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广西农村经济调查流派现存资料管窥
1
作者 徐毅 褚不染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近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危机和西方现代调查理念的传入共同促成了贯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调查热潮,作为构成此次调查热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本土的农村经济调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其间广西积极引入各个农村... 近代中国的农村经济危机和西方现代调查理念的传入共同促成了贯穿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调查热潮,作为构成此次调查热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本土的农村经济调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其间广西积极引入各个农村调查流派的调查理念与方法,同时推动本土调查人才的培养和农村经济调查的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批反映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和理论成果,这些调查资料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近代广西爆发农村经济危机的深层致因,另一方面为20世纪上半叶的广西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学理依据,不仅为后世了解近代广西农村经济状况提供了相对全面的一手资料,而且能为当今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经济危机 广西农村经济调查 流派 调查报告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童工问题形成原因研究
2
作者 闫志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7-123,共7页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童工问题广泛存在于不同区域、行业的工厂之中,引起了学人、政党、社会团体的高度关注。童工问题产生的制度因素在于传统学徒观念在现代工厂中的遗留以及工厂劳动保护规章的执行艰难;经济因素在于童工的人力成本更低...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童工问题广泛存在于不同区域、行业的工厂之中,引起了学人、政党、社会团体的高度关注。童工问题产生的制度因素在于传统学徒观念在现代工厂中的遗留以及工厂劳动保护规章的执行艰难;经济因素在于童工的人力成本更低、更能保证生产时间的连续性,且可以吸纳一定的流动资本;家庭因素在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需要儿童做工补贴家用,且工头常以花言巧语迷惑家长将孩童送至工厂。以上三者因素中以经济因素最为根本。童工问题形成的复杂因素表明了该问题在当时非某一部门、某一政策就可疏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中国 童工问题
下载PDF
“山的那一边”:20世纪20年代国产电影的现代想象
3
作者 谭鹏麟 赵洋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8-86,共9页
从“可见性”的话语被纳入社会建构的体系中开始,电影在形塑国人的自我认知、主体意识和现代想象方面,就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20世纪20年代是国产电影渐趋兴起的初始阶段,来自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纷纷借助电影媒介呈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现... 从“可见性”的话语被纳入社会建构的体系中开始,电影在形塑国人的自我认知、主体意识和现代想象方面,就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20世纪20年代是国产电影渐趋兴起的初始阶段,来自不同背景的创作者纷纷借助电影媒介呈现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和异域景观,启发国人的现代意识。在中国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电影人通过视觉修辞和批判言说,以不同的叙事策略和话语形式,于改编、身体和空间三个层面,引导国人通过视觉手段营造主体意识和现代想象,实现了影像对社会的再建构及对现代的想象与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视觉性 想象 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地区树木年轮对20世纪20年代干旱灾害的指示 被引量:39
4
作者 梁尔源 邵雪梅 +1 位作者 黄磊 王丽丽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9-474,共6页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邵的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内蒙古中部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关中地区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树轮序列之间的关系及用它们来指示极端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的潜力.结果表明,研究...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邵的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 Kom.)、内蒙古中部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和关中地区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树轮序列之间的关系及用它们来指示极端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的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相邻树轮年表之间以及相距较远的树轮年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表明了区域性和大范围的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司时也暗示了在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建立大空间尺度上村轮网络的潜力.在最近150年内,不同地区树木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都有明显的生长下降现象,但是树木生长开始下降的时期及下降的幅度具有区域性的差异.这段对期树木生长的下降反应了可能发生的干旱事件,而多方面的历史记录证实了这一推断.另外,树木生长的区域差异更应了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西部地区 树木年轮 20世纪 20年代 干旱灾害 区域差异 树木年代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东北流民问题的整治——以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范立君 谭玉秀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40,共8页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流民涌向东北的高峰期,流民问题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对此,华北及东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救济机关及铁路交通部门等都给予了广泛关注,并采取了多项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作为调控流民问题的模式...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流民涌向东北的高峰期,流民问题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对此,华北及东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救济机关及铁路交通部门等都给予了广泛关注,并采取了多项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作为调控流民问题的模式之一——"移民"调剂方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东北人口的增长,东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流民问题 整治 20世纪20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间足球对外交往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亚婷 王晓舟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4-178,共5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间足球对外交往历史事件的梳理,发现以社会为依托的体育会和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队,是当时民间足球对外交往的主要力量和组织形式。其中,1923年南华体育会远征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间足球对外交往历史事件的梳理,发现以社会为依托的体育会和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队,是当时民间足球对外交往的主要力量和组织形式。其中,1923年南华体育会远征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足球外访活动;1924年大学生队访问纽西兰,是近代民间足球对外交往的第一支大学生队伍;1926年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日本,则成为第一个以一所学校为单位的足球赴外交流活动。在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下,民间足球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足球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以9号李惠堂为代表的明星效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在国际社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中国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体育外交 足球 民间对外交往 20世纪20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生态的低俗性及其实证读解 被引量:15
