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90年代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丽娟 杨俊伟 +2 位作者 姜德娟 李九一 侯西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7-534,i0004,共9页
本文基于ArcGIS平台,以Landsat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无定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5年间,无定河流域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都是先减少而后稍... 本文基于ArcGIS平台,以Landsat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无定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5年间,无定河流域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都是先减少而后稍有增加,草地则是先增加后稍有减少。在10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与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增加。前5年无定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85%,未利用土地和草地的年变化率较大,耕地与水域年变化率较低。后5年无定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林地与未利用土地年变化率较大,耕地与水域变化率较小。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流域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GIS 土地利用变化 20世纪90年代 无定河流域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变化 统计分析工作 动态特征 草地面积 GIS平台
下载PDF
广东汛期开始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纪忠萍 熊亚丽 +2 位作者 谷德军 梁建茵 谢炯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2-300,共9页
用小波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 ,对近 5 0多年来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副高、PDO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研究了它与后期天气、前期 5 0 0hPa环流场和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 5 0年来广东开汛呈偏早的趋势 ,具有明显的 ... 用小波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 ,对近 5 0多年来广东开汛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与副高、PDO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同时也研究了它与后期天气、前期 5 0 0hPa环流场和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 ,近 5 0年来广东开汛呈偏早的趋势 ,具有明显的 2~ 7年左右的年际和 34年左右的年代际周期振荡 ;开汛的年代际振荡与副高、PDO指数是一致的 ,并与它们存在反向的关系 ,且突变的时间也均发生在 2 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 ;广东开汛与后期天气的相关分析表明 ,它与广东 4月降水的相关最好 ,与 5 ,6月的相关则差 ;与广东降水集中期初日只有在 1986年以后至今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而与降水集中期次数却在 1977年之前就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广东开汛的早晚与前冬 5 0 0hPa高度场存在几个显著的相关中心 ,与前秋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的海温异常也有明显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变化 广东 500hPa高度场 20世纪70年代 日期 汛期 年代际振荡 1986 1977 小波分析 周期振荡 海温异常 北太平洋 PDO 海温场 环流场 50 中后期 分析表 月降水 正相关 集中期 负相关 副高 指数 天气 期次
下载PDF
近百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年际及年代际振荡 被引量:33
3
作者 魏凤英 谢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2-499,共8页
利用一种小波变换和统计检验相结合进行气候突变检测的新方法,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序列多尺度层次的谱系结构,并对各层次的突变点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利用小波能量密度研究了梅雨强度年际及年代际振荡随时间的演变及... 利用一种小波变换和统计检验相结合进行气候突变检测的新方法,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序列多尺度层次的谱系结构,并对各层次的突变点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利用小波能量密度研究了梅雨强度年际及年代际振荡随时间的演变及其方差贡献.结果表明:就大尺度而言,近百年梅雨强度以1941年为界分成强、弱两种状态,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层次上,还存在多个突变点,例如,在梅雨较强的1885~1941年阶段中,含有两个梅雨相对弱的时段,在梅雨较弱的1942~2000年阶段中亦存在1991~2000年梅雨相对强的时段;2~3年和6~7年振荡在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中占有较大方差贡献,其中1978~1987年和1996~2000年段2~3年振荡的方差贡献较大,1920~1932年段6~7年振荡的方差贡献明显;在长江中下游梅雨强度的年代际变化中,23~24年和36~37年振荡的方差贡献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比较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多尺度气候突变 谱系结构 际及年代际振荡 方差贡献 年代际振荡 长江中下游 变化 2000 20世纪40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初东亚夏季对流层温差的年代际转折及成因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丽霞 周天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94-1408,共15页
