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in 2014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Yutian M_S7.3 Earthquake in 2008
1
作者 Cheng Jia Liu Jie +2 位作者 Sheng Shuzhong Yao Qi Liu Daiq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1期30-37,共8页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faults of the Yutian MS7.3earthquake on February 12,2014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epicenter area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e faults of the Yutian MS7.3earthquake on February 12,2014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epicenter area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14 and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former strong earthquakes around it,the authors deduced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S7.3earthquake is the east branch of the Ashikule fault.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14 and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08 are two strong earthquake events on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Altun Tagh fault,where the fault behavior changes from sinistral slip to normal faulting because of the extensional tail effects in the southern end of the Altun Tagh faul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MS7.3 earthquakes have the same dynamic source,and the MS7.3earthquake in 2008 promot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14.Finally,we calculate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 to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S7.3 earthquake in2014 from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08 using the layered crust model.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MS7.3 earthquake in 2008 accelerated the occurrence of the MS7.3earthquake in 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背景 地震对 阿尔金断裂带 活动断层 发震断层 震源机制 左行走滑 地震事件
下载PDF
On Estimating Magnitude of a Maximum Sequent Earthquake by Viscoelas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_S7.3 Earthquakes in Yutian 2008 and 2014
2
作者 Chen Yanan Jiang Haik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4期434-451,共18页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layered crustal model in the Yutian area,combined with the field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data,we roughly estimate the viscous coefficient of each layer. With the viscoela...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layered crustal model in the Yutian area,combined with the field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data,we roughly estimate the viscous coefficient of each layer. With the viscoelastic horizontal layer model,we calculate the viscoelastic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caused by the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s 2008 and 2014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Coulomb stress change,us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irect "aftershock frequency,we come up with the theoretical earthquake frequency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inshock and the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Then we put forward a method,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and actual earthquake frequency or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arthquake frequency-distance decay curve fitting residuals,to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a maximum sequent earthquake,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inshock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Results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show that the maximum follow-up earthquake magnitude caused by the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lies from M_S7. 2 to M_S7. 5 following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 in 2008; but that of the 2014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 is M_S6. 3. The former is very close to the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 in 2014.Because of the same magnitude,relatively close spatial distance,short time interval,the same region of the external force,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seismic tectonic and a clear stress interaction,we thus consider that the two Yutian M_S7. 3 earthquakes in 2008 and 2014 constitute a pair of generalized double shock type earthquake.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equence type characteristic of past "double shock"earthquakes in the region. In this paper,the influence of the magnitude lower limit and the b-valu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G-R on the results is discussed. As a result,when the viscoelastic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variation is determined,the lower limit of magnitud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aximum sequent earthquake magnitude estimation,but b-value of G-R has a greater impact on th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地震震级 库仑应力 应力变化 估计 黏弹性 地震频率 空间距离 双震型地震
