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6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与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比较
1
作者 商璟璐 刘吉夫 +1 位作者 杨孟昀 袁钰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4-188,共5页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巨灾,两者灾后恢复重建均产生深远影响和意义.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理位置和不...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巨灾,两者灾后恢复重建均产生深远影响和意义.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虽然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社会性质下,但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却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可比性.本文主要将两者灾后恢复重建的政府主导、整体规划、融资方式和心理干预4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在恢复重建中存在的困难和取得的进步,最终得出针对我国恢复重建的相关建议:将"以人为本"根植于政府主导的恢复重建模式;整体规划重点体现整体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坚持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并严格监管;在专业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完善心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55里斯本大地震 2008年汶川大地震 恢复重建
下载PDF
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对比分析——基于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报道
2
作者 齐晓庆 《考试与评价》 202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本文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对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语料,对报道中隐含的隐喻架构进行认知对比分析,探究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与舆情导向,帮助受众充分了解自然灾害报道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发现:(1... 本文以China Daily(中国日报)对2020年中国南方系列洪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语料,对报道中隐含的隐喻架构进行认知对比分析,探究自然灾害媒体报道的价值取向与舆情导向,帮助受众充分了解自然灾害报道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发现:(1)在自然灾害报道中,战争隐喻和比赛隐喻激活了顽强拼搏的架构;(2)相比战争隐喻架构,比赛隐喻架构能更好地鼓励公众战胜自然灾害;(3)高频次使用疾病隐喻激活了恐惧架构,激发受众负面情绪与非理性行为;低频次使用神秘生物体隐喻激活了理性客观架构;(4)隐喻构建意识形态,架构与价值观紧密相连。正面理性的自然灾害报道可以激发受众的积极情绪,唤起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引导良好的公众舆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报道 2020中国南方的系列洪灾 2008年汶川大地震 隐喻架构
下载PDF
地球自转减速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学忠 王恒信 +4 位作者 王生文 隗永刚 郭祥云 陈丽娟 李艳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 本文将地球看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对称弹性球体,给出了地球以匀角速率旋转情况下产生的应力场的解析表达式,计算了地球匀速自转时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应力,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自转减速有利于汶川地震发生。如果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起到了触发作用,那么在震前震区或许会出现中小地震发生受到地球自转减速触发的现象。分析表明,从2006年起汶川地震震中附近地区ML≥2.7地震受到地球自转减速的触发,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减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触发 2008Ms8.0地震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相关堆积物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会丽 陈杰 +1 位作者 刘进峰 余松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3-420,共8页
