于前代的艺术创造。它以事关阶级/国家的总体性实践为其英雄的“新和旧的斗争”赋予历史深度,以巧妙的情欲剥离、情欲资源分类配置之编码原则将儿女讲述的快感机制安全地导入“英雄的历程”,更以源自中国“旧小说”的“神魔斗法”机制创造了革命年代的叙事奇观。对于此种合英雄、儿女、神魔于一体的艺术经验,今日学界尚无有效总结,但在当前电视剧、电影等大众文艺生产中业已开花、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70年代文艺 故事学 英雄 儿女 神魔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监察通讯员组织的普遍整顿 被引量:1
14
作者 邬思源 荣嘉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92,128,共9页
1956年6月至1957年,国家监察机关对人民监察通讯员组织进行了普遍整顿,呈现出广泛性、力度大的特征。通过整顿,人民监察通讯员人数总体下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民监察通讯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因而整顿所产生的积极... 1956年6月至1957年,国家监察机关对人民监察通讯员组织进行了普遍整顿,呈现出广泛性、力度大的特征。通过整顿,人民监察通讯员人数总体下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民监察通讯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因而整顿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并不持久。普遍整顿意味着人民监察通讯员工作阵地的大收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调整也标志着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监察通讯员工作从空前活跃逐步走向停滞与沉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人民监察通讯员 组织整顿
原文传递
“治沟”还是“治坡”——20世纪50年代中期关于水土保持的争论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群刚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8,127,共12页
水土保持是治理江河的根本和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已十分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遂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于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源、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及具体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在治... 水土保持是治理江河的根本和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已十分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遂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于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源、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及具体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在治河工作者与地方工作者中曾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论。经过水土保持工作实践的验证,双方对一些焦点问题的认识最终达成一致。争论达成的共识对于中国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最终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水土保持 争论 治沟 治坡
原文传递
20世纪50年代新疆南疆地区文化团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艾云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5-99,共5页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地区采取组建各类宣传队(团)、推动当地文工团建设、选派慰问团、加强与国际文化团体交流等举措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体系。党和政府以文化团体为媒介,不断塑造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南疆地区采取组建各类宣传队(团)、推动当地文工团建设、选派慰问团、加强与国际文化团体交流等举措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体系。党和政府以文化团体为媒介,不断塑造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南疆地区 文化团体
下载PDF
简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
17
作者 王晶晶 杨娅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04-105,共2页
1954年底,以"两个小人物"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为导火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对胡适思想的大规模批判运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批判运动作简单评述。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中期 胡适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原文传递
田野童声,时代歌声——张文纲20世纪50年代儿童歌曲本体探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欢 《艺术评鉴》 2023年第2期81-85,共5页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儿童歌曲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堪称经典的儿童歌曲。儿童歌曲是张文纲的重要创作领域,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他的儿歌具有浓郁的时代意义。透过他的儿童歌曲创作,分析他的儿童歌曲本体特征,可...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儿童歌曲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堪称经典的儿童歌曲。儿童歌曲是张文纲的重要创作领域,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他的儿歌具有浓郁的时代意义。透过他的儿童歌曲创作,分析他的儿童歌曲本体特征,可以窥见特定时代儿童歌曲除了外显的童真、稚趣特征,还被赋予的特殊意义和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文纲 20世纪 50年代儿童歌曲 时代意义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福建现代戏创作生态平议
19
作者 王汉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传统戏曲由文化瑰宝成为文化毒草,遭到禁演;现代戏因政治宣传的需要,独占戏曲舞台。这种割裂传统的急变,对浸润传统的普通观众来说难以接受,也使剧作家、导演、演员等舞台工作者都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传统戏曲由文化瑰宝成为文化毒草,遭到禁演;现代戏因政治宣传的需要,独占戏曲舞台。这种割裂传统的急变,对浸润传统的普通观众来说难以接受,也使剧作家、导演、演员等舞台工作者都面临困境。在这样的创作生态影响下,现代戏在内容上符合政治宣传的需要,但在艺术上大多是“标语口号”式的宣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现代戏 创作生态
下载PDF
新世纪关于20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研究综述
20
作者 闫江敏 《古今农业》 2023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由中央到地方兴起了一场旨在抵制美军"细菌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国各地在这场运动开展后陆续建立起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这一运动也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逐渐转...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由中央到地方兴起了一场旨在抵制美军"细菌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国各地在这场运动开展后陆续建立起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这一运动也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逐渐转向常态。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20世纪50年代这场爱国卫生运动的关注日益提升,2010年之前多以传统历史叙事下的宏观叙述为主。近十年来,伴随着研究者对各地档案资料、口述史料的挖掘与解读,20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的研究开始关注微观环境,出现"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和"自下而上"的效果反馈两种范式,从而更好地还原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爱国卫生运动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