下载PDF
Effects of the February 12,2014 M_S 7.3 Yutian Earthquake on Seismicity of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an Block
3
作者 Wang Shuangxu Jiang Fengyun +1 位作者 Zhang Sixin Zhou C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5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First of all,using the GPS velocity field from campaign GPS measurements implemented by CMONC( C hina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a nd TEONC( C hina Tectonic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Networks) u p to 2013, w e analyz... First of all,using the GPS velocity field from campaign GPS measurements implemented by CMONC( C hina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a nd TEONC( C hina Tectonic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Networks) u p to 2013, w e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crustal horizon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before the M S7. 3 Yutian,Xinjiang earthquake on February 12,2014. Then,by comparing this to the vertical movement from leveling measurements,we studied the crustal movement deformation and the state of strain accumulation o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an block.Finally,we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effects on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of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ibet from the M S7. 3 Yutian earthquak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the M S7. 3Yutian earthquake occurr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strong tectonic movement and intensive intracontinental crustal differential movement on the edges of tectonic blocks in western China,and also that it happened in the period of the strong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Qinghai-Tibetan block and its edges.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 and stress transfer of the Yutian M S7. 3 earthquake may accelerate the rupture of fault segments with high strain accumulation at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Qinghai-Tibetan block( especially in Qilian Mountain fault zone,and border area of Gansu,Qinghai and Sichuan provinces on the south of western Qin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块体东北缘 地震活动 青海 地震对 地壳运动 GPS速度场 地壳水平运动 中国西部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构造及余震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罗毅 胡应顺 +1 位作者 田云锋 张景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6,I0001,共10页
利用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欧空局Sentinel-1卫星采集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分析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震后形变场。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南硝尔库勒断裂上明显的震后形变,首次从地震形变场的角度验证了此次地震的发... 利用2014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欧空局Sentinel-1卫星采集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分析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震后形变场。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南硝尔库勒断裂上明显的震后形变,首次从地震形变场的角度验证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NE向的左旋走滑断裂,而非部分研究所认为的近NS向断裂。由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得到的多年平均速率图显示主震的西侧仅出现了少量震后余滑且仍为强闭锁区,这意味着2008年和2014年于田两次MS7.3地震之间的区域仍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在2014年主震的东侧,南硝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硝尔库勒断裂呈蠕滑状态,故而余震较少,表明该区域近期发生强震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于田ms7.3地震 发震构造 震后形变 余震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序列及其构造背景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程佳 杨文 +1 位作者 刘杰 周龙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0-361,共12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 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 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动的b值和余震的b值.这次地震位于西昆仑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交汇区域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余震区NE向长70km、宽20km,分为主余震分布区和次余震分布区,其中ML4.0以上强余震基本位于NE向主余震分布区,N--S向的次余震分布区则以ML3.0左右地震分布为主,显示该部分可能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于田地区曾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0km;2012年8月12日发生的MS6.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km.