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关系的缓和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27,共11页
作为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冷战史上的标志性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对话的典型意义在于,醒目地标示出外部大国淡化意识形态竞争的政策转变对朝鲜半岛内部关系缓和的推动作用及其限度。新近公布的美国、韩国和前东欧国家的档案文献显示出... 作为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冷战史上的标志性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朝韩对话的典型意义在于,醒目地标示出外部大国淡化意识形态竞争的政策转变对朝鲜半岛内部关系缓和的推动作用及其限度。新近公布的美国、韩国和前东欧国家的档案文献显示出,东西方关系的明显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的持续紧张和朝韩实力的逐渐接近共同促使朝韩双方展开历史性接触。由于目标相左、国内因素掣肘和外部动力不足,1973年下半年朝韩磋商陷入停滞,未能成为统一道路上的里程碑。不过,长期来看此次对话潜移默化地塑造着韩国的国内政治形态,大大改善了朝鲜的国际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初 朝鲜半岛 缓和 影响
下载PDF
20世纪70年代初海峡两岸扩大加工出口尝试的历史考察
2
作者 李光和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年第2期50-58,共9页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港澳地区对海外华侨的争取以及对港澳市场的争夺,是海峡两岸以港澳为阵地进行经贸对峙的特殊体现。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通过进口原料、开办加工出口区等措施扩大出口,以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港澳地区对海外华侨的争取以及对港澳市场的争夺,是海峡两岸以港澳为阵地进行经贸对峙的特殊体现。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通过进口原料、开办加工出口区等措施扩大出口,以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在周恩来的倡导下中央政府拟借鉴台湾经验扩大加工出口贸易。由于认识的反复及政治大环境的影响,这一尝试中断了,但却为1978年以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积累了实践经验,可谓开放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初 台湾经验 加工出口 尝试
下载PDF
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苏美关系
3
作者 唐承运 刘亚臣 张万刚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1989年第1期41-45,共5页
美国和苏联是当代两个超级大国。苏美关系的基本特点,“既是绝对稳定又是高度易变的”,所谓稳定,是指它们的关系总是在有限的冷战与缓和间波动,超级大国即使在高度缓和时期仍是敌人,而即使在紧张的冷战时期为了避免灾难它们仍是伙伴。... 美国和苏联是当代两个超级大国。苏美关系的基本特点,“既是绝对稳定又是高度易变的”,所谓稳定,是指它们的关系总是在有限的冷战与缓和间波动,超级大国即使在高度缓和时期仍是敌人,而即使在紧张的冷战时期为了避免灾难它们仍是伙伴。这种微妙的形势也可能有些变化,但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 美国 缓和政策 里根政府 苏美关系
全文增补中
新时期之初中国大陆劳伦斯传播新论
4
作者 廖杰锋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20世纪英国文豪D.H.劳伦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被中国大陆认同、传播与接受。众多个体传播者和组织传播者为寻求劳伦斯重返中国大陆的合法身份开展了许多修正性、破冰性与奠基性工作,合力塑造了劳伦斯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形象... 20世纪英国文豪D.H.劳伦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被中国大陆认同、传播与接受。众多个体传播者和组织传播者为寻求劳伦斯重返中国大陆的合法身份开展了许多修正性、破冰性与奠基性工作,合力塑造了劳伦斯杰出的小说家、诗人形象。这次重新传播纠正了受众对劳伦斯的负面看法,也促使中国大陆80年代文学冲破了某些文学禁区,不同程度地参与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文坛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中国大陆 劳伦斯 破冰者 组织传播者 批评与阐释传播
下载PDF
对“滞胀”两大诱因的“经济学解释” 被引量:2
5
作者 马焕明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7-60,共4页
20世纪70年代初,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Stagflation)'--低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并发.对此经济问题的解释,国内史学著作主要综合了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和借机'复辟'的'供应学派'、&#... 20世纪70年代初,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Stagflation)'--低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并发.对此经济问题的解释,国内史学著作主要综合了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和借机'复辟'的'供应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等西方经济学派的声音:一方面因为现代资本主义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迟早会引发程度不同的'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长期地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过多,扰乱了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刺激需求使财政赤字滚大,造成通货膨胀[1、2、3].这样的叙述固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于一个短期经济突发现象的研究,如果缺少具体的经济变量分析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其结论看似高屋建瓴,实则大而化之,且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基本矛盾'一直存在','凯恩斯主义'亦是'长期使用','滞胀'缘何单单发生在1973年?其具体诱因又是什么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胀” 发达国家经济史 通货膨胀 经济发展 失业率 20世纪70年代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