东亚夏季降水和环流在1979-2004年间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折.基于三套探空资料与四套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对流层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东亚夏季200-500 h Pa平均温度(upper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UT... 东亚夏季降水和环流在1979-2004年间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折.基于三套探空资料与四套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对流层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东亚夏季200-500 h Pa平均温度(upper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UTT)的南北向温差在1992年前后发生年代际减弱,表现为1992年之后中国35°N以南地区年代际变冷,中心位于长江流域,35°N以北年代际变暖,中心位于中国西北-蒙古地区.多种资料对比分析表明,JRA-25再分析资料在揭示东亚夏季对流层温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年代际变化方面优于其他再分析资料.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东亚夏季UTT年代际变化的可能原因在于,ENSO周期由1979-1992年的5-6年周期占主导转变为1993-2004年的2-3年周期占主导,使得在1993-2004年间ENSO衰减年夏季出现的次数少于1992年之前,而ENSO发展年夏季次数增加,导致ENSO发展年夏季的SST强迫对东亚UTT的影响年代际增加,ENSO衰减年夏季SST的强迫作用年代际减弱,即东亚夏季UTT一致增暖的模态出现次数增加,南暖北冷的模态次数减少,UTT的差值表现为东亚南侧变冷,北侧变暖,进而导致东亚夏季温度南北向温差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初年代际变化 东亚夏季风 ENSO周期变化
原文传递
青海南部地区4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9
5
作者 赵燕宁 时兴合 +4 位作者 秦宁生 汪青春 冯蜀青 扎西才让 王希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9-534,共6页
利用1961—2003年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南部地区年际、年代际及各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秋季气温升高最为明显,这有别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东部和新疆等地区冬季增温最为显著的特点;降水量冬... 利用1961—2003年气温、降水、积雪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南部地区年际、年代际及各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秋季气温升高最为明显,这有别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东部和新疆等地区冬季增温最为显著的特点;降水量冬、春季呈增加的趋势,而夏、秋季呈减少趋势;地表积雪量冬、春季的平均增加量分别为15.1cm和3.8cm,而夏、秋季的平均递减量分别为0.3cm和0.2cm。气候变暖和冬、春季降水增多以及冬、春季平均积雪量的跨季节异常或持续维持是导致青海南部地区20世纪80~90年代雪灾增多的最直接原因之一。冬、春季降水和地表积雪的增加,使得雪灾发生的频次增加,危害程度加重;而夏、秋季降水和积雪减少、气温升高、地表蒸发加大、水资源量减少,干旱出现的几率增大,影响畜牧业生产,制约当地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部地区 气候变化 特征分析 青海 气象观测资料 气温升高 春季降水 2003 畜牧业生产 气候变暖 直接原因 90年代 20世纪 危害程度 地表蒸发 水资源量 经济发展 积雪量 特征和 年代 秋季 降水量 增加量 平均 趋势 雪灾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及其突变性 被引量:99
6
作者 郭志梅 缪启龙 李雄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 从1951-2000年中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特征来看。通过分析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景下,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东北地区的增温大于西北和华北地区;日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更加显著;冬季增温比夏季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大多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变暖突变。90年代以来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明显偏高。但是不同季节、不同区域气温的多年变化特征并不完全相同,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气温变化特征 50 突变性 日最高气温 日最低气温 20世纪80年代 平均气温 全球气候变暖 2000 变化特征 变化趋势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90年代 增温 中后期 特殊性 西北
下载PDF
北京房山区农民1991至1999年膳食营养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纪春 顾东风 +8 位作者 吴锡桂 段秀芳 甘文奇 曹天秀 黄广勇 徐希胜 谢宝元 郝凤霞 武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4-16,共3页
目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房山区农民人群膳食营养素摄入的变化情况和趋势。方法:1991-04/1999-06在北京市房山区农民人群中对35~65岁的随机抽样样本进行膳食营养调查。应用24h膳食回忆法分别进行了1991/1992年,1995年和1999年的调... 目的:评价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房山区农民人群膳食营养素摄入的变化情况和趋势。方法:1991-04/1999-06在北京市房山区农民人群中对35~65岁的随机抽样样本进行膳食营养调查。应用24h膳食回忆法分别进行了1991/1992年,1995年和1999年的调查,随机样本人数分别为443人(男209人,女234人),367人(男163人,女204人)和393人(男180人,女213人)。分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对营养素的摄入变化进行比较。结果:1991/1999年,平均每人每天膳食中摄入热量和总蛋白质略升高;动物蛋白质,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Keys分值(膳食脂质分值)变化呈一致性明显逐渐升高趋势,55~65岁男性年龄组中其升高全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35~54岁女性年龄组中其升高也基本都有显著性意义;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钠的摄入略降低,钾、钙、乙醇的变化不大。结论:北京市房山区农民9年来膳食营养摄入的变化呈增加心脑血管病尤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趋势,需要进行这方面饮食平衡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 山区农民 膳食营养水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0世纪90年代 单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营养调查 膳食营养摄入 营养素摄入 1992 1995 不同龄组 碳水化合物 植物蛋白质 心脑血管病 北京市 变化情况 随机抽样
