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年来我国旱涝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 被引量:50
1
作者 张丕远 葛全胜 +1 位作者 张时煌 刘啸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20,共9页
过去气候的突变以地质方法得到很多证据,但在历史时期则发现不多。本文利用文献档案资料建成2000年来的旱涝气候序列,发现280年和1230年前后有过两次突变。本工作着重给出突变前后的旱涝气候分布类型的差别,即从空间分布上探讨被突... 过去气候的突变以地质方法得到很多证据,但在历史时期则发现不多。本文利用文献档案资料建成2000年来的旱涝气候序列,发现280年和1230年前后有过两次突变。本工作着重给出突变前后的旱涝气候分布类型的差别,即从空间分布上探讨被突变界开的气候阶段所具有的特色,280~1230年间,我国气候大趋势是不稳定的,而且涝的界线一再受到NE-SW走向的等高线阻挡。气候突变事件的证据说明,气候系统的运动具有两种模式:渐变和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空间分布类型 旱涝 2000
下载PDF
青海都兰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重建及其变迁 被引量:50
2
作者 康兴成 张其花 +1 位作者 Lisa J.Graum lich Paul Sheppard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15-221,共7页
根据青海都兰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目前我国最长的年轮年表序列。通过年表与气候要素间相关函数、响应函数及响应面分析 ,选择了可被重建的气候因子 ,建立了重建方程 ,恢复了青海都兰地区历史时期的平均温度 ;并分析讨论了近 2 0 0 0... 根据青海都兰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目前我国最长的年轮年表序列。通过年表与气候要素间相关函数、响应函数及响应面分析 ,选择了可被重建的气候因子 ,建立了重建方程 ,恢复了青海都兰地区历史时期的平均温度 ;并分析讨论了近 2 0 0 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阐述了这个地区的冷暖交替及周期循环。对一些重大气候事件 ,如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升温等 ,逐个事件进行了剖析。并与全球温度变化进行了对照。都兰温度曲线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气候变化信息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 气候重建 温度 气候变化 2000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杨保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85-291,共7页
依据冰芯、树轮、沉积物分析和冰川波动等各单点古气候代用资料,以及重建的综合温度变化曲线,分析了近2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全青藏高原综合温度曲线显示中世纪暖期(1150—1400年)、小冰期(1400—1900年)以及公... 依据冰芯、树轮、沉积物分析和冰川波动等各单点古气候代用资料,以及重建的综合温度变化曲线,分析了近2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全青藏高原综合温度曲线显示中世纪暖期(1150—1400年)、小冰期(1400—1900年)以及公元3~5世纪冷期的存在。青藏高原温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9~11世纪,青藏高原东北部以温暖为特征,而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表现为寒冷。青藏高原南部和西部分别于1150—1400年(此时段在高原东北部表现为弱暖期)和1250—1500年经历了气候变暖。与中国东部文献记录的最新综合研究结果比较,高原东北部与中国东部的温度变化最为一致。而且,许多重大气候事件,如1100—1150年、1500—1550年、1650—1700年和1800—1850年的冷事件在高原和中国东部同时出现,而后3次冷期与小冰期期间中国西部发生的冰川前进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2000 温度变化 冰芯、树轮和沉积物 冰川波动
下载PDF
过去200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56-62,共7页
选取24条明确指示气温的树轮、冰芯和沉积物等高分辨率环境记录,提取1981条气温记录,采用单样本订正-多样本平均集成法重建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十年分辨率气温序列.该序列表明过去2000年温暖时段主要发生在0-235AD、775-1275AD和1845-200... 选取24条明确指示气温的树轮、冰芯和沉积物等高分辨率环境记录,提取1981条气温记录,采用单样本订正-多样本平均集成法重建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十年分辨率气温序列.该序列表明过去2000年温暖时段主要发生在0-235AD、775-1275AD和1845-2000AD,冷时段在245-765AD、1045-1145AD和1385-1835AD.小冰期在青藏高原表现明显,最冷时段为1635-1675AD;19世纪气温开始转暖,并在20世纪后期突破过去2000年的极值.过去2000年气温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较为显著,245-765AD是过去2000年持续时间最长的冷期,正值魏晋南北朝时期,季风衰弱,季风分界线南移,植被带南移,导致逐水草而居、生活在原季风分界线的鲜卑秃发部和吐谷浑部等南迁,同时历史时期气温变化区域战争、气象灾害等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过去2000 分辨率 气温 集成重建
下载PDF
美国《化学文摘》自2000年来编排与收录的新变化
5
作者 钱爱民 《医学情报工作》 2004年第6期467-468,共2页
对美国《化学文摘》自2000年来编排与收录的新变化作一研究与说明。
关键词 美国 《化学文摘》 2000 文献检索 著录格式 文献收录 文献类型 主题词
下载PDF
2000—2020年中国城乡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6