该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是:在NE向阿尔金断裂带尾端向SW方向延伸过程中,左旋走滑作用逐渐转换为拉张作用,形成多条左旋走滑兼具拉张作用的断裂.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模式表现为:左旋走滑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与南段因速率差异而产生的小型构造盆地,在区域拉张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2008年MS7.3张性地震后区域的伸展作用增强,导致盆地南侧的苦牙克断裂发生2012年MS6.2张性地震,该地震引起2014年MS5.4前震,两者激发其后在盆地北侧阿什库勒断裂发生了2014年MS7.3主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 3地震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阿什库勒断裂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Mw6.9于田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云 王卫民 +1 位作者 熊林 何建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4-193,共10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在该地震震中附近,前人研究证明发育了大量规模不同的活动断层(如康西瓦断裂与贡嘎错断裂等).根据地震触发理论,地震发生后因地壳同震变形会导致其周边不同性质断裂破裂应力发生变化,...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在该地震震中附近,前人研究证明发育了大量规模不同的活动断层(如康西瓦断裂与贡嘎错断裂等).根据地震触发理论,地震发生后因地壳同震变形会导致其周边不同性质断裂破裂应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地震的潜在危险性.本文利用地震远场波形记录,反演了该地震滑动模型.之后,根据弹性无限半空间位错理论,计算了该地震在近场范围内活动断裂上的同震应力变化.其目的在于讨论于田地震引起的附近断裂上的库仑应力变化以及这些活动断裂可能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在地震发生后,从国际地震学联合会(IRIS)地震数据中心,下载了震中距离介于30°-90°的地震远场波形记录,为保证台站方位角分布均匀,从中挑选了27个不同方位角的高信噪比地震记录参与理论地震图的生成和波形反演过程.我们采用广义射线理论计算生成远场理论地震波形数据.每个子断层参数的反演则利用基于全局化反演的快速模拟退火反演方法.在有限断层反演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强调波形拟合的相关误差函数作为待反演的目标函数,拟合的断层参数使目标函数为最小.之后,根据弹性无限半空间位错理论,以库仑破裂准则为基础,结合反演得到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震位错模型,计算该地震引起的近场断层面上库仑应力的变化.由远场波形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于田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断层的倾角约71.9°,破裂面上最大的同震位移达到210cm,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具有正倾滑分量,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5s内释放.由此得到该地震的地震矩为2.91×1019 N·m,地震震级为Mw6.9.于田地震引发的余震,大致分布在三个区域内:普鲁断裂北部、康西瓦断裂东部和贡嘎错断裂中部.弹性应力计算结果表明,于田地震导致阿尔金断裂西段、普鲁断裂中段、康西瓦断裂东段和贡嘎错断裂中段的静态库仑应力明显增加,其中以康西瓦断裂东段和贡嘎错断裂中段应力增量为最大,分别达到了0.05 MPa和0.04 MPa.大量研究证明,当地震所导致的库仑应力变化大于0.01 MPa时将具有明显的地震触发作用.根据本文结果,2014年于田Mw6.9地震使普鲁断裂、贡嘎错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上的库仑应力增量均超过了触发阈值,具有被触发出地震的潜在危险.因此,在以后的地震学研究中,应加强对该三条断裂地震危险性的研究和监测.此外,近6年以来,研究区域发生了3次6级以上的地震.这些地震均沿着贡嘎错断裂,由南西向北东迁移,逐步靠近阿尔金断裂,并且逐渐由正倾滑型地震转变为走滑型地震.阿尔金断裂的走滑速率达到了9mm·a-1,所以,尽管本次地震导致的阿尔金断裂库仑应力增量小于0.01 MPa,阿尔金的地震危险性也应该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地震 同震破裂 库仑应力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9地震破裂过程初步反演:兼论震源机制对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1 位作者 陈运泰 汪荣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 通过反演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W6.9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比较和分析了各种断层面倾角的破裂过程模型,于震后2.2小时确定并发布了这次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并讨论了震源机制不确定性对破裂过程反演的影响.根据所确定的破裂模型可知,2014年于田MW6.9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具有朝西南延伸的优势破裂方向的特征.这一特征与该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形反演 破裂过程 2014年2月12日于田Mw6 9地震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强震构造背景及其与2008年M_S7.3地震之间的关系讨论 被引量:10
8
作者 程佳 刘杰 +2 位作者 盛书中 姚琪 刘代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是阿尔金断裂带南端尾部向西南方向延伸,由左旋走滑为主逐渐转变为拉张作用为主的过程中,在阿什库勒断裂带不同位置发生的2次地震,它们存在着相同的力源作用,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最后利用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同样显示2008年MS7.3地震促进了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 构造背景 发震断层 2008年于田ms7.3地震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5 位作者 李艳永 热依木江 孔祥艳 魏芸芸 上官文明 魏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6-2137,共12页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前一天在震区发生了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由于震区台站十分稀疏和不均匀、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台网常规定位结果精度有限,很难从中获得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活动趋势的正确认识.本... 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前一天在震区发生了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由于震区台站十分稀疏和不均匀、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台网常规定位结果精度有限,很难从中获得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活动趋势的正确认识.本文首先利用位于震区附近的于田地震台5年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了震区附近的地壳结构,建立了震源区的地壳速度模型.在此基础上,联合震相到时和方位角对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从2014年02月11日—2014年04月30日,共计577次地震)进行了重新绝对定位.