下载PDF
从2000年到2009年如何称谓
8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2000 现代汉语词典 21世纪 20世纪 下个世纪 世纪 10 80年代 90年代 1999
下载PDF
社会主义问题:“20世纪世界史”的重大研究课题
9
《学术界》 2001年第1期276-276,共1页
刘绪贻在《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撰文《20世纪世界史急待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指出。20世纪世界史中存在着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加强化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或... 刘绪贻在《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撰文《20世纪世界史急待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指出。20世纪世界史中存在着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加强化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或两个世界之间的矛盾。近一个世纪来,这种矛盾和斗争互有胜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8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取得新的阵地,还赢得非洲及其他一些地区人民的向往。直到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东欧变色,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两个问题:(1)这是否意味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斗争(或如某些人说的和平竞赛)中社会主义的失败?(2)如果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关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著作都只说“东欧变色、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次重大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世界史 社会主义问题 研究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 80年代后期 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 苏联解体 矛盾斗争 2000 1917 重大课题 90年代 重大变化 太平洋 刘绪贻 变色 东欧 失败
下载PDF
13年来百姓生活十大变化(一)
10
作者 马敏兰 《四川统一战线》 2002年第12期16-16,共1页
党的13届4中全会以来的13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10个方面的巨大变化:——鼓起来的“钱袋子”。1989年底时,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000亿元,到2002年已超过了80000亿元。
关键词 十大变化 百姓生活 恩格尔系数 城乡居民 城镇居民消费 储蓄存款余额 人均住房面积 20世纪90年代 农村消费 2002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城乡演变:2010—2020年
11
作者 李强 郭雯羽 《新华文摘》 2024年第2期18-21,共4页
一、引言。我国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对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模式也没有达成共识。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数据,关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年龄群体,健康的变动轨迹没有遵循... 一、引言。我国对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但对健康预期寿命的演变模式也没有达成共识。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数据,关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年龄群体,健康的变动轨迹没有遵循固定模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都指向相同的结论:老年人病残状况的变化模式可能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预期寿命 达成共识 演变模式 固定模式 龄群体 变化模式 变动轨迹 20世纪90年代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径流趋势变化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149
12
作者 秦年秀 姜彤 许崇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9-594,共6页
选取长江流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和大通站,分别应用1882~2000年、1870~2000年和1950~2000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对年代际、月径流、季节性径流的变化以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使用非参数Mann-Kendall法来检验径流... 选取长江流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和大通站,分别应用1882~2000年、1870~2000年和1950~2000年的月平均流量资料,对年代际、月径流、季节性径流的变化以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使用非参数Mann-Kendall法来检验径流的趋势变化.趋势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径流呈微弱增加趋势,但不显著且地区分布不均,中上游减少,下游增加;而季节性夏季和冬季径流增加趋势明显,尤其是7月和1月径流增加最突出;更重要的是90年代汛期径流也呈现出增加趋势,汛期径流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这可能是导致洪灾频繁的原因之一.突变分析指出,宜昌和汉口站从1926年开始径流经历了一个明显减少的变化,这与20世纪20年代初,北半球突然变暖,长江上游地区呈现降温、降水减少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径流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1990s 流域径流 趋势变化 长江流域 20世纪90年代 长江上游地区 年代
下载PDF
吉林省露水河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1
13
作者 于德永 王艳艳 +4 位作者 郝占庆 潘耀忠 李京 龙中华 李月臣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7-153,共7页
