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s: An Example of the 2008 M_w7.2 Yutian Earthquake
1
作者 SHAN Xinjian HAN Nana +3 位作者 SONG Xiaogang GONG Wenyu QU Chunyan ZHANG Ying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468-2469,共2页
Objective Nowadays,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changes to survey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eismic faults based on this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world(Ba... Objective Nowadays,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has brought new changes to surveys of earthquakes, an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seismic faults based on this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world(Barzegari et al., 2017). An Mw 7.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Yutian of Xinjiang on the western end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on March 21 st, 2008. It is difficult to access this depopulated zone because of the high altitude and only 1–2 months of snowmelt. This study utilized high-re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Application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s An Example of the 2008 M_w7.2 yutian earthquake
下载PDF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in 2014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in 2008
2
作者 Cheng Jia Liu Jie +2 位作者 Sheng Shuzhong Yao Qi Liu Daiq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1期30-37,共8页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faults of the Yutian MS7.3earthquake on February 12,2014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epicenter area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faults of the Yutian MS7.3earthquake on February 12,2014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epicenter area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14 and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former strong earthquakes around it,the authors deduced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S7.3earthquake is the east branch of the Ashikule fault.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14 and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08 are two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on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Altun Tagh fault,where the fault behavior changes from sinistral slip to normal faulting because of the extensional tail effects in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Altun Tagh faul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MS7.3 earthquakes have the same dynamic source,and the MS7.3earthquake in 2008 promot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14.Finally,we calculat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to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2014 from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08 using the layered crust model.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08 accelerat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MS7.3earthquake in 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背景 地震对 阿尔金断裂带 活动断层 发震断层 震源机制 左行走滑 地震事件
下载PDF
On Estimating Magnitude of a Maximum Sequent Earthquake by Viscoelas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_S7.3 Earthquakes in Yutian 2008 and 2014
3
作者 Chen Yanan Jiang Haik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4期434-451,共18页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layered crustal model in the Yutian area,combined with the field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data,we roughly estimate the viscous coefficient of each layer. With the viscoela...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layered crustal model in the Yutian area,combined with the field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data,we roughly estimate the viscous coefficient of each layer. With the viscoelastic horizontal layer model,we calculate the viscoelastic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caused by the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s 2008 and 2014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us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irect "aftershock frequency,we come up with the theoretical earthquake frequenc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inshock and the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Then we put forward a method,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actual earthquake frequency o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arthquake frequency-distance decay curve fitting residuals,to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a maximum sequent earthquake,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inshock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Results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show that the maximum follow-up earthquake magnitude caused by the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lies from M_S7. 