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日本北海道M_(W)6.6地震震源动力学破裂过程
1
作者 谢张迪 于湘伟 章文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72-2989,共18页
2018年9月5日日本北海道东胆振地区发生了M_(W)6.6地震,震源深度37 km,超过了地壳与上地幔脆韧性边界的深度,且在地表产生了较强的破坏.为研究北海道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及产生强地面运动的物理机制,本文基于此次地震的震源运动学模型,... 2018年9月5日日本北海道东胆振地区发生了M_(W)6.6地震,震源深度37 km,超过了地壳与上地幔脆韧性边界的深度,且在地表产生了较强的破坏.为研究北海道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及产生强地面运动的物理机制,本文基于此次地震的震源运动学模型,针对其震源动力学模型开展了研究,尝试反演了动力学破裂过程.首先,由北海道地震运动学模型分析计算了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确定其破裂过程基本上是遵循滑动弱化摩擦准则,并由此获得初始模型的震源动力学参数,然后通过试错法反演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动力学破裂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北海道地震动力学破裂为自破裂起始处以走滑为主,先NE后SW,最终向断层面上倾方向传播,并在断层几何的弯折处产生逆冲破裂.在逆冲破裂的位置,滑动速率和滑动量达到最大值,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反演结果分析,推断该区域为强运动生成区,在地面产生的高频地震动是该中等、较深震源地震破坏性较强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年北海道地震 摩擦准则 动力学破裂 谱元法
下载PDF
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8.0级地震概况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洪由 《国际地震动态》 2003年第10期35-37,共3页
据日本气象厅报道,2003年当地时间9月26日04时50分(北京时间03时50分,国际时25日19时50分),在日本北海道东南部海域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道路、港口、机场和住宅损坏.日本气象厅正式命名该震为"平成15年十胜... 据日本气象厅报道,2003年当地时间9月26日04时50分(北京时间03时50分,国际时25日19时50分),在日本北海道东南部海域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道路、港口、机场和住宅损坏.日本气象厅正式命名该震为"平成15年十胜海域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9月 日本 北海道地震 震源参数 余震 震源机制 地震破坏 抗震救灾
下载PDF
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M_(W)5.7地震的余震序列及发震构造研究
3
作者 唐兰兰 王笋 +3 位作者 徐立 刘善虎 张艺峰 姚道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26-2842,共17页
2018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浅滩北缘发生M_(W)5.7地震,震中不在已知的深大断裂上,且由于缺乏近台控制,破裂方向存疑.本文基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的宽频带台站记录,利用微震检测技术获取了更加完整的余震序列,检测出的余震数量是福建台网... 2018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浅滩北缘发生M_(W)5.7地震,震中不在已知的深大断裂上,且由于缺乏近台控制,破裂方向存疑.本文基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地区的宽频带台站记录,利用微震检测技术获取了更加完整的余震序列,检测出的余震数量是福建台网定位结果的4倍,这些余震集中在2 km×8 km的近EW向条带内.同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5个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主震及强余震均为高倾角的走滑型地震,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略有差异,主震震源深度14 km,M_(W)3.9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深度在12~17 km之间.主震东西两侧余震活动存在显著差异,其东侧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主震后一个月内,而西侧余震活动在主震后半年内都比较活跃,说明东侧应力水平在主震之后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另外,穿过震中区的多道地震剖面揭示的震中区浅部活断层走向为EW,具有显著的走滑特征,其空间位置与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吻合.基于余震的时-空分布、震源机制解和浅部活断层特征,推测此次M_(W)5.7地震发震断层为近EW向的台湾地区浅滩断裂,可能是台湾岛B Fault的延伸,断裂带南北两侧的俯冲速率差异在上地壳产生的强大右旋剪切应力是2018年台湾地区浅滩M_(W)5.7地震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台湾地区浅滩地震 微震检测 震源机制解 多道地震剖面
下载PDF
2018年通海5.0级地震前黄草坝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临震异常特征分析
4
作者 余达远 杨红 +1 位作者 续外芬 毕青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3-79,共7页
2018年8月13日、8月14日通海两次5.0级地震前,黄草坝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异常信号.重点从异常干扰排查、异常形态、同震应变阶跃等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应变异常的可信度及其与通海地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8年8月8日-8月12日应变异... 2018年8月13日、8月14日通海两次5.0级地震前,黄草坝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异常信号.重点从异常干扰排查、异常形态、同震应变阶跃等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应变异常的可信度及其与通海地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8年8月8日-8月12日应变异常不受环境干扰,临震异常可信度高;异常特征为加速压性转张性后发震,其中北西向压性变化幅度最大,变幅达1.29×10^(-7);黄草坝台位于此次通海地震震中北西向,计算这2次5.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与北西向压性变化吻合,认为钻孔应变异常的变化幅度对地震预测地点的方向具有指向性;第一次5.0级地震时,北西向同震应变阶跃显示震后压应力减小,认为这个方向的应变能得到释放,进一步佐证北西分量压性变化与此次通海5.0级地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第二次5.0级地震时,北西向同震应变阶跃小,认为这个方向的应变能得到充分释放,初步判定后续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通海5.0级地震 黄草坝台 钻孔应变 临震异常