遥感影像记录的地物信息具有很大的时空延展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林业政策在吉林省露水河地区非常盛行,森林经营以采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林业经营策略渐趋科学,本文选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两期遥感影像从景观、类... 遥感影像记录的地物信息具有很大的时空延展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林业政策在吉林省露水河地区非常盛行,森林经营以采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林业经营策略渐趋科学,本文选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两期遥感影像从景观、类型及斑块3个尺度研究其森林景观格局和斑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本底由成熟林转变为中龄针叶林和成熟阔叶林,成熟针叶林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全区森林景观趋向破碎化,除中龄针叶林外,其它森林景观类型平均斑块变小。区域森林景观要素有部分趋于优化,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37%,中龄针叶林景观类型逐渐占优势,有利于恢复区域地带性植被,大量宜林地绿化成林等。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森林产品的采伐,森林群落自身的演替也是造成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作用较人类活动小,气候变化因素对森林景观变化起促进作用。本文对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吉林省 格局变化 露水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景观类型 1999 1985 森林覆盖率 地带性植被 景观破碎化 针叶林 研究区 地物信息 影像记录 林业政策 森林经营 经营策略 遥感影像 变化特征 景观格局 景观要素
下载PDF
中国东北南部冬季气温异常及其大气环流特征变化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杨素英 王谦谦 孙凤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4-344,共11页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 该文在对东北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影响其异常的同期因子———该地区上空大尺度环流异常特征。发现:东北冬季气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冷期,60年代达到低谷,80年代中期以后一直处于暖期,90年代为49年来最暖期,1986年是由冷转暖的明显突变点;气温异常存在3~4年、8~9年的年际周期及16~18年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黄河以北地区一致性非常好,是49年全国增暖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冷、暖冬年,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西伯利亚高压、亚洲极涡、贝加尔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及极锋急流是影响其异常的同期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异常 大气环流特征 NCEP/NCAR再分析资料 中国东北 20世纪80年代 南部 时空变化特征 大气环流异常 西伯利亚高压 大尺度环流 1986 异常特征 60年代 90年代 东北地区 贝加尔湖 东亚大槽 突变点 年代 一致性
下载PDF
太平洋表层海温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爱明 胡敦欣 白学志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众所周知,ENSO(El Nio/Southem Oscillation)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最强的气候信号,与El Nio(La Nina)相应的正(负)海温距平(SSTA)主要分布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Rasmusson et al .,1982)。相对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ENSO现象... 众所周知,ENSO(El Nio/Southem Oscillation)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最强的气候信号,与El Nio(La Nina)相应的正(负)海温距平(SSTA)主要分布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Rasmusson et al .,1982)。相对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ENSO现象,人们注意到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SLP)存在更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Trenberth etal.,1994),有人认为这与北太平洋的表层温度(SST)变化有关(Latif el al.,19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变化 北太平洋 表层海温 热带太平洋 赤道太平洋 太平洋SST 20世纪90年代 空间分布 赤道中东太平洋 模态
原文传递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影响评价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宁 郑新奇 王爱萍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7期65-68,共4页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日益成为土地科学的研究热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内容、基本特点及方法的讨论,简单介绍土地利用演化及影响评价模型(LEAM)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优点,认为...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日益成为土地科学的研究热点,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内容、基本特点及方法的讨论,简单介绍土地利用演化及影响评价模型(LEAM)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优点,认为应加强对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影响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探讨,将生态系统中的新理论、新工具、新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城市生态模型建立中,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评价模型 20世纪90年代 可持续发展思想 土地利用方式 城市土地 城市化水平 城市建成区 1990 自然资源 生存发展 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 物质基础 利用系统 国际社会 研究热点 土地科学 利用研究 利用问题 区域经济
下载PDF
长沙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及R/S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左利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90-96,共7页