2 to M_S7. 5 following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 in 2008; but that of the 2014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 is M_S6. 3. The former is very close to the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 in 2014.Because of the same magnitude,relatively close spatial distance,short time interval,the same region of the external force,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seismic tectonic and a clear stress interaction,we thus consider that the two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s in 2008 and 2014 constitute a pair of generalized double shock type earthquake.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equence type characteristic of past "double shock"earthquakes in the region. In this paper,the influence of the magnitude lower limit and the b-valu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G-R on the results is discussed. As a result,when the viscoelastic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variation is determined,the lower limit of magnitud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aximum sequent earthquake magnitude estimation,but b-value of G-R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地震震级 库仑应力 应力变化 估计 黏弹性 地震频率 空间距离 双震型地震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前后CH_(4)和CO异常研究
4
作者 梁浩东 辛存林 +1 位作者 刘海博 施紫越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6-204,共9页
为了探究地震前后气体变化特征,使用差值法和异常指数法分析基于AIRS传感器提取的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CH_(4)和CO数据.结果表明,CH_(4)和CO气体柱浓度异常均出现在震前的2月且CO柱浓度变化早于CH_(4);空间上,CH_(4)气体柱... 为了探究地震前后气体变化特征,使用差值法和异常指数法分析基于AIRS传感器提取的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CH_(4)和CO数据.结果表明,CH_(4)和CO气体柱浓度异常均出现在震前的2月且CO柱浓度变化早于CH_(4);空间上,CH_(4)气体柱浓度异常沿康西瓦断裂-玉龙喀什断裂呈环状近东西向分布,CO气体柱浓度异常呈双环状分布,其中一个环带呈北西西向延伸,延伸方向与铁克里克断裂走向一致,另一个环带沿阿尔金断裂呈近东西向延伸.与本次地震有关的CH_(4)和CO异常应该是地震引起的地下气体沿断裂带逸散所致.CH.和CO柱浓度变化在地震活动期间呈显著负相关(R=-0.726),表明与CH_(4)和CO有关的化学变化可能是气体浓度异常的另一个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CH_(4) 地震 新疆于田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状态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温和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3.5级以上地震出现了增强活动;另一方面,该地震前出现了4级地震孕震空区和近乎共扼分布的3.5级地震密集条带异常图象.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区及其附近局部应力场的应力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拉张作用力相对挤压作用力有所加强.这可能是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和于田震区及其附近具有正断层性质的中等地震增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 区域地震活动 应力状态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强震构造背景及其与2008年M_S7.3地震之间的关系讨论 被引量:10
6
作者 程佳 刘杰 +2 位作者 盛书中 姚琪 刘代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是阿尔金断裂带南端尾部向西南方向延伸,由左旋走滑为主逐渐转变为拉张作用为主的过程中,在阿什库勒断裂带不同位置发生的2次地震,它们存在着相同的力源作用,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最后利用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同样显示2008年MS7.3地震促进了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 构造背景 发震断层 2008年于田MS7.3地震
下载PDF
新疆于田地区2008年以来3个地震序列的参数早期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蒋长胜 韩立波 郭路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考察新疆于田地区2008年以来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2012年8月12日MS6.3和2014年2月12日MS7.3等3个地震序列的参数早期特征,利用"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统一选用截止震级Mc=ML3.0,并使用最大似然... 考察新疆于田地区2008年以来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2012年8月12日MS6.3和2014年2月12日MS7.3等3个地震序列的参数早期特征,利用"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统一选用截止震级Mc=ML3.0,并使用最大似然法分别估算了这3个序列不同持续时间的α、p和b等参数.研究结果表明,3个地震序列的参数差异明显,其中:2014年MS7.3地震序列α值与2012年MS6.3地震序列接近,但高于2008年MS7.3地震序列;2014年MS7.3地震序列p值较低,表明当前序列衰减缓慢;2012年MS6.3地震序列b值最大,2014年MS7.3地震序列次之,2008年MS7.3地震序列最小.此外,2008年MS7.3地震序列参数在震后20天内变化较为显著,而2014年MS7.3地震序列的α值和p值在震后3.5天内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 3地震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下载PDF
利用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对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 被引量:25
8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段天山 《内陆地震》 2010年第3期227-235,共9页
利用新疆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应用宽频F-K分析方法,结合新疆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数据,通过震相到时、方位角和慢度的线形化反演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2008年3月21日-2008年8月31日ML≥4.0的余震序列中119次地... 利用新疆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应用宽频F-K分析方法,结合新疆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数据,通过震相到时、方位角和慢度的线形化反演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2008年3月21日-2008年8月31日ML≥4.0的余震序列中119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结果与新疆区域地震台网定位结果有明显差异。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序列呈近NS向条带分布,与野外考察发现地表破裂带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台阵结合部分区域地震台网数据,可以对台网相对稀疏地区的地震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可为基础研究和震情趋势判定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和田地震台阵 于田地震 F-K分析 重新定位
下载PDF