下载PDF
2018年汶川M_(S)8.0地震前成都台NE向地电阻率趋势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钱家栋 张学民 +1 位作者 王亚璐 李雪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 本文针对汶川大地震前位于源区特殊部位的成都台NE测向地电阻率的大幅度趋势下降过程,以测区地表地电阻率变化与测区内部介质(真)电阻率变化的物理联系的理论为依据,模拟了测区底层因受孕震过程影响出现一个电性变化区域,计算了该区域电阻率变化的程度以及其上界面逐步(向上)扩展对成都台地表装置系统地电阻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层电性变化区域介质电阻率发生某种减小时,在成都台的装置系统上测到的地电阻率确实会下降,下降的幅度随着变化区域上界面向上的扩展而单调增大;变化区域电阻率减小的程度越大,这种影响也会更显著。对于成都台7%的趋势下降异常而言,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来看,变化区域的电阻率变化可以取多种可能的量级,不过不同量级的变化与其相应的上界面位置有关,例如:底层变化区域真电阻率下降幅度达20%左右时,变化区域上界面到距地表430m时,地表装置视电阻率下降可达1%,其影响才开始为地表装置系统所识别;而要解释地表视电阻率有7%左右的视电阻率下降变化,则要求这个变化区域的上界面上升到距地表122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视电阻率 数值模拟 2018汶川M_(S)8.0地震 成都台
下载PDF
2018年阿拉斯加湾M_W7.9地震震源复杂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旭 许力生 +1 位作者 杜海林 易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80-1692,共13页
2018年1月23日,在美国阿拉斯加湾海域发生了一次MW7.9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这次地震以走滑为主,可能发生在近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陡倾角断层上,早期余震并非线型展布.我们利用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的总体破裂方向,并结合余震的... 2018年1月23日,在美国阿拉斯加湾海域发生了一次MW7.9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这次地震以走滑为主,可能发生在近东西向或南北向的陡倾角断层上,早期余震并非线型展布.我们利用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确定了此次地震的总体破裂方向,并结合余震的空间展布特征构建了相互交叉的双断层模型,进而通过联合反演远场P波和SH波数据获得了此次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表明总体破裂方向既非东西也非南北,而且反演结果表明,两个断层上都发生了错动,总体破裂时间~50s,释放标量地震矩~8.11×1020 Nm.震源时间函数表现出多事件特征,且两个断层破裂的时间过程也不相同.破裂首先在南北向断层的南端开始,很快触发了东西向断层,最后终止于南北向断层的北端.每个断层都具有相当的时空复杂性,位错分布很不均匀.东西向断层具有三个凹凸体,一个位于震源附近,其他两个位于断层两端.南北向断层有两个凹凸体,均位于断层北段,最大滑动量~5.0m就出现在这里.发生最大位错的南北向断层延伸至阿拉斯加海沟,增加了触发阿拉斯加海沟其他断层发生破裂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阿拉斯加湾 MW7.9大地震 视震源时间函数 双断层模型 震源复杂性
下载PDF
2018年安徽无为M_(L)4.1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缪阿丽 李锋 +2 位作者 王俊 祝涛 叶碧文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2-202,共11页
对2018年4月6日无为M_(L)4.1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以及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为地震前的异常分布在距震中64~233 km范围内,这些异常在时间进程上,可分为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和短临异常,主要以中期趋势背景异常... 对2018年4月6日无为M_(L)4.1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以及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为地震前的异常分布在距震中64~233 km范围内,这些异常在时间进程上,可分为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和短临异常,主要以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为主。这些中期趋势背景异常均表现为水位的破年变变化。从空间演化上看,2018年安徽无为M_(L)4.1地震前出现的中期趋势背景异常沿着长江破碎带有序分布。这种比较明显的异常群体性特征为地震预测提供了较好的依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节面I的走向为NE向,节面Ⅱ的走向NW向。反演的震源机制的P轴(主压轴)方向为NE向(70°),倾角近水平(7°)。无为地震震源机制解所得主压应力作用方向与无为地震前异常展布方向相同。这说明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和流体前兆响应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无为M_(L)4.1地震 地下流体 异常特征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云南通海2018年8月地震序列重定位及震源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通 郭志 高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1-892,共12页
文中使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系统、中国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正式观测报告和区域事件的波形数据,基于双差定位和W-Phase反演方法,对2018年8月云南省通海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了2次M5. 0主震的震源机制。2018年8月云... 文中使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编目系统、中国地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提供的正式观测报告和区域事件的波形数据,基于双差定位和W-Phase反演方法,对2018年8月云南省通海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了2次M5. 0主震的震源机制。2018年8月云南通海地震序列发生在川滇块体的南部边缘地区。川滇块体东部,小江断裂带分割了川滇块体与华南块体;川滇块体的西南部,红河断裂带分割了川滇块体与中南半岛。这2条主要断裂带阻挡并吸收了向S运动的川滇块体的大部分运动分量,因此在川滇块体的南部边界积累了大量构造应力,导致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较强。