运用三阶幂函数和R/S分析法,对1951年以来长沙1月、7月和年平均的气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沙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暖幅度与全国平均增暖幅度持平.20世纪90年代以前偏冷,20世纪90年代开始变暖,近10年变暖加剧.②长沙1月气温呈... 运用三阶幂函数和R/S分析法,对1951年以来长沙1月、7月和年平均的气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沙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暖幅度与全国平均增暖幅度持平.20世纪90年代以前偏冷,20世纪90年代开始变暖,近10年变暖加剧.②长沙1月气温呈上升趋势,而7月气温呈下降趋势,1月气温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贡献大于7月.③R/S分析的结果得出,1月H值略小于0 5,说明冬季气温呈波动性变化;而7月和年平均H值达0 81,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持续性,7月气温将延续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将延续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变化趋势 长沙 20世纪90年代 Hurst现象 R/S分析法 上升趋势 气温变化趋势 平均气温 月气温 研究结果 冬季气温 幂函数 波动性 持续性 幅度 增暖 变暖 下降 H值 延续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极端低温异常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青春 张吉农 索有光 《青海气象》 2005年第3期14-18,25,共6页
运用REOF、滑动平均、累计距平、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冬季极端低温的年代际变化、异常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与500hPa高度场及印度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二十世纪60年代极端低温偏低,70年代到80年... 运用REOF、滑动平均、累计距平、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冬季极端低温的年代际变化、异常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与500hPa高度场及印度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二十世纪60年代极端低温偏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变化多波动,80年代初期,有一明显的由低到高的转折点,90年代后呈波动式缓慢上升趋势;冬季极端低温容易出现异常的区域是青海中北部、西藏中北部、西藏东南部和青海南部地区;12-3 月500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脊和北太平洋脊偏强(弱),东亚大槽偏强(偏弱)偏西(偏东),青藏高原冬季极端低温偏低(高);赤道东印度洋附近和澳大利亚西部广阔的海域温度偏低(高),青藏高原冬季极端低温偏低(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 青藏高原 变化特征分析 冬季 异常气候 500hPa高度场 时间演变特征 80年代 年代变化 西藏东南部 REOF 滑动平均 合成分析 空间分布 诊断分析 60年代 二十世纪 上升趋势 90年代 南部地区 东亚大槽 温度偏低 澳大利亚
下载PDF
西藏高原农业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杜军 胡军 索朗欧珠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9-298,共10页
根据西藏1971~2000年≥0℃、10℃界限温度资料,建立了小网格推算模式,应用GIS推算出500m×500m网格点上的农业界限温度值,分析了界限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气候异常。结果表明: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及积温总的分... 根据西藏1971~2000年≥0℃、10℃界限温度资料,建立了小网格推算模式,应用GIS推算出500m×500m网格点上的农业界限温度值,分析了界限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变化、年代际变化和气候异常。结果表明: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及积温总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减小,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纬度的增大而减小。过去30年,西藏大部分站点≥0℃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各站点≥0℃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主要农区≥10℃积温呈逐年代增加趋势,90年代热量最充足。前20年西藏各站点≥0℃的积温未出现过异常偏高年,90年代后期大部分站点发生了异常偏高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温度 变化特征 西藏高原 农业 20世纪70年代 空间分布特征 90年代 2000 年代变化 推算模式 趋势变化 气候异常 海拔高度 积温 站点 小网格 温度值 网格点 GIS 日数 减小 偏高 纬度 热量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智力资本定价变化分析
20
作者 宋丹宁 田昆儒 《财会通讯(中)》 2013年第10期6-7,共2页
一、智力资本概述“智力资本”这一概念由西方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初隧出,经过各界学者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从时间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v1995年为第一阶段,研究重点主要为对智力... 一、智力资本概述“智力资本”这一概念由西方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初隧出,经过各界学者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从时间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v1995年为第一阶段,研究重点主要为对智力资本实践和应用的深讨;199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于智力资本要素的资本化以及如何提高其应用程度。斯堪迪亚公司于1997年在年报中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财务报告,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尝试编制智力资本报表,从而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对智力资本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余绪缨教授首先提出了智力资本管理会计问题。1998年5月,北京举办了“智力资本与教育观念的转变”的主题研讨会,我国智力资本研究的序幕由此拉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资本会计 生命周期 20世纪90年代 理论与实践 定价 西方经济学界 智力资本管理 1998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