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MS测定铀矿石样品中^(234)U/^(238)U、^(230)Th/^(232)Th、^(228)Ra/^(226)Ra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朱明燕 郭冬发 +3 位作者 崔建勇 刘宇昂 谭靖 张彦辉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84-192,共9页
研究了TIMS测定铀矿石样品中234U/238U、230Th/232Th、228Ra/226Ra的方法。建立了铀矿石密闭混酸一次溶样的方法和采用阴离子、阳离子和Sr特效树脂逐级离子交换分离纯化U、Th和Ra的流程,满足了TIMS测量要求。测定结果表明:100~1000 ng... 研究了TIMS测定铀矿石样品中234U/238U、230Th/232Th、228Ra/226Ra的方法。建立了铀矿石密闭混酸一次溶样的方法和采用阴离子、阳离子和Sr特效树脂逐级离子交换分离纯化U、Th和Ra的流程,满足了TIMS测量要求。测定结果表明:100~1000 ng的天然铀中234U/238U,其测量精密度从静态多接收的2.34%提高到动态多接收的0.47%;对230Th与232Th丰度接近、质量为1μg左右的钍,采用三带点样技术和法拉第多接收技术测定230Th/232Th,其内精度平均值为0.0048%,外精度为0.028%;采用单带加钽发射剂,ETP跳峰测定50~100 fg镭-228稀释剂中的228Ra/226Ra,其内精度小于0.10%,外精度小于0.20%。比较TIMS和HR-ICP-MS、α能谱法测定234U/238U、230Th/232Th、228Ra/226Ra结果,三者结果相吻合。TIMS测量法样品用量少、快速、准确、精密度高,是U、Th、Ra同位素比值测定方法的又一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S 铀矿石 234u/238u 230Th/232Th 228Ra/226Ra
下载PDF
石笋初始^(234)U/^(238)U值的冰量周期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以湖北三宝洞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崔田丰 段福才 +2 位作者 张伟宏 董进国 朱丽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1-308,共8页
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具有明显的2万年周期,其他记录中广泛存在的10万年周期是否在石笋中有所表现目前还鲜有报道。通过对湖北三宝洞20支石笋的铀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在序列连续性较好的640.3~299.6 ka B.P... 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具有明显的2万年周期,其他记录中广泛存在的10万年周期是否在石笋中有所表现目前还鲜有报道。通过对湖北三宝洞20支石笋的铀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在序列连续性较好的640.3~299.6 ka B.P.时间段有强烈的10万年周期特征。在间冰期和冰期时,初始^(234)U/^(238)U值分别呈增大和减小状态。初始^(234)U/^(238)U值的10万年周期与全球冰量、黄土磁化率、黄土平均粒度和大气CO_2变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些对应关系表明全球冰量、大气CO_2对喀斯特区地球化学元素富集和迁移作用有重要影响。石笋氧同位素的显著岁差周期独立于石笋微量元素、高纬冰量和全球温室气体变化,暗示了太阳辐射变化对中低纬水汽环流的直接影响。石笋初始^(234)U/^(238)U与氧同位素、太阳辐射在冰消期时的对应变化支持北半球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对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初始234u/238u 周期 古气候 三宝洞
下载PDF
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值变化的古气候记录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琰 袁道先 +4 位作者 程海 覃嘉铭 林玉石 张美良 朱晓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2-701,共10页
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3个洞穴9根大型石笋272个初始234U/238U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长尺度变化与海洋沉积SPECMAP曲线δ18O记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北纬25°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石笋初始2... 通过对我国西南地区3个洞穴9根大型石笋272个初始234U/238U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石笋初始234U/238U值长尺度变化与海洋沉积SPECMAP曲线δ18O记录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北纬25°夏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曲线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石笋初始234U/238U值的变化在冰期时波动强烈,而在间冰期波动相对平缓,在间冰期和冰期(间冰阶和冰阶)转化阶段该值呈跳跃状态变化。末次冰期及全新世阶段石笋初始234U/238U变化记录了该时段内的BA暖期和YD突变冷事件;全新世8200 a BP、7200 a BP、5200 a BP、4200 a BP、2800 a BP、1400 a BP发生的几次较强冷事件在石笋初始234U/238U值都有相应记录,并且和长尺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冷事件发生时石笋初始234U/238U值偏重,暖期偏轻。封闭系统形成的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变化类似于同地区洞穴石笋的δ18O对气候变化的记录特征,在我国西南地区两者与夏季风变化的强弱呈现一种负相关的关系,洞穴石笋初始234U/238U值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古气候替代指标来研究古降水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初始^234u/^238u 铀同位素 古气候 西南地区
下载PDF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铀矿石样品中^234U/^238U、^230Th/^232Th和^228Ra/^226Ra同位素比值 被引量:8
4