作为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通海在1970年曾发生过M7. 0强震。2018年通海地震序列中2次M5. 0主震是1970年之后发生在通海及周边地区震级较大的地震。对通海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开展研究,可为通海及周边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地震学证据支持。文中,首先采用双差重定位方法对通海地震序列的震中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之上,采用W-phase波形反演方法反演获取了2次主震的震源机制。经过重新定位的地震震中分布显示,通海地震序列以NE-SW优势方向呈条带状分布,余震震源集中分布在深度5~10km的范围内,且发震断层呈现高倾角的特征。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显示,2018年8月13日发生的M5. 0地震的2个节面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98. 2°、45. 2°、-172. 9°和203. 2°、84. 9°、-45. 0°,矩震级MW5. 07;14日发生的第二次M5. 0地震的2个节面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97. 0°、63. 6°、-161. 5°和198. 5°、73. 5°、-27. 7°,矩震级MW4. 89。综合分析通海地震序列重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结果可知,其发震断裂可能为NE走向的明星-二街断裂带,且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震源机制信息与区域地震构造背景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通海M5.0地震序列 双差重定位 W-Phase震相 矩张量反演
下载PDF
2018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林 冯蔚 钱庚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23期147-150,共4页
本文根据2018年全球地震灾害资料,总结了2018年全球地震灾害数据,对当年主要地震灾害进行了描述,并对重大灾害地震事件的灾损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7.5级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原因,同时列举了1990年至今印度... 本文根据2018年全球地震灾害资料,总结了2018年全球地震灾害数据,对当年主要地震灾害进行了描述,并对重大灾害地震事件的灾损特征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7.5级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原因,同时列举了1990年至今印度尼西亚发生的引发海啸灾害的重大地震,最后就如何有效应对地震灾害给出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 地震灾害 全球
下载PDF
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10
作者 孙昭杰 李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98,共18页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5次M_(s)≥3.0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整理了各研究机构给出的伽师5.5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求出了与所有测定的震源机制... 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P波初动方法计算了2018年9月4日新疆伽师5.5级地震的前震,主震及15次M_(s)≥3.0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整理了各研究机构给出的伽师5.5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求出了与所有测定的震源机制的标准差最小的解作为中心震源机制解.伽师5.5级主震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144.22°/倾角87.13°/滑动角-175.78°;节面Ⅱ:走向54.01°/倾角85.79°/滑动角-2.88°,最佳矩心深度18 km,表明该地震是一次走滑型事件.统计所有计算得到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走滑型地震震源机制占比例最大,同时还存在其他震源机制类型的地震,表明该地区有复杂的应力场环境.结合震源区的地质构造和震源机制解类型,推测伽师5.5级为下苏洪隐伏断层一次新的破裂事件,判定节面Ⅰ为伽师5.5级主震的发震断层面.初步分析了此次伽师5.5级地震序列与1997-1998年和2003年伽师强震群的异同.震源区应力场呈走滑应力体系,该区域最大主应力σ_(1)方位为NEE—SWW向,得到应力型因子R为0.1,说明张应力轴确定,震源区主要受EW向拉张为主的张应力主导作用.结合伽师地区1997-2003年的几次强震群反演的应力场结果,本次地震造成最大主应力方位发生顺时针旋转,对后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伽师5.5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分析的高精度同震形变监测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雄骁 冯光财 +1 位作者 贺礼家 卢昊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6期612-621,共10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全天时、全天候对地监测、高空间分辨率等特点,成为监测地表形变的重要手段,并广泛地应用到地震形变监测领域.然而同震形变监测中最常用的D-InSAR技术在水域和植被覆盖严重等区域中容易受到时空失...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凭借全天时、全天候对地监测、高空间分辨率等特点,成为监测地表形变的重要手段,并广泛地应用到地震形变监测领域.然而同震形变监测中最常用的D-InSAR技术在水域和植被覆盖严重等区域中容易受到时空失相关的影响,导致获取的同震形变场会受到严重的污染,此外还包含有大气延迟误差.本文提出基于时序InSAR分析的高精度同震形变监测方法获取地震同震形变结果,主要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干涉对和选择稳定点两步来提高形变场精度.凭借充足的Sentinel-1A/B卫星SAR数据的支撑,利用大量震前和震后影像生成众多干涉图,按照一定标准挑选受误差影响较小的干涉图进行研究,减少大气延迟误差造成的影响;同时对震前影像的幅度图进行统计分析,从幅度值、相干性和幅度离散指数等方面设置阈值选择稳定点目标,削弱噪声干扰,提高形变场精度.本文以2018年中国台湾花莲MW6.4地震为例,详细地介绍了高精度同震形变监测方法的数据处理流程,并与传统D-InSAR方法的结果进行了精度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削弱形变场中的噪声误差,提高同震形变的信噪比.应用本文方法获取了14个不同震级和位置的地震形变,结果表明通过选择稳定点的方式能提高形变场精度,且对于获取不同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具有普遍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高精度同震形变监测 2018花莲地震 地震案例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