现代强震相关堆积物的释光测年研究有助于理解古地震相关沉积物释光测年的地质意义,提高古地震测年的精度和准确度,更好地认识大地震发生的规律。文中选择了若干典型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堰塞湖堆积物、泄洪堆积物和喷砂堆积物,进... 现代强震相关堆积物的释光测年研究有助于理解古地震相关沉积物释光测年的地质意义,提高古地震测年的精度和准确度,更好地认识大地震发生的规律。文中选择了若干典型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堰塞湖堆积物、泄洪堆积物和喷砂堆积物,进行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相关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石英灵敏度较高,但释光信号并未完全归零,等效剂量残留值有的可高达10Gy,这对百年或千年尺度复发周期地震事件的释光测年影响较大,但对万年至10万年尺度的地质事件测年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地震前古地面附近沉积物样品细颗粒石英的光晒退程度较好,其等效剂量仅0.2Gy,因此应尽量采集古地面附近的样品来限定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堰塞湖 地震喷砂 细颗粒石英 光释光测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的滑移向量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宏林 魏占玉 +1 位作者 陈长云 石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32,共14页
估计同震滑移向量对于认识和理解破裂方式和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各形成了一条长250 km和72 km的地表破裂带。地震发生后至今,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同震位错沿破... 估计同震滑移向量对于认识和理解破裂方式和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汶川大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上各形成了一条长250 km和72 km的地表破裂带。地震发生后至今,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同震位错沿破裂带分布的论文和报告,但绝大部分都仅仅是破裂的走向位错和垂直位错,极少有同震滑移向量的报道。这不仅是因为野外难以直接测量到水平缩短量(或拉张量),而且还因为这些走滑位错实际上是视走滑位错,部分或全部来自水平缩短或拉张。因此,仅仅根据视走滑同震位错和垂直同震位错估计的同震总滑移量肯定包含了相当大的误差。尝试利用据不同走向参考线测量到的一组(两个以上)视走滑位错来计算水平滑移向量的这一新方法,获得了中央破裂带上的7个水平同震滑移向量,并结合垂直位错量进一步计算了走滑、倾滑和水平缩短三个同震滑移分量以及断层倾角和破裂面上的同震滑移向量,综合出露破裂面的擦痕所指示的滑移向量,并对比根据矩张量解获得的震源深度的滑移向量,得出以下认识:(1)破裂南段的地表滑移向量的方位角明显小于震源深度滑移向量的方位角,表明在破裂从震源向地表传播过程中破裂面上的滑移向量发生了逆时针旋转;(2)滑移方位角向北东方向逐渐增大,表明地平面上水平滑移向量表现出顺时针旋转的趋势,而且在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过程中近地表的走滑分量逐渐减小而倾滑分量逐渐增大;(3)几乎在每一个观测点倾滑分量都大于走滑分量,表明汶川地震的破裂方式在任何地点都是以逆冲运动为主;(4)破裂面倾角在10.4°~64.7°,平均值为41°,与天然破裂露头和探槽揭示的结果基本一致;(5)滑移向量沿破裂带的分布显示,走滑分量中段大而两端小,倾滑分量则相反,中段小两端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地震 同震滑移向量 龙门山断裂带
下载PDF
利用近场高频GPS、强地面运动和远场地震波形数据联合反演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国杰 苏小宁 +1 位作者 王振 廖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7,共17页
联合近场GPS测站1-Hz运动学位移、强震仪加速度波形和全球台站P震相波形作为约束,以时空滑动分布约束条件和ABIC模型参数选择方法,结合先验的滑动方向变化范围,反演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给出了能够综合反映震源破裂... 联合近场GPS测站1-Hz运动学位移、强震仪加速度波形和全球台站P震相波形作为约束,以时空滑动分布约束条件和ABIC模型参数选择方法,结合先验的滑动方向变化范围,反演2008年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时空破裂过程,给出了能够综合反映震源破裂过程的统一模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总体上存在4个主要的破裂区,最主要的一个破裂区位于震源东北40~120km,断层面上的最大位错量约为10m,主体滑动分布在2~20km深度范围,破裂达到地表;第二个主体破裂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南段,最大滑动量达到6m;另外2个主体滑动区位于断层破裂带北段,但滑动破裂量小于断层南段破裂区的滑动量,滑动破裂值最大值为4m,超过1m的区域在走向上超过70km。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的地震矩为9.5×1021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7.95。汶川地震破裂表现为单侧破裂,起始破裂在汶川下方16km深度,向东北方向一致性地传播,过程持续~120s。在地震发生后0~10s内,破裂集中在震源起始破裂区,滑动破裂值为~1.0m,之后破裂向东北方向扩展,震后20~40s是主要的破裂时段。在40~60s,破裂跨越断层南段和北段。在80~90s破裂最大值开始下降,在100~110s时,下降为~0.5m,在110~120s时,下降为~0.1m。加入近场GPS测站1-Hz波形数据与近场强震仪波形和远场长周期体波联合反演,提高了震源破裂模型的空间分辨率,特别是浅部滑动破裂区的分辨率,反演的最大滑动破裂值比不用1-Hz波形数据反演的结果增大,表明近场1-Hz GPS波形数据对于揭示汶川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MS8.0地震 高频GPS 强地面运动 震源破裂模型 同震变形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破裂区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艳娥 陈学忠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_S8.0地震发生之后,先后于2013年4月20日和2014年11月22日分别在汶川M_S8.0地震震中西南约80km的芦山县和约178km的康定县发生了M_S7.0和M_S6.3地震。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前主边界处,康定地震位于鲜水河断裂...