结果显示,(1)重定位后的前震和主震震中位置明显向地表破裂带及其附近的阿尔金分支断裂(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靠近,两者相距5.4km,主震位置为36.076°N、82.576°E,震源深度为22km,前震位置为36.055°N、82.522°E,震源深度为19km;(2)本文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沿NEE-SWW展布,优势分布长度约73km、宽度约16km,平均震源深度为14.8km,其中77%的余震分布在地表破裂带的西南端,这部分余震中少数沿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分布,绝大多数沿北东东向的南肖尔库勒断裂分布,位于地表破裂带东北端的余震沿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分布,但发生在地表破裂带的余震极少;重定位后,位于地表破裂带西南侧的震中分布由台网目录的近南北向变为北东向,与地表破裂带、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走向一致;(3)沿重定位剖面的地震分布,可推断位于地表破裂带西南段的南肖尔库勒断裂与位于北东段的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倾向反向,南肖尔库勒断裂的倾向为SE,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的倾向为NW,这与本次地震野外考察得到的断裂性质一致.综合重定位结果、地表破裂带分布、震源机制解、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的性质认为,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西南尾段的两条分支断裂——南肖尔库勒断裂和阿什库勒—肖尔库勒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序列 联合震相到时和方位角绝对定位法 重新定位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参数测定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晓欣 刘瑞丰 +5 位作者 邹立晔 袁菲 陈宏峰 陈运泰 张立文 梁建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2-528,532,共7页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48.3秒(北京时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0°N,82.50°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12 km.此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侧,靠近西昆仑山区域边缘的阿尔金地震... 引言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48.3秒(北京时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36.10°N,82.50°E)发生MS7.3地震,震源深度12 km.此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南侧,靠近西昆仑山区域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震中位于新疆与西藏交界的无人区,平均海拔5100m,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2008年3月21日于田县境内也曾发生过一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仅相距96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 3地震 矩震级 面波震级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14年于田M_S7.3地震对后续余震和远场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琼 解朝娣 +1 位作者 冀战波 刘建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83-1393,共11页
本文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断层破裂在近场和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MS7.3地震对后续余震活动和远场区域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 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本文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断层破裂在近场和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MS7.3地震对后续余震活动和远场区域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1 MS7.3地震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其西南侧主体余震区的地震活动起到了抑制作用,这可能是本次MS7.3地震序列余震活动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距主震约30km的北东方向余震区后续地震活动受到了主震产生的动态和静态应力变化的共同触发作用,动态应力变化峰值为2.78 MPa,静态应力变化为0.80 MPa,这与该区余震较为活跃相一致;距主震约45km的北部余震区受到动态应力触发作用,应力变化峰值为0.72 MPa.2 MS7.3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呈非对称性,其中北东方向、北部余震分布与动态应力变化正值区存在相关性,从应力变化的角度解释了MS7.3地震的后续余震空间活动特征.3 MS7.3地震在沙雅、伽师地区的远场接收点产生的动态应力变化峰值分别为0.09 MPa、0.1 MPa,对两个区域的小震活动具有动态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动态应力触发 区域地震活动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房破坏比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谭明 常想德 +2 位作者 孙静 张涛 胡伟华 《内陆地震》 2014年第2期97-103,共7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是新疆开展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房建设以来首次产生较大规模成灾破坏震例,以震区抗震房不同结构类型破坏程度和抽样调查数据确定震区抗震房Ⅵ度区和Ⅶ度区的破坏比,与新疆历史破坏性地震相似结构类型房屋...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是新疆开展抗震安居(安居富民)房建设以来首次产生较大规模成灾破坏震例,以震区抗震房不同结构类型破坏程度和抽样调查数据确定震区抗震房Ⅵ度区和Ⅶ度区的破坏比,与新疆历史破坏性地震相似结构类型房屋的破坏比进行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性地震 破坏比 安居 抗震 新疆 于田 结构类型 调查数据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姚远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2 位作者 吴传勇 吴国栋 陈建波 《内陆地震》 201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MS7.3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昆仑山区海拔4 500 m左右地带,青藏高原边界的阿尔金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属于大陆内巨型断裂带,绵延1 600 km,此次地震位于阿尔金断裂带的西南段,震区内断裂带呈放射... 2014年2月12日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MS7.3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昆仑山区海拔4 500 m左右地带,青藏高原边界的阿尔金断裂带。阿尔金断裂带属于大陆内巨型断裂带,绵延1 600 km,此次地震位于阿尔金断裂带的西南段,震区内断裂带呈放射状,由多条断裂构成,规模较大,根据震源机制解得到本次地震为左旋走滑破裂形式。结合GF-1高分辨卫星数据,对比震前、后影像,在硝尔库勒盆地南缘断裂带发现一系列新的地表破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 3地震 发震构造 阿尔金断裂带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近断层强地面运动模拟及烈度分布估计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令媛 周龙泉 刘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2-371,共10页