7
作者 袁庆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4,共4页
20世纪20年代,由精英知识分子发起推行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其先进思想和艺术理念并没有全然进入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当时国产电影的生成基础是旧文化与旧文学,其观众主体的构成主要成分是城市中的下层民众,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 20世纪20年代,由精英知识分子发起推行的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其先进思想和艺术理念并没有全然进入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当时国产电影的生成基础是旧文化与旧文学,其观众主体的构成主要成分是城市中的下层民众,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也可以被称为旧市民电影,从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上都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和大众性,即低俗性的整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20世纪20年代 文化生态 旧市民电影
下载PDF
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20年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平议 被引量:7
8
作者 吴小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153-159,171,共8页
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是以知识界和学生为主体的一场针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运动 ,它以自觉的文化批判开始 ,起了宣传科学理性、反对迷信、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的作用 ;而运动后期的发展则与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结合 ,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 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 ,是以知识界和学生为主体的一场针对基督教的理性批判运动 ,它以自觉的文化批判开始 ,起了宣传科学理性、反对迷信、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的作用 ;而运动后期的发展则与当时的民族主义思潮结合 ,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但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 ,则应指出 ,在这场以宏扬科学、民主、自由、理性为自觉诉求的运动中 ,真正的科学精神、理性态度表现得并不多。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时局的压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切心态 ,这场运动中真正进行理性和自由的对话、论辩、深入思考和文化批判的时候是很少的。它成就了反帝和民族主义的一段辉煌 ,但在思想史上却留下了对今后不无影响的一页败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年代 非基督教运动 理性 非理性心态 民族主义 科学主义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转换的困境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洪亮 贺金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37,共4页
道德和行为方式的转换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为主探讨其时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的一般状况,论证了有限进步与普遍滞后之间的矛盾状态,并揭示了其城乡差别以及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反... 道德和行为方式的转换是中国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对20世纪20年代的一些相关调查问卷的分析为主探讨其时中国人道德和行为方式的一般状况,论证了有限进步与普遍滞后之间的矛盾状态,并揭示了其城乡差别以及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反映了中国人现代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道德 行为方式 转换 困境
下载PDF
由一本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玉峰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8-91,共4页
一本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适当体现“数”与“量”、“动”与“静”的结合。从这些特点出发,引发我们进行以下思... 一本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适当体现“数”与“量”、“动”与“静”的结合。从这些特点出发,引发我们进行以下思考:1.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到教材的实施;2.教材的变化要结合时代背景,考虑实施对象;3.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年代 初中平面几何 教材 思考
下载PDF
鲁迅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吉鹏 李红艳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24-27,共4页
鲁迅作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的小说确立了乡土小说的规范,众多乡土作家在鲁迅和他作品的影响、启发下走上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反封建主题、关注妇女命运、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作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与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产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的小说确立了乡土小说的规范,众多乡土作家在鲁迅和他作品的影响、启发下走上乡土文学创作的道路。在反封建主题、关注妇女命运、批判国民劣根性,以及人物塑造、结构艺术诸多方面,其他乡土作家均与鲁迅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在悲剧风格上,特别是"几乎无事的悲剧"这一点上,更有着惊人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20世纪20年代 乡土文学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政策及其实施成效 被引量:7
12
作者 曹成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了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了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不够成熟,地方自治法令法规本身存在严重问题,自治经费不能确定且筹措困难,以及党部与行政部门不能密切配合等原因,国民政府未能实现由官办自治向民办自治的转化,这次规模宏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成效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 南京国民政府 地方自治政策 成效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学人视域中的苏俄革命与中国革命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夏根 胡旭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1期190-196,共7页
