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洱源M_S5.5地震烈度分布及震区活动构造背景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常祖峰 张艳凤 +2 位作者 周青云 虎雄林 臧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0-570,共11页
2013年洱源MS5.5地震震区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NW向和NE向2组活动断裂。据野外调查和探槽揭示,震中附近的维西-乔后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新近活动时代主要在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仍有较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正... 2013年洱源MS5.5地震震区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NW向和NE向2组活动断裂。据野外调查和探槽揭示,震中附近的维西-乔后断裂为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其新近活动时代主要在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仍有较明显的活动迹象,运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正断。此次地震等烈度线呈NNW向的椭圆形展布,极震区达Ⅶ度,长15km,宽10km,面积约279km2。震源机制解显示:该震源断层为正断兼走滑破裂型,与维西-乔后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基本吻合;节面Ⅱ为NW向,与维西-乔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结合地震烈度分布、滑坡崩塌体分布和微震分布特征等分析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维西-乔后断裂。震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巨大的地形高差,强烈的表层岩石风化,是造成此次地震破坏较重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居民房屋多为抗震性能差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等简易建筑,是造成地震灾害加重的构筑物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洱源5.5级地震 等烈度线 维西-乔后断裂 地震烈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地震序列早期参数估计和余震概率预测中截止震级M_c的影响:以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1 位作者 韩立波 郭路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48-4057,共10页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ETAS模型和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适用性问题,发现ETAS模型AIC值在各截止震级Mc下均小于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结果,表明其适用效果更好.设定Mc=ML1.0,1.1,…,2.5,分别考察了ETAS模型中α值和p值的稳定性,并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Mc对α值的影响相对较小,p值影响较大.此外,对基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的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结果进行了N-test检验,结果表明Mc的设定对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影响较大,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仅当Mc=ML1.0或ML1.1时可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由此,在真正的"向前"的预测实践中,需要首先考察不同的Mc下的余震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2013甘肃岷县-漳县6.6地震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低点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戴勇 高立新 +3 位作者 姚丽 朱培育 格根 王磊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6-114,共9页
2013年6月16日,中国大陆西部出现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出现后一个月内,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发生7月22日岷县、漳县交界6.6级地震。本文通过采用实测低点时间减去理论低点时间的方法剔除低点时间经度效应,并以剔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 2013年6月16日,中国大陆西部出现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出现后一个月内,位于低点位移分界线附近发生7月22日岷县、漳县交界6.6级地震。本文通过采用实测低点时间减去理论低点时间的方法剔除低点时间经度效应,并以剔除经度效应后低点时间为0 h的等值线作为低点位移分界线,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处于6月16日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上。对异常期间的中国大陆地区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进行统计,发现其存在显著的分区特征,低点时间为正的区域内日变化形态基本呈现W型,低点时间为负的区域内日变化形态主要呈现V字型特征。低点位移异常日期间,中国大陆存在显著的高梯度带,本文采用梯度值定量描述低点时间空间变化程度。在6月13日正常日期间,中国大陆地区未出现梯度值大于1.5 h/(°)的区域,在6月16日异常日期间,出现梯度值大于1.5 h/(°)的区域,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位于高梯度区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岷县—漳县6.6地震 地磁垂直分量 日变化 低点位移 低点时间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地震b值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冯建刚 张辉 杨萍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7,共6页