作者 郭冬发 张彦辉 +4 位作者 武朝晖 朱明燕 王玉学 崔建勇 谭靖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采用氢氟酸-硝酸-盐酸混合酸密闭消解含铀矿石样品,用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锶特效树脂逐级分离富集铀、钍和镭。使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测定分离纯化液中234U/238U2、30Th/232Th和228Ra/226Ra同位素。比... 采用氢氟酸-硝酸-盐酸混合酸密闭消解含铀矿石样品,用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锶特效树脂逐级分离富集铀、钍和镭。使用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测定分离纯化液中234U/238U2、30Th/232Th和228Ra/226Ra同位素。比值的测量精密度取决于比值的大小和对应核素浓度的大小。对质量浓度为10 ng/mL天然铀测量液,234U/238U的测量精密度优于1.2%;对230Th质量浓度为0.6ng/mL且230Th和232Th质量浓度接近的测量液,230Th/232Th的测量精密度为1.2%;对228Ra质量浓度为0.48 pg/mL且228Ra和226Ra质量浓度接近的测量液,228Ra/226Ra的测量精密度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u/^238u ^230Th/^232Th ^228Ra/^226Ra 铀矿石 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下载PDF
水、食品和人体中的^(234)U和^(238)U及其所致人体剂量
5
作者 刘飚 《干旱环境监测》 1990年第4期212-219,244,共9页
本文对近年文献报导中水、食品和人体中的^(234)U和^(238)U含量,比活度比值的调查结果,并估算出了人体所受的内照射剂量,作了评述,引用文献19篇,表格14张.
关键词 up>234up>u up>238up>u 内照射剂量 卫生标准
下载PDF
饮水中^(234)U、^(235)U、^(238)U比活度及其评价
6
作者 刘飚 周玉萍 库德热提 《干旱环境监测》 1991年第3期149-152,156,共5页
本文报道了新疆居民饮水中^(234)U、^(235)U和^(238)U比活度.它们的人口加权几何均值和算术均值分别为,^(234)U:113和186mBq/L;^(235)U: 3.0和 5.0mBq/L;^(238)U:65.9和108mBq/L.^(238)U的几何标准偏差为2.79.^(234)U/^(238)U活度比值为... 本文报道了新疆居民饮水中^(234)U、^(235)U和^(238)U比活度.它们的人口加权几何均值和算术均值分别为,^(234)U:113和186mBq/L;^(235)U: 3.0和 5.0mBq/L;^(238)U:65.9和108mBq/L.^(238)U的几何标准偏差为2.79.^(234)U/^(238)U活度比值为1.72.居民由饮水摄入^(234)U和^(238)U所受的有效剂量当量为13.5μSv/a,诱发1348万居民骨癌期望数约为1例/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活度比值 ^234u ^235u
下载PDF
“从源到汇”的时间尺度——根据U系同位素计算海洋沉积物的搬运时间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超 杨守业 +1 位作者 毕磊 赵云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2期26-31,共6页
东亚边缘海陆源碎屑沉积物的"从源到汇"过程是我国陆海相互作用和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大多集中于源汇过程中的"源"和"汇"2个端元的讨论,而对沉积物从源到汇的过程尤... 东亚边缘海陆源碎屑沉积物的"从源到汇"过程是我国陆海相互作用和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大多集中于源汇过程中的"源"和"汇"2个端元的讨论,而对沉积物从源到汇的过程尤其是时间尺度缺乏系统和定量的探讨。根据234 U/238 U比值定量计算沉积物的搬运时间,是国际上最近发展的一种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世界多条河流和海洋沉积物的搬运时间计算。对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该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将有助于深化我国东部边缘海不同构造—气候—人类活动背景下河流入海沉积物的从源到汇过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边缘海 从源到汇 搬运时间 234u/238u
下载PDF
A Review of Comminution Age Method and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to Constrain the Time Scale of Sediment Source-to-Sink Process 被引量:5
8
作者 LI Chao YANG Shouye +2 位作者 LIAN Ergang BI Lei ZHANG Zhaof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3期399-406,共8页
The East China Sea(ECS) is a river-dominated epicontinental sea, linking the Asian continent to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via the large rivers originating from Tibetan Plateau. The relevant huge influx of riverine detr... The East China Sea(ECS) is a river-dominated epicontinental sea, linking the Asian continent to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via the large rivers originating from Tibetan Plateau. The relevant huge influx of riverine detritus has developed unique sedimentary systems in the ECS during the Quaternary, offering ideal terrestrial archives for reconstructing Quaternary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tudying land-sea interactions. Overall, two characteristic river systems dominate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and sediment source to sink transport patterns in the ECS, represented by the Changjiang(Yangtze River) and Huanghe(Yellow River) for the large river system and Taiwan rivers for the small river system. Given this, the sediments derived from both river systems bear distinct features in terms of parent rock lithology, provenance weathering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evious studies mostly focus on either the ‘source' discrimination or the ‘sink' records of the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e ECS, while the source to