作者 陈萱 李绍亭 任彦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7-296,共10页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显著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为识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的关键驱动因素,缓解水资源消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测算并对比分析了中国31(30)省市2000—2020年城乡... 随着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显著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为识别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的关键驱动因素,缓解水资源消耗,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测算并对比分析了中国31(30)省市2000—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通过对数平均迪式指数算法(logarithmic mean index method,LMDI)对碳-水足迹进行了驱动因素分解。结果显示:2000—2020年中国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29.63%(32.94%),农村碳足迹(水足迹)增加了4.59%(7.91%)。从空间演变来看,城镇人均食物消费碳-水足迹较高的地区由沿海省份逐渐扩散至内陆,而农村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来看,经济水平是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的主要动因,且消费水平表现为抑制作用;人口城镇化驱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碳-水足迹增加,而在农村起到抑制作用。该研究从促进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多渠道拓宽食物来源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中国城乡居民食物可持续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消费 碳足迹 水足迹 LMDI分解 2000—2020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过去2000年耕地的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
7
作者 王发浩 张凯歌 +5 位作者 方修琦 陈常松 李方舟 周夏 张月 陈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3-1383,共11页
明确中国历史时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可为当前及未来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之处。本研究集成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分布和耕地空间重建成果,概括了过去2000年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针对不同历史... 明确中国历史时期耕地时空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策略,可为当前及未来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之处。本研究集成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分布和耕地空间重建成果,概括了过去2000年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耕地扩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探讨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策略。主要结论如下:①过去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在波动中增加,公元初至公元8世纪维持在3.33×10^(7) ha上下,11世纪末接近5.33×10^(7) ha,17世纪初超6.67×107 ha,清末(1910年)达9.33×10^(7) ha,1980年后逾13.33×10^(7) ha。②过去2000年中国农耕区经历了3次扩展:西汉时期耕地扩展至长江以北,唐宋时期长江以南地区的耕地开发奠定了现代中国耕地分布的主体格局,清以来耕地变化以平原地区垦殖加深,以及对山地、边疆地区的开垦为主要特征。③中国历史上因地制宜地主动对耕地进行适应性改造,涵盖水利、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作物选种等田间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是维系中国历史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中国 耕地 时空特征 可持续利用策略
下载PDF
2000—2020年山西省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时空演变
8
作者 王佳龙 孟万忠 李易诚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4期10-15,共6页
利用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观察分析山西省及地级市在2000—2020年的人口时空分布变化。以山西统计年鉴数据资料为基准,探讨人口迁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口总量变化不大,城市人口数量仅太原市、晋中... 利用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观察分析山西省及地级市在2000—2020年的人口时空分布变化。以山西统计年鉴数据资料为基准,探讨人口迁移与影响因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人口总量变化不大,城市人口数量仅太原市、晋中市保持连续正向增长,太原市人口发展迅速;太原市迁入人口构成以本省其他县区人口为主,各地级市对于本市县区人口有较强吸引力;人口迁移驱动因子与地区经济水平、教育资源、交通建设、住宅价格和人均收入有关;通过对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教育分配、交通设施与落户门槛五方面综合规划,可有效提升山西省城市综合实力和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研究结论有助于山西省各地级市合理展望和计划未来人口流动分布格局,促进山西省内各地级市人口迁移良好互动,为人口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2000—2020 人口迁移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青海生态环境状况20年(2000—2020)变化遥感地质评价