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_S8.0地震发生之后,先后于2013年4月20日和2014年11月22日分别在汶川M_S8.0地震震中西南约80km的芦山县和约178km的康定县发生了M_S7.0和M_S6.3地震。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前主边界处,康定地震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芦山地震发生前有几位作者先后计算了汶川M_S8.0地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分析了其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本文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根据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的实际发震断层面参数,计算了汶川M_S8.0地震在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震源深度处的水平面上以及其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还给出了其震中处库仑破裂应力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汶川M_S8.0地震发生使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增加而使康定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减小。在芦山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达0.245MPa,在康定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为-0.000 63 MPa。因此,汶川M_S8.0地震的发生对芦山地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康定地震的作用不明显。在目标断层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根据库仑破裂应力在目标断层面上的分布,可能为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提供线索,进而对地震发生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若一次地震的发生使目标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显著增加,这种情况下库仑破裂应力对未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Ms8.0地震 2013芦山Ms7.0地震 2014康定Ms6.3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2008年汶川M_S8.0地震震后形变场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彦芳 洪顺英 孟国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5-106,共12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同震形变,地表破裂带分布广泛。为了研究汶川地震震后形变的分布特征,收集了震后2008年5月28日至2010年9月15日的多时相ENVISAT ASAR数据,该数据包括两个相邻条带,能够覆盖震后形变区域。使用基...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同震形变,地表破裂带分布广泛。为了研究汶川地震震后形变的分布特征,收集了震后2008年5月28日至2010年9月15日的多时相ENVISAT ASAR数据,该数据包括两个相邻条带,能够覆盖震后形变区域。使用基于单一主图像的PSInSAR处理技术分别对两个条带进行处理并拼接,获得了震后时序形变图和年平均形变速率图。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断裂带两侧的震后形变分布特征明显不同,断裂带西北盘形变量表现为LOS向隆升,最大累积形变约为26mm,最大形变速率约为17±7mm/a;断裂带东南盘形变表现为LOS向沉降,形变量较小,最大累积形变约为-10mm,最大形变速率约为-5mm/a。汶川地震后的形变特征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在此段具有逆冲为主兼有走滑分量的活动性质,本文研究结果与震后GPS观测结果在形变趋势和量级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INSAR 2008Ms8.0地震 震后形变 龙门山断裂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断层带的GPS测量与2008年汶川地震
9
作者 杨志根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2008年第1期21-26,共6页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的观测结果,初步估计了沿四川龙门山断层带西北-东南两侧断层间东南向的聚敛率,并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的Ms8.0级特大地震触发产生的沿龙门山断层带的水平向破裂位移的相应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的观测结果,初步估计了沿四川龙门山断层带西北-东南两侧断层间东南向的聚敛率,并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的Ms8.0级特大地震触发产生的沿龙门山断层带的水平向破裂位移的相应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如同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引起的地壳破裂滑行位移与板块间的聚敛率的关系一样,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近300km长的龙门山断层破裂位移分布与断层间的聚敛率大小密切相关。