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及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地震之间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亚男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6,共16页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频次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区域范围内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理论地震频次。提出了基于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对比以及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距离衰减曲线拟合残差对比估计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的方法。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为MS7.2~7.5,而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最大后续震级估计为MS6.3。前者与2014年于田地震7.3的震级非常接近。由于震级相同、空间距离较近、时间间隔较短、区域外力作用相同、2次地震构造关联性较强且具有较明确的应力相互作用等,因而认为2008、2014年2次7.3级地震构成一对广义的双震型地震,这与该区域以往序列类型特点相吻合。对震级下限及G-R关系b值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显示,当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确定之后,震级下限对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影响不大,但G-R关系b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 粘弹水平分层结构模型 粘滞系数 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后续最大地震震级
下载PDF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学忠 蒋长胜 李燕娥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4期18-28,共11页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 本文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县MS7.3级地震的可能发震构造,介绍了中期地震预测情况以及地震发生时全球、我国大陆地区及周边几个重要地区地震活动所处的状态,并分析了震前出现的可能地震活动异常现象,以期有助于深入认识这次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7.3级地震 发震构造 中期预测 地震活动异常
下载PDF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冀战波 赵翠萍 +2 位作者 王琼 李志海 王海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9-349,531,共11页
利用IRIS全球地震台网30°—90°的长周期P波记录,反演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破裂过程,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时空图像,并初步分析了余震分布与主震断层滑动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个破裂尺度长100km、... 利用IRIS全球地震台网30°—90°的长周期P波记录,反演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破裂过程,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时空图像,并初步分析了余震分布与主震断层滑动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个破裂尺度长100km、宽20km的破裂过程;破裂持续时间约为40s,在第13s时地震矩释放速率达到峰值,断层面上一次大的破裂行为几乎构成了整个地震的破裂过程.地震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23×1019 N·m,其矩震级为MW7.02.由主震断层静态滑动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整个破裂区以正断左旋走滑为主,显示出双侧破裂特征,最大滑动量为151cm,位于初始破裂点沿断层出露地表处.精定位后的余震在断层面上的投影结果显示,80%以上ML4.0—4.9余震和全部ML≥5.0余震均发生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区域及其南西方向,位于主震破裂滑动位移量迅速减小的区域,反映了震源区介质强度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于田M7 3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矩张量反演 余震分布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9地震破裂过程初步反演:兼论震源机制对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1 位作者 陈运泰 汪荣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年于田MW6.9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具有朝西南延伸的优势破裂方向的特征.这一特征与该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反演 破裂过程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 9地震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震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明 孙静 +6 位作者 李帅 陈建波 吴传勇 姚远 常想徳 王琼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发震构造初步判断为阿尔金断裂带。推测极震区烈度为Ⅸ度,位于无人区;Ⅵ、Ⅶ度区为现场调查确定,共216个烈度调查点。地震造成新疆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7个县(市)的39个乡、镇(场)的房屋...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县发生MS7.3地震,发震构造初步判断为阿尔金断裂带。推测极震区烈度为Ⅸ度,位于无人区;Ⅵ、Ⅶ度区为现场调查确定,共216个烈度调查点。地震造成新疆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7个县(市)的39个乡、镇(场)的房屋、市政和交通设施、农牧业基础设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次地震较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更靠近盆地,震害受场地条件影响明显,受灾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 7.3级地震 地震现场 震害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利用FY-2C资料研究于田7.4级地震前的红外增温异常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想 张元生 郭晓 《内陆地震》 2009年第3期345-350,共6页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风云二号静止卫星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热红外数据最佳的北京时间夜间11时至第2天凌晨4时之间的数据作为数据源,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进行了热红外资料的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 利用兰州卫星热红外接收站的风云二号静止卫星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热红外数据最佳的北京时间夜间11时至第2天凌晨4时之间的数据作为数据源,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进行了热红外资料的时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1个月内出现明显的亮温异常,最大幅度达18.51°,异常沿断层走向呈带状分布,沿康西瓦断层亮温异常长度可达200多公里,沿阿尔金断层亮温异常可达1 000多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卫星 临震前兆 热红外异常 于田7.4级地震 新疆
下载PDF
新疆及其邻区4次M≥7强震预测总结与未来7级强震预测研究——基于有序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67-576,共10页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不断总结优化和构建该研究区M≥7强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该区210多年来M≥7强震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1996年以来该区所发生的4次M≥7强震,即从1996年喀拉昆仑山7.1级强震,到2003年俄、蒙、中边境7.9级强震,再到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强震.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该研究区未来2次M≥7强震将可能发生在2019—2020、2025—2026年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有序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及其邻区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2008年于田7.3级强震 2014年于田7.3级强震 M≥7强震预测
