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前后介质波速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戴宗辉 张晓东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5,共12页
本文利用研究区内13个地震台站2014年1月至12月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的同震波速变化。结果表明,鲁甸地震对介质波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幅度的同震波速变化主要集中于... 本文利用研究区内13个地震台站2014年1月至12月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的同震波速变化。结果表明,鲁甸地震对介质波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较大幅度的同震波速变化主要集中于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及莲峰断裂区域。其中,莲峰断裂SW段和则木河断裂NW段区域的波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同震降低,则木河断裂和小江断裂交界处则出现了明显的波速升高。通过对比研究区内介质波速的同震变化与鲁甸地震对周边主要活动断裂应力积累的影响后发现,波速变化与应力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两者的变化幅度也成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看出,鲁甸地震造成的应力变化可能是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主要原因。采用相同的方法对2014年4月5日永善MS5.1地震研究后发现,永善地震后鲁甸地震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波速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变化 地震背景噪声 应力变化 2014鲁甸ms6.5地震
下载PDF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研究
2
作者 肖金宇 徐岳仁 +3 位作者 刘雷 张伟恒 李文巧 杜朋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8,共18页
不同地貌环境下的同震触发滑坡类型会有巨大差异,确认同震滑坡类型对认识致灾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为例,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数据,结合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方法,分析这次中强地... 不同地貌环境下的同震触发滑坡类型会有巨大差异,确认同震滑坡类型对认识致灾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为例,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数据,结合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方法,分析这次中强地震触发滑坡的主体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触发滑坡数量6209处,总解译面积9.72km^(2),其中10处面积大于70000m^(2)的滑坡造成震中区主要的堰塞湖堵江、生命线中断等严重灾情;②同震滑坡主体为基岩崩塌,物源区较小、流通区狭长,堆积区沿坡脚倒石堆,具有同震滑坡解译面积大而体积小的特征;③本次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具有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貌背景下的以基岩崩塌为主的特征。以上认识对该地区地震滑坡的定量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鲁甸m_(s)6.5地震 地震滑坡 牛栏江 遥感解译 解剖地震
下载PDF
基于D-LinkNet的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建筑物损毁与重建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雷雅婷 沈占锋 +3 位作者 许泽宇 王浩宇 李硕 焦淑慧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08-616,共9页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 基于谷歌影像和无人机遥感影像,利用D-LinkNet神经网络提取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震中龙头山镇建筑物灾害信息,并计算平均震害指数的统计值,得出此次地震的烈度。基于D-LinkNet模型进行检测,将损毁建筑物的提取结果与建筑物群变化的检测结果进行相交,构建重建评估系数,确定研究区的重建程度。评估结果为研究区的地震烈度既有Ⅷ度又有Ⅸ度。2015年的重建恢复等级为“一般恢复”,2018年为基本“完全恢复”。将损毁及重建评估结果与中国地震局等相关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震损毁 重建评估 深度学习 D-LinkNet 鲁甸m_(s)6.5地震
下载PDF
大凉山次级块体内强震发生的构造特征与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程佳 刘杰 +1 位作者 徐锡伟 甘卫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28-1243,共16页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该地震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三者之间的以挤压和左旋走滑为主要活动特征的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该次级块体吸收了来自川滇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的挤压作用,主要以各边界断裂带的挤压作用和内部大凉山断裂带、峨边断裂带等NNW向的左旋走滑次级断裂为主要特征;在历史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界上以7级以上强震活动为主要特征,而在次级块体内部则以5级地震频繁活动为主。2014年鲁甸MS6.5地震发生在逆冲走滑断裂带内部的NNW向左旋走滑断裂上,该地震主要受到了发生在小江断裂带上的1733年M7和则木河断裂带上的1850年M 7强震的影响,这两次地震对2014年鲁甸MS6.5地震有促进作用,而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促进了2014年10月1日越西5.0级地震的发生,此外鲁甸地震对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峨边断裂带、昭通-鲁甸断裂带东段以及则木河断裂带南段有一定的库仑应力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鲁甸6.5地震 大凉山次级块体 强震活动 应力触发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成因、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库仑应力作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程佳 徐锡伟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6-567,共12页
根据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区域构造和余震共轭分布特征,本文首先计算了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M7.75地震,1850年则木河断裂带M7.5地震和1974年马边MS7.1地震对鲁甸MS6.5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NW向发生主... 根据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区域构造和余震共轭分布特征,本文首先计算了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M7.75地震,1850年则木河断裂带M7.5地震和1974年马边MS7.1地震对鲁甸MS6.5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NW向发生主破裂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受到这3次地震,尤其是1850年M7.5地震明显的库仑应力作用,我们认为则木河断裂的高速左旋走滑运动以及7级以上强震的重复发生对于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强震孕育和断裂演化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然后分析了鲁甸6.5级地震的共轭破裂与余震分布特征,并分别计算了两个共轭破裂面单独破裂对另一破裂面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EE向破裂促进NNW向破裂的发生,而NNW向破裂后则阻碍了NEE向破裂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发展成以NNW向破裂为主的共轭破裂事件;最后计算了共轭破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认为位于NEE向破裂面西侧的余震集中分布主要是由于应力触发作用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鲁甸6.5地震 包谷垴—小河断裂 库仑应力 共轭破裂 余震分布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早期余震序列遗漏地震检测与衰减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毅培 徐甫坤 +1 位作者 曹井泉 邓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92-1596,共5页
本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早期余震序列中因波形叠加而遗漏的地震进行了检测,并基于修正的大森公式对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巧家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发震至当日24点约7.5小时内目录遗漏... 本文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早期余震序列中因波形叠加而遗漏的地震进行了检测,并基于修正的大森公式对序列时间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巧家台连续地震记录波形的高频包络差检测主震发震至当日24点约7.5小时内目录遗漏的地震事件.检测到目录遗漏的ML2.0以上地震159个,最大震级为ML4.2,其中ML4.0以上遗漏地震1个,ML3.0以上遗漏地震3个.主震后1000秒内检测到遗漏地震37个,约为目录给出余震数量的1.76倍.使用补充遗漏地震的目录,基于修正的大森公式拟合主震后10天余震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增补遗漏地震后拟合p值由0.85上升至0.99,c值和K值无明显变化,表明鲁甸地震早期余震序列衰减速率高于仅依靠目录得到的结果.遗漏地震检测对于估计早期余震序列衰减速率估计影响较大,早期余震的缺失易造成序列衰减速度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余震序列 遗漏地震检测 时间域衰减 2014鲁甸6.5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