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学人对苏俄革命的理论基础、苏俄革命与中国革命之兴起与发展等论题较为关注,但其重心则集中于苏俄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能否移用于中国、能否解决中国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核心问题。总体上看,自由主义学人对苏俄革... 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学人对苏俄革命的理论基础、苏俄革命与中国革命之兴起与发展等论题较为关注,但其重心则集中于苏俄革命的理论与实践能否移用于中国、能否解决中国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核心问题。总体上看,自由主义学人对苏俄革命与中国革命诸多问题的认识呈现出复杂、歧异而多变的认知面相。此种现象,既与苏俄革命及其影响下的世界革命潮流兴起的历史局势有关,也与自由主义秉持的稳定秩序下的渐进改革的核心理念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自由主义学人 苏俄 十月革命 中国革命
下载PDF
20年代美国的“乡村病毒”——评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美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84,共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工业城镇的发展,乡村小镇在美国经济中已不再占重要地位,它们已经进人了衰退阶段.可是,“虽然它的社会地位已经降低,但是,小镇习惯上仍被看作是真正的美国,看成是合众国中无庸置疑的最好的地方.”当时,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工业城镇的发展,乡村小镇在美国经济中已不再占重要地位,它们已经进人了衰退阶段.可是,“虽然它的社会地位已经降低,但是,小镇习惯上仍被看作是真正的美国,看成是合众国中无庸置疑的最好的地方.”当时,美国人普遍认为,美国乡镇生活可能比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生活都更美好.这一神话一直受到历代传统文学的颂扬.多少年来,小镇生活一直被描绘成是既温馨又美好,而小镇居民则被认为是善良友好的典范.作家们在抨击城市生活的残酷与腐化的同时,对乡镇生活的单纯、温馨与友善则大加褒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克莱·刘易斯 20年代 乡村 LEWIS 女主人公 美国经济 工业城镇 建筑物 传统文学 传染病毒
下载PDF
1920年代中期的鲁迅杂文及其文化背景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林荣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40,共12页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中期 鲁迅 杂文创作 文学研究 文化背景
下载PDF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与南洋关系建构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文明 唐丽娟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26-33,64,共9页
在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南洋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和市场概念。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南洋进行了传播。文章基于若干史料,对20年代中国电影和南洋关系建构的历史、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在早期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南洋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和市场概念。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南洋进行了传播。文章基于若干史料,对20年代中国电影和南洋关系建构的历史、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并对当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世纪20年代 中国电影 南洋 地区传播
下载PDF
假托大众之口的文学虚拟——论20年代“革命文学”对工农的描塑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智慧 王世利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71,共6页
20年代“革命文学”很重视对工农大众的描写 ,但由于革命作家自身实践经验的限制 ,他们对工农的描写大都还停留于主观的浮面 ,假托工农大众之口来言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理念。与此相应 ,革命作家虚拟的大众读者也悄然被实际的读者———... 20年代“革命文学”很重视对工农大众的描写 ,但由于革命作家自身实践经验的限制 ,他们对工农的描写大都还停留于主观的浮面 ,假托工农大众之口来言说知识分子的思想、理念。与此相应 ,革命作家虚拟的大众读者也悄然被实际的读者———知识青年所代替。在知识分子作家与读者的“共谋”中 ,工农形象遭到了彻底“误读” ,由故事的主角而沦为符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工农大众形象 作家 知识分子 读者 知识青年 20世纪20年代
下载PDF
从“再造”国民党到“以党治国”:论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孙科的政治主张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华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74-80,共7页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重组的过程,蒋介石凭借军事实力,很快占据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作为武汉时期国民党左派领袖的孙科,在步蒋介石后尘走上公开反共道路后,仍然位居国民党非主流派的地位。为了与蒋介石等国民党...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民党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力重组的过程,蒋介石凭借军事实力,很快占据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作为武汉时期国民党左派领袖的孙科,在步蒋介石后尘走上公开反共道路后,仍然位居国民党非主流派的地位。为了与蒋介石等国民党主流派争夺政治权力,从1927年到1931年,孙科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呼吁“再造”国民党和高唱“以党治国”,就是他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政治诉求。伴随着孙科与蒋介石的政见分歧,孙科与蒋介石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分裂到合作,从再分裂到再合作的戏剧性的变化。孙科的上述言论与行动,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民党内部政见分歧与权力消长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孙科作为一个温和改良派在国民党主流派强势压力下的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国民党内 “以党治国” 孙科 孙中山 20年代 胡汉民 国民党统治 三民主义 30年代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留美知识分子群的集聚与离散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雪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9-196,共8页
民初大量留美学生进入东大,由于个体活动与学术的必然联系带来大学整个学术气氛、办学模式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知识分子以美国所受的教育训练,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大显身手,其在东大的活动,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现代大学教育... 民初大量留美学生进入东大,由于个体活动与学术的必然联系带来大学整个学术气氛、办学模式的美国化倾向;留美知识分子以美国所受的教育训练,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大显身手,其在东大的活动,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现代大学教育、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开拓者。东南大学留美知识分子的集聚与离散从一个侧面提供了大学制度影响大学发展的样本,也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过程中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困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东南大学 留美知识分子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中共中央举办的党校与训练班 被引量:3
20
作者 谢武军 《理论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8-40,67,共4页
上世纪20年代,中共中央不仅向全党提出了开办党校的任务,而且身体力行举办了党校和训练班,为全党培养了许多得力的干部,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各地举办党校提供了方针方法上的示范。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中共中央 党校 训练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