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韩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书写
1
作者 金明淑 王倩倩 《韩国语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韩国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的描绘与叙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韩国作家通过描绘中国元素来展示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关注到中国社会的变迁,试图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道路。这种...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韩国文学作品中对于中国的描绘与叙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韩国作家通过描绘中国元素来展示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关注到中国社会的变迁,试图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道路。这种关注与书写不仅加强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也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文学 韩国文学 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城愁与乡愁——21世纪初文学空间的变奏镜像 被引量:2
2
作者 苏喜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81,共4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乡文化空间的疏离,两种重要的空间文化心理在社会中发酵,带来了乡愁与城愁的共生。城乡二元发展的不均等构成了城乡社会的断层、生活消费方式的断裂、乃至价值认同分离,这也一度导致了城市文学与乡土...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乡文化空间的疏离,两种重要的空间文化心理在社会中发酵,带来了乡愁与城愁的共生。城乡二元发展的不均等构成了城乡社会的断层、生活消费方式的断裂、乃至价值认同分离,这也一度导致了城市文学与乡土文学完全不同的、甚至难以对话的生存样态,但在新世纪初,文学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反映,呈现出了与社会同构的发展趋向。描写城乡空间变奏,成为中国新世纪初文学题材的一个重要接续与转向,这也构成了中国转型期遭遇社会阵痛的一种艺术互文。文学在城乡空间坐标中徘徊,描绘时代发展中的空间愁绪记忆与精神震荡,再现社会转型期空间转换诱发的被压抑心理意识,构成了当代文学城乡主题变奏的一种深层探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愁 乡愁 21世纪文学 文学空间 镜像变奏
下载PDF
理论终结论的“解药”?——评利奇的《21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复兴》
3
作者 孙胜忠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59,共7页
利奇的新作《21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复兴》对近三十多年来文学界反理论者的立场和观点进行了批驳,提出了一种"综合考量的批评性阅读"方式,评析了当代重要的理论家及其著作,并对理论的未来做了大胆的预测。在评介这部著作的基础... 利奇的新作《21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复兴》对近三十多年来文学界反理论者的立场和观点进行了批驳,提出了一种"综合考量的批评性阅读"方式,评析了当代重要的理论家及其著作,并对理论的未来做了大胆的预测。在评介这部著作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利奇并没有找到理论终结论的症结,相反,他把造成文学理论式微或批评方向偏离的现状看成是理论复兴的表征。他所推崇的文化批评不是理论复兴的标志,而是导致文学批评独立性丧失的根源之一,也为反理论者提供了口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奇《21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复兴》理论终结 文化批评 理论的未来
原文传递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金城 冒建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75,共6页
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既是文学自我救赎、寻求价值意义和重新确立在社会大系统中位置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建文化精神价值系统的需要。其直接动因是,一方面,中国乃至于人类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问题,需要文学更充分... 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既是文学自我救赎、寻求价值意义和重新确立在社会大系统中位置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建文化精神价值系统的需要。其直接动因是,一方面,中国乃至于人类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问题,需要文学更充分地发挥其不同于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等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文学自身同样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客观分析新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在追寻新的意义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迷失现象及其原因,揭示这些现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渊源,提出21世纪中国文学应在新的基点上进行融通和超越,从观念、学理、实践和制度层面重建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中国文学 困惑与迷失 迫切性 价值重建
下载PDF
浅谈21世纪韩国网络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朴艺丹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9期82-83,共2页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韩国社会是由政治上的儒教主义、经济上的独占资本主义、社会上的家长制的禁欲主义、文化上的家族利己主义构成。但是到21世纪这些不会不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了文学作品上。而从文学形式上来看,随着电脑成为...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韩国社会是由政治上的儒教主义、经济上的独占资本主义、社会上的家长制的禁欲主义、文化上的家族利己主义构成。但是到21世纪这些不会不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了文学作品上。而从文学形式上来看,随着电脑成为韩国人生活中最主要的工具,韩国文学也已经站到了影像时代、网络时代的中心,若要远离大众文化,只是固执地守护文学独有的纯粹的世界,那么文学的生命将难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韩国文学 网络文学 辩证视角
下载PDF