根据在龙门山断裂带沿带区域断层间每年几毫米量级的聚敛率结果和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逆冲位移观测结果,可估计得到龙门山断层带断层间聚敛应力的累积时间约为数百年至近千年,这个时间尺度与区域性特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龙门山断层 GPS测量 2008地震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定点形变高频异常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武善艺 刘琦 +1 位作者 龚丽文 张治广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本文以中国大陆西部定点形变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变换和超限率时频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离震中600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个别台站观测到高频异常,异常持续时间较长;距离震中300km... 本文以中国大陆西部定点形变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变换和超限率时频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距离震中600km范围内的定点形变个别台站观测到高频异常,异常持续时间较长;距离震中300km范围的个别台站临震高频异常非常显著;并且不同的定点形变观测手段对高频信号的响应不同,地倾斜测项临震前高频异常形态较地应变测项更为清晰灵敏。同时S变换和超限率两种方法处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本文提取到的高频异常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形变 高频异常 S变换 2008MS8.0地震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电离层图像信息长时程演化初探
11
作者 宋程 张永仙 +1 位作者 夏彩韵 张小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应用改进的图像信息方法,结合DEMETER电磁卫星的电子温度数据,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进行了长时程的回溯性预测研究。与以往的地震电离层演化图像提取异常的研究相比,将其回溯的时程延长至震前近11个月,并向震后延长48 d。在长期连续... 应用改进的图像信息方法,结合DEMETER电磁卫星的电子温度数据,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进行了长时程的回溯性预测研究。与以往的地震电离层演化图像提取异常的研究相比,将其回溯的时程延长至震前近11个月,并向震后延长48 d。在长期连续的异常扰动演化图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异常时段,且在震前2个月短期内异常扰动明显减弱并趋于背景值。两个时段出现的异常扰动分布位置及其形态以及持续时间皆不重复,这体现了前兆异常的不易确定,难以定性及定量识别的特点。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的长时程研究,有评估其预测参数和模型可靠性的实际作用,也为应用中国卫星观测数据服务于地震预报等研究积累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方法 回溯性预测 DEMETER卫星 电离层异常扰动 2008M_S8.0地震
下载PDF
与2008年汶川地震相关的岷江溶解态离子组成变化(英文)
12
作者 WEST A J 金章东 张飞 《地球环境学报》 2010年第2期90-99,共10页
河流化学蕴含着有关化学风化过程、从陆地到海洋物质输移通量以及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信息。虽然河流化学的短时间尺度(月至十年级)变化已得到广泛认识,然而由于大多数观测记录的时间跨度有限,百年及更长时间尺度河流化学的变率还很难直接... 河流化学蕴含着有关化学风化过程、从陆地到海洋物质输移通量以及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信息。虽然河流化学的短时间尺度(月至十年级)变化已得到广泛认识,然而由于大多数观测记录的时间跨度有限,百年及更长时间尺度河流化学的变率还很难直接评估。特别是对于高强度、低频率事件(发生频率大于百年)对河流化学影响更是难以评估,因为它们发生的频次极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评价这种巨大的、罕见的地质事件对河流系统水化学的影响提供了一次非常珍贵的自然实验场,特别是对于四川省境内的岷江流域。与已发表的2008年以前的数据相比,在地震后2010年上半年收集的岷江河水的溶解态元素组成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来自硅酸盐矿物的阳离子(特别是Na^+和K^+)浓度及Na/Ca和K/Ca比值均有增加,而Si^(4+)及Ca/Si比值变化很小,这表明地震时和地震后山崩/崩塌的粉碎过程形成了新鲜的硅酸盐矿物表面,从而提供易于溶解的离子进入河水。由此造成的河水化学插曲式的变化可能代表了一个以前尚未认识的过程,这对于量化长时间尺度河流溶解态物质输移和理解矿物风化过程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水化学 2008地震 地表过程 化学风化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古地震事件的光释光测年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杨会丽 陈杰 +3 位作者 冉勇康 刘进峰 王昌盛 李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小鱼洞地震地表破裂带罗元村探槽剖面揭示了汶川8.0级大地震之前的1次同等规模的古地震事件。文中对采自小鱼洞破裂带罗元村古地震探槽的7个冲洪积物样品进行了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和单测片再生法光释光测年研究。LED08-212样品SA... 小鱼洞地震地表破裂带罗元村探槽剖面揭示了汶川8.0级大地震之前的1次同等规模的古地震事件。文中对采自小鱼洞破裂带罗元村古地震探槽的7个冲洪积物样品进行了细颗粒石英简单多片再生法和单测片再生法光释光测年研究。LED08-212样品SAR法预热坪实验表明预热温度坪区间为180~240℃,在此温度下热转移量小于等效剂量的1%,不影响测量结果。循环比、回授、剂量恢复试验也表明采用200℃预热温度、10s预热时间和SMAR法流程进行等效剂量测量是合适的,能有效地校正测量过程中的释光信号感量变化。样品LED08-113,LED08-212细颗粒石英SAR法等效剂量值与SMAR法结果的一致性,表明2种方法均适用于本批样品。整个剖面上下盘各形成1个很好的时间序列,结合该地区的历史地震记录,推测小鱼洞断层上次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应该为距今1.7~2.2ka,其全新世垂直滑动速率至少为(1.0±0.08)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小鱼洞地表破裂带 地震 光释光测