9
作者 马彦青 于光喜 +1 位作者 马延景 马文 《矿产勘查》 2024年第3期462-470,共9页
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地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些年来地质生态环境持续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利用2000年和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了... 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地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些年来地质生态环境持续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利用2000年和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评价模型,在计算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4个指标指数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并开展对比研究,从遥感影像图的角度来评价青海生态环境20年的变化状况。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均小于0.75,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一般”的面积有45.1万km^(2),占比63%。2000—2020年间,青海生态环境状况约60.56万km^(2)(约87%)无明显变化,局部地区趋向变好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生态环境状况 遥感地质评价 评价模型 2000—2020
下载PDF
2000—2022年滇中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10
作者 熊微微 杨浪浪 岳兴盛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7期59-63,共5页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近年来区域内人类活动强烈,水土流失问题频发,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选取位于滇中地区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元谋县、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永仁县作为研究区,基于RUSLE...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近年来区域内人类活动强烈,水土流失问题频发,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选取位于滇中地区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元谋县、禄丰县、牟定县、武定县、永仁县作为研究区,基于RUSLE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探讨2000—2022年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2007年、2014年、2022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 128.40、2 012.60、5 111.43、2 227.99 t/(km2·a),土壤侵蚀强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河谷;(2)土壤侵蚀状况呈先恶化后好转的趋势,2000—2014年土壤侵蚀加剧,2014—2022年土壤侵蚀减轻;(3)各侵蚀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聚集性明显;(4)建筑用地、林地、水田的土壤侵蚀较轻,而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旱地和草地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裸地最易发生强烈及以上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RUSLE模型 滇中地区 2000—2022
下载PDF
近1800年以来内蒙古达里湖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驱动因素
11
作者 郭鑫 李文宝 +2 位作者 史小红 刘晶晶 史玉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8-1278,共11页