扶贫攻坚的艺术报告——21世纪扶贫报告文学简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申旗 罗宗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3,共6页
21世纪扶贫报告文学创作走向繁荣,是文学传统、文学制度、作家责任感和文体属性等合力作用。它真实记录了中国扶贫工作的历史进程,表现了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提炼总结了多种扶贫经验模式,也反映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性和艰巨性。从... 21世纪扶贫报告文学创作走向繁荣,是文学传统、文学制度、作家责任感和文体属性等合力作用。它真实记录了中国扶贫工作的历史进程,表现了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提炼总结了多种扶贫经验模式,也反映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困难性和艰巨性。从艺术上来看,21世纪扶贫报告文学塑造了一批扶贫脱贫的时代新人典型,运用多种叙述技巧来真实反映扶贫工作,突出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深度,重视发挥副文本的作用,总体上实现了真实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扶贫报告文学 文体特征 书写经验 现实主义美学
下载PDF
从国外非洲文学研究中的刻板非洲看中国视角的意义——以21世纪津巴布韦英语文学研究现状为中心
7
作者 蓝云春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21世纪的津巴布韦英语文学不乏“黑”“白”文学交融、书写主题多元、叙事技巧精湛的作品,但国外研究大多“黑”“白”分明地聚焦民众的苦难体验,并凸显非洲文学的政治性,既强化了非洲“灾难”大陆的单一印象,也固化了非洲文学政治性有... 21世纪的津巴布韦英语文学不乏“黑”“白”文学交融、书写主题多元、叙事技巧精湛的作品,但国外研究大多“黑”“白”分明地聚焦民众的苦难体验,并凸显非洲文学的政治性,既强化了非洲“灾难”大陆的单一印象,也固化了非洲文学政治性有余、艺术性不足的刻板认知。这与津巴布韦两极化的政治有关,与非洲文学创作、研究中的社会政治关怀传统有关,但不足以呈现非洲的丰富多元,也未能展现非洲文学的整体成就、认知功能、美学特征和艺术水准。中国视角可以对非洲文学做出更全面的考察,对非洲形象形成更多维的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津巴布韦英语文学 非洲文学研究 刻板非洲 中国视角
下载PDF
全球互动:建构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
8
作者 喻大翔 《华文文学》 2002年第2期74-80,共7页
第一节为“ 2 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的回顾” ,将 1916— 2 0 0 0年两岸四地与世界华文文学分为“主流”、“分流”、“合流” 3个阶段 ,谈大陆新文学对台、港、澳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影响 ;区域及国别华文文学的各自演进、重新融合与共创辉... 第一节为“ 2 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的回顾” ,将 1916— 2 0 0 0年两岸四地与世界华文文学分为“主流”、“分流”、“合流” 3个阶段 ,谈大陆新文学对台、港、澳及世界华文文学的影响 ;区域及国别华文文学的各自演进、重新融合与共创辉煌。第二节为“2 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 ,主张新世纪华文文学区间与国别、个体与群体 ,创作、批评、交流的全方位互动 ;并设立全球性的“龙文学奖”。主题上民族统一与人性力量 ,中华文化精神和自由、民主、科学精神 ;题材上本土化与国际化 ;技巧上东西方各家各派相结合。调动一切传播手段 ,在全球建立无所不在的华文文学及相关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互动 建构 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文学的新格局与新走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学术讨论综述
9
作者 唐小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4期343-345,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 12届学术年会 ,具体研讨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文学的新格局、新变动 ,提出了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新课题、新任务 ,以及加强新世纪当代文学学科意识与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
关键词 21世纪文学 新格局 当代文学 学科建设
原文传递
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生成——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生态伦理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国龙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144,238,共14页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主体探察众多生命样态存在的样本。以塑造狗和狼形象为主的中国动物文学,逐渐卸下了人性外衣,切近动物本性,尤以郭雪波、陈应松、叶广芩和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为代表。郭雪波塑造新型的沙漠狼和狐狸形象,以期实现生态救赎;陈应松主张“人兽相融”,忧虑神农架面临的生态危机,批判引发生态危机的元凶——人;叶广芩以母性的包容和体恤,书写秦岭山地人和动物的冲突与和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则体现了纯粹的动物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本真。他们平视动物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生态伦理价值观,塑造了一系列原生态的动物形象。确保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的生成,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审美新变,又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伦理立场的文学选择,还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动物文学 儿童文学 审美主体性 生态伦理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
原文传递