分析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结合已有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选取断层面上滑动位移分布构建有限断层模型,模拟计算了近断层区域的宽频带强地面运动参数,并基于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估算了该地震的模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于... 分析了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结合已有的震源机制反演结果,选取断层面上滑动位移分布构建有限断层模型,模拟计算了近断层区域的宽频带强地面运动参数,并基于强地面运动模拟结果估算了该地震的模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于田MS7.3地震极震区的模拟烈度达到Ⅸ度,与中国地震局公布的烈度图趋于一致,相对于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震动图中极震区烈度(Ⅶ—Ⅷ)偏大.此外文中给出的烈度Ⅶ度及以上影响范围与中国地震局公布的地震动图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 3地震 滑动位移分布 有限断层模型 模拟烈度图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朝忠 陈丹 +2 位作者 杨攀新 熊仁伟 李长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6,共6页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危险区 地震应变释放 于田ms7.3地震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静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3 位作者 谭明 常想德 姚远 陈建波 《内陆地震》 201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对于田2014年2月12日MS7.3地震灾区各类房屋破坏现象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从房屋破坏、场地条件和房屋结构类型等几方面分析不同类型房屋的震害特征和震害原因,总结这次地震房屋的震害经验,提出今后抗震设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新疆于田2014年2月12日Ms7 3地震 房屋震害 单层民房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下载PDF
ShakeMap在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快速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2 位作者 温和平 谭明 古丽孜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1期83-89,共7页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将改进的ShakeMap烈度图成功地运用到了于田7.3级地震的快速损失评估中。结果表明,考虑了场地效应的ShakeMap烈度图明显优于当前"十五"应急指挥系统的衰减关系模型的...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将改进的ShakeMap烈度图成功地运用到了于田7.3级地震的快速损失评估中。结果表明,考虑了场地效应的ShakeMap烈度图明显优于当前"十五"应急指挥系统的衰减关系模型的烈度图,能更好地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服务,其快速评估的结果更接近官方公布的数据。因此,应用ShakeMap技术在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中,能显著地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7 3级地震 ShakeMap 烈度图 场地效应 快速损失评估
下载PDF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_S7.3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和恢复重建经费评估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鸣 常想徳 +5 位作者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谭明 姚远 孙静 陈建波 李帅 《内陆地震》 201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新疆于田县MS7.3地震造成灾区房屋、生命线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及牧业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震害调查,按照国家标准的原则和方法,评估出此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震后恢复重建经费,并且分析了此次地震的灾害损失特点。
关键词 新疆于田县Ms7 3地震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 恢复重建
下载PDF
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及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地震之间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亚男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6,共16页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频次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区域范围内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理论地震频次。提出了基于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对比以及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距离衰减曲线拟合残差对比估计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的方法。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为MS7.2~7.5,而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最大后续震级估计为MS6.3。前者与2014年于田地震7.3的震级非常接近。由于震级相同、空间距离较近、时间间隔较短、区域外力作用相同、2次地震构造关联性较强且具有较明确的应力相互作用等,因而认为2008、2014年2次7.3级地震构成一对广义的双震型地震,这与该区域以往序列类型特点相吻合。对震级下限及G-R关系b值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显示,当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确定之后,震级下限对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影响不大,但G-R关系b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 粘弹水平分层结构模型 粘滞系数 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后续最大地震震级
下载PDF
新疆2014年于田M_S7.3及2015年皮山M_S6.5地震及其余震序列与潮汐应力的触发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青波 解朝娣 +3 位作者 向元 王琼 杨思梦 王英楠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10,共7页
选取新疆西昆仑地区的2014年于田M_S7.3和2015年皮山M_S6.5地震及其余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地震目录的完备性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主震发震时刻,主震震源断层面上的潮汐剪应力、正应力,得到主震震源断层面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再使用Schu... 选取新疆西昆仑地区的2014年于田M_S7.3和2015年皮山M_S6.5地震及其余震序列为研究对象,对地震目录的完备性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主震发震时刻,主震震源断层面上的潮汐剪应力、正应力,得到主震震源断层面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再使用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2个余震序列的潮汐相位角分布,研究新疆西昆仑地区中强地震及其余震活动与潮汐应力之间的触发关系。结果表明:主震发生时,皮山震源断层面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为正值,而于田震源断层面上的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为负值,说明潮汐应力对皮山主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对于田主震的触发作用不明显。同时,计算结果表明2个余震序列与潮汐应力的统计相关参数P值几乎都小于5%,说明潮汐应力对皮山和于田余震序列均有触发作用。最后ETAS模型计算结果也表明了余震序列对地震震级的弱依赖性,可能与外界触发因素(潮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 2015年皮山MS6.5地震 Schuster统计检验 潮汐应力 地震触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