湖泊是地质历史上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其沉积物中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达里湖是典型的草原内陆封闭型湖泊,位于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关键。本研究基于在达里湖采集的约238 cm沉积物岩芯(GDL-1),通过210 Pb和137 ... 湖泊是地质历史上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其沉积物中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达里湖是典型的草原内陆封闭型湖泊,位于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关键。本研究基于在达里湖采集的约238 cm沉积物岩芯(GDL-1),通过210 Pb和137 Cs(岩芯上部20 cm)、AMS 14 C测年,以及沉积物样品中甾醇等生物标志物含量分析,重建了近1800年以来达里湖硅藻、蓝藻等典型藻类含量的演化历史,并结合总氮(TN)、总磷(TP)、盐度(Sr/Ba)和温度(T)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藻类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达里湖典型藻类总量平均为2.03 ng/g(最高6.69 ng/g,最小0.53 ng/g),其中蓝藻占比平均为60%,绿藻和硅藻占比平均为20%;环境因子对硅藻、蓝藻和典型藻类生物量的解释率分别为47.7%、55.20%和48.10%,T、TN和Sr/Ba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硅藻占比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小冰期硅藻占比最高,中世纪暖期占比最低;在达里湖的高盐环境下,湖泊营养盐浓度对藻类的影响受到限制,成为藻类等生长的限制因素;Sr/Ba小于0.9时,硅藻含量与典型藻类总量随着Sr/Ba值的升高而增加,Sr/Ba大于0.9时,典型藻类总量与Sr/Ba值呈负相关关系,而硅藻则表现出对盐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整体上,近1800年以来,区域或全球性气候事件通过改变达里湖盐度、营养元素浓度和温度来影响典型藻类群落结构。在暖期阶段,蒸发作用增强等导致的湖泊盐度增加成为达里湖典型藻类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冷期,营养元素浓度和温度的降低成为湖泊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2000 达里湖
下载PDF
互联网中青年群体怀旧行为研究——以“假装活在1980-2000年”豆瓣小组为例
12
作者 杨蓝 《传播与版权》 2023年第16期82-85,共4页
怀旧是一种人们对过去的回溯性建构和情感体验。人们通过互联网的广联性聚集到一起进行群体式的怀旧活动。文章以“假装活在1980—2000年”豆瓣小组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的怀旧行为,阐述怀旧与集体记忆,分析以怀... 怀旧是一种人们对过去的回溯性建构和情感体验。人们通过互联网的广联性聚集到一起进行群体式的怀旧活动。文章以“假装活在1980—2000年”豆瓣小组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青年群体在互联网中的怀旧行为,阐述怀旧与集体记忆,分析以怀旧为兴趣聚集起来的趣缘群体的该豆瓣小组及其组员的特点,探究以物为起点的怀旧行为以及怀旧行为存在的身体实践,使人们过去的回忆与情感得以唤醒,并互助集体记忆共建,从而让人们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彼此关系联结,实现情感共享与关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行为 “假装活在1980-2000”豆瓣小组 集体记忆 趣缘群体
下载PDF
2000年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65
13
作者 车大钿 陆权 +2 位作者 陆敏 季芳 童海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s)是儿科最常见疾病 ,为了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倡导抗生素合理使用 ,须首先探讨儿童ALRTIs的病原学分布。方法  2 0 0 0年 1~ 1 2月对确诊的该地区ALRTIs的1 2 1 6例患儿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 目的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TIs)是儿科最常见疾病 ,为了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倡导抗生素合理使用 ,须首先探讨儿童ALRTIs的病原学分布。方法  2 0 0 0年 1~ 1 2月对确诊的该地区ALRTIs的1 2 1 6例患儿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 ,用桥联酶标法检测病毒抗原 ,送细菌培养和肺炎支原体培养 ,用SERODIA MYCO2 凝集法作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结果 病原检测阳性者 1 0 1 9例 (83.8% ) ,其中单纯病毒感染 4 4 4例(36 .5 % ) ,单纯细菌感染 1 97例 (1 6 .2 % ) ,单纯支原体感染 4 6例 (3.8% ) ;混合感染 332例 (2 7.3% )。病毒病原依次为 :呼吸道合胞病毒 1 8.6 % ,副流感 1、3型病毒 1 2 .3% ,副流感 2型病毒 1 0 .4 % ,腺病毒 8.6 % ,甲型流感病毒7.6 % ,乙型流感病毒 6 .3%。细菌感染中流感嗜血杆菌 9.0 % ,肺炎链球菌 7.9% ,大肠杆菌 6 .3% ,金黄色葡萄球菌 4 .9% ,肺炎克雷伯菌 3.9% ,表皮葡萄球菌 1 .4 % ,卡他莫拉菌 0 .0 8% ,以及其它菌 5 .1 %。结论 病毒感染是上海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 ,细菌感染次之 ,细菌和病毒混和感染在 3岁以下尤其 1岁以下小儿明显 ,而支原体感染多见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 上海 儿童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 检测
下载PDF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 被引量:146
14