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刍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莉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8-15,共8页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不断扩展其学术外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均有较大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实现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需求,本文总结了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几个发展趋势,梳理了我国...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不断扩展其学术外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均有较大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实现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需求,本文总结了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几个发展趋势,梳理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具体而言,应该加大学生的外国文学课程比例,加强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和文学的掌握。同时,要努力探索跨文类、跨媒介、跨文化、跨国别的外国文学研究新模式并更多地关注跨国别书写。最后,应着力探索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拓宽外国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新路径,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跨文化视域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外国文学 跨文化 跨国别 跨学科 中国特色
原文传递
“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坛”举行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昌集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153,共3页
关键词 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坛”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也谈历史的“记录”与“叙述”——《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编辑心得
13
作者 桂国强 《编辑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70,共5页
《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的出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论述了策划、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体会和探索,如:在选取史料时将目光触及"凡人琐事",从而使历史读本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满、叙述对象更加多元;丛书兼具"... 《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的出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论述了策划、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体会和探索,如:在选取史料时将目光触及"凡人琐事",从而使历史读本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满、叙述对象更加多元;丛书兼具"一书一述"和"一书一评"两大特色,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 历史 文体
原文传递
危机主要不在于“人满为患”和“空间狭小”
14
作者 范伯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6-8,共3页
1996年 5月 9日至 12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在石家庄举行第七届理事会 ,河北师院中文系、河北师大中文系、河北大学中文系和河北省社科院文研所联合承办了这次会议 ,河北师院中文系承担了会议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著名学者就中... 1996年 5月 9日至 12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在石家庄举行第七届理事会 ,河北师院中文系、河北师大中文系、河北大学中文系和河北省社科院文研所联合承办了这次会议 ,河北师院中文系承担了会议组织工作。来自全国的数十位著名学者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途进行了热烈研讨 ,有共识 ,有争鸣 ,新见迭出。本刊摘发几篇论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鸳鸯蝴蝶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危机 “承认” 21世纪文学 研究学派 研究空间 通俗文化 心理分析小说
下载PDF
多角度剖析《蛙》中体现的人道关怀
15
作者 刘欣然 《今传媒》 2020年第3期73-74,共2页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蛙》主要围绕"计划生育"这一事件展开,从计划生育政策下个人命运的角度,成功再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大时代背景下农村的生活百态。本文将沿着"计划生育"...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蛙》主要围绕"计划生育"这一事件展开,从计划生育政策下个人命运的角度,成功再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大时代背景下农村的生活百态。本文将沿着"计划生育"这一主线,洞悉莫言对存在于那个时代环境下个体的人道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文学 《蛙》 人道关怀
下载PDF
非虚构文学的本土化路径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洪艳 《上海文化》 CSSCI 2022年第4期64-74,共11页
非虚构文学的出现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了一种理论转向。非虚构文学经由以下路径实现本土化重构:从“问题”入手“再造”认识与言说装置,以在场的叙事为参照,根植于现代中国“人民性”的理论资源,通过以非虚构“... 非虚构文学的出现为21世纪的中国文学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了一种理论转向。非虚构文学经由以下路径实现本土化重构:从“问题”入手“再造”认识与言说装置,以在场的叙事为参照,根植于现代中国“人民性”的理论资源,通过以非虚构“作为方法”的跨媒体实践,在情感结构、文本叙事、伦理立场方面实现非虚构文学的本土化。这一路径将西方的非虚构文学与百年中国的理论方向相结合,开辟了非虚构文学与中国话语的连接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21世纪文学 问题小说 人民性 新媒体
原文传递
歌声多么稀薄
17
作者 周涛 《诗探索》 2001年第Z1期297-298,共2页
一 90年代以来,新边塞诗彻底地划上了句号。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季的繁荣终于凋落之后,新一季的产生和生长会需要这么漫长的时间和顽强的耐力。“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文学新秀的一种标示,继沈苇之后,北野的诗集《马嚼夜草的声音... 一 90年代以来,新边塞诗彻底地划上了句号。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季的繁荣终于凋落之后,新一季的产生和生长会需要这么漫长的时间和顽强的耐力。“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文学新秀的一种标示,继沈苇之后,北野的诗集《马嚼夜草的声音》又一次代表了新疆的诗人跻身于这一行列——在本世纪的最后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草 21世纪文学 新边塞诗 诗集 星丛 诗人气质 内心里 爱尔兰人 上海衡山路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