本文利用1990年以来的甘肃测震台网资料,计算获得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邻区地震b值和Δb值的空间图像。结果表明,该6.6级地震发生在甘东南地区显著低b值异常区域的边缘,且震前邻区地震Δb值异常显著。从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与低b值... 本文利用1990年以来的甘肃测震台网资料,计算获得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邻区地震b值和Δb值的空间图像。结果表明,该6.6级地震发生在甘东南地区显著低b值异常区域的边缘,且震前邻区地震Δb值异常显著。从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与低b值空间分布关系来看,该地震的发生并未降低该区域的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b值 地震危险性 2013岷县漳县6.6地震
下载PDF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5
作者 孙昭杰 李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98,共18页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5次M_(s)≥3.0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整理了各研究机构给出的伽师5.5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求出了与所有测定的震源机制...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5次M_(s)≥3.0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整理了各研究机构给出的伽师5.5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求出了与所有测定的震源机制的标准差最小的解作为中心震源机制解.伽师5.5级主震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144.22°/倾角87.13°/滑动角-175.78°;节面Ⅱ:走向54.01°/倾角85.79°/滑动角-2.88°,最佳矩心深度18 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事件.统计所有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占比例最大,同时还存在其他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表明该地区有复杂的应力场环境.结合震源区的地质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类型,推测伽师5.5级为下苏洪隐伏断层一次新的破裂事件,判定节面Ⅰ为伽师5.5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初步分析了此次伽师5.5级地震序列与1997-1998年和2003年伽师强震群的异同.震源区应力场呈走滑应力体系,该区域最大主应力σ_(1)方位为NEE—SWW向,得到应力型因子R为0.1,说明张应力轴确定,震源区主要受EW向拉张为主的张应力主导作用.结合伽师地区1997-2003年的几次强震群反演的应力场结果,本次地震造成最大主应力方位发生顺时针旋转,对后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伽师5.5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余震序列时域衰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谭毅培 曹井泉 +2 位作者 陈继锋 邓莉 李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22-3231,共10页
本文基于补充遗漏地震事件后的地震目录和修正的大森公式,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余震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首先利用岷县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后3h内... 本文基于补充遗漏地震事件后的地震目录和修正的大森公式,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余震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鉴于主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首先利用岷县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后3h内目录遗漏的地震.经检测在主震后3h内共发现目录遗漏的ML1.0以上地震139个,最大震级为ML3.6.主震后1000s内检测到遗漏地震69个,约为目录给出余震数量的6倍.而后使用补充遗漏地震的目录,基于修正的大森公式分别拟合余震频度和余震地震矩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拟合p值约为1.07,表明岷县漳县地震余震序列衰减速率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而未补充遗漏地震的频度拟合会造成余震序列衰减速率的低估.利用高频包络差直接计算地震频度曲线,通过三种衰减模式对地震频度曲线拟合参数比较,未观察到岷县漳县地震主震后存在早期余震缺失现象.分析认为,加入遗漏地震可以提高余震频度拟合估计衰减速率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若缺少遗漏地震检测结果,则使用地震矩拟合所得衰减速率结果准确度较优,但需充分考虑其精度上的误差.在分析余震序列衰减特征的实际研究工作中,需根据地震目录完整性选择适当的拟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时间域衰减 遗漏地震检测 修正的大森公式 2013岷县漳县6.6地震
下载PDF
2013年松原5级震群序列精定位、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君 王勤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73,共12页
东北松辽盆地内2013年10月、11月接连发生5次5级以上强震,该震群对研究东北地区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和CAP方法(Cut and Paste)对松原5级震群序列的发震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双差定位结果显示,松原5级震群序... 东北松辽盆地内2013年10月、11月接连发生5次5级以上强震,该震群对研究东北地区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和CAP方法(Cut and Paste)对松原5级震群序列的发震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双差定位结果显示,松原5级震群序列震中分布长轴呈NW—SE向(长轴方位约317°),长度约10km,宽度约5km,与长岭—大山子断裂方位近乎垂直,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3km。19个M_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松原5级地震震群主要以逆冲、逆冲兼走滑型地震为主,震源机制节面解Ⅰ的优势方位为NW—SE向。综合分析小震精定位与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我们认为,2013年松原5级震群序列的发震构造是一条与长岭—大山子断裂几乎垂直的隐伏断裂,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比质心深度深。松辽5级震源区的背景应力场既受太平洋板块对北东亚板块推挤作用的影响,又受松辽盆地内部断裂带的控制,在东北地区地下俯冲带深部强震活动的影响下,深震活动强化了地幔物质的扰动,进一步促进浅层介质的应力积累,松辽盆地内部断裂带交汇处相对薄弱,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中强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松辽盆地 2013松原5震群