sink process linking the land and sea, in particular its time scale, has been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introduce a newly-developed dating technique, the ‘comminution age' method, which offers a quantitative constraint on the time scale of sediment transfer from its ultimate source to the final depositional sink. This novel metho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including tectonic-climate driven weathering, and sediment recycling in relation to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mari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application of comminution age method in the ECS will provide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sediment source-to-sink process and more evid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ate Quaternary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under these unique sedimentary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尺度 东中国海 应用程序 接收器 粉碎 进程 年龄 沉积物源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冰川流域碎屑颗粒的铀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沉积物搬运的指示 被引量:3
9
作者 徐阳 张飞 金章东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铀(U)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手段,被逐渐用于研究陆地和海洋沉积物的搬运过程。然而,这一新技术能否有效指示不同环境中各类沉积物的搬运还需更多流域数据的支持。本文选取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具有显著海拔梯度和气候差异的... 铀(U)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地球化学示踪手段,被逐渐用于研究陆地和海洋沉积物的搬运过程。然而,这一新技术能否有效指示不同环境中各类沉积物的搬运还需更多流域数据的支持。本文选取位于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具有显著海拔梯度和气候差异的盖孜河冰川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该流域河流沉积物细颗粒中的U同位素的活度比((^(234)U/^(238)U)_(AR))的空间变化,探索U同位素指示内陆冰川流域沉积物搬运的可行性。流域内河流沉积物的矿物组成以石英和长石(占51%—77%)为主,表明较弱的风化作用。流域内受冰川侵蚀控制的上游山区支流康西瓦河和木吉河沉积物的(^(234)U/^(238)U)_(AR)范围分别是0.990—1.017和0.988—1.009,盖孜河中下游段河流沉积物的(^(234)U/^(238)U)_(AR)则为0.913—0.997。从上游山区至中下游段显示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指示了沉积物搬运过程中(^(234)U/^(238)U)_(AR)的确发生了系统的变化。然而,盖孜河流域碎屑颗粒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计算得到的反冲损失参数太低,未能利用U同位素破碎年龄模型获得合理的沉积物搬运时间,该模型如何用到冰川流域尚需更多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流域 河流沉积物 234u/238u活度比 破碎年龄模型 搬运时间
下载PDF
岩溶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铀及其同位素组成古气候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琼 陈琳 +4 位作者 黄嘉仪 刘淑华 杨亮 米小建 周厚云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9-485,共7页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_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_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_0...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_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_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_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_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_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 铀含量 (^234u/^238u)0 古气候环境
下载PDF
河流铀同位素的控制机理及其对风化限制理论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高军 李来峰 +1 位作者 李乐 李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7,I0003,共8页
经典风化限制理论认为,当剥蚀速度较低时,岩石在风化带的存留时间长,表现为一致性完全风化,化学风化通量受新鲜岩石的供应限制,与剥蚀速度成正比,即为"供应限制";当剥蚀速度较高时,岩石充分暴露,风化强度低,化学风化通量受温... 经典风化限制理论认为,当剥蚀速度较低时,岩石在风化带的存留时间长,表现为一致性完全风化,化学风化通量受新鲜岩石的供应限制,与剥蚀速度成正比,即为"供应限制";当剥蚀速度较高时,岩石充分暴露,风化强度低,化学风化通量受温度、降水量等动力学因子限制,即为"动力学限制"。供应限制是构造抬升影响硅酸盐风化吸收大气CO_2进而改变气候的关键。动力学限制形成了化学风化通量与大气CO_2含量之间的负反馈,是维持构造时间尺度地球宜居性和碳循环平衡的关键。但是,风化限制理论模型并未得到充分实证。本文将介绍利用流域溶解态铀同位素证明风化限制理论的原理与研究进展。全球数据总结发现,流域铀同位素与物理剥蚀速率之间在整体上呈现U形函数关系,可用经典风化限制理论解释。但河流的铀同位素还受岩性、气候、地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利用已知风化年代的单一岩性流域是河流铀同位素验证风化限制理论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同位素 风化限制机制 物理剥蚀 化学风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