下载PDF
松潘甘孜地块四姑娘山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戴宗明 孙传敏 +1 位作者 张宽忠 李振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23-636,共14页
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燕山初期,其中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锆石普遍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通过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23粒锆石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定年,确定其岩浆结晶年龄为燕山早期(191±1)... 松潘甘孜地体东部的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燕山初期,其中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锆石普遍具有岩浆锆石的特征。通过四姑娘山花岗岩体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23粒锆石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定年,确定其岩浆结晶年龄为燕山早期(191±1)Ma,此年龄对解决龙门山断裂带形成的初始时间有重要意义。虽然在松潘甘孜地体多数岩体长轴走向和矿物定向均呈北西向,但过去区调中划分的北西向的金川—理县构造岩浆带不能代表这种楔入作用的产物,而应重新划分为北东向的道孚—金川—小金—黑水构造岩浆带,四姑娘山岩体是这个北东向构造岩浆带中的典型。这些花岗岩主要是扬子地块沿龙门山构造带向松潘甘孜地体内楔入导致松潘甘孜地体中下地壳低速层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地球物理资料显示,四姑娘山地区是有"山根"的,这些"山根"主要由巨大的花岗岩基组成,它们不是引起汶川地震的原因,但是减弱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波向西北方向的青藏高原传递,并对汶川地震时的龙门山断裂带向西南段的扩张起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即降低了汶川地震的大量余震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发生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地体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 花岗岩 锆石 U-PB定
下载PDF
2018年汶川M_(S)8.0地震前成都台NE向地电阻率趋势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5
作者 钱家栋 张学民 +1 位作者 王亚璐 李雪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电阻率变化的程度以及其上界面逐步(向上)扩展对成都台地表装置系统地电阻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层电性变化区域介质电阻率发生某种减小时,在成都台的装置系统上测到的地电阻率确实会下降,下降的幅度随着变化区域上界面向上的扩展而单调增大;变化区域电阻率减小的程度越大,这种影响也会更显著。对于成都台7%的趋势下降异常而言,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来看,变化区域的电阻率变化可以取多种可能的量级,不过不同量级的变化与其相应的上界面位置有关,例如:底层变化区域真电阻率下降幅度达20%左右时,变化区域上界面到距地表430m时,地表装置视电阻率下降可达1%,其影响才开始为地表装置系统所识别;而要解释地表视电阻率有7%左右的视电阻率下降变化,则要求这个变化区域的上界面上升到距地表122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视电阻率 数值模拟 2018M_(S)8.0地震 成都台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十年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超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11,29,共12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地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也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的关注。近年来又逢国家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羌族地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也促进了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的关注。近年来又逢国家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以5·12汶川地震十周年为时间节点,对十年间围绕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与措施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进一步分析问题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力争为下阶段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地震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重大活动的跨媒体整合传播策略——以四川卫视“5.12汶川地震2周年大型公益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慧 《广告主》 2010年第7期96-97,共2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四川广播电视台作为震区主媒体,以其高效的媒体执行力给全世界人民带去第一手震区信息。两年过去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
