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震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中等地震破裂方向性:以2008年攀枝花M_(S)6.1地震为例
1
作者 罗艳 赵里 朱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以及破裂速度,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的破裂方向为几乎正南的184°,破裂长度8.05 km,破裂速度3.35 km·s^(-1),进一步确认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沿南北向的节面是地震实际发震面,主震在水平方向沿着南北向元谋断裂从北往南破裂.攀枝花地震震源破裂速度接近地壳剪切波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破坏性严重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分析主震的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以及构造应力背景等信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以及灾害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破裂方向性 经验格林函数 2008攀枝花地震
下载PDF
2008年M_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区多参数结构成像及发震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润秋 柳存喜 +1 位作者 王志 刘冠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20-4632,共13页
通过联合反演123,053个P、Pn、Pg震相和100,176个S、Sn、Sg震相数据,获得了2008年M 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纵、横波速度(V P,V S)和泊松比(σ)图像.结合研究区域地壳应力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攀枝花地震发生在高-... 通过联合反演123,053个P、Pn、Pg震相和100,176个S、Sn、Sg震相数据,获得了2008年M S6.1攀枝花地震震源及其周边区域的高分辨率三维纵、横波速度(V P,V S)和泊松比(σ)图像.结合研究区域地壳应力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攀枝花地震发生在高-低纵、横波速度转换带,并且在震源下方存在一显著的低V S和高σ异常体延伸至下地壳.本研究认为,该构造特征主要是由于西侧坚硬的川滇菱形块体对来自深部流体或熔融物质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绝大部分流体或熔融物质通过断裂带向东南侧的块体内部迁移,造成断裂带两侧块体的岩石物理属性差异较大所致.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地震发生在剪切应力较强的元谋—绿汁江断裂带上,震源下方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至震源的断层或裂隙中,增加了震源区岩石的流体应力,降低了横波速度(V S)、增加了岩石的泊松比(σ).我们推测,流体侵入在攀枝花地震形成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来自于青藏高原下地壳的大量的流体或部分熔融物质被挤入震源区岩体的断层或裂缝中,这一过程增加了震源区的孔隙流体压力、减弱岩石的机械强度,同时岩石的静摩擦力增加,导致容易引起岩体脆性形变,从而诱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M S6.1攀枝花地震 结构不均匀性 流体渗透 地震成像 地壳应力
下载PDF
2008、2009年大柴旦6.3级、6.4级地震序列活动特征及前兆异常 被引量:10
3
作者 马玉虎 刘文邦 +2 位作者 王培玲 杨晓霞 陈玉华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利用区域地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初步探讨了大柴旦强震发震构造。结合德令哈2003年6.6级、2004年2~5月5次5级的地震序列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大柴旦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点。初步分... 利用区域地震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初步探讨了大柴旦强震发震构造。结合德令哈2003年6.6级、2004年2~5月5次5级的地震序列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大柴旦两次强震的地震序列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点。初步分析了近10年来两次8级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结合青海地区的前兆观测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前兆异常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2009大柴旦6.3级、6.4级地震 地震序列活动 前兆异常
下载PDF
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相关系数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邓菲 刘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4,共13页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 基于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8年盈江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得到盈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利用两次地震事件的相同台站的震源谱参数(零频振幅)计算谱振幅相关系数,据此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行聚类分组,并收集和对比地震序列已知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发现每组内震源机制解P轴的相关性较好,且相关系数越大,P轴的方位角就越接近。将盈江地区划分为三个研究区,联合震源参数的应力降和聚类分组中每组的平均震源机制解结果研究地震序列发生过程中应力的释放水平和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阶段震源机制解类型的变化和转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孕震过程中区域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且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在时间段上的集中并向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转换的现象可能是发生强震的标志。震源机制解分组类型和对应类型的地震的应力降有一定依赖关系,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接近的地震应力降高,震源机制解类型反映的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差距较大的地震应力降普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降 震源机制相关性 聚类分组 2008盈江地震序列
下载PDF
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深度及震源区应力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罗艳 赵里 田建慧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4-417,共14页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发震层深度以及震源区及其周围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测定了24个3级以上攀枝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并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测定震源区周围232个地震震源深度.主震的震源深度~12km,... 对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S6.1地震序列发震层深度以及震源区及其周围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测定了24个3级以上攀枝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并使用近震波形反演方法测定震源区周围232个地震震源深度.主震的震源深度~12km,大多数3级以上余震分布在12~18km深度范围,发生在脆性上地壳.使用面波和体波三分量波形拟合方法分析了攀枝花地震序列震源区周缘3.0级以上地震,共得到232个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其结果显示震源区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但在块体交界带的局部地区震源机制表现出多样复杂性.在震源区开展基于震源机制解的二维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在震源区所处的滇中块体内部应力分布较为一致,应力性质主要为走滑型,方向SE,与当地GPS地表形变速度场方向基本吻合.而滇中块体边界以及块体外部地区,应力性质和应力方向与块体内部存在一定差异.整个研究区域从NE到SW,无论是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还是最小主压应力方向都存在顺时针方向的偏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应力场主要受控于青藏高原物质东移受阻而转向南移动,导致滇中次级块体向SE方向平移和顺时针转动.攀枝花地震受SE向水平挤压、NE向水平拉张作用,在~12km深部发生破裂,做走滑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攀枝花地震序列 深度震相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原文传递
地震毁了现在,我们就建设未来
6
作者 白帆 《三月风》 2017年第8期19-20,共2页
2008年8月30日,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里氏6.1级地震,造成41人死亡,1010人受伤。当地所处地震带,历史上也是地震活跃区域。
关键词 地震 凉山彝族自治州 2008 攀枝花 仁和区 四川省 会理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