下载PDF
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部分强余震震源参数的重新测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成荣 唐明帅 《内陆地震》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通过补充新疆、西藏和青海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地震波形资料,分别用不同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和最初的4个中强余震震源参数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目录结果和地震震相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 新疆 于田7.3级地震 震源参数 重新定位 单侧破裂
下载PDF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MS6.4地震地电场异常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广 陈亮 牛中华 《内陆地震》 2020年第3期310-316,共7页
根据和田台观测日志消除地电场各种明显干扰,利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地电场潮汐谐波振幅,从而得到自然电场、岩石裂隙水主体渗流方向α、极化图像。结果认为,在新疆于田MS6.4地震前和田地电场存在前兆异常变化:地电场谐波振幅突然增大,自然... 根据和田台观测日志消除地电场各种明显干扰,利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地电场潮汐谐波振幅,从而得到自然电场、岩石裂隙水主体渗流方向α、极化图像。结果认为,在新疆于田MS6.4地震前和田地电场存在前兆异常变化:地电场谐波振幅突然增大,自然电场水平强度E sp存在快速增大、持续一段时间后下降、然后发震的形态,α存在明显的快速上升再下降,极化图像呈发散-线性集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于田MS6.4地震 频谱特征 自然电场
下载PDF
2020年新疆于田M_(S)6.4地震发震断层及孕震机制研究
18
作者 王勤彩 李君 张金川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2-101,共10页
利用2020年6月26日于田M_(S)6.4地震序列的震相和波形数据,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反演了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2008年至今的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反演了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间边界地区的应力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 利用2020年6月26日于田M_(S)6.4地震序列的震相和波形数据,对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反演了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2008年至今的全球矩心矩张量解数据,反演了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间边界地区的应力场。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20年6月26日于田M_(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走向SSW,倾向NWW的正断层,地震的发生可能与琼木孜塔格峰山前展布的正断层破裂有关;西昆仑块体和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边界地区属于东西向拉张应力模式,支持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所圈定的柴达木—祁连块体的东向运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断层 孕震机制 2020年新疆于田M_(S)6.4地震
下载PDF
基于AIRS传感器的新疆于田Ms7.3地震前后CO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海博 辛存林 崔月菊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7-335,共9页
了解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和构造活动的关系,可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参考。本文在以瓦里关站数据验证AIRS反演产品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震中区不同高度CO体积混合比和异常指数法研究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前... 了解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和构造活动的关系,可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参考。本文在以瓦里关站数据验证AIRS反演产品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震中区不同高度CO体积混合比和异常指数法研究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前后CO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AIRS传感器和瓦里关站的CO观测结果具有一致的月、季、年时间变化特征,表明AIRS反演的CO数据可以真实可靠地反映近地表CO的变化特征。CO浓度在地震前及地震当月发生下降,地震次月CO浓度出现最大幅度的异常。CO浓度出现下降是地震孕育过程中断裂带弹性闭锁造成,地震引起地下排气增强和大气化学反应是CO浓度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地震 AIRS 新疆于田
下载PDF
2020年新疆于田M_(S)6.4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20
作者 耿爽 王林 +3 位作者 田勤俭 徐岳仁 李文巧 袁兆德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共13页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西昆仑地区发生M_(S)6.4地震,这是继2008年M_(S)7.3和2014年M_(S)7.3两次于田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强震。判定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进行地震解剖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基于GIS平台与技术,对构造地质、高分遥... 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西昆仑地区发生M_(S)6.4地震,这是继2008年M_(S)7.3和2014年M_(S)7.3两次于田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强震。判定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进行地震解剖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基于GIS平台与技术,对构造地质、高分遥感、地貌地形、地震、GPS速度场、震源机制等各种资料进行整合,通过跨学科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地震相关的动力学、运动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的判定。此次于田地震的发生可能是2014年强震破裂段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破裂的结果。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震中位于琼木孜塔格峰附近。高分遥感解译及构造地貌变形分析的结果表明极震区是一个典型的张性盆岭构造区,发育有小型的断陷盆地和正断性质的控盆断裂。震后高分卫星影像表明在震区未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带以及地震次生灾害。此次地震可能是由西昆仑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之间NE向构造带内张性构造体系的活动而引发的。由于构造带两侧地块的斜向拉张运动,使得正断层、走滑断层在构造带内先后形成并且持续地、同步地活动。正断比走滑更主要一些,其分别能够很好地适应并吸收张性纯剪切分量以及横向简单剪切分量,从而使得构造带内正断型、走滑型地震频发,此次于田M_(S)6.4地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构造区范围内的地壳自地表向深部可能存在着多层次的张性构造体系,各个体系之间可能不具有明显的关联性。本次地震可能与地表张性构造体系关系不大,推断是深层次张性构造体系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新疆于田M_(S)6.4地震 发震构造 高分遥感 构造断块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