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4 位作者 方修琦 满志敏 张雪芹 张丕远 王维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6-173,共8页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分辨率为1 0~ 3 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分辨率为1 0~ 3 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0 0年的冷暖变化阶段与变化幅度。结果发现 :在过去 2 0 0 0年中 ,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高于 1 95 1~ 1 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暖期有 4个 ,其中最暖的 3 0年出现在 1 2 3 0’s~ 1 2 5 0’s(较 1 95 1~ 1 980年高 0 .9℃ ) ;低于 1 95 1~ 1 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冷期有 3个 ,其中最冷的 3 0年出现在1 6 5 0’s~ 1 6 70’s(较 1 95 1~ 1 980年低 1 .1℃ )。在冷暖期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中 ,冬半年温度一般都出现 1℃左右的升、降温 ;在冷暖期内 ,一些幅度较大的升、降温也与之相仿 ;在相邻的两个 3 0年中 ,温度变化幅度达 0 .5℃以上的有 1 9次之多。对比过去 2 0 0 0年中的冷暖交替变化还可以看出 :2 0世纪回暖时的升温幅度与过去 2 0 0 0年中的其他回暖过程所出现的幅度相似 ,特别是与 5世纪末至 6世纪的回暖极为相似 ;而在当前温暖阶段中 ,1 981~ 1 999年较 1 95 1~ 1 980年升高了 0 .5℃ ,不但使其接近过去 2 0 0 0年中的最暖 3 0年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 中国东部 冬半温度
下载PDF
2000年6月4日沙尘暴过境时敦煌地面气象要素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72
15
作者 胡泽勇 黄荣辉 +1 位作者 卫国安 高洪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在敦煌进行的“我国典型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年6月4日在我国西北所发生的沙尘暴过境时的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地表能量平衡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沙尘暴过境时地面水平风风向经历了从稳定到多... 利用在敦煌进行的“我国典型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年6月4日在我国西北所发生的沙尘暴过境时的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以及地表能量平衡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沙尘暴过境时地面水平风风向经历了从稳定到多次调整,再到稳定,最后崩溃的演变。风向调整时,风速减弱,而调整之后,风速加大,同时伴有很强的上升气流。沙尘暴天气来临前,地面空气呈干热状态,处于低气压控制之下;而在沙尘暴过境时和过境后,地面空气显得相对湿冷,地面气压急剧上升,并处于高压控制之下。沙尘暴过境前后,地表的能量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净辐射大幅减少,地气间的感热和潜热输送变弱,土壤全天向上释放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气象要素 能量平衡 甘肃 2000 陆气相互作用 风速 风向 地面气压
下载PDF
2000年中国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与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40
16
作者 王静爱 徐伟 +3 位作者 史培军 武双情 顾晓鹤 温庆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共7页
采用2000年3—6月中国省级报刊发布的风沙灾害信息800多条,建立了含有2600个案例的数据库,据此重建了2000年全国14场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风沙灾害致灾灾次Zc和承灾体指数CH,构建了风沙灾害... 采用2000年3—6月中国省级报刊发布的风沙灾害信息800多条,建立了含有2600个案例的数据库,据此重建了2000年全国14场风沙灾害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采用风沙灾害致灾灾次Zc和承灾体指数CH,构建了风沙灾害危险度Wx,编制了风沙灾害危险度评价图.研究表明:风沙灾害Zc高值区与CH高值区在区域上错位,前者在内蒙古中西部,后者在华北平原.风沙灾害危险性Wx高值区分布的北界为国界;西南界为阿拉善左旗-甘肃定西县-浙江北部的杭州市;东北界为内蒙古中部锡林洁特市,多伦县-河北东北丰宁县-秦皇岛市所围的区域.这个区域应作为我国风沙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其中Wx为3.5以上的带状区域,即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山西北部、京津及河北应为防沙治沙的核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灾害 时空格局 危险性评价 2000 中国 信息源 数据库
下载PDF
过去2000年来西藏羊卓雍错沉积物粒度记录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51
17
作者 郭超 马玉贞 +4 位作者 刘杰瑞 李丹丹 胡彩莉 裴巧敏 伍永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5-419,共15页
以210Pb和AMS14C年代为框架,基于青藏高原南部羊卓雍错(简称羊湖)短钻岩芯的粒度记录,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敏感粒级、粒度参数及频率特征曲线分析,重建了青藏高原南部过去近2000年来的有效湿度变化。结果显示:约100~820A.D.,沉... 以210Pb和AMS14C年代为框架,基于青藏高原南部羊卓雍错(简称羊湖)短钻岩芯的粒度记录,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敏感粒级、粒度参数及频率特征曲线分析,重建了青藏高原南部过去近2000年来的有效湿度变化。结果显示:约100~820A.D.,沉积物粒度较细,湖泊水位和有效湿度较高,气候温凉偏湿,对应黑暗时代冷期;820~1200A.D.,粒度变粗,湖泊水位下降,流域气候干旱或有效湿度较低,对应中世纪暖期;1200—1910A.D.,对应小冰期,粒度变细,湖泊水位上升,有效湿度增加,气候湿润,其中在约1200~1320A.D.、1400~1550A.D.和1780~1900A.D.出现3次显著的湿润期,可能对应小冰期的3次较寒冷亚阶段;20世纪以来,湖泊急剧收缩,流域趋于干旱。