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对称有机催化:化繁为简助力药物研发——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
李媛媛
冯琦琦
张筱宜
王玉记
赵明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2
|
将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应用于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初探 |
徐洪伍
吴利欢
李春生
|
《广州化工》
CAS
|
2023 |
0 |
|
3
|
本杰明·李斯特、戴维·麦克米伦:因不对称有机催化而获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科学家 |
陈彪
付小航
蒙柳汶
朱玥玮
朱子君
邹煜琦
吴又进
|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4
|
手性的控制:不对称有机催化——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简析 |
李桂根
|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5
|
人工智能:新时代化学、药学与医学研究的强大助力——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 |
卢玉
于书帆
姜秉寅
王玉记
|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绿色荧光蛋白研究的三个里程碑——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崔志芳
邹玉红
季爱云
|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7
|
细胞膜上的水通道——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工作介绍 |
郭昊
李学军
|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16
|
|
8
|
对催化不对称合成的重大贡献——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
张梦军
廖春阳
兰玉坤
李声时
|
《化学教育》
CAS
|
2002 |
9
|
|
9
|
催化不对称合成——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廖春阳
孙立力
李声时
|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
2001 |
7
|
|
10
|
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方法——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尹子卉
吴世容
李声时
|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
2002 |
8
|
|
11
|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李炎武
谭卫兵
邝雪英
张伟
|
《化学教育》
CAS
|
2004 |
6
|
|
12
|
钴酸锂正极材料与锂离子电池的发展——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
黄云辉
|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13
|
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有力工具——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述 |
张韶光
张文雄
|
《大学化学》
CAS
|
2010 |
7
|
|
14
|
“看清”蛋白质——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张守林
马宏佳
陶亚奇
|
《化学教育》
CAS
|
2003 |
4
|
|
15
|
基础研究与工业生产的“亲密接触”——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陈庆德
李久强
|
《大学化学》
CAS
|
2002 |
5
|
|
16
|
生物大分子分析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质谱部分)简介 |
何美玉
|
《大学化学》
CAS
|
2003 |
7
|
|
17
|
在计算机上进行化学实验——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
李川
刘克文
|
《化学教育》
CAS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8
|
手性催化开创药物和材料合成的新领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杨静
陆真
|
《化学教育》
CAS
|
2002 |
3
|
|
19
|
手性分子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深远意义剖析 |
诸平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02 |
3
|
|
20
|
量子化学的第二次革命——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
陈志达
|
《大学化学》
CAS
|
1999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