关键词 5.12地震 整合传播策略 跨媒体 公益活动 重大活动 大地震 2008
下载PDF
坚强与责任: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纪念
18
作者 本刊评论员 《西南金融》 2011年第5期1-1,共1页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从2008年9月正式拉开序幕,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持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到2010年9月已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目前,灾区生产和生活秩序已经...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灾后恢复重建从2008年9月正式拉开序幕,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持和灾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下,到2010年9月已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目前,灾区生产和生活秩序已经恢复正常,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健康,灾区群众安居乐业,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与金融系统实施倾斜性政策扶持和金融业广大干部职工恪尽职守的辛勤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纪念 责任 坚强 灾后恢复重建 灾区人民 2008 2010
下载PDF
发震构造呈复杂空间关系下相互影响发震的机理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安宁 郭增建 +2 位作者 张津 赵乘程 张炜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6-202,共7页
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发震构造在平面投影呈非平行关系)下彼此发震影响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发震的"垂震底继"影响关系研究了1933年迭溪地震M7.5和1976年松潘MS7.2地震对后来发生汶川M8地震的龙门山地震构造的孕震能量... 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发震构造在平面投影呈非平行关系)下彼此发震影响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发震的"垂震底继"影响关系研究了1933年迭溪地震M7.5和1976年松潘MS7.2地震对后来发生汶川M8地震的龙门山地震构造的孕震能量叠加的加震作用;同时也指出汶川8级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减震作用,计算并指出了其影响减震的距离。研究对CPSHA中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时,如何确定地震带内各潜在的震源空间分布函数fi,mj提供了大震加减震的判断理论依据。还讨论了汶川地震孕震模式的更复杂性,针对某些用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挤压龙门山孕震构造,进而解释汶川地震的逆冲性所带来的矛盾的观点,对其孕震的复杂性提出了问题所在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构造 相互影响 2008地震 1933叠溪地震 1976松潘地震 地震孕震模式 巴颜喀拉块体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异常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73
20
作者 钱家栋 马钦忠 李劭秾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7,137,共14页
汶川MS8.0地震前,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显示了数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其年变化甚至严重畸变到消失的程度,它和多年来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记录到的异常形态有极大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清晰的异常之一.然而,长期的观测表明,... 汶川MS8.0地震前,位于震源区内的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显示了数年大幅度趋势下降异常,其年变化甚至严重畸变到消失的程度,它和多年来我国7级以上大地震记录到的异常形态有极大的相似性,被认为是最清晰的异常之一.然而,长期的观测表明,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与测区潜水水位年变化呈正相关.因此,关注异常发展过程中测区水位变化,成为汶川MS8.0地震震例地电阻率异常科学总结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成都台建台以来NE测线地电阻率的全程分析,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属于全程变化的第三阶段(1999—2008年).分析了第三阶段同步观测的地下水位数据,并进行了地电阻率和地下水位趋势变化的综合分析.最终确认与汶川MS8.0地震有关的地电阻率异常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段:前期2004年2月—2006年2月,小幅趋势上升,幅度约为1.9%;后期2006年2月—2008年2月,趋势下降,幅度达-6.8%,如此大幅度快速下降现象,是成都台建台30多年来从未见到的.基于前人开展的试验工作的启示,推测与此下降相应的测区底层(h>96.6m)介质电阻率减小量可达22.3%左右.其量级之大,须用承载标本试验中岩石破裂前微裂隙广泛发育和排列趋同化导致的地电阻率变化来解释,由于成都台位于汶川地震震源区内的特殊位置,可以作为汶川地震孕震物理过程研究中的重要约束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下水位 变化 MS8.0地震 趋势异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