与太阳活动、北半球温度和亚洲季风指标的对比分析表明:羊湖粒度反映的过去近2000年来有效湿度的变化与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的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程度和起止时间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模式为暖干一冷湿,可能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所控制。该记录可补充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过去2000年来湿度变化记录的缺乏,对深人理解季风区高海拔地区过去2000年来气候变化过程及原因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卓雍错 粒度 过去2000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1996~2000年中国围产儿腭裂畸形发生状况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代礼 缪蕾 +2 位作者 周光萱 朱军 李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 1996~ 2 0 0 0年我国围产儿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是一个以医院为基础的先天畸形监测系统 ,采用此监测网收集孕 2 8周到产后 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2 2 186... 目的 探讨 1996~ 2 0 0 0年我国围产儿腭裂畸形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是一个以医院为基础的先天畸形监测系统 ,采用此监测网收集孕 2 8周到产后 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相关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围产儿 2 2 186 16例 ,腭裂缺陷儿 4 99例 ,总发生率为 2 2 5 万。单发腭裂发生率为 1 75 万 ,综合征性腭裂为 0 5 0 万 ;城镇 2 2 7 万 ,乡村 2 19 万 ;男性为 1 93 万 ,女性为 2 5 7 万。产妇年龄别发生率以≥ 35年龄组最高(2 84 万 ) ,但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总的腭裂和综合征性腭裂年度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各省发生率差异明显。单发和综合征性腭裂围产期病死率分别为 7 3% ,4 1 4 % ,总病死率为 14 9%。结论 中国围产儿腭裂畸形发生率的上升趋势由综合征性腭裂所致。单发腭裂畸形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腭裂发生率存在明显地理差异。综合征性腭裂围产儿出生素质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6-2000 中国 围产儿 腭裂畸形 流行病学
下载PDF
2000年华北沙尘天气遥感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国平 张增祥 +3 位作者 赵晓丽 周全斌 张宗科 刘斌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6-472,T006,共8页
利用最新的气象卫星数据分析影响华北的沙尘天气从产生到消失的动力过程 ,确定了沙尘天气发生的范围和移动方向。并利用TM、NOAA、FY 1影像 ,时间跨度为 30年的沙尘暴空间分布数据 ,195 1— 1994年华北地区的气象站点数据 ,土壤质地和... 利用最新的气象卫星数据分析影响华北的沙尘天气从产生到消失的动力过程 ,确定了沙尘天气发生的范围和移动方向。并利用TM、NOAA、FY 1影像 ,时间跨度为 30年的沙尘暴空间分布数据 ,195 1— 1994年华北地区的气象站点数据 ,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数据 ,对沙尘天气发生的下垫面因素与沙尘天气发生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分析 ,指出植被指数、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和地形对沙尘天气发生的影响方式 ,并对沙尘天气发生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影响华北地区沙尘天气的供沙区分布状况和不同路径沙尘暴的源地分布 ,结果表明下垫面因素对于沙尘天气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土壤风力侵蚀 遥感 华北地区 2000 冷空气 动力条件
下载PDF
广州市儿童医院1993~2000年医院感染分析 被引量:38
20
作者 邹宝兰 何通杰 +1 位作者 石瑛 吕嘉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57-357,358,共2页
目的 探讨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病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析本院 1993~ 2 0 0 0年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结果  912 6 5例住院患儿 ,发生医院感染 4 6 72例 ,医院感染率为 5 .13% ,总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感染部... 目的 探讨儿童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病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分析本院 1993~ 2 0 0 0年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结果  912 6 5例住院患儿 ,发生医院感染 4 6 72例 ,医院感染率为 5 .13% ,总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 (39.38% )、胃肠道 (17.0 8% )和下呼吸道 (15 .2 4 % )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12 .39% )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儿童医院 1993-2000 医院感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