下载PDF
芦山7级地震的同震位移估计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尝试 被引量:18
8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屠泓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示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兼有少量左旋走滑错动).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4.9 cm和4.4 cm,分别出现在51YAM台和51QLY台.两种资料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虽显示多事件特征,但主要滑动均集中在第一次事件,即初始滑动点两侧的走向长约30 km、倾向长约25 km的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内,强震和GPS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1.14m和1.09 m,较为一致.其余子事件滑动量小且分布零散,不能排除其数值效应的因素.反演矩震级均在Mw6.7左右,地表破裂应该不明显.文章还讨论了目前在我国利用近场强震动记录估计Mw6~7级地震同震位移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34月20日芦山Ms7 0地震
下载PDF
2013年Ms 7.0级中国芦山地震断层曲面模型的构建及其滑动分布的大地测量反演 被引量:5
9
作者 许才军 周力璇 尹智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65-1672,共8页
根据中国芦山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和地质构造情况,联合GPS同震位移和水准测量数据,采用格网搜索法和方差分量估计(variance covariance component,VCE)方法建立了芦山地震的断层曲面模型。以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为基础进行滑动分布反演,... 根据中国芦山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和地质构造情况,联合GPS同震位移和水准测量数据,采用格网搜索法和方差分量估计(variance covariance component,VCE)方法建立了芦山地震的断层曲面模型。以建立的断层曲面模型为基础进行滑动分布反演,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以明显的逆冲滑动为主,存在左旋趋势,断层的滑动主要发生在4.56~18.25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0.70m,在深度12.64km附近,释放的能量为8.77×10^(18) N/m(相当于Mw 6.57级)。对曲面模型进行棋盘检验,结果表明其能够较好地分辨出断层深度浅于13km的凹凸体,其面积最小为8km×8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Ms 7.0中国芦山地震 GPS 水准测量 断层曲面模型 棋盘检验
原文传递
高频GPS数据地震应急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华 李敏 刘晓霞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对于GPS动态定位模式,高频(≥1Hz)GPS数据需要30s或者更高采样率的卫星钟差,而满足需要的IGS星历产品至少要延迟12~18d才能获得。显然,常规的GPS数据处理方法无法满足地震应急的需要。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地震应急高频GPS数据处理方法,... 对于GPS动态定位模式,高频(≥1Hz)GPS数据需要30s或者更高采样率的卫星钟差,而满足需要的IGS星历产品至少要延迟12~18d才能获得。显然,常规的GPS数据处理方法无法满足地震应急的需要。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地震应急高频GPS数据处理方法,利用陆态网络GPS高频数据解算获得中国大陆区域高精度卫星钟差,进而解算获得测站地表瞬时形变位移,突破常规处理方法的限制,可在地震发生后仅数小时获得快速、准确、可靠的结果。这种方法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得到了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PPP动态定位 地震应急 地表瞬时形变位移 2013芦山Ms7.0地震
下载PDF
基于Deeplab V3+模型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损毁信息提取
11
作者 陈丹丹 窦爱霞 王鑫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1-189,共19页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道路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能够第一时间获取震后的道路损毁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针对目前震害提取方法精度低、人工参与多及用时较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Deeplab V3+深度学习网络模型...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道路是抗震救灾的"生命线",能够第一时间获取震后的道路损毁信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针对目前震害提取方法精度低、人工参与多及用时较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Deeplab V3+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震后单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震害信息提取方法.该方法充分挖掘了多尺度的上下文信息,逐步重构空间信息以便更好地捕捉道路边界,从而提高道路震害信息提取精度.以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7.0级地震为例,通过选取山区、平原以及城市内部不同等级的道路高分影像样本,创建模型训练的样本集.为了进一步验证Deeplab V3+模型的效果,选择目前较为主流的FCN模型与Deeplab V3+模型进行对比.经多次训练和精度分析,综合考虑模型精度和训练量、训练次数的关系,最终选择7528对训练样本集、100000训练次数和总精度达到95%的Deeplab V3+模型作为最佳模型.然后,将训练后的最佳Deeplab V3+模型应用到提取震后无人机道路损毁信息.将人工目视解译的结果作为模型提取精度评价的标准,对比分析后Deeplab V3+模型的震后高分遥感影像道路损毁信息提取精度可达88%.结果表明,基于Deeplab V3+模型的道路震害提取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普适性,可在震后道路损毁信息的快速提取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lab V3+ 高分遥感影像 道路 2013芦山7.0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