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文化视角:20年代中国文学的接受阐释
1
作者 杨洪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101,共7页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 选择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估 2 0世纪初新文学建设 ,有三种文学接受方式值得注意。一是新文学运动传递的信息 ,是发动者组织者的政治观念的文学显现 ;二是新文学的创作者和一般阅读者文学价值的寻找 ,在于政治与现实问题密切联系中的文学期待 ;三是新文学的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与文学关系的调节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接受形式 ,整合的政治经济驱动了文学的生产过程。由此 ,文学与政治不再是简单的五四启蒙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被动关系 ,而是多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互动和影响。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将在大的文化语境中获得新阐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文学运动 文学大众 文学生产 20年代中国文学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物”与“心”——关于《艳阳天》的一种读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朱羽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20世纪60年代激进化后的文学表达关联于"物"的难题。这一难题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又中介于当时的政教机制,并由后者提供规范性的解决途径。《艳阳天》中诸种人物对于物的感觉、评价乃至扬弃的策略,迂回地... 20世纪60年代激进化后的文学表达关联于"物"的难题。这一难题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又中介于当时的政教机制,并由后者提供规范性的解决途径。《艳阳天》中诸种人物对于物的感觉、评价乃至扬弃的策略,迂回地关联着历史实践的难题。物质享受的正当性在叙事中有其位置,然而此刻的物质享受又受到政治-伦理的中介,同时,物质扬弃有着审美的解决途径。而小说对于萧长春卷入交换活动的简化处理,尤其是萧与赶集群众之间的叙述距离,正是那一时期社会形式的诗学表达。从萧长春这一"当家人"形象中亦可读解出"新人"之"心"的特质。小说叙事却不经意地暴露了:由"物"之命题带出的矛盾以及"心"之改造的困难,远比文学自身的解决路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中国文学 “物”的